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一统志

  西至巨津州界四十里
  南至昔西和鹤庆府界四十里
  北至巨戎光宝山州界六十五里
  东北到宝山州界一百里
  西南到剑川县界一百一十里
  东南到鹤庆路罗虽渡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巨津州界四十里

  ○山川

  神外龙雪山
  在州北三十里条冈百里岿岿千峯上插云霄下临丽水顶巅积雪冬夏不解岩崖涧谷清泉飞流唐时南诏尝封是山为北岳庙基尚存癸丑年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南征大理师次于此按后汉书永昌郡邪龙县注引南中志曰县西高山相连有大泉水周旋万步名冯河县西北数十里有山众山之中特高状如扶风太一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结固阴冱寒虽五月盛暑不热广志曰五月霜雪皓然今考图志本州岛以南接永昌界当即此也
  珊碧外龙山
  又名外龙女山在州西南二十里孤峯山?酉崒湿翠摩空上产箭竹山半数泉涌出下注成溪灌溉民田万顷
  霓溪
  源出州北二里药蕖和山下旋遶州境南流出鹤庆路界
  些苏溪
  姑霓溪个霓溪块麦溪等四溪水源悉出神外龙山周流州境灌溉民田南流出鹤庆路境

  ○土产

  马
  猎犬
  纸
  降真香
  毡
  布
  木瓜
  石达茨子
  虎皮
  熊皮
  麝香
  野猪
  鹰鹞
  猴

  ○风俗形势

  据雪山丽水之奇胜地土肥饶人资富强习俗勇厉

  ○古迹

  雪山庙
  唐南诏蒙氏封是山为北岳正祠其神号曰北敌安邦境帝今庙尚存

  ○人物

  麦宗
  磨些人也祖居神外龙山下始生七岁不学而识文字及长旁通吐蕃白蛮诸家之书隐居山林寿五十有五而卒举火时乌鹊羣集各衔一木赴火临终数年前尝言此后当有帝王之师压境吾 【下有阙文】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亲征南中取道自吐蕃至大理师次本境后土人遂神其言

  残本十二终

  ●大元大一统志卷第七百九十

  残本十三
  奏进 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
  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 上进

  海盐州

  ◆海盐州

  山川
  土产
  风俗形势
  古迹
  宦迹

  ○山川

  秦住山
  上阙后魏郦道元注水经云海盐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名焉又九州岛志云海盐有秦径山秦始皇径此美人死葬于山下有美人庙考旧图经则为秦住而秦望山在会稽乃始皇刻石纪功之所今从本路图册所书曰秦住
  长墙山
  在海盐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九里按旧图经云皇秦始来游登山望海以其山势孤耸遥望若堵墙故名
  泊橹山
  在海盐南三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四十里按舆地志云秦始皇东游候潮泊橹于此人因名焉
  金牛山
  在海盐西南五十里高三十六丈周回四十里按吴地志云昔有金牛村民皋伯通兄弟二人穴此山而山崩皆死亦名金牛洞即寰宇记所载会骸山也又九州岛要记云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凿山逐牛而俱死故名会骸山
  秦溪
  在海盐南三十六里通丰山港接运河法喜寺有碑镌秦溪二字
  当湖
  在海盐北六十里周回四十里吴地志云王莽改海盐为展武后陷为湖水浅视之遗迹髣髴
  宋坡湖
  一名贲湖在海盐西三十里周回四十四里

  ○土产

  粳
  糯
  麦
  豆
  樱粟
  紫苏
  本州岛并出
  盐
  海盐其地濒海煮海成盐

  ○风俗形势

  擅湖海鱼盐之利号泽国秔稻之乡
  秦住长墙峻峙于南山势耸拔
  负海控江土为上腴

  ○古迹

  晋古义门
  去州西一十八里吴地志云里人李祥与晋将军袁崧筑垒于沪渎御孙灵芳崧为贼所害祥突白刃收崧尸归葬时人义之因名其地曰教义里旌其门曰义门
  马嘷城
  在州东南百步高丈二周二里余旧记云吴兵至此遇大风阵败马惊后人因名焉
  故邑城
  在州东北三十五里高一丈周三里吴地记云海盐顺帝时沦陷为湖尝移于故邑山下
  鲁浦
  在州南旧名白塔港计十八里有蓝田浦宋咸平六年邑令鲁宗道重开以利民后人慕其遗爱名其桥曰思鲁而浦亦以鲁名阔一丈七尺绍熙三年邑令李直养申请于提举常平使者徐公谊捐米四百斛钱八百缗重浚之又自蓝田广开浦十八里至鲍郎盐场以便盐运以灌农田
  准僧塔
  在州内法喜禅寺飞鸟不栖时有舍利放光僧名良准宋宣和四年正月自东庑移就西庑袈裟忽飞去乃聚众僧诵楞严经衣复归塔有颂刻于塔曰宣和中重移塔舍利乘空暂腾跃众讽楞严呪得归永隆佛日辉无着
  石屋
  在州南十八里丰山耆旧相传以为秦始皇东游尝屯兵于此按本路图册云
  龙湫
  在州东北四十里陈山泓水澄澈极旱不涸淫雨不溢每遇岁歉邑令躬诣灵湫请水归县治祷之多应
  晋何后故宅
  舆地纪胜云在海盐南三里舆地志云海盐乌夜村晋何准居焉一夕羣乌啼噪乃生女他日复夜啼乃穆帝立女为后之日也
  顾野王读书堆
  舆地纪胜云海盐东有顾林亭有陈顾野王读书堆苏轼有顾林亭诗云平林岂旧物岁晚空扶疏自古贤圣人邑国皆丘墟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又唐訽诗云平林标大道曾是野王居往事将谁语凄凉六代余
  青莲寺
  舆地纪胜云在海盐本名石佛寺宋治平初改曰青莲
  鹿苑寺
  舆地纪胜云在海盐西北三十五里鲁简肃公宗道初为邑令梦有僧来迎参政及瞻罗汉像与所梦符合后宗道竟参大政
  资圣寺
  舆地纪胜云在海盐晋右将军戴威舍宅为寺
  法喜寺
  舆地纪胜云在海盐西南三十里有准高僧抛袈裟于空中自定后人作一塔以藏之

  ○宦迹

  周颙
  隐北山后应诏出为海盐令欲过北山孔稺圭假山神之意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鲁宗道
  事宋为海盐令疏治东南旧港口导海水至邑下人以为利号鲁公浦
  朱良
  下阙

  残本十三终


  ●大元大一统志卷

  残本十四
  奏进 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
  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 上进

  崇德州

  ◆崇德州

  里至
  山川
  土产
  风俗形势
  古迹
  人物

  ○里至

  本州岛
  上阙
  北至湖州路乌程县界三十里
  东到嘉兴县界六十里
  西到湖州路德清县一十五界
  南到杭州路盐官州五里
  北到湖州路乌程县三十里
  东北到本路嘉兴县六十里
  西南到湖州路德清县二十里
  东南到杭州路盐官州一十里
  西北到湖州路归安县三十里

  ○山川

  殳山
  与嘉兴县接境昔道士殳碁隐居于此学道后尸解焉后人因殳名山其事互见嘉兴县名山注下

  ○土产

  粳
  糯
  麦
  豆
  樱粟
  本州岛并出

  ○风俗形势

  其俗淳秀慕文儒勤农务
  水泽之地稻蟹之利转徙数州崇德学记云

  ○古迹

  纪目坡
  在州东北十二里千乘乡高一十丈周回三百步环以水泾邑士朱天麟幼时尝见坡侧锺生家运土得石碑断缺漫灭大略谓吴夫差募兵五千人教养于此置亭以候烽火名以纪目者立纲纪而有条目也或谓后人建亭于此追述之语坡西北七里有游屯泾盖取游兵屯驻之义今讹呼为牛屯
  官窑
  在州永新清风乡接境按旧经所载耆旧所传谓此处正吴越分疆之地有走马冈洗马池
  双林院
  舆地纪胜云在州西北一十二里梁为双林院宋改为澄寂院
  龙吟寺
  舆地纪胜云在州西北四十里本名龙祥寺改为龙吟宋祥符中改宁国院
  凤鸣院
  舆地纪胜云在州西北四十里五代广顺二年建治平元年改名惠云
  福严院
  舆地纪胜云在州东北十二里宋陈太后保扶徽宗为遂宁王时赐真觉大师志添金环磨衲袈裟一条上题遂宁郡王陈美人愿福寿延长施真觉道者当来同成佛果二十三字焉
  寂照院
  舆地纪胜云在崇德东四十里旧于此地基上得石佛二身天福中吴越王建作报恩院宋治平间改额曰寂照旧记谓天欲雨二石佛身湿如汗

  ○人物

  莫琮
  崇德人三舍隶辟雍得官莅政行己俱有可观五子俱登科曰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冲皆母袁氏出袁氏寿康兄弟宁侍禄养时人荣之

  残本十四终


  ●大元大一统志卷第七百九十二

  残本十五
  奏进 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
  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 上进

  常州路(宜兴州 无锡州)

  ◆常州路

  支郡
  宜兴州 无锡州
  亲领
  录事司 晋陵县 武进县

  建置沿革
  坊郭乡镇

  ○建置沿革

  禹贡扬州之域毗陵志以为扬之南境于天文为须女之分星纪之次于辰在丑春秋时属吴延陵季子之采邑也左传哀公二十年吴为越所灭其地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越王无疆伐楚楚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浙江遂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秦始皇二十五年王翦定江南地置会稽郡其地属焉西汉因之东汉永建四年分会稽为吴郡领县十三而毗陵与焉孙氏有国之初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以主之晋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岛此属扬州太康二年分吴郡置毗陵郡其后东海王越子毗食采于毗陵后为石勒所没元帝命少子哀王冲为嗣讳毗因改为晋陵郡郡及丹徒县悉徙治京口东晋末复还治晋陵宋齐梁陈因之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州以县属南徐州九年省南徐州罢晋陵初置常州大业三年以常州为毗陵郡唐武德三年复改毗陵郡为常州天宝元年改为晋陵郡干元初复为常州五代史职方考于常州书梁唐属吴晋汉周属南唐宋开宝八年平江南雍熙四年属江南道至道三年属两浙路熙宁七年分两浙为东西路以常州属浙公元领晋陵武进无锡宜兴江阴五县绍兴间割出江阴县为军止领县四
  国朝至元十三年收附之初因之十四年升为常州路总管府十五年升宜兴县为宜兴府二十年府废二十一年复置宜兴府并设宜兴县以来属二十八年罢府入县又降江阴路为州来隶元贞元年升宜兴无锡二县俱为中州后割江阴州径隶行省今领州二司一县二
  录事司
  本在城地
  国朝收附初置司候司至元十五年改置录事司领在城民事晋陵县
  春秋时吴之延陵邑汉为毗陵县属会稽郡东汉顺帝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此地又属焉晋志云晋武平吴置毗陵郡毗陵县属焉寰宇记云晋元帝因避毗字与郡俱改为晋陵隋文帝罢郡以县属常州自是因仍不改然润州亦有延陵镇盖晋分曲阿之延陵乡立县而隋改丹陵亦曰延陵非古之延陵也唐天宝元年改立晋陵郡干元元年复为常州晋陵县隶焉历五代至宋俱为常之属邑
  国朝因之
  武进县
  魏明帝青龙二年改丹徒为武进晋武帝改武进曰丹徒于曲阿别置武进县在丹阳之东境故晋志毗陵郡下既有武进又有丹徒二县并建元帝太兴初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宋孝武大明末以晋陵郡为武进县属南东海郡梁武帝天监初改为兰陵郡复以南兰陵郡为武进县寻复改武进为兰陵隋又废之故隋志有晋陵而无兰陵唐志武进县下注云武德三年以兰陵县地置贞观八年省入晋陵垂拱二年复置武进大历十二年升武进为望县五代后唐大同间伪吴据有其地时江盗旁午民不奠居徙治于子城金斗之南相去百步后经焚毁移理西湾县学基上
  国朝因之

  ○坊郭乡镇

  录事司
  孝仁东坊   孝仁西坊
  双桂坊    定安坊
  晋陵县
  安上乡  新塘乡  太平乡  从政乡
  下阙

  残本十五终

  ◇辑本◇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大元大一统志辑本卷一

  【辽阳金毓黻】 【沈阳安文溥】 同辑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 【路二十九州岛八】

  大都路
  上都路
  隆兴路
  永平路
  德宁路
  净州路
  泰宁路
  集宁路
  应昌路
  全宁路
  宁昌路
  保定路
  真定路
  顺德路
  广平路
  彰德路
  大名路
  怀孟路
  卫辉路
  河间路
  东平路
  东昌路
  济宁路
  曹州
  濮州
  高唐州
  泰安州
  德州
  恩州
  冠州
  益都路
  济南路
  般阳府路
  宁海州
  大同路
  太原路
  平阳路

  ○大都路

  建置沿革
  至元四年建大都城 【明一统志一】
  风俗形势
  奉圣州缙山县 【按元史地理志作龙庆州为仁宗延佑三年所改初为缙山县属奉圣州】
  南挹居庸之翠北距龙门之险 【明一终志五延庆州】

  ○上都路

  风俗形势
  蔚州
  蔚州之民性质无谄去华从俭以耕织为主 【同上二十一】
  蔚州广灵有隘口山层崖刺天古道极险 【同上】
  里至
  松州
  松州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七百里东到高州分水岭八十里西到兴州岔土岭一百四十里南 【热河志九十七作东南】 到大宁路二百二十里北到应昌府七百里东南到武平县三百里东北到古泉州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兴州三百五十里西北到上都七百里 【热河志六十二六十及九十七又蒙古游牧记三】
  山川
  遮盖山
  遮盖山在松州东南二十里有古寺石洞石佛 【热河志六十六又蒙古游牧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