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孙纥斩鹿门关以出第三曰稷门即圉人荦能投盖于稷门按鲁国志云古城凡有七门东西有三其最北者名莱门左传哀公六年公子阳生请于南郭具千乗出莱门而告之故注云鲁郭门也次南第二门名石门按论语云子路宿于石门注云鲁城门外吕氏春秋云宋有桐门右师鲁有石门即此门也南面有一门不详其名北面有三门最西者名子驹门按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注云子驹鲁郭门次东二门无名 阙里在县西南三里鲁城东北出洙水百余步 洙泗二水在县北五里泗水东自泗水县流入在县与洙并流南为泗水北为洙水二水之间即夫子所居也 孔子家在故鲁城中归德门内阙里之中背洙面泗瞿相圃之东北也后汉明帝东巡狩幸焉古邾城无濠堑在县东北四十里邾鲁之附庸国左传哀公七年鲁击柝闻于洙注云言近也邾人于北筑小城以备鲁故名洙城 古汶阳城在县东北四十里左传桓公十二年盟于曲池注云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又舆地志汉旧县王莽改曰汝亭 雩门左传谓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取也自雩门窃出蒙臯比而先犯之大败宋师于乘丘即此门 泮宫二池在县南二里泮宫台南按诗鲁颂颂僖公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奄中续汉书郡国志云古奄国史记云从廓出鲁奄中张茂先云即鲁之奄里 穷桑郡国志云少皥自穷桑登帝位按穷桑在鲁国之北后徙曲阜颛顼亦自穷桑陟帝位又干宝云征在生孔子于空桑之地今名孔窦在鲁南山之阳 伯禽墓髙四丈四尺在县北七里左传定公四年成王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西封于少皥之墟注云少皥墟在鲁城内书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是也 鲁文公冡髙五丈五尺在县南九里冡北有石人四兽二 鲁恭王墓髙一丈在县南九里汉书云恭王余景帝程姬之子封之于鲁谥曰恭王 孔子墓髙一丈二尺在县西北三里史记云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三年心丧毕相决而去惟子贡庐于冡上凡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冡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子墓皇览冡墓记云孔子冡茔百亩本无祠堂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今惟有柞树成林更无异木论衡云孔子当泗水而葬水为之却流 伯鱼墓在孔子墓东一十步 顔囘墓在县东二十里方山下 孟轲墓在县南四十里元属邹县界唐贞观八年大使杜正伦置曲阜县入曲阜 顔叔子墓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亦名清陵坟 三良冡郡国志即二桃杀者梁父吟曰问是谁家冡田疆古冶子 陈博达墓在县西北二十里前有石兽四石碑一齐郡刺史武平五年立 宰我墓在县西南二十里郡国志云宰我鲁人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作乱夷其族孔子耻之 庄公台在鲁城内县西北二里按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筑台临党氏见孟任即此台也 昭公台髙二丈九尺在庄公台西南五十步魏地形志鲁有昭公台是也 东门襄仲台周四十步髙五丈在县东三里鲁城内建春门南故以姓氏为台之名 季武子台髙三丈五尺在县东二百五十步按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是也 鬭鸡台二所髙一丈五尺相去各四步在禹门内县西三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鬬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注云二家相近也 孔子祠一名阙里汉髙十二年过鲁以太牢祀之在鲁城内今县西南二里即钟离意发县瓮张伯藏壁皆此祠累代修之不絶郡国志云阙里背洙面泗有夫子状前有石砚一枚石作甚朴云夫子平生所用物唐干封中祀岳东囘驻辇亲祀于庙开元中封王 两观台各髙一丈在县东五十步左传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杜注云阙也孔子诛少正邜于两观之下 寿丘髙三丈在县东北六里按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山海经地在穷桑之际西射之南史记舜作什器于寿山 大庭氏库髙二丈在城内县东一百五十步春秋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之库以望气曰宋卫陈郑火注云大庭氏古国名也炎帝神农氏居大庭 矍相圃周二万一丈在鲁城内县西南二里孔子庙西南孔子射所陋巷在县城西南二里孔子庙北二百步按论语云
贤哉囘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囘也不改其乐 义妇宅昔齐欲伐鲁鲁师至郊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军至弃小者抱大者而去军乃问何弃小抱大妇人曰大者亡兄之子小者妾所生去妾所生亡父嗣不可絶也军义之与食而去军乃旋师曰鲁有义妇者若此 五父衢在县东南二里左传襄十一年季武子将作三军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杜注云五父衢道名在鲁东南 季桓子井深八十八尺在县中法集寺中按史记季桓子穿井得土缶即此也 臧武井深六十尺在县东南一百步按白褎鲁记云鹿门有两井稍小于季桓子井在鹿门西四里一为季桓子所穿者 舞雩坛在沂水之南当县南六里临沂水论语云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又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有坛墠树木于下可游焉 南郊圆丘在县南七里按孝经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礼记明堂位曰成王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革车千乘孟春之月祀帝于郊周公得郊天故有圆丘
邹县东南六十里旧十四乡今五乡汉为驺县属鲁国莽曰驺亭即邾山之地曹姓二十九世楚所灭因鲁缪公改邾作驺县复以山为名按郡国志云驺县本邾娄之国鲁缪公改为邹即邾人获公胄悬于鱼是此邑峄山在县南二十里亦名邹山史记秦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山泽立石与鲁诸儒议刻石颂秦德鲁缪公改邾作邹山从邑故谓之邹山峄阳犹多桐栢也李斯所刻石领名曰书门始皇乘羊车登之其路犹在黄河去邹山三百余里晴明日望之才见又郡国志邹山之右峄山也有穴遥与洞庭通其孔可以逃难晋大尉郄鉴避胡越于此山下有大驿名郄公驿 鳬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诗曰保有鳬绎遂荒徐宅 邹城叔梁纥所治之邑汉为县又曰南平阳县今废城存 邾国黄帝后陆终之曹姓封于邾其后终絶武王复之故国城在今县东南周四里上冠山峯下瞩岩壑穷制国之胜景一目邾国数处今黄州亦是也
莱芜县东北二百六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本汉县属泰山郡后汉书范史云为政之所按水经云莱芜昔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此谷邑落芜没故曰莱芜范史云曾为此县长百姓歌其清俭至晋废后魏移古羸县于此唐贞观元年废入博城县至长安四年又于废嬴县置莱芜县取汉旧名属兖州元和十四年六月兖海节度使曹华奏以县在山路三百余里人戸絶少官吏名数亦与大县不殊虚置无所取请并入干封县诏许之后复置 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出铁汉置铁官至今鼔铸不絶 汶水出此邑即闵子所谓则吾必在汶上矣是也西南流入沛 双石郡国志云莱芜县南夹道有石长二丈双石即汉昭帝时自立也
龚丘县北五十里旧八乡今二乡汉宁阳属泰山郡后汉改属东平国后又移置平原县于宁县城北十一里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以此县与德州平原县名同遂改龚丘县焉以东南二十里有古龚丘城也 青山石在县西三十里后魏有石山祠即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髙四十余丈周三百里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人功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辄应故今古祠之 故汶阳县在县东北五十四里其城侧田沃壤故鲁号汶阳之田成公二年齐人归我汶阳之田是也 故刚城汉为刚县废城在今县东北 甑山东魏张华原为徐州刺史先是猛州境有猛兽为暴华原为令州北七十里甑山中忽有虎食猛兽都絶时人称化感之至
干封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元二乡本齐之博邑春秋谓公防呉子伐齐即此也延陵季子徃齐子死葬嬴博之间至汉武帝封禅分嬴博二县立奉髙县以奉泰山之祀后魏改博县为博平隋开皇十七年改博平为博城唐干封元年髙宗封东岳改为干封县属兖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县西北三十里尸子曰太中有神阿房阁三十六天之一也 社首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 蒿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徂莱山亦曰尤莱山诗曰徂莱之松后汉赤眉渠帅樊崇保守此山自号尤莱三老 汶水源出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县理南去县三里五汶述征记曰泰山郡水背名曰汶今县凡有五汶
有北汶瀛汶牟汶枈汶浯汶皆源别而流同 东岳庙在县西北三十里泰山下郡国志庙前有栢树武帝所种赤眉贼砍一树见血乃止有岳令掌之唐开元十三年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昏晦迅风激烈皇帝出齐宫露立以请及明清霁旗常不摇事毕至山下日光重轮戴明耀五色千官称贺其日大赦以灵岳昭感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梁父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君宗开元十三年十二月东封泰岳因禅梁父焉 大夫松始皇避雨处今犹在 谢过城有汶阳田齐以此归鲁以谢过故有城存 废梁父县在县东南五十九里隋开皇二年移梁父县于此唐武德四年移入博城置今废 废岱山县在县东南四十里依徂莱山北齐于此置隋开皇二年废为奉髙县五年又改为岱山县大业二年废入博城县
泗水县东北一百十一里旧十二乡今四乡左传成十八年晋侯使士鲂来乞师仲孙蔑防晋侯宋公同盟于虚朾杜注虚朾地阙学者旧传此地即虚朾也汉为下县之地隋分汶阳县于此城置泗水县属兖州 尼丘山县南五十里叔梁纥祷尼丘山生孔子 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诗曰奄有防春秋定十年齐人来归隂之田水经注昔夫子伤政道之淩迟故望山而懐操今琴曲有山操是也 泗水源出海东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 盗泉源出海东北髙经山之隂淮南子曰孔子不饮盗泉 漏泽在县东七十里北泽漏穴有五皆方丈余深二丈已上其泽每春夏积水秋冬漏尽将漏之时居人知之不过三日漏水都尽以竹木作薄离之水族山积也 菟裘故城在县五十五里鲁隐公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泮水诗谓泮宫是也 汶阳故城汉为县今故城在县西 梁父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北
莱芜监在兖州莱芜县之界古冶铁之务也管一十八冶县兼不相统
监境
东西一百一十五里 南北一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图经未有至东西二京里数
西至干封县四十五里 南至泗水县四十里 东至沂州新太县界七十里 北至齐州亭山县界七十里 西南至干封县界五十七里 东北至淄州淄川县界八十里 西北至齐州歴山县界六十三里
户
今管户主五百六十二客一千八百八十九
风俗与兖州同
土产
防丰贡 出铁
管铁坑三
矿坑阜在县北五里 石坑阜在监东一十里 甘土坑在监东南一十五里
管一十八冶
鲁北冶在监西南一百步 铜务冶在监西一里余杏山冶在监东五里 □阳冶在监东六十里
万家冶在监东五里 安仙冶在监东七里 汶阳冶在监东一十五里 道士冶在监西南七里 何家冶在监西二十九里 汶北冶在监西二十四里鲁西冶在监西三十里 石门冶在监西南十三
里 新兴冶在监西南十二里 汶城冶在监西五十五里 大叔冶在监西北五十二里 宜山冶在监西北五十二里 汶阳冶在监西南七里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二十二
海州
海州东海郡今理朐山县禹贡徐州之域书曰海岱及淮惟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虞舜亦为徐州之境周无徐州并入于青兖州则为青州之域境周官职方氏青州浸曰沂沐按沐在今沐阳县界春秋鲁国之东界诗鲁颂太山岩岩鲁邦所瞻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海邦即今海州之地七国属楚秦兼六国以为薛郡后改为郯郡汉为东海郡后汉至晋改为东海国后魏改东海为郯郡髙齐郡县俱废宋明帝失淮北地于郁州更置冀州梁改东海郡为北海郡武帝末年大江以北并附于魏武帝七年罢青冀二州为海州移理于旧州南龙沮故城隋开皇三年自琅琊城移州于今理大业三年罢州为郡唐武德四年臧君相以郡归顺复为海州置总管府领海琏环东州四州海州领朐山龙沮新乐曲阳沐阳厚丘怀仁城东海九县六年改新乐为祝其七年以东楚州属杨府又以沂州来属八年废环州又龙沮祝其曲阳厚丘利城五县仍以废环州之东海来属九年废琏州贞观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东海郡乾元元年复为海州
元领县四
朐山 东海 怀仁 沐阳
州境
东西一百九十八里 南北二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四百六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东至东海县水道九十里 南至泗州五百四十
里 南至杨州七百里 西至下邳县五百五里至徐州五百六十里 北至宻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沐阳取宿迁经泗州五百里 东南至琏水军取官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陆路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楚四百一十里 西北至沂州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东海县界八十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三千七百二十八皇朝户主六千八十八
风俗与沂州同
姓氏
东莞郡四姓 臧 阙 何 公孙
人物
萧望之东海兰陵人 王肃东海郯人朗之子 缪斐东海朐人也其先楚元王大夫缪生谢病去遂居此 鲍照东海人诗入文选 何无忌东海郯人桓曰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 何承天东海郯人曽孙逊八岁能诗 萧惠开兰陵人明识过人常有三千沙门一阅其名退无所失 徐勉东海郯人六岁能属文为吏部尚书 徐擒梁朝为左卫率鲍泉东海人撰新仪二十卷 唐徐有功东海人则天时人官至司刑卿凡活者五百家卢黄门曰当雷霆震怒之下能全仁恕千载未见其俦 吴通通州人与弟通微德宗时同为翰林学士
土产
绫 绢 海味 盐 楚布以其地当楚分其布精好因名 紫莱产在郡东北七十五里海畔石上旧贡也
朐山县旧二乡今四乡本汉胊县也属东海郡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秦门东阙有铁柱后汉属东海国晋不改宋志无朐县按此系前朐县今县西九十里故朐城是也梁于今县北二里琅琊城置招逺县属琅琊郡后属魏改为朐县髙齐不改周武帝建德六年改琅琊为朐山郡改胊县为朐山县取界内朐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海州大业三年以海州为东郡县仍属焉 硕防湖在县一百四十二里神异传曰秦始皇时童謡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有一老母闻之忧惧每旦徃窥城门门传兵缚之母言其故门传兵乃杀犬以血涂门母徃见血便走须臾大水至郡县陷老母牵狗北走六十里至移伊莱山得免西南隅今乃有石室名为神母庙庙前石上狗迹犹存髙齐天统中此湖遂竭西南隅有一小城余址犹存绕城故井有数十处又铜铁瓦器殆防肆之所乃知县没非虚 龙沮故城在县南六十里 钟离昧故城在县南百里项羽将钟离昧所筑昧即此县人也 植石庙在县北四里史记曰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今门石犹存顷倒为数段在庙北百步许今尚可识其文曰汉桓帝永寿元年东海相任恭修理此庙 卢石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按汉书云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又云韩信镇于三卢石伊等卢三山石色黑因以为名 伊卢山一名大伊莱山在县南七十五里按史记云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卢徐广曰东海胊县又按续郡国志云东海朐县有伊卢乡又云中卢卢石在东句卢在西故曰中卢又名伊莱者卢莱二字相近流俗音讹尔实伊卢也句卢山一名马鞍山在县西南一百二里县在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