-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元领县四 今三
宜川 云岩 汾州
一县割出
咸寜并入宜川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五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东至西京九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五百五十里 东至慈州界黄河岸八十里 自黄河岸东至慈州六十里 南至同州三百二十里 西至鄜州一百八十三里 北至绥州三百八十里 东南至同州韩城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延州二百十二里 东北至湿州四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二皇朝管户主四千一百四十六客二千六百二十八
风俗
【阙】
人物无
土产
龙须蓆 蜡烛 香子 苦参【已上旧贡】
宜川县旧四乡今五乡本秦上郡之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至晋为戎狄所居后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因川为名大业三年废丹州义川县属延安义宁元年于旧城复置丹州县在城内永徽中随州移于今理皇朝开宝九年改为宜川县 鳯翅山在县南形象鳯翅县廨宇在其上 公字山在县西北三里山形象公字 丹阳川在县西南水经蒲川水自鄜州洛川县流入丹阳川 赤水川在县西北二里阔三百歩从西延州临其县界入 库碢川在县西北二十里从云岩县界入合丹阳川按图经云川南是汉川北是翟人汉之人于川内共结香火故唤香火为库碢因此为名又有小库碢川 古丹州城在县东北二十九里永徽二年移于丹阳赤石川口其城遂废 废咸宁城在州东四十五里一乡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太和十八年于县南白水川置永宁县属义川郡至大统十三年改为太平县为咸宁县以界内镇为名旧属皇朝太平兴国九年并入宜川云岩县西北七十三里元三乡后魏大统二年于今县西薛河川置永平县属义川郡十三年改永平为云岩县盖因邑界云岩山以为名大统九年大水漂荡移于桑枢原隋开皇三年移就废乐川县大业三年入义川县唐武徳元年复置于廻城堡又逄隂雨汲水不通咸亨四年移居库利川复为河水冲注至皇朝开宝三年移于东南一百歩今理所 石阁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丹延两界山形似楼阁 云岩山在县十里山岩重叠如云 库利川在县西从西延州临真县界入当县土谚昔有奴贼居此川内稽胡呼奴为库利因此为川名 渭牙川在县北二十五里从西延州延长县界来五十里却入延州门山县川内有水稽胡唤水为渭牙因以为名 废可野寺在县北十五里古老相传刘萨河坐禅处稽胡呼堡为可野四面悬絶惟有北面一路通人马
汾州县东北七十里旧七乡今三乡本汉上郡地魏太和八年置安平县在薛河川属北汾州其州在河西三堡镇东更有南汾州魏大统十八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阳川号立汾州县初理高树山南若多村周保定二年移就库利川甚寒原隋大业十年邉贼郝仁郎攻防人移于土壁堡唐开元二十二年移于甘泉坊今理所是也 狗岭水经云汾州县西有杀狗岭 安乐山在县南十里故老传云昔屯兵于此因名安乐 黄河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从北延州门山县来经县界七十里南流入鄜州郡城县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理水凿石导流之处 孟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十二
延州
延州延安郡今理肤施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秦属上郡汉为上郡高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县之城项羽三分秦地以董医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晋防于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后魏灭赫连昌以为统万镇孝武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以为延州以界内延水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州隋开皇八年废摠管为延州炀帝为延安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延州总管府领肤施丰林延州三县管南平北武东夏三州四年又管丹广达三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开元二年复置都督府领绥丹浑等州天宝元年改为延安乾元元年复为延州皇朝为彰武军节度
元领县十
丰林 甘泉鄜州割到 金明 延川 肤施 延长 延水 门山 临真 敷政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四里 南北二百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长安九百里 东至隰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至庆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东至慈州三百九十四里 西南至鄜州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夏州长泽县一百七十里 东北至隰州黄河界二百二十里至河自湿州一百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皇朝管户主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九客四千二百七十二
风俗
畧与鄜州仝
姓氏【阙】
人物无
土产
尤出麝香 黄蜡贡 秦胶
肤施县凡二乡本秦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中山迁其人于肤施汉书奴匃南侵至朝那肤施卽其处也魏防戎狄隋大业三年分置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 五龙山有帝原水出焉有帝皇五龙祠四所在山上地志亦谓之仙人神泉祠 龙尾水出郡北龙尾溪故名龙尾水 清水注水经云清水出上郡北流至老人谷俗谓老人谷水又东经高奴县合丰水 伏龙山在县西北五里南北一带按山形似卧龙是上郡之名山 濯筋川水去县【阙】九里自金明县南流入县界至州城一十五里入丰林县界耆老云昔日尸毗王割身救鸽身肉并尽于此水中濯其筋骨因此为名
延长县东一百二十里依旧二乡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兵头原置广安县隋开皇二年移于谭信原以广字犯太子名改为延安唐武徳移就濯筯川西南广徳二年改安为长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旧县一百步靠坡置 髑髅山神庙在县六十里耆老相传古时鬭战相杀収入人数十万于此山因置祠庙 独战山县北四十五里山高峻崄一人独战可以当千延水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元七乡本汉临河县地秦灭六国使防恬将兵十万击匈奴悉収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有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后魏于其中置安民县并安民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置安民戍唐武徳二年重置安民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风神龙元年更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今在旧县西骨胡川骨胡川自绥州绥徳县界四十里合黄河古老云胡名骨胡川汉干名川今无水 盟津黄河在县东八里按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防门山海经云河出昆仑其水从绥州绥徳县界南流入县界 五龙泉在县东一里平石缝中涌出有雄吼之声其水甘美可济一方上有五龙堂故曰五龙泉
门山县东二百四十里元三乡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云岩二县于本县南六里置门山县北有山其形象如门因以为名唐武徳八年移于崇斯堡不通人马总章二年移于原上广徳二年割属延州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北自延长县界过八丹州
重覆山在县东二十七里山形重叠因名重覆山 渭牙川在县三十里自延长云岩二县界来七十五里却入黄河
临真县东南一百三十里依旧四乡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武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天和元年稽胡判攻破城遂移于流川隋大业十二年贼张诮攻破又移就曷鸡城权住义寕元年稽首领国武徳三年郡废县延州从曷鸡城移就流川旧处即今理所 库利川在县北一十五里耆老相传云土田沃壤五谷丰饶胡称贮旧谷为库利 黒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库利东流洛交口赫连勃勃置大象二年于此置郡其城縁山坡﨑岖不正遂名黒城
敷政县西一百二十里依旧六乡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固城县隋开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镇唐武徳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改为敷政县 三塠山在县北一里其山土石相杂上有三冡逺望如塠物因以为名 洛河在县西十七里穿蕃部来至城下 金蹄犊子殿在县西三里有古城昔有犊子出于石缝中金蹄银角化见坡犁王立此庙城今毁丰林县东南二十里旧四乡今三乡亦高奴之地晋立为临河县寻废后魏太和元年置广武县后周大象元年移于今所改为丰林县隋初废唐武徳二年复置青化水在县东北四十三里出自嘉泉东流入濯筋河嘉泉耆老云水涌出飞流一丈似碾可嘉因以名
之 鸟耶水谷在县东北出本界南流入濯筋河甘泉县南七十一里元旧二乡本汉雕隂县晋为狄所居其地有阿伏斤谷水源隠伏于川陆故名伏陆唐武徳元年分洛交县于此置伏陆县属鄜州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以其泉甘美为名 伏陆山在县理东北故雕隂县在今县南四十里 雕隂山在县二十里山夹土石为鴈雕之所居在洛水西二百步 甘泉在县南岩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飞流激下其味甘美隋炀帝逰此饮之取入内又泉侧有竒鸟一只身胸项白足赤尾如小山鹊上黒下白其声数种 洛水在县西源出庆州洛源县汉书地理志云洛水出北蛮夷中又按洛源县即汉归徳县 阿伏斤水川在县二十九里源出大盘山东南姚崄谷流入洛水阿伏斤者夷人名也金明县北五十里旧四乡今三乡亦汉高奴之地楚汉之际董翳所都后魏太武十二年于此置广洛县以界有洛水所经故立广洛为名耳隋仁夀元年改为金明县避炀帝名也大业十二年省入肤施县唐武徳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金明县水自县北蕃部来一十五里西过南流入肤施县界 浑州川水在县二十里自阁门府来至县西前合濯筋水
延川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旧二乡本临河县地后汉省后魏分安民县于此置交安县以稽胡未淳取文徳以来之之义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延川县取内吐延川为名大业十三年改为文州唐徳武二年废城南有歌基川遂置基州歌基者胡云濯筋川是也五年改为北基州贞观八年废属延州为延川县 青眉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耆老云后魏有吐蕃青眉家簇居 吐延水在县北自绥州绥徳县及蕃界来
灵州
灵州灵武郡今理回乐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及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即富平县之地后汉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地池阳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后置薄骨律镇在河渚上旧赫连菓城也孝昌二年置灵州按括地志云薄骨律镇城以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防没故号曰灵州初在河北胡城大统六年于菓园复筑城以为州即今州城是也按陆恭之风土记云朔方故城太和十年改为沃野镇至后周又置普乐郡隋开皇初郡废又置灵武郡唐武徳元年改为灵州总管府领廻乐静怀逺灵武鸣沙五县二年以鸣沙县属西防州贞观四年于廻乐县界置廻环二州并属灵武都督府十三年废廻环二州灵州都督入灵镇二州二十年铁勒归附于州界置臯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废臯兰三州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舎依契等六州摠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臯兰燕然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于边境置节度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使理所天宝元年改为灵武郡至徳元年肃宗于灵武即位升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皇朝为朔方节度
元领县六 今一
廻乐
五县废
懐逺 灵武 静 温池 鸣沙
今领镇七管蕃户
清逺 昌化 保安 保静 临河 懐逺 定逺州境
东西五百八十里 南北八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五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东至盐州三百里 西南至凉州九百里 南至寕州五百里 北至碛岭弥娥川水一千里 东南至庆州六百四十里 西南至丰安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丰州九百三十七里
户
唐天宝户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六皇朝户二千六百六十一蕃汉相杂
风俗
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秦将呉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人物
傅诏灵州人晋司校尉咸七世孙诏愽览古今世称学府
土产
甘草 青虫子 鹿皮 红花 鸟翎 杂筋 野马皮 鹿角胶 麝香 白鹘翎 花从容 野猪黄
盐池在廻乐县周廻三十里
浑懐鄣注水经云河水东北经浑懐鄣 菓洲水经云河水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渚上旧赫连果城也桑菓榆林列植其上故谓之菓洲 鸣沙西枕黄河人马行沙有声异于余沙故曰鸣沙因为县今即威州城是其地也 白马骝城十六国春秋云赫连勃勃时有骏马死即取毛为号故名其城为白马骝 防山在河之东北连亘弥逺 警山时有警急即山先有大响 隠山多有灵雾隠多见少故以得名 石楼山山形似楼因以楼名 如意泉以供给人马如意充足故以为名 艾山渠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重开石渠通河溉田四万顷人今頼之 渌涟池赫连勃勃每畋于三交渌涟池 青盐泽按汉书云朔方县青盐泽在其南 千金坡 富平津 灵泉
廻乐县旧十二乡今十乡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今在县理西南宫平故城是也后周置廻乐县城枕黄河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顷人获其利孝文太和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曰奉诏高平安定统万髙平为泽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防又谷在河西转运至沃野越渡大河计车五十乗运谷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民耕凿之业车牛艰阻至一嵗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逺引淮海之粟泝流数千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民用安乐今求于牵屯山河之水次【注】在今源州高平县即今笄头山语讹亦曰笄屯山可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舡胜二十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舫舟顺流而五日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上十六日得三月一返从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计用人功轻于车用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费田世祖喜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薄骨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余顷 长乐山一名达乐山亦曰铎落泉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名旧吐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以守之 大石山经云河水至此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俗号青山 黄河郦元注经云其间即上河峡谷谓之青山峡是此 白草水在县西南原出平地 富平故城汉为县故城在本县西南 温泉盐池在县四十里周廻三十里出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