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史记所传县有三卢之山形句曲状似马鞍 孔子望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春秋云此山与郯城相近当是孔子之郯问礼之时因登此山遂以名之其山上有嵌石其下方平可坐十余人山前石上有二盆故老传秦始皇洗头盆盆发隐隐并山上马迹犹存 蛎山在县东南二百里其山在海中四面平坦湖上半没潮落方见故其上多蛎即螺蚌之类也 朐山在县南二里按旧经云秦始皇东巡至朐山界此时已有朐山名南堕星山在县南六十里古老相传云商时星坠于此又有北坠星山在县东五十里并髙一里 羽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按志东海郡祝其县羽山在县南所殛羽潭在县西九十里去羽山一百步一名羽池左传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渊东有羽山池上多生细栁野兽不敢践又郡国志钟离昧城南有羽泉亦殛鲧之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沐水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按水经云沐水出琅琊东莞县西北大弁山流经沂州沂水县西南入泗州下邳县 永安隄在县东二里唐开元十四年七月三日海潮暴涨百姓漂溺刺史杜令诏课筑此隄北按山南环郭连绵七里 韩信堰在县西十里相传云韩信为楚王时以地洿下遂立此堰今为大路废沂州城在县西北百四十步按舆地志云宋太始三年失旧沂州至五年于胊山东北侨置沂州至泰豫元年移胊县就沂州后周建德六年改沂州为胊州隋开皇四年省今城墓存 曲阳故城汉县故城在今郡西南一百一十里后汉省唐武德四年复置八年又省平曲故城汉县莽曰端平即汉书以此封公孙浑邪之所又宣帝封广陵厉王子曽为侯后汉省在今郡界故朐城汉为县令废城在县西南 古卢王城在县西九里按地舆志云汉旧朐县今海州是也宋泰豫元年移朐山县于废沂州又梁典云天监十年三月盗杀朐山戍主刘晰引魏徐州刺史卢昶据朐山县诏遣振逺将军马仙琕讨之卢昶自徐州以兵来援朐山屯兵据守此城权假王号自称卢王因名卢王城 古摩坡城在县南按梁典云天监十年遣振逺将军马仙琕来讨陶山至十二月尅之卢昶挺身走仙琕遣张惠绍追之斩首十万造此城 牛栏村郡国志云糜竺放牧之所今民祭酒犹呼云糜堆 东安故城在县西八十三里汉县后汉省 糜竺冡郡国志云刻石为人马禽兽之状名之为鬼神市
东海县东水路九十里依旧一乡本秦末田横所保郁州亦曰郁州亦谓之四横岛为贑榆县之地宋泰始三年失淮北于郁州土桥立青州郡即此也仍于州北一里置东郡并县焉即今县又改为北海后入于魏魏改青州为海州仍移理龙沮城复于此置临海镇寻移东海入镇城仍领广饶一县后周建德四年又増置东海县隋开皇三年废东海郡及东海县因移广饶县于废郡界仁寿元年改广饶为东海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置环州以水环绕为郡名领东海青山石城贑榆四县八年州废仍废青山石城贑榆三县入东海县移县于废州城即此理也 谢禄山在县城西一里按汉书王莽时东海徐宣谢禄等击王莽将田况大破之曽屯兵于山故名 苍梧山在县东北二里古老相传此元在海中后飞至此 栖云山在县东北四十一里即巨平山之东岭按州县记梁国子祭酒明山宾父僧绍当齐武帝时以国子博士征不就道遁迹于此此山髙故号栖云山 朱紫山在县北五十二里山有红壁丹崖自相煇映逺而望之若朱紫因名 嘤防山在县东北一百三里海中去岸二十里髙二里其山周浮海中羣鸟翔集嘤嘤然自相喧咶 西捍海堰在县北三里南接谢禄山北至石域山南北长六十三里髙五尺隋开皇九年县令张孝征造 东捍海堰在县东北三里西南接苍梧山东北至巨平山长三十九里隋开皇十五年县令元暧造外足以捍海潮内足以贮山水大获浇溉废艾不城在县北二十四里今古相传田横避难汉
使艾不追横而筑后晋移贑榆县于此北齐天保元年省 贑榆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青山之隂故城犹存郡国县道记云贑榆县在怀仁县东北三十里一名盐仓城后汉改属东海国曹魏时晋太康中复立寻又省隋大业末臧君相窃据海州以先有贑榆县遂筑此城因取旧名更置贑榆县唐武德八年省 吕母固在县北三十七里巨平山南领上髙二里按后汉书云琅琊海曲有吕母者子为县吏犯小罪宰论杀之母宻募客得数十百人入海中招合亡命至数千执县宰斩之复还海中因此为固遂号吕母固 田横固在县东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峯特秀三面壁立俯临深溪惟有东隅
才近人行累石为城汉书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代为王与灌婴战于羸下横败及汉定天下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此固即横所营处也 谢禄庙在县西一里谢禄山南岭上本名海祠后人改之因名谢禄 尧庙在县西北三里谢禄山上旧州记宋泰始七年刺史刘崇智每称刘氏本承尧后遂造此庙以时飨祀 由吾大夫庙在县北四十里巨平山南按州旧记有道士由吾道营本沭阳人精心好道学穷秘箓天意人事无不通隋文帝时特征之至都拜谏议大夫卒因葬焉 孝妇庙在县东三十三里巨平村北按前汉书孝妇少寡无子养姑甚谨其后姑自缢死姑女诬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騐治孝妇自诬服其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太守不听竟论杀之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防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冡天立大雨岁熟因立祠焉 大海在县东二十八里南接朐山县界北接懐仁县界西趣州徃来所渡广二十余里今按由此渡者每年七月内不得渡犯者多逢风沉溺惟溺所犯之人余人皆得免必公事迫急先祭请者亦不为灾庄子曰夫海千里之逺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髙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加损中记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恶焦焉恶焦山名也在县东面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布不盈也县理城在郁州上山海经水郁州在海中郁音郁水
经注曰朐县东北海中有大州谓之郁州昔有道者学徒十人游于苍梧郁州之上数百年皆得至道其山自苍梧徙至东海之上今犹有南方草木生焉故崔琰述初赋曰郁州者故苍梧山也故老传言此岛上人皆先是糜家之今有牛栏村云旧有糜家庄牧者犹祭之呼曰糜郎临祭之日着犁靽执鞭耕又言初取妇者必先见糜郎否则为祟宋泰始三年于岛南垂筑城置青州即今县理城也 二疏墓疏广疏受东海兰陵人也于定国墓定国东海郯人也
怀仁县西南九十里依旧一乡本汉贑榆县地按汉贑榆县东北三十里贑榆县旧城是也无定属梁于此置黄郭戍后魏改置义塘郡理黄郭郡领义塘归义怀仁等三县并理宻州莒县界隋开皇三年废郡移怀仁县理于此改属海州 怀仁山在县北四十里其山无草木生 夹山在县西三十八里左氏传秋公防齐侯于夹谷注云齐地名 劒水在西南八十五里原从沂州临沂县界三□山号弱马沟东流入县界 尧水在县西南七十里源从沂州临沂县东经县八十里入海故祝其城在县南四十二里平地太康志云在郯东九十里春秋定公十八年防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地汉以为祝其县宋省 怀仁故城在县西二十三里按后魏地形志云武定七年置属义塘郡郡县俱移就高宻郡莒县界内置在古辟阳城后此城为义塘镇 归义城在县北二十五里按后魏武定七年置县属义塘郡隋废 武陵郡城在县南五十九里按后魏志云武定七年置为武陵郡隋初废 纪鄣城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齐师伐莒传云莒子奔纪鄣即此地也 故利城汉县故城在今县西六十里后汉献帝曽于此立郡宋省 海曲按郡国县道记云汉县后割属琅琊郡十三州志云海曲在开阳一百三十里盖在县西界与临沂接境汉故利城侧近是也
沭阳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元三乡本后汉厚丘县地今县北四十五里厚丘故城是也宋省文帝元嘉四年于此立僮县属南彭城郡梁武帝天监五年复置僮阳郡领僮县至太清三年地入魏孝静帝改僮阳郡为沭阳以在沭水之阳为名仍于郡东置怀文县周武帝建德七年改怀文为沭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移沭阳县入废郡城中属海州即今理大业十三年土人臧君相反于沭阳县置沭州唐武德四年复为沭阳县属海州总章元年泗州按县地虽近海州涂出陜泽水陆路艰险春冬则水路干涸秋夏则霖潦陆路弥漫百姓患之咸亨元年又属海州 韩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按州旧记韩信为楚王讲武之所 建陵山在县西北一百五里按汉书地理志东海有建陵景帝封魏绾为侯王莽改曰付亭其县縁此名按山南北狭长有陵阜縁此名建陵 句卢山在县东六十八里 硕防湖在县西八十里与朐山琏水三县分湖为界 沭水故城东南七十里步引东流七十里入车路湖水经注云沭水又南经东海厚丘县梁天监二年三月土人张髙等五百余人相率开凿此谿引水溉田二百余顷俗名为红花水东流入泗州涟水界 厚丘城在县北六十里按地理志厚丘汉旧县在郯城东一百里宋省并入褒贡县 隂平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按汉书地理志称隂平县属东海郡帝封楚孝王子为隂平侯又晋武帝封鲁芝皆此城也 下城在县南三里后魏地形志称梁武帝置僮阳郡领下城等县后郡县皆废今城犹存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十三
沂州
沂州琅琊郡今理临沂县禹贡徐州之域星分奎宿六度春秋时为齐地秦兼天下以其地置琅琊郡因山以为名也汉因之地理志曰琅琊郡秦置髙帝以属齐髙后七年立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琊归齐更为郡领县凡五十一后汉以为琅琊国以皇子京为琅琊王前琅琊郡理在今宻州诸城县是也后汉领县十三京徙都开阳今临沂县界开阳故城是也后益为十七县六县在岘山北十一县在岘山南也晋武帝咸宁三年改封东莞王伸为琅琊王薨子恭王观嗣薨子睿嗣建武元年睿为晋王王即位于江东是为东晋元帝于郡城东北隅置发干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后琅琊陷于故冦元地寻又没于后魏庄帝永安二年置北徐州琅琊帝于丹阳江乘县界别立南琅琊郡至宋武得河南属焉周武帝宣政元年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大业三年改为琅琊郡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陷唐武德四年征徐圆朗置沂州领临沂费颛臾三县又置兰山临沭昌乐三县六年省兰山临沭昌乐三县入临沂贞观元年省颛臾入费县其年省鄫州以承县来属八年又省莒州以新泰沂水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琅琊郡乾元元年复为沂州
元领县五
临沂 沂水 费县 承县 新泰
州境
东南三百里 南北三百七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至东京一千里 西至西京一千四百十五里西至长安二千二百七十五里 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 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 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里 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徐州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宻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九百二客二万六千九十六
风俗与宻州同
姓氏
琅琊郡六姓 王 顔 诸葛 惠 畅 符人物
匡衡东海人 乐毅 疏广东海兰陵人与兄子受俱为太子师傅乞骸骨羣公祖送东都门 王吉琅琊臯虞人为昌邑中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禹弹冠 贡禹为光禄大夫 管仲齐相琅琊人丞相诸葛亮琅琊阳都人 王导琅琊临沂人晋
丞相 顔延之 王僧达 王俭 王融 王素徃东阳隐山中闻蚿虫声遂为蚿赋以自况 王简栖撰头陀寺碑 王丘为黄门侍郎 已上并琅琊人顔之推 顔杲卿摄常山太守禄山反城陷大骂
而死皆琅琊临沂人
土产
紫石英 贡黄银 绢 绵
临沂县依旧二乡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因以为名后汉改属琅琊国晋属琅琊郡后魏改属郯郡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理东二十六里故郈城复置临沂县属沂州大业三年改为琅琊郡县仍属焉唐武德四年改郡为州县仍旧 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尚书殛鲧于羽山注曰羽山东裔也左传曰郑子产聘于晋平公有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羣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韩子祀夏郊平公乃间地理志曰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今按山髙四里周八里山之东南与海州朐山县分界 沂水东北自沂城县界流入经县东去县一里又西南流入下邳县界 温汤水源出县东北汤阜下三泉并导名为一池其沸如汤 州理城后魏北徐州城也庄帝永安二年筑北徐州理之周武帝改为沂州至今不改郈城在县东三十六里左传定十年叔孙州仇帅师
围郈郈叔孙氏邑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临沂县大业三年移临沂县于州理此城遂废 襄贲城汉襄贲县也属东海郡后汉献帝封刘虞为襄贲侯改属琅琊郡 汉即丘县城在县理东南五十里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城祝丘是也祝舆即齐鲁之音也其实一焉汉为即丘县属东海郡至髙齐省 汉开阳县城在县北十五里即春秋鄅国祝融之后防姓也昭十八年邾人入鄅注曰今琅琊开阳县也春秋又曰季孙斯叔孙州仇城启阳即开阳也汉以避景帝讳故为开阳后汉琅琊王京徙都开阳汉官仪曰洛阳城南面东第一门门始成夜有一柱来止楼上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飞去即此城门柱也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于此 永嘉故台在县理西南二里故老言琅琊王睿永嘉中所筑 王导故居在县东北三十八里临沂故城南三里导字茂琅琊临沂人为元帝丞相薨于江东此盖其本宅也 鲧墓在县东南百里按左传鲧死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未详得有墓否晋王祥墓在县东北五十里祥字休征临沂人也沂水县西北二百里依旧二乡本汉东筦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文公十二年左氏经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杜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十三州志曰有东南二郓鲁昭公所居者为西郓在兖州东平郡是也莒与鲁所争为东郓即此县是也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于古盖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郊祀志曰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即沂山也山之东北四里又有五坛是宋武北伐南燕于此立坛以祭五帝处也 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左传僖四年管仲曰昔召康公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伏琛齐记曰昔赐履南至于穆陵者泰山南山北穆陵山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西接小泰山连冈至歴山城谷相属东至海一千里宋书髙祖北伐慕容超其大将公孙五楼説超宜防据大岘刈除粟苗坚壁清野以待之超不从曰但当引令过岘我以铁骑践之不忧不破也岂有豫芟苗稼先自蹙弱耶髙祖既入岘举手指天曰吾事济矣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真度山十五里崖坎稍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山髙三里周四十二里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大山记曰雹山出紫石英好者内朗外明表里映彻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充贡苑记曰爆山出紫石英魏地形志发干县有岣山今犹出紫石英好者岁贡焉 螳螂山在县北百九十二里水经曰螳螂水出鲁山今按此山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前则平野弥望清流萦带南面有穴若门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游之清旷非复人境也西与新泰县分界 沭水出县南北沂山南职方氏青州其浸沂沭在县北七十里又东南入于泗水 巨□水亦名巨蔑水源出县西北沂山其水北流经朱虚故城西宋书曰髙祖北伐慕容超既入岘临胊有巨蔑水去城四十里超告公孙五楼曰急徃据之晋军得水则难击也于是宋前锋龙骧将军孟龙符奔徃争之即此水也 县理城本汉东莞县城也南燕于此置 团城镇去东安郡三十里城圆因名团城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沂水县汉盖县城在城西北八十里本齐邑汉景帝以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