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淳临安志

下村堰  神符堰  昔千堰  许家堰
杨木堰  堰头堰  石岭堰  朱(施去方改)堰
下(施去方改)堰  青山堰  中(施去方改)堰  仲坞口堰
右并在丰国乡十九都已上二十四堰承接祝坞等处水流接荫田计一千四百四十亩
扶西堰  管堰   波麻堰  朱甫干堰
拦坑堰  拦坞路堰 谢家堰  施家堰
杀猪堰  牛路堰  水路堰  新丘堰
徐大堰  乌闵堰
右在丰国乡二十都已上十四堰承接天目富源溪井拦乌山坑水流接共荫田一千四百六十八亩
浪干捺  湛干捺  老公岭捺 景村横溪捺
桃木坞口捺
右并在丰国乡十七都已上五捺承接浪后发源水流接共荫田一百二十亩
官堰【东岸(上大下面)干】  小杯堰  冷干堰  岭背堰
塔堰【乐平寺后】  铁砧堰  小东堰  小背堰
右在长安乡二十一都已上八堰承接延湖山源水流接荫田一千九十六亩
盛村孔堰 宝山翼堰 汤村润堰 张村查堰
宰堰   下师堰  十亩堰  乌堰
高堰   小堰   亭堰
右在长安乡二十二都已上十一堰承接沿山坑水流接荫田一千三百五亩
徐村堰  高堰   泥城堰
右并在长安乡二十三都已上三堰承接良梅山垄岭并马岭脚发源水流接荫田三百六十五亩
神坑下捺 横坞畔捺 后宅山坑捺 沿村山坑捺
二小捺  横坞山坑捺
右并在长安乡二十二都已上七捺承接延湖山发源等处水流接共荫田一百九十亩
潜环境皆山非泽国比水之源自天目眉山宣秋岭而发者皆自北而南由获柳芦岭而发者皆自西而东由横塘顶山而发者皆自东而西逶迤曲折至县南七里始合而下紫溪直西则与唐山水合而下至乐延又合湖之源下至印渚汇于桐江邑山多田寡水行乎两山之闲凡濒溪低平之地皆有田俗所谓大源田外则倚山历级而上者水皆无及其所资以灌溉者浅涧断溜而岁雨时若其稔几于大源一有旱暵拱手待槁所藉以为民命者惟大源田而为田之寿脉者塘堰是也合六乡计之大小堰约计三百二十捺又七十所分并不常而为塘者十有一焉疏瀹潴蓄之有方则着于邵公塘堰之叙导决先后之有节则具于晁公八捺之法是皆有民社者所当加意毋使杜公泳崔长官专美于前可也【已上见邑志以水利所关故具载于此】
    富阳县〔坝附〕
麻车堰溉田一百余亩
在临湖里
石岭堰溉田一百余亩
青山堰溉田二百余亩
涌泉堰溉田五十余亩
应墓堰又云应家堰溉田二百余亩
朱坝堰溉田二百余亩
风溪堰溉田四十余亩
梓堰溉田二百余亩
大公堰溉田三十余亩
后步堰溉田二十余亩
乌枝堰溉田四十余亩
右并在日升里
长泉堰【东西两岸各有小浦东岸从周世隆门前入通山下取笪餈桥出大浦约四百丈阔二丈深一丈西岸从堰入取孙家步出大浦各有浦口并东西两岸各有车水澳元阔四尺深四尺溉田四千有余亩】
陈塘堰溉田六百余亩
陶溪堰溉田八百余亩
社公堰又云松元堰溉田二百余亩
右并在安仁里
黄莺堰溉田三百余亩
潭堰溉田一百余亩
东秦堰溉田二百余亩
青山堰
黄山堰
右并在长寿里
乌枝堰溉田三百余亩
闸堰溉田二百余亩
大山堰溉田二百余亩
马山下堰溉田二百余亩
右在惠爱里
弹堰溉田二百余亩
徐埭堰又云徐袋堰溉田二千余亩
右在驯雉里
长泉堰溉田五百余亩
在祥风里
罟山潘堰共溉田二千余亩
河塘堰溉田四千余亩
店弄堰溉田一百余亩
横河堰溉田二百余亩
武婆堰又云武溪堰溉田三十余亩
右在丽景里
谢塘堰
阆塘堰又云艮寸塘堰
西了堰溉田一千亩
浦里堰溉田五百余亩
上霸堰溉田四百余亩
下霸堰溉田二百亩
小谢湖堰溉田二各余亩
右在江阴里
闸堰
重塘堰
黄毛堰
已上三堰东接镇桥西接黄毛堰南接黄堰北接大江溉田二千亩
乌塘堰溉田五百余亩
右四堰在望仙村
路堰溉田三百余亩
月程堰溉田四十余亩
裘堰溉田二百余亩
潘塘堰溉田五百亩
石堰溉田一千亩
甲堰溉田四百余亩
瓦灶堰溉田三百余亩
人盘堰溉田一百五十亩
横堰溉田五百亩
孙渔堰
东枝堰溉田二百亩
下路堰溉田三百亩
石佛堰溉田八百余亩
上枝堰溉田三百余亩
右在大元里
罗汉山溪堰溉田二百余亩
在感化里上接屠山里界下通江其溪约阔五尺深三尺作一十三处车戽
白石坝溉田二千余亩
笋坝溉田三百余亩
右在庆护里
横溪坝溉田三千余亩
在仪凤里
湖山砩溉田二千余亩
支下坝溉田三百余亩
安和坝溉田七百余亩
右在善政里
臧村坝溉田二百亩
梅洲坝溉田七十余亩
梅样坝溉田三百余亩
右在栖鹤里
    盐官县
长安堰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即旧义亭埭
庄婆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
黄家堰
在县西五十里
通浦堰
在县北五里
瓦石堰
在县东北一里半【堰东旧有刘郎堰今废】
李六堰
在县东五里
凌家堰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莫家堰
在县西北四十七里
    昌化县
平葛渡溪堰
虞溪堰
白山头溪堰
高犁村溪堰
上营村溪堰
林村溪堰
右在永丰乡
云老溪堰
下阮村溪堰
上博溪堰
右在吴安乡
赤石村溪堰
余村溪堰
王村溪堰
章村溪堰
金村溪堰
陈村溪堰
右在金山乡
朱儒村溪堰
葛千溪堰
颊口村溪堰
朱浪村溪堰
( 小)干村溪堰
忻村溪堰
上岩村溪堰
王村溪堰
右在玉山乡
   水闸
    城外
澄水闸
在长桥南始因钱湖门内诸山之水分流为三道雨甚则泥滓侵浊西湖故于钱湖门之北城下置海子口流出省马院后为小渠引水直至澄水闸入湖又有南闸者亦分方家峪之水至长桥下入湖古来疏此水为三渠皆有石桥后渠为民居湮塞然桥犹可记
西闸
在赤山教场侧
龙山浑水闸
清水闸
并在龙山
浙江浑水闸
清水闸
并在便门外
保安闸
在小堰门外 天圣四年侍御史方言杭州海潮冲坏水闸舟船阻滞诏复修治 乾道五年周安抚淙重修浙江浑水清水保安三闸仍 奏请置监官一员
清湖上中下三闸
在余杭门外
石函桥闸
在钱塘门外湖涨则开此泄于下湖【详具白公记】
安溪斗门
在钱塘县北
化湾斗门
在钱塘县北
    盐官县
长安三闸
三县西北二十五里相传始于唐 绍圣闲鲍提刑絫沙罗木为之重置斗门二后坏于兵火 绍圣八年吴运使请易以石埭 绍熙二年张提举重修岁久莫详诸使者名凡自下闸九十余步至中闸又八十余步至上闸盖由杭而西水益走下故置闸以限之闸兵旧额百二十人 崇宁二年有 旨易闸旁民田以浚两澳环以堤上澳九十八亩下澳百三十二亩水多则蓄于两澳旱则决以注闸今闸之弊随治而澳岸颓毁居民日侵兵额未复 嘉定初令潘景夔尝请开两澳之塞以济饥民不果行
黄湾闸
在县东六十里今废
   渡
    城内外
浙江渡
在候潮门外对西兴
龙山渡
在六和塔下对渔浦
鱼山渡
在大朱桥盐场两岸相望不远潮势已杀浙东士夫惮于渡渔浦者多由此
渡船头
在通江桥北
周家渡
在城内柴木巷
司马渡
萧家渡
在下中沙巷
边家渡
在仁和仓之东
陆家渡
在丰储西仓后
时家渡
在德胜堰南
    于潜县
观湖渡
在县南十八里【今为浮桥】
下梅渡
在县南二十里
紫溪渡
在县南三十里
生僊渡
在紫溪渡之西
印渚渡
在县南六十里
收生渡
在县南五十五里
    富阳县
下口渡
在县南二百五十步江阔五里二百二十六步今南门外沙洲是也
题咏【范石湖富阳渡诗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绕屋头边富春渡口明人眼落日孤舟浪拍天】
庙山渡
在县东二十一里江阔二里三百步
剡浦渡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江阔二里余
观山渡
在县东本县十乡六居江南四居江北凡为津五惟观山往来者众始民闲自渡 绍兴闲中人张氏刱例买扑钱足舟满乃始离岸渡者苦之甚至覆溺庙山等渡害亦如之进士谢安颐移书宦官弗听遂陈于府守韩尚书仲通为敷 奏住罢未几贵戚又复擅之其害尢甚谢乃扣阍投匦(划去戈改荅)下版曹大书镂牓永不许陈乞买扑任民私渡 嘉泰中权要受赂又有请于府府密咨访县令陈晃国具述始末申明诸司其说始寝
    新城县
丁溪渡
在县西南一百步桥名观音桥
南津渡
在县南一里滩名过岸滩
    昌化县
泥皛渡
在县东南三里
下阮渡
在县东南十五里
上水南渡
在县西南一里
下水南渡
在县东南一里
平葛渡
在县西南二里
高犁渡
在县西南七里
遽溪渡
在县西十五里
董溪渡
在县西二十里
无他渡
在县西三十里
咸淳临安志卷之四十
 志〔二十五〕
  诏令一
   叙
在昔帝王发号施令谕之四方其见于经者繇舜咨牧始杭属扬州有厚德允元之泽焉自越有国讫三代之季外史所书撢人所诵无得而详也高祖王濞武帝守助选建责成之意具载数十言闲犹庶几于古厥后东晋史廑一二见入
国朝播告之修始洋洋着于册窃尝拜手敬诵大哉王言省刑罚薄税敛殆什六七盖
列圣仁厚家法于以培亿万年无疆之基者在是
圣上嗣大历服却贡宽民用为出治纲领而京兆尹以圄空被奖劝者岁中且至再也呜呼仁哉叙
   诏令
    汉高祖 封吴王
吴古之建国也日者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
    景帝 赦吴吏民
乃者吴王濞等为逆起兵相胁诖误吏民吏民不得已今濞等已灭吏民当坐濞等及逋逃亡军者皆赦之
    武帝 赐严助书
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闲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
    晋元帝
     旌录吴高德名贤
汉高经大梁美无忌之贤齐师入鲁修柳下惠之墓其吴之高德名贤或未旌录者具条列以闻
     恤吴郡饥
天下凋弊加以灾荒百姓困穷国用并匮吴郡饥人死者百数天生烝黎而树之以君选建明哲以左右之当深思以救其弊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损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况今日之弊百姓凋困邪且当去非急之务非军事所须者皆省之
    孝武帝 除三吴租布
三吴奥壤股肱望郡而水旱并臻百姓失业夙夜惟忧不能忘怀宜时振恤救其凋困三吴义兴晋陵及会稽遭水之县尢甚者全除一年租布其次听除半年受振贷者即以赐之
   国朝诏令〔上〕
    太宗皇帝
     曲赦两浙德音
惟皇建极括寓县以开阶惟辟奉天法阳春而流惠我 国家丕承大业光宅中区奄三代之提封尽归王化抚万邦之生聚皆乐皇风近又吴越国王钱俶远效忠规嘉逢昌运走梯航而入觐叩宸扆以披诚愿输奕世之土疆尽入 大朝之封域睠兹恭顺特议允俞言念吴方久疏王泽当混同之资始均茂育以攸宜爰颁在宥之文得预太平之化应两浙管内云云于戏四海一家既大同于文轨三吴百越属初被于照临固于抚御之闲良轸寐兴之念彼中官吏差去使臣更施存恤之方广示怀柔之道令其富庶慰 朕焦劳告示遐方知予厚意
诏两浙诸州自 太平兴国六年逋租及钱俶日无名掊敛吏至今犹征督者悉除之【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时两浙运使高冕条上旧政不便者百余事故有是诏】
诏免杭州民闲随税酒钱【雍熙二年六月先是两浙漕司罢杭州榷酤令民随税输钱既而富家擅利贫弱重困遂诏复旧制停所均钱】
诏两浙诸州先是钱俶日民多流亡弃其地为旷土宜令所在籍其垄亩之数均其租每岁十分减其三以为定制仍给复五年召游民劝其耕种厚慰抚之以称吾务农厚本之意【淳化元年九月】
诏两浙诸州民先负钱俶日官物计钱十一万七千五百缗并除之【淳化五年七月】
    真宗皇帝
诏杭州寺院童行钱氏所赋身丁钱悉除之【至道三年八月即位未改元】
诏杭州巿舶司自今蕃商赍金俞石至者官为收巿斤给钱五百以初立科禁也【咸平二年八月时三司定直斤止钱二百 上特增之】
诏免杭州中等户今岁丁身钱【咸平二年十月癸酉以旱故也时张咏为守】
诏奖知杭州张咏【咸平四年九月时州民诣 阙乞留】
诏令杭州吴山庙春秋建道场 诏曰杭州吴山庙神实主洪涛聿书往册顷者湍流暴作闾井为忧致祷之初厥应如响御灾捍患神实能之用竭精衷有加常祀庶凭諴感永庇居民宜令本州岛每岁春秋建道场三昼夜罢日设醮其青词学士院前一月降付【大中祥符五年五月】
诏诸州转卖金箔人并减元犯罪人一等【大中祥符五年六月时杭州民周承裕私炼金为箔有郑仁泽者尝巿得千枚转鬻于人事败全家徙配及是本路转运使陈尧佐上言情异罚同恐伤钦恤之意故有是诏】
诏杭州发廪贱粜以济贫民【大中祥符六年正月时转运使陈尧佐言杭州米斗钱六千皆淮泗不稔行商贩鬻致有增价乞行禁止诏不许】
诏如闻杭州葺江岸卒执役水中苦足疾而死者甚众宜令知州马亮拯疗之【大中祥符九年九月】
赐王钦若判杭州 诏曰钧衡翊赞素彰勤荩之心藩翰镇临方伫惠和之绩眷言倚任用示褎称【天禧三年六月】
诏奖判杭州王钦若酒榷增羡狱空【天禧四年七月】
    仁宗皇帝
诏知杭州自今并理三司判官转运使副资序【明道元年七月】
诏褎谕知杭州俞献卿作捍江石堤成【景佑三年】
诏杭州捍江军士自今毋得它役【景佑四年六月】
诏遣中使往杭州致祭江潮【景佑四年六月杭州言是月大风江潮溢岸高六尺坏堤千余丈故有是命】
    神宗皇帝
诏杭州洞霄宫照嵩山崇福宫置管勾或提举官【熙宁三年五月时以诸臣历监司知州有衰老不任职者令与闲局王安石亦欲以处异议者故增宫观员】
诏于京东见管军马内以三千人戍扬杭江宁【熙宁五年七月】
诏杭州选捍江兵四百人为教阅捍江指挥专习武艺【熙宁五年十一月】
诏杭州录事参军系繁难处今后并差职官知县及奏举县令人【熙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