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淳临安志

【 ○重开元丰塘序长安之乡小岭之下有塘口元丰谋始于治平之元久弗克就 元丰三年岁在庚申令有崔其姓者乃力兴之塘成而获其利岁月浸远稍稍就废愚民苟目前而不遑恤于是盗塘而田经界既正不可复夺而塘之所存隐然成陆矣咨访耆老求其故而疏辟之取田户百二十家之夫以用其力给其食用凡三十有四日而罢其广百有四丈其深丈有五尺水山地中翕然泌涌如井之有源混混乎弗竭也于是别为三渠其东之深与塘底直覆以大石凿方窦广八寸许塘水自石窦旋转而下入于渠其西高可五尺余为第二渠如前之制又高五尺累石为门于二渠之中斲石为板横亘其下又积石于水门之外酾三流以注之田植板干以谨其闭纵小旱则启其中之水门而从之中旱则启其西大旱则启其东已泄而复闭逾三日则塘水复盈宛转无穷视他塘为最其水自地发非山源之所注老农目之以旋水畎从其实也旁行曲取于三流之分又不止今所灌之田而已也夫天造地设待人而成方其谋之十有五年之久而后克逮今百十有一年之闲湮废者再事之难成而易毁类如此尔不及今求以复之则他日又将不可考矣然犹以并塘之民私以为业势不可夺而塘不能悉如其旧虑其未几而复坏也乃申以革齐之约择其里之善事而可长者凡入人岁一更之周而复始疏凿之以时闭纵之以后先缮补之有备固毁之有防条画其在使其守而弗失则塘之利庶乎其无穷也】
【 ○重筑乐平官塘序去元丰而西里许地曰乐平畈受延湖之源而属于大溪最为斗峻旧有官埭溉并溪之田仅千亩与所谓元丰塘者盖相为表里也山溜旁冲注埭澳奔洪暴涨壅沙以遏其上流溪源亦激射而埭乃随坏民力不能致经久之利拱视而莫之救溪涸立待安于旱干以幸蠲租而已求之十年之近盖未闻以下熟告也民何乐而为此哉以武断者或利其私贫弱之害固不皇恤指其埭而名之以官无肯出力以倡义虽然亦可卜知居是乡者情之不淑而俗之趣薄也往岁官一用其力志于苟全而谋或未尽既成数月随即废坏禾稼就槁特甚他所今耆老咨嗟求以新之于是相与讲成败之故得利害之实乃伐石作址累石为高横绝溪流厚丈有六尺长十有二丈高与溪岸等列木作榥以护其旁使奔流不得啮射而震撼满其上则平漫而駃之导渠自埭口南东而下渠之两旁又酾为辅渠六分注均及繇近而远渠之所属无不沾溉百顷取具于官而民不为病贫弱喜于一遇而役不以为难今虽幸成视昔为固然决防之患始于蚁穴责之长以谨视岁补而加勤岂惟乐平之田恃此以无忧上下用劝百四十七堰之规相为不朽则异时为政者之所当念也】
【 ○清涟上塘序渡上豪溪而南为范家坞层山之麓细流所潴曰清涟塘取其渊渟而凝碧也转而名清莲又止名为莲传久而失之也塘之深丈余东狭而西长南北相去略等周广九十有一丈累石而四围之坚高可曰卫水山径奔流亦不得而冲啮也塘之下凿渠而深之东流为澳又北东而接于乐延乐延之地聚落延袤别为东西村其东专涟塘之利其西又有上塘亦名之以湖涟周广视清涟塘而有加焉水自地中泉自发越与元丰塘亦略相似别为二渠其一自塘之东径北而下其一自塘之西循村巷宛转而北又旋而复西水之所及视东渠为颇远二塘与元丰塘相望隔远五六里许皆日就壅不足为旱干之备而民亦无有告其上者人情可与乐成而怠于兴作固应尔也夫不见其害莫知其利长安之人困于荐饥号啼流徙复除赈恤公与私两不振宜知溪塘之利也然视之邈然弃而弗讲今虽尽力以次兴复而雨旸时叙岁适登稔窃惧夫民犹以为徒设而后日之不加修也则终废而无以获其利故复申其说以备告之令邵文炳】
    富阳县
乌狗塘
在张明府君庙前长七百二十丈溉田一千二百顷
清慈塘
在张明府君庙侧约阔一丈五尺长四十余丈溉出七百余亩
木瓜塘溉田五百余亩
阳陂塘溉田一万余顷阔九顷
右在临湖里
朱林
在春明里约一角五十六步孙彦等修溉田三十余亩
    新城县
官塘
唐地里志云在县北五里祥禽乡阔一顷三十亩溉田八顷八十亩一百八十户又有九澳东山澳西山澳中澳朱家澳亭子澳丁路澳袁都宅澳真堰澳板澳唐永淳元年开 咸平二年 景德三年重修
    盐官县
捍海塘
在县南三里阔二丈高一丈唐地理志云长一百二十四里开元九年重筑
淡塘
在县西 嘉定闲邑南海沙坍增筑堤防以障潮水自巿境西至秧田庙约六七里其河尚存由秧田庙而南转西泥沙湮塞舟楫不通惟旧桥故道略可识
洛塘
在县北长四十里
袁花塘
在县东长六十里
咸塘
在县西南一里与淡塘通有清海亭春秋教阅之所令杨天麟建
二十五里塘
在县北至长安岁久不筑久雨则河流决溢多为民害 绍熙九年令陈恕募民浚河筑岸广三丈【视旧广一丈】 高三尺甃以石其患遂息人号甘棠堤
舰澳
在县西十九里东西一百五十步
    昌化县
大塘
陂塘
并在吴安乡
咸淳临安志卷之三十九
 志〔二十四〕
  山川十八
   堰
    城外
清湖堰
在余杭门外税务东
里沙河堰
在余杭门外仁和桥东
    余杭县
东郭堰
在溪南旧县之东南渠河上后汉县令陈浑置堰废已久至今呼东程为堰下
千秋堰
在县东南二里会昌二年废吴越王复置 咸平中又废 景德四年令章得一复置号千秋堰亦号新堰斗门 政和中令孙延寿以斗门涨沙易冲决筑土以塞之至 宣和闲以其材修西函斗门邑人云县之东南惟安乐一乡地势下而田亩广常患天目湍水暴至故昔人开湖以杀水势筑塘堤以防泛溢又于溪南岸作大斗门二【千秋堰斗门与西函斗门是也】 小函二【许家坝化函斗门是也】 溪水涨则下板以防水入溪水退坝中水高则启板以泄之旱则修千秋堰以遏溪流令水自斗门入南渠河以灌安乐乡之田自县至钱塘界溪流皆深阔不可为堰独千秋堰有滩水浅可施人力斗门当安乐上流水势亦顺今既废斗门则此堰亦废矣 绍兴初大旱南渠河至断流邑人颇思新堰斗门之利【溪塘自新堰上下最当冲激方其决也首害安乐乡田而邻邑钱塘崇化乡田次之钦德招德二乡田又次之故每加修缮则安乐与钱塘崇化之人并力为之而责筱木于钦德招德两乡其后钱塘之人惮于远役又以安乐乡居水患之冲恃其必葺漫不加省安乐之人力既不给因陋就寡岁月浸久故堰易弊】
    临安县
五裤堰
在县西三里
鱼跃堰
在县南一里
金锺堰
在县东三里
万庾堰
在县西四里
甘棠堰
新溪堰
并在县西二十里灌田甚多
轧堰
长桥堰
黑龙堰
并在县东施村
猷溪堰
龙口石堰
并在高陆
沃山堰
在庆云乡有潭甚深冬夏不竭
  于潜县〔水捺附〕
后塘堰  石堰   后干堰  红杏青堰
青苦堰  铜盆堰  社木堰  枫木堰
青木堰  泥塘堰  喻畈堰  陶浮堰
谢家堰  目源堰
右并在嘉德乡第一都已上一十四堰承接东西天目两大源水上流下接荫田二千一百四十三亩
波周堰  东何村堰 何潭堰  葛村堰
社青堰  念叔畈堰 吴家前堰 金门坞山堰
沈堰   牌口堰  寨山下【连接三堰】 下清潭堰
亭子山堰 盛堰   朱有堰  牌口盛堰
沈堰   勃浴堰  元亩堰
右并在嘉德乡第二都已上二十一堰承接天目大源水上流下接荫田二千五百四十五亩
震青堰  破坎堰  社木堰  西堰
吴村堰  乌劳堰  波眉堰  乌砖堰
杏梅堰  小堰   麻车堰  广义桥堰
右并在嘉德乡第三都已上一十二堰承接天目大源水上流下接荫田三百七十亩
(石世)堰   后门堰  大何堰  上何堰
中何堰  下何堰  大涌堰  上涌堰
中涌堰  下涌堰  泥黄大堰 波偷堰
赵堰   泥酬堰  社堰   何堰
梅口堰  张堰   山堰   八亩堰
右并在嘉德乡第四都已上二十堰承接天目大源水上流下接荫田二千五百三十八亩一角【嘉泰三年令晁百谈任内嘉德乡盛逸盛端等争充堰长事县考远年官印押堰簿自泥黄大堰止地名张堰凡作小堰八所分为八捺注水入田皆承天目大源之水上流下接自 元符元年戊寅至嘉泰二年壬戌凡一百五年每岁于农务前每捺各推小堰管头三名八捺共二十四名同共集田户修作晁宰遂以自来轮流堰长姓名年载置旁通图令上五捺田户每充应两年讫即轮下三捺田户充应一年并照田亩捺数多寡均差日后周而复始且出给断由付八捺田户家收一本永为定规】
碟山堰  湖道堰
右在嘉德乡第五都已上二堰承接天目大源水上流下接荫田一千七百亩
泉水孔捺 下坵捺  百笕捺  下泉捺
小大捺  新田小捺
右并在嘉德乡第一都已上六捺承接后岘山等处泉水流接荫田六十五亩
明空寺前三小捺
右三捺在嘉德乡第三都承接天目大源水流入荫田二十亩
店前堰  谢直堰  瓦(上穴下缶)堰  黄泥堰
长堰   湿岭堰  乌桥堰  李家堰
(打去丁改奔)口堰  湖头堰  庄前堰  上宅堰
石岭堰  何堰   乌昌堰  冷水高堰
八亩堰  插堰   江家堰  北陈于堰
石潭堰  曹堰   徐丘堰  南陈于堰
凡石堰  石堰   长田堰  青山堰
乌鼓堰
右并在惟新乡第六都已上二十九堰承接千秋岭大源水上流下接荫田九百二十五亩
朱家堰  牛堰   官堰   小杨堰
板堰   青山堰  平科堰  大堰
大杨堰  栈堰   何家堰  朱家堰
(上穴下手)金堰  陈千堰  后墓堰  界干堰
黄公堰  妙乐寺堰 朱村小令堰
右并在惟新乡第七都已上十九堰承接千秋岭大源水上流下接荫田一千二百八十六亩
徐家前堰 周浩口堰 马干溪堰 乌郎口堰
平(施去方改)堰  波郎堰  田溪堰  锁如上下堰
波藉上堰
右并在惟新乡第八都已上九堰承接西天目水发源上流下接荫田二千一百八十亩
丰撑堰  大干堰  横溪堰  坛石堰
柴村堰  甲子堰  秋堰   鹤堰
陈堰   凤山堰
右并在惟新乡第九都已上十堰承接天目源水上流下接荫田六千九百三十亩
戴四捺  石牛水捺 小坑水捺 吴家捺
何长坞捺 小坑捺  桥头捺  (木卉)岭村捺
徐家捺  徐家前捺 高坵捺  大石捺
湖老坞捺 桥下捺  坞口水捺 村前水捺
支候村捺 桥头捺  炭灶坞捺 柳瓜口坑捺
东山捺  广陵岸捺 乌山下捺 低溪水捺
喏口捺  板如岭捺 高桥捺  塘头捺
右并在惟新乡第六都已上二十八捺承接千秋岭山坑水上流下接荫田七百六亩
长干捺  埂捺   撩东捺  长桥捺
乡山捺
右并在惟新乡第七都已上五捺承接千秋岭水流入荫田八十二亩
茶园堰  许村堰  清家堰  双栈【上下二堰】
水社堰  横路堰  泥干内堰 东陈堰
东山下堰 西陈堰  山下堰  泥侯堰
青山堰  板堰   (仁去二改小)姑堰  吴家堰
旱堰   冷水堰  何干堰  陈干小堰
皁干堰  麻园堰  野堰   苏干堰
吴干堰  高堰   徐百岸堰 金竹岸堰
牌前堰  杨岸堰  黄土堰  朱相堰
楼堰   黄堰   十亩堰  姥鸦堰
泥杲堰  兰坞堰  社墓堰
右并在惟新乡第十都已上四十堰承接大明岩下并昌化县芦岭坑水上流下接荫田一千四百八十九亩二角
青山堰  社塔堰  池湖堰  小青山堰
细堰   洒堰   横溪堰  波棱堰
长潭堰  天井堰  泽河堰  黎于堰
鸦鹊堰  泥香新堰 泥秀干堰 富坑干堰
右并在惟新乡第十一都已上一十六堰承接潜川波山源水上流下接荫田一千一百七十三亩
下池堰  朱吴堰  方圆堰  波持堰
柯婆堰
右并在惟新乡第十二都已上五堰承接大溪水上流下接荫田一千八百亩
上货坞口捺
右在惟新乡第一都承接黄土堰水流入徐家村荫田一十亩
后翦小捺 石灞小捺 前干小捺 麻车干小捺
乌青小捺 昔干小捺 泥浪干小捺
右并在惟新乡第十二都已上七捺承接黄岭山坑水上流下接荫田二百九十亩
官堰一所
右在丰国乡第十四都承接周免发源水流入荫田四十一亩
泥吴堰  牛车堰  明镜堰  大田堰
塘里堰  盛湖堰  朱酉堰  泥愁堰
赵千堰  淡家堰
右并在丰国乡第十五都已上十堰承接临安县界东溪水上流下接荫田一千一百九十亩
盈堰   上拦堰  泥头堰
右并在丰国乡第十六都已上三堰承接东溪水上流下接荫田共六百六十亩
抽口捺  后坞口捺 西畈捺  拜干坛木捺
右并在丰国乡第十三都已上四捺承接神坑水流接荫田一百四十亩
周免捺  亭口捺
右在丰国乡第十四都已上二捺承接凸石发源水流接荫田七十亩
牛堰   塔子岭堰 景云堰  王家堰
忻同堰  于田坞堰 马退堰  古楼堰
南山堰  杨山岸堰 陈姑庄堰 杨家坞堰
王家堰  徐家堰  岩山堰  于岭堰
泥脚堰  泥肚堰  师姑堰  东坞堰
方家下堰 三亩堰  朱干堰  社木堰
土地堂堰 小溪堰  头坑堰  巿干堰
陈家前堰 盛家堰
右并在丰国乡十七都已上三十堰承接浪后源等处水上流下接荫田一千一百七十亩
溪西堰  马坑堰  寄源堰  室干下堰
室干上堰 石碧堰  中闲堰  钱家堰
范家前堰 张家田堰 外傍堰  何山人墓堰
里傍堰  外石堰  里石堰  五坵堰
盛大坞堰 钱坑堰  九番水界
右并在丰国乡十八都已上十九堰承接黄山等处水流接荫田八百五十亩
砵底堰  扶充堰  善堰   牧亭后干堰
祝岭堰  狭路堰  皁角堰  水岭小坑堰
朱山堰  外高堰  前坑堰  扶云岭高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