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志

  藤,产溪山中,枝叶多莿,长数十丈,白不及海南;或丝而为器,凡捆货、碇绳、束茅、索陶之用,多取诸此(「诸罗县志」)。有水藤、萪藤二种,郡所产水藤尤多(「台湾府志」)。堪资器用,装运北方,售卖甚多(「淡水厅志」)。
  薯榔,「泉郡志」:茎蔓似薯根似何首乌,皮黑肉红,染皂用之(「诸罗县志」)。染网用之(「淡水厅志」)。
  菁淀,树高可四、五尺,种园中,一名蓝淀。「尔雅」:葴马蓝。郭「注」大叶,冬蓝。「邢昺疏」:今为淀者是也。台人谓之大青。又槐蓝叶细,名小青;又蓼蓝可染绿(「诸罗县志」)。可以染菁子;产于台者最佳(「台湾府志」)。又园菁、山菁二种。淡水内山种之,常运漳、泉南北发售(「淡水厅志」。谨案:菁淀即「尔雅」葴马蓝,见「释草」。「诸罗志」谓为树,非也。「月令」:仲夏令民母艾蓝以染。「诗」:终朝采蓝,即此草也)。
  薏苡仁,一名■〈艹赣〉米,谓坚硬有赣强之意。一名回回米,一名薏珠子,能健脾益胃。马援在交趾尝珥薏苡以胜瘴,呼为■〈艹干〉珠,载其种还,人谗以为珍珠。北路产颇多,而粒差小。土番名之曰禾榛,又名禾珠,以其与禾并栽也(「诸罗县志」)。台产甚多,较内地差小(「台湾府志」)。或曰薏仁(「噶玛兰厅志」)。榖类(「淡水厅志」)。
  天门冬,蔓生,结根如指。「山海经」所谓冬■〈艹舋〉。「尔雅」:髦颠棘。郭璞「注」:细叶有莿,与麦门冬共:称辟榖要药(「诸罗县志」)。一名万岁藤,泻肺火,补肾水,润毁瘀(「噶玛兰厅志」。谨案:「抱朴子」云:天门冬,一名颠棘,即「尔雅」所称髦颠棘也。「广雅」谓之女木。「图经本草」云:天门冬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澁而无莿者;其叶如绿杉而细散,据此则其叶不尽有刺矣)。
  麦门冬,小于天门冬。「尔雅」:叶如韭,四季不雕,根有须,作连珠形,似穬麦。「本草」谓: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又名禹余粮(「诸罗县志」。谨案:药品禹余粮乃石之类「诸罗志」谓为麦门冬别名,误矣)。
  土茯苓,「尔雅翼」:茯苓,千岁松脂也。蔓生,长叶圆根,大如鸡子,连缀而生,有赤、白二种。北路产者似茯苓而小,赤色,俗呼为山尾薯(「诸罗县志」)。一名冷饭团,味甘平,袪湿热,利筋骨,治杨梅诸疮毒,有赤、白二种,白者良(「噶玛兰厅志」)。
  菖蒲,荃也;一名荪,一名水剑草。文王嗜昌歜。「左传」云:王使周公阅来聘,响有昌歜,菖蒲也。生于石上者为石菖蒲,道家以为延年之食(「诸罗县志」)。能乌发(「噶玛兰厅志」)。
  金银花,「本草」:即忍冬藤花,一名老翁须。黄白相对有香,能治风、除胀、解痢。今人摘取晒干,以治毒消肿(「诸罗县志」)。花黄白相对,一名鸳鸯,治毒最效(「凤山县志」)。一名忍冬,有黄白二种,可疗疥、泻热、解毒(「噶玛兰厅志」)。
  通草,性利水,兼通乳窍,染以彩色,制花鲜明可爱,出淡水、鸡笼诸山(「诸罗县志」)。
  鸡屎藤,和猪脚煮食,可疗足疯(「福建通志」)。
  木通藤,有细孔,两头皆通,行水泻小肠火(「噶玛兰厅志」)。
  土木通,藤大如指,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结实如小木瓜,南人谓之燕■〈艹覆〉(「诸罗县志」)。
  香附,即莎草根,一名臭头香。「离骚」曰: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子虚赋」:薜莎青苹(同上)。一名雀头香,一名莎草根,调气开郁(「噶玛兰厅志」)。
  三柰,枝叶类姜,根亦似之,味辛(「诸罗县志」)。一名山柰、生广中,根叶皆如生姜,味辛,温暖中辟恶(「噶玛兰厅志」。案:三山音近互通。「本草纲目」云: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曝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噶玛兰厅志」则谓柰生广中;本此)。
  薄荷,「图经」茎叶似荏而尖长,治风寒,为要药;以「苏州」之产为佳(「诸罗县志」)。
  风藤,状与他藤异;似木通,出水沙连内山。浸酒服之,可已风疾(同上)。出下淡水(「凤山县志」)。可熬膏(「淡水厅志」)。
  紫苏,「尔雅」:苏,桂荏。曰紫苏者,别于白苏也。性和畅,行气和血,子可取油(「诸罗县志」)。叶下紫色而气香(「凤山县志」)。气香者良,发表散寒,子与叶同功(「噶玛兰厅志」。谨案:「说文系传」云:荏,白苏也。桂荏,紫苏也。此白苏与紫苏之别。古以苏为香芗,郑注「内则」云:芗,苏荏之属是也)。
  泽兰,「尔雅翼」:枝尖长,彻有毛,方茎紫节,花白能散血(「诸罗县志」)。吴人呼香草,俗名孩儿菊,行血消水(「噶玛兰厅志」)。
  蒲公草,一名蒲公英;有细莿,中抽一茎,茎端有花,黄如金钱;开罢飞絮随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专治女人乳上生毒(「诸罗县志」)。一名地丁香(「凤山县志」)。即黄花地丁(「噶玛兰厅志」)。
  艾,「尔雅」谓之冰壶。台茎高三、四尺,叶长寸许,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黄,秋开如野菊而小。「尔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炙百病,故名医草(「诸罗县志」)。有大小二种(「凤山县志」)。宜理气血,性毁逐寒湿(「噶玛兰厅志」)。种分大小叶(「澎湖厅志。谨案:「急就篇注」云:艾一名医草「诸罗志」本之)。
  蓖麻子(「台湾府」、「凤山」、「彰化」、「噶玛兰」、「淡水」各志,蓖俱作萆),「图经」:叶似葎萆而厚大,茎赤有节如蔗,实类巴豆,形似牛蜱,故名。能治风病(「诸罗县志」)。辟邪风(「凤山县志」)。
  斑叶相思,枝叶类薄荷而大,味似艾,能解毒(「诸罗县志」)。味辛,性温,治风火,消肿(「噶玛兰厅志」)。
  苍耳子,即羊带来。「尔雅」曰卷耳、苓耳。「广雅」曰枲耳。郭璞曰:形如鼠耳。陆玑曰: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子如妇人璫,或名耳璫草(「诸罗县志」)。有莿,性轻发托散风湿(「噶玛兰厅志」)。作汤浴,可治癣(「澎湖厅志」。谨案:苍耳,一名葹见。「离骚」:一名爵耳。见陆玑「疏」。「说文、系传」云:茵属,生圬润木根;故「尔雅」郭「注」谓其丛生如盘也)。
  水烛,「甯化志」作山蜡烛,丛生水中,叶如蒲,花如蜡烛。色赤,有二、三层,中有白絮可治金疮;或亦铺褥(「诸罗县志」)。生水中,形如烛,故名(「台湾府志」)。团结如绵(「噶玛兰厅志」)。
  木贼,「本草」:独茎,苗如箭笴,无叶,寸寸有节,凌冬不雕(「诸罗县志」)。一名接骨筒(「台湾府县志」)。接骨草,一名木贼(「淡水厅志」)。
  益母草,「尔雅」: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茎方、花淡红,生节间。又名益母,宜于孕妇也(「诸罗县志」)。行瘀血,生新血,其子名茺蔚(「噶玛兰厅志」。谨案:益母一名大札,一名益明,一名贞蔚,见「本草诗」:中榖有萑蓷。即益母草也)。
  红首蛇草,颜色略红,状如薯,味苦。途中中痧,刀削少许,冷水送下,立愈(「福建通志」)。
  蛇草,形如菠菱,有小白花;毒蛇伤人,捣烂敷之,仍煎泡酒服,立愈(「诸罗县志」)。俗名山素馨(「澎湖厅志」)。
  木鳖子,蔓生,叶似苦瓜。「本草」:实似栝蒌而大,生青熟红,肉上有莿,核似鳖,故名(「诸罗县志」)。俗呼搏破碗(「凤山县志」)。核扁如鳖,绿色,泻热,外用治疮(「噶玛兰厅志」)。
  车前子,即「诗」所谓芣苢。「尔雅」:芣苢,马泻车前也。陆玑「疏」:一名当道,喜生牛马迹中,故曰车前。叶亦可用,江东人呼为虾蟆衣;俗呼五根草(「诸罗县志」)。行水、泻热、凉血(「噶玛兰厅志」。谨案:芣苢,一名牛遗,一名胜写;见「别录」。幽州人谓之牛舌草;见陆玑「疏」)。
  马尾丝,有大小二本,生阴湿地。患蛇伤者,取其根擦之,立愈(「台湾府志」)。叶细长,花红小,根如荔枝,核黄色,多细丝如发。不拘鲜干,可治蛇蜂诸毒(「淡水厅志」)。
  沙参,一名铃儿草,似人参而体轻松,白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补阴,泻肺火(「噶玛兰厅志」)。
  白扁豆,子粗圆,色白者连皮炒研,补肺、除湿火、消暑。
  独活,「本草」:一名长生草,有风不动,无风反摇。又名独摇草,搜风去湿(谨案:「本草纲目」云:无风独摇,草生岭南,五月五日采,诸山野往往有之。头若弹子,尾若鸟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性温平无毒,主头骨洊风,煮骨汁淋洗。此无风独摇草,即独活草也)。
  ■〈艹稀〉莶草,有三种:南方一种,曰花菜;去风湿,捣汁与甘草、生地、熬膏炼蜜,酒调服,尤效妙。
  夏枯草,冬至生,夏至枯。用茎叶治瘿、湿痹、目珠夜痛。
  王不留行,一名金盏银台;花如铃铎,实如灯笼,子壳五棱,行血。出竹木莿,孕妇忌之(俱同上)。俗名帽仔草(「澎湖厅志」)。
  史君子,五瓣有棱,内仁如榧,亦可煨食,补脾,杀虫,忌食热茶,作泻(「噶玛兰厅志」。案:「桂海虞衡志」云:史君子,花蔓生;作架植之,夏开,一簇一、二十葩,轻盈似海棠)。
  萆薢,有黄、白二种:黄长硬,白而虚软者良。袪风湿,补下焦。
  双钩藤,「名医别录」:钩藤同建平,一名吊藤。疗小儿:最袪风者。
  天南星,根似半夏,而大者似虎掌;故一名虎掌。治风、散血、胜湿、除痰(俱同上)。俗名天署(「凤山县志」)。
  射干,扁竹花根也,叶横铺,如鸟羽及扇;故一名鸟羽、鸟翣。泻火、解毒、散血、消痰(「噶玛兰厅志」)。即蛱蝶花头(「淡水厅志」)。
  榖精子,味辛,性温,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亦治喉痹、齿痛、阳明风热。收榖后荒田中生,叶似嫩秋,花如日星,一名戴星草(「噶玛兰厅志」)。
  羊角草,「尔雅」:薢茩,英明。「疏」:形如马蹄。「博雅」:英明,羊角也(同上)。治瘵毒(「台湾府志」。谨案:「尔雅」:薢芹,英光。不名英明,此所引误。「广雅」云:决明,羊明也。又云:羊■〈艹蹢〉■〈艹躅〉,英光也。亦无羊角之名,恐所引牵合)。
  防风,生圭璧澳山上(「澎湖厅志」)。
  瓜蒌,即栝蒌(同上)。
  白蒺藜,俗呼三脚虎,治瘰癧(「淡水厅志」)。子有三角莿,采其蔓,煮汤浴,身能袪风(「澎湖厅志」。谨案:「尔雅」:茨,蒺藜。郭「注」云:布地蔓生,子有三角刺人,故俗呼三脚虎。「诗」言:墙有茨。「易」言:据于蒺藜。皆此草也。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豹羽,一名土推,见「本草」)。
  风不动,袪风、止痛、治刀铳伤,缠生石壁田段间,无枝干,故风吹不动,因名之。
  金石斛,一名金钗。石斛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小结者良,木上肥壮者次。味甘平,补肝肾;长而虚者多水斛,不堪用(俱同上)。内山最多,采于树上,以汤沃之,晒干(「淡水厅志」。谨案:政和「本草」云:石斛,荆州、温州有之,以广南者为佳,生石上者为胜。「志」言生石上小结者良。是也)。
  土人参,凤山崎头间有之。
  芡实,大加蜡,上陂头产之(俱同上)。
  海藻,「尔雅注」:一名海萝。「本草」作海菜。「越南志」作海苔。泻热、软肾、消痰、瘿瘤,性反甘草(「噶玛兰厅志」。谨案:海藻,一名落首,一名■〈艹浔〉。见「本草」陶「注」云: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叶。「风土记」云:石发,水苔也。青绿色,生于石。二说不同:一云黑色,一云青绿色,盖鲜时青绿,曝干则变黑也)。
  海带,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下水消瘿,功同海藻。
  田乌草,有青、红二种,红者最宜血疾。
  叶下红,即鸟蹄黄,一名消息草(俱同上)。干红,花圆小如白绒,叶外青内红,治伤损(「淡水厅志」)。
  山吉贝,一名苎麻根(「凤山县志」)。
  崑布,「本草」:纶布也。「尔雅」:纶似纶,东海有之。即此。善消瘿瘤,坠疝气(「噶玛兰厅志」。谨案:陈藏器「本草」云:崑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蓴苇,紫赤色,其细叶者,海藻也。盖崑布与海藻,功用略同)。
  马蹄金,即一枝香;附地而生,叶圆而小。
  走马胎,袪风湿、腰膝痛;女人产后伤风尤验。
  槟抛藤,袪四肢风痛。
  冷饭藤,治疔痈,退红消毒。
  山葛藤,袪风痛、疔痈诸症。
  武靴藤,治鱼口便毒,袪风湿,止骨节痛及刀铳伤。
  穿山龙,袪风痛,治刀铳伤并疔疮症。
  马鞍笼,治风疾(俱同上)。治痈(「台湾府志」)。
  万年松,一名卷柏;生石上,卷挛如鸡脚,味辛气平。生用:通经、行血、症瘕、淋结。炙用:脱肛肠、下血(同上)。治腹痛(「台湾府志」。案:「罗浮山志」云:万年松,生狮子峰,高数寸,茎端布叶。茎叶皆有毛,干之,数岁不死;以泉水清之,则复青,惟以他水及秽手触之,即雕瘁;然得天雨则仍生。一名卷柏,亦曰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