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鹿邑县西一百一十七里旧二十二乡今七乡汉郸县之地属沛郡后汉于今县东北一十五里置武平县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亳州十八年改为鹿邑县取故鹿城地为城在县西十三里春秋时鸣鹿地也 瀖水一名曲水源从陈州宛邱县东北涸河出至县界入真源县按沟洫志汉武帝元年五河泛上使汲黯疏决数十渎号瀖水即陈郡内旧引水渎也 鸣鹿台在县城内春秋成公十六年晋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即此台也 武平故城在县东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侯以此城为封邑永城县东北一百四十一里十一乡春秋芒县之地后汉临睢县之境晋为郸县之地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北三里置永城县属谯郡唐武徳五年移县于马甫城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亳州 砀山在县北五十里北去砀山八里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汉高祖隠芒砀山泽间应劭云芒砀今在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可以隠也芒魏武帝祖也 梁孝王墓在县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砀山南岭山按郭縁生述经记云梁孝王塟于砀山凿山作岛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内曹操别传云引兵入砀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万斤
真源县西南九十五里旧十八乡今八乡即楚之苦县地史记谓老子苦县人也汉为县属淮阳国晋咸康三年更名谷阳葢谷水之阳因以为名隋初改为仙源以老子所生之地为名唐麟徳三年高宗幸濑乡改谷源为真源县以亳焉 老子祠崔元山濑乡记老子祠平生时教化学堂故基也汉桓帝命边韶为文云老子伏羲时为郁华子祝融时为广成子黄帝时为大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録回子尧时为务成子皆有像 李母祠濑乡记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三里祠门内右有圣母碑东院内有九井述征记庙内九井或云汲一井而八井动舆地志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老子者道君也三皇之始乗白鹿下托于李母练体易形复命胞中七十二年生于楚国李母星名也在斗魁中老子星精也为人黄色美目面有夀征黄额广耳大目疎齿方口厚唇额有子达理日角月角鼻有双柱耳有三漏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十二圣师各有三法凡三十六法唐干封元年册李母为先天太后因改祠为洞霄宫 大清宫元元旧宅今有桧树迹存焉宫前有阙各高一丈七尺魏黄初三年文帝所立其阙有铭是钟繇书皆破缺惟四字存焉 李母坟在县东十三里注水经云老子宫前有李母坟东有碑汉桓帝永兴元年谯县令长沙王阜所建 枯松桓裴之述征记云老子宫前有双松左阶之松久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忽从根上一枝耸干一丈三尺枝叶青翠唐武帝二年更生一丛直上五尺横枝两层枝叶相覆异于常树 濑水在县东南十二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各水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相县在濑水东是也 灵溪池在元宫北 宁平城在县西北五十五里按汉书地理志宁陵县属淮阳晋东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东屯于项永嘉五年薨秘不发防石勒进兵追之及宁平城楚越尸于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太平寰宇记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十三
宋 乐史 撰
河南道十三
郓州
曹州
广济军
郓州
郓州东平郡今理须城县禹贡兖州之域星分奎娄春秋属宋地即鲁附庸须句国太皥之后风姓左氏传曰公伐邾取须句战国时属魏秦兼天下属砀郡又为薛郡地汉为东平国又地理志曰东平故梁国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晋宋及后魏为东平郡周大象二年于此置鲁州寻废隋开皇十六年分兖州万安置郓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东平郡理古须句城唐武徳五年平徐圆朗于郓城置郓州领郓城须昌宿城钜野乗邱五县又以废夀州之夀张来属其年置总管府管郓濮兖戴曹五州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罢都督仍以钜野属载州又废宿城乗邱二县八年郓以城下湿移治须昌景龙元年又置县天寳元年改为东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郓州贞元三年升为都督府皇朝为天平军节度
元领县十 今七
须城 夀张 中都 平阴 东阿 卢县 阳谷二县割出
钜野入济州 郓城入济州
一县废
东平并入须城
州境
东西一百五十九里 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六百里 西至西京一千里 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里 南至曹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博州一百七十里 东南至兖州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濮州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至济州二百五十里 南北至度河取朝城县路至魏州二百三十里
户
唐开元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七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一百八客二万七千七百二十四
风俗
地连邹鲁分青齐硕学通儒无絶今古家尚质直人多魁岸不规商贾肆力农桑此亦风土之使然也
姓氏
东平郡四姓 万 吕 毕 康
人物
刘祯字公干东平人 马隆平陆人为武威太守以磁石夹道贼负铁不得过以为神也
土产
阿胶 蛇牀子 绵 官虵
须城县旧四乡今八乡汉旧县属东郡故须句国按前须昌县在今县东南三十里须昌故城是也隋改须昌为宿城县更立须昌县于今理属郓州后唐改为须城县避国讳也 梁山在县界 州理故须句城左传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注须句虽别国有削弱不能自通为鲁私属而颛臾之比 无盐故城在县东三十六里汉旧书古宿国也列女传无盐有丑女名宿瘤齐宣王善之立为夫人即此县女也 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夀元年造石作幸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百五十尺 郈乡亭左传季子鬬鸡之所杜注郈鲁地东平无盐县东南有郈香亭 桓公沟晋永和中将军毛穆之所凿义熈十三年王师济河朱超石重开凿注水经云桓率众北入掘通济渠今谓之桓河是也 刘公桥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北伐至此造故号之 柳舒故城左传晋伐郑齐陈子救之及晋舒去谷七里谷人不知 东平宪王陵光武子苍也子明帝幸东平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存其人亡 伏生城伏生所居传尚书于太常掌故晁错因号之 吕母垞后汉东海吕母合众于此 东阿故城汉东平国故城在今县东按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谓此也阿井东阿有大井巨若轮深七八丈每嵗取水煮胶入贡本草重之 烽仓故城宋武立烽堠于此今有小城尚存 景子殿东平宪王所起余逾有二殿东西相向东平思王墓汉东平思王宣帝之子在国思还京师
后塟其冢松栢皆西靡 羊牧黄初平叱石成羊之所今石犹存 废东平县汉县故城在今郓州东南三十二里隋于故城置宿城县仍置须昌县于今所唐贞观八年州自郓城移于须昌县后废宿城县景云三年以郡邑颇大人物繁极复分须昌置宿城县贞元四年改宿城为东平县移就郭下太和四年改为天平县六年七月废天平县入须昌县
夀张县西南四十五里依旧四乡汉为夀良县属东郡故城在今县界应劭曰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为夀张县属东平国隋开皇三年罢郡城属济州十六年割属郓城唐武徳四年属夀州五年废夀州属郓州 夀州故城在东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筑为堡唐武徳四年于此置夀州 梁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汉书云梁孝王北猎梁山有献牛足上出背上孝王恶之寻病而薨 谷城山在邑界 集氏山山北有汉司校尉鲁峻冢前有石祠堂中四壁皆青石隠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形象遍皆刻石记之有磬石数枚后为宰牧所取鲁氏冥诉后坐免官 范城左氏传曰范宣子对鲁大夫穆叔曰昔句匄之祖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今城庾子山云人有秦亭之哭是也中都县东六十五里依旧四乡古中都之地汉为东平陆县属东平国亦古之厥国地今邑界有厥亭存又按史记鲁败齐于平陆即此地后汉并为须昌县地据邑界有殷宻古城即古之中都国城也自汉至隋或为平县属兖州唐天宝元年三月改为中都县所不改贞元十四年割入郓州后自郓复兖州寻又复归郓焉古阚城皇览冢墓记云郓州夀张县阚城中有蚩尤
冢支体异塟也故此亦有冢焉常以十月有气如匹绛自上属下号曰蚩尤旗今属济宁钜野 汶水北去县二十四里 桓水在县西八十里晋桓进军次此令乡人凿渠故曰桓水俗呼为桓河
平隂县东九十里旧十三乡今【阙】乡本肥城县属泰山郡古肥子国隋开皇十四年于今县西北二十八里置榆山县大业二年移于今理改名平阴县属济州取界内平阴县城以为名天宝十三载废县割郓州太和六年七月废以地并入东阿卢二县至开成二年七月王源中奏境内濶逺东西一百二十里南北近二百无县邑以理居人制御防盗请复平阴县从之 黄河去县十里 陶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史记曰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号鸱夷子皮间行止于陶因号陶朱公焉巫山一名孝堂山左传曰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
此山山上有石室俗传云郭巨塟母之所因名孝堂山平阴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左传晋侯沉玉济河防
于曽济寻溴梁之言因伐齐齐侯御诸平阴今有故城在今县东南 长城古城长首起县北竹书记年云梁惠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又太山记云太山西北有长城縁河经太山千余里至琅聊台入海往往有璧门邸阁四五处犹在史记苏代説燕王燕王曰齐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固是也 鞍城左氏请齐战于鞍城在县东故肥城汉县后省废城在今县东南 左邱明墓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东阿县西北四十五里旧十五乡今四乡春秋时为齐之阿地也汉为东阿县今呼为祝阿县焉魏武帝始封于此晋属济北国隋开皇中属济州唐天宝十三年济州废县郓州郡国志其地出缯缣故秦王服阿缟即此地也 鱼山一名吾山汉书沟洫志武帝临河决作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道冬日吾山即鱼山述征记济北郡史超魏嘉平中有神安成公智琼降之超同室疑其有奸以告监国诘问超具言之智琼乃絶后五年超使将至洛西到果是同乗至洛克复旧好太康中仍存魏陈思王曹植甞登此山有终焉之志遂塟其西亦其所封国也周十二里 谷城山一名黄石汉书黄石公出一编书授张良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也 浮山故老相传云尧时大水此山浮于水上时有人缆船于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存焉 故谷城在今县东汉于此立县后废故城存焉按郡国志云谷城管仲私邑其城内有夫子五家存焉 管仲井西征志谷城南山有管仲井焉 周首亭郡国志云周首亭即埋长狄荣如首于此即此地也 东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东阿县城晋太康后省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即此也 阳谷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齐桓公防诸侯于阳谷县即此也 阿胶井水经注大井在东阿深七八丈每嵗取井水煮胶入贡本草所谓阿胶也 项羽墓在县东二十七里初封鲁公羽死鲁犹为楚守汉王示以羽首鲁方降乃以公礼塟羽于此 陈思王墓在鱼山
卢县西北二十里依旧六乡汉旧县属济北国宋属济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济州大业三年复为济北郡唐武徳四年讨平王兖复为济州理碻磝城本秦东郡之荏平县地其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七年宁朔将军王谟前锋入于河平碻磝立戍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谟毁城而迁后又城之后魏略得河南八年于此置济州至唐天宝十三年州为河所防废 碻磝津在县北一里后魏于此置闗名济州闗隋末废 刘公桥架济水在县南二十七里宋高祖伐燕过此造桥故呼为刘公桥隋末废贞观元年重造长十二丈濶一丈二尺 卢医史记云扁鹊生卢故曰卢医又卢水经是邑县因是名也 临邑故城在县东即今谓之马防城是也长城经是邑
阳谷县西七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须昌县地按汉须昌在郓今县界亦有须昌故城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阳谷县属济州取县界故阳谷亭为名唐天宝十三年济州为河水防没以县属郓州皇朝开宝六年又河水冲破县城至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上巡镇即今县理也 黄河在县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县东南三里葢伏生所居因号之
曹州
曹州济阴郡今理济阴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氐宿二度禹贡曰荆河惟豫州导菏泽被孟猪菏泽在州东北九十里济阴县界于周又为曹国之地后属于宋左传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按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阴县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国时属齐宋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齐得其济阴东平汉为济阴之地在济水之南故以为名景帝中六年例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哀帝更为济阴郡属兖州按此前济阴理在州东北四十七里定陶故城宋移理城阳按城阳今濮州雷泽理是也后魏于定陶城置西兖州后又徙理在城即今州理是也仍移济阴郡理此郡与州同理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济阴郡唐武徳四年平孟海公复为曹州领济阴定陶寃句离狐乗氏并置防泽晋阳等七县其年省晋阳五年以废梁州之考城来属贞观元年省定陶防泽二县入济阴郡干封二年以废戴州之成武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济阴郡乾元元年复为曹州晋天福十二年降为刺史州周广顺二年复升彰信军皇朝因之
元领县六 今四
济阴 寃句 乗氏 南华
二县割出
考城入开封府 成武入单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五十九里 南北二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二百二十二里 西至西京六百六十五里 西至长安一千五百二十五里 东至单州一百八十里至广济军三十五里 南至宋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濮州一百八十里 东至宋州楚邱县八十里 西南至开封府考城县八十里 东北至济州钜野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澶州衞南县一百八十二里
户
唐开元户万四千三百皇朝户主一万九千三十六客七千五百九十八
风俗
同宋州
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