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永安县本沙、尤溪二县地。国朝正统十四年,逆贼邓茂七平,镇守福建都督范雄、刑部右侍郎薛希琏、巡按监察御史陈员韬以其地险远,难于控制,遂会三司奏请置县于此。景泰三年,始析沙县新岭以南、尤溪县宝山以西地,置永安县。
邵武府
本府,三国吴永安三年,以建安县为建安郡,始升昭武镇为县。又析建安校乡西偏地,置绥安县,据本志如此,而《建安府志》谓“宋元嘉中,析邵武、将乐二县地置”,盖将乐本亦校乡地,无可疑者,但谓“析邵武县地”,又以为“宋元嘉中置”,则与此不同,未知孰是。皆属焉。晋元康元年,改昭武为邵武17。太宁元年,又改为邵阳。一作武阳。义熙元年,改绥安为绥城。刘宋永初元年,复改邵阳为邵武。隋开皇九年,郡废,县亦随废,属泉州。十二年,以故邵武、绥城二县地复置邵武县,属抚州。《隋书》谓“开皇十二年,置邵武县”,《天文 分野》谓“十一年置”,本志谓“十三年置”,又《隋书》谓“绥城县地并入龙溪”,本志谓“并属抚州”,俱未详。武德四年,即建安郡地置建州,复析邵武县地,置绥城县以属。七年,邵武县亦属建州。贞观三年,省绥城入邵武。嗣圣五年,析邵武及绥城地,置将乐县。据《唐书》如此,而本志谓“是年复置绥城县”,未详。唐末,为王氏所据。五代晋天福初,复为昭武。开运二年,南唐灭之,而有其地,寻复改为昭武,后又升归化场为归化县,宋元祐元年,改为泰宁。升永安场为建宁县,俱属建州。自此以上,当与建宁府互观。太平兴国五年,始置邵武军,本志及《建宁府志》但作“四年”,《宋史》作“五年”,今从之。而割建州之归化、建宁二县来属,治邵武。六年,又析邵武之财演镇,置光泽县,并隶焉,本志作“五年”。《文献通考》、《宋史》俱作“六年”,今从之。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改为邵武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四。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十四年,升邵武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二年,陈有定据而守之,二十七年,国朝兵取其地。洪武元年,改邵武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邵武卫,治于此。
邵武县附郭。本汉建安县地,三国吴始于此置昭武镇,永安三年,升为县。晋元康元年,改邵武。太宁元年,改邵阳。刘宋永初元年,复为邵武,并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废。十二年,复置,以绥城县并入,属抚州。唐武德四年,复析置绥城县。七年,还属建州。贞观三年,省绥城入邵武。嗣圣五年18,复析置将乐县。五代晋天福初,伪闽仍改邵武。汉时,南唐复改邵武。宋、元仍旧,国朝因之。嗣圣五年,析置将乐县,详见本府下。
泰宁县本汉建安县地。三国吴永安三年,析其校乡西偏,置绥安县。晋义熙元年,改绥城,并属建安郡。隋开皇十二年,并入邵武,属抚州。唐武德四年,析邵武地及绥城故地,复置县,还属建州。五年,析邵武地,增置将乐。七年,省将乐,以邵武地还属绥城。贞观三年,省入邵武。嗣圣五年,复析置将乐县。乾符二年,宁海军奏请析故绥城县地为归化、黄连二镇,此为归化镇。五代时,唐废镇为场。周显德五年,升为归化县,治炉峰之东,属建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始以来属。元祐元年,右司郎中张汝贤用邑人叶祖洽之言,奏改泰宁县。元仍旧,国朝因之 按本志谓“吴永安三年,析其校乡西偏,置绥安县”,而将乐志谓“晋隆安二年,割县之西乡,置绥安县”,木志谓“晋义熙元年,改绥安为绥城”,而《建宁府志》谓“刘宋置绥城县”;本志及《建宁府志》谓“唐武德四年,析邵武地及绥城故地,复置为县,还属建州”,而《天文 分野》谓“是年始以将乐地析置绥城县”,俱未详。嗣圣五年,复析置将乐县。详见本府下。宁海军,按唐至德二载,于长乐郡置宁海军,乾元元年,改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本志以为今杭州府,误矣。归化镇,《天文 分野》作归仁场,《大明一统志》作归化场,南唐废镇为场,《天文 分野》云“保大四年,罢为镇”。 元祐元年,张汝贤奏改泰宁县,《天文 分野》作“元丰八年”。
建宁县本晋绥城县地。唐嗣圣五年析置将乐,水之南隶将乐,属福州,水之北隶临川,属抚州。乾符二年,分故绥城县地为黄连、归化二镇,此为黄连镇。五年,邑人陈岩以镇兵御黄巢之寇,表为建宁军,置鼓角,赐牌印,治永安。五代时,南唐罢为永安镇,又改为永安场。宋乾隆元年19,南唐析置建宁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五年,以永安场来属,改隶邵武军。元仍旧,国朝因之。自此“为黄连镇”以上,当与泰宁互观。 本志“南唐罢为永安镇”,《天文 分野》及《武阳志》俱作“永宁镇”,未详孰是。
光泽县本邵武县光泽、鸾凤二乡地。唐于此置洋宁镇,五代周改为财演镇,并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光泽县,属邵武军。元仍旧,国朝因之。《天文 分野》谓“周改为财演镇”,而《武阳续志》云“宋初”,本志云“乾德二年”,未详孰是。
兴化府
本府,梁天监中,析晋安,置南安郡,地属南安。陈天嘉五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章昭达败之,逃至莆口,按《资治通鉴》作“莆口”,《莆阳志》作“蒲口”,非是。其地始见载籍。隋开皇九年,始析南安县地,置莆田县,即莆口也。20皆属泉州,今福州也。寻复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复置莆田县,属丰州。嗣圣十六年,析莆田县地,增置清源县,并属武荣州,州寻废,县还隶泉州。十七年,复故。按《通鉴纲目》“嗣圣十六年”,即武后圣历二年;“十七年”,即武后久视元年,则圣历未尝有三年也,《唐书》谓“圣历二年,复丰州为武荣州,三年,州废,久视元年,复置”,误矣。景云二年,改泉州为闽州,而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也。天宝元年,升泉州为清源郡,改清源县为仙游县。乾元元年,复改泉州。光启二年,为王氏所据,后遂属闽,又属留从效,又属陈洪进。自此以上,当与泉州府互观。宋太平兴国四年,析泉州游洋镇,置太平军,寻改兴化军;复析泉州之莆田、仙游及福州之永福、福清地,合游洋、百丈镇六里,置兴化县,是为军之治所。五年,始以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宋会要》云“四年”,未详。领县凡三。八年,转运使杨克让以游洋地不当要冲,始请移治于莆田。宋末,改为兴安州。元至元十四年、改为兴化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仍旧。国朝洪武元年归附,改为兴化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兴化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治于此,复置平海卫领左右中前后、莆禧治莆田县新安里。六千户所,分治于莆田县武盛里大海之濒。正统十三年,领县二。先是,兴化县人何诚任直隶凤阳府虹县知县,以其地僻民稀,奏省之,至是省入莆田、仙游二县。
莆田县附郭。本晋晋安县地。隋开皇九年,析置莆田县,属泉州,寻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丰州。宋太平兴国五年来属。元仍旧,国朝因之。正统十三年,省兴化县西南乡地入焉。
仙游县本隋莆田县地。唐嗣圣十六年,析置清源县,天宝元年,别驾赵顺正以县与郡同名不便,奏请易之,遂改为仙游县。宋、元仍旧,国朝因之。正统十三年,省兴化县西北乡地入焉。
福宁州
本州,汉建安初为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析置温麻县,本志谓“汉元光初置”,未详。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县废,属泉州。唐武德六年,析置长溪县,寻省入连江,为宁远镇。嗣圣十九年,复置。开元十三年,属福州。开成中,析县地并古田县地,置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宁德县。宋淳祐中,又析长溪之西乡,本志作“西北”。置福安县。元至元二十三年,升长溪县为福宁州,属福州路,领宁德、福安二县。国朝洪武元年,仍改为福宁县,属福州府。自此以上,当与福州府互观。置福宁卫,领左、右、中、前、后、大金、治本州五十二都。定海治连江县二十七都。七千户所,治于此。成化九年,复升为州,直隶福建布政司,仍领福宁、宁德二县。
宁德县本唐长溪并古田二县地。开成中,分置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宁德县。宋属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属福宁州。国朝洪武二年,改属福州府。成化九年,仍隶福宁州。至元二十三年,本志作“二十二年”。
福安县本唐长溪县地。宋淳祐五年,析置福安县。元至元二十三年,隶福宁州。国朝洪武二年,改隶福州府。成化九年,仍隶福宁州。至元二十三年,本志亦作“二十二年”。
校 注
1 《周礼 职方氏》疏:“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七闽。”
2 据《史记 东越列传》,馀善发兵反汉为元鼎六年。
3 唐中宗李显年号。李显于公元六八四年一月即位,二月被废。是年九月,改元光宅,武则天临朝称制,直至公元七○四年。本志编纂者对在武则天时事,皆依朱熹《通鉴纲目》,仍用中宗嗣圣年号。此处之“嗣圣三年”,实为武则天垂拱二年。本志类此情况甚多,不再一一校出。
4 本志“汀州府”条下云,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与此处所记不同。按《元和郡县志 汀州》称:“开元二十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忠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该书成于唐代,所记当较翔实可信。
5 “以”字疑衍。
6 据《宋史》,置邵武军在太平兴国五年。
7 《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均作“曲郍都尉”;《三山志》则作“典船都尉”。
8 指南台岭,非福州台江之南的南台岛。
9 《宋史》“元年”作“二年”;“侬”作“浓”。
10 《隋书 地理志 南安县》注:“(隋)平陈,郡废,县改名焉。”《元和郡县志》:“晋为晋安县,陈立为南安县。”《太平寰宇记》:“晋置南安郡,陈立南安县。”《南安县志 建置沿革》则称:“梁天监中,始置南安郡。隋开皇九年改郡为县。”各书记载互异。
11 此处泉州指今福州。详见本卷“福州府”。
12 光绪《漳州府志》陈元光传,称陈元光平陈谦时间为“唐高宗仪凤中”。
13 按明制,巡抚带佥都御史。此称“巡检”,误。
14 唐武德五年,唐使者始下泉、睦、建三州(见《资治通鉴》),此谓武德三年置延平军,“仍属建州”,应有误。又,《通典 州郡》及《元和郡县志 建州》均谓武德四年置建州,然皆不及“置延平军”事。
15 “开运”系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此处谓“唐”,误。
16 “乾祐”为五代后汉高祖刘暠年号。置顺昌县时间,《太平寰宇记 顺昌县》为“(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三山志》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93年);《十国春秋》注为“(十国)闽永隆二年”(公元940年),诸说不同。
17 据《闽书》,晋太康三年(282年),因避司马昭讳,改昭武为邵武。
18 指垂拱四年。
19 《太平寰宇记 建宁县》称:“建隆二年,伪唐升为县。”《十国春秋》称:“建隆元年,南唐析置光宁县。”据此,“乾隆”应为“建隆”之误。
20 《元和郡县志 莆田县》称:“莆田县本南安县,陈废帝分置莆田县,隋开皇十年省,(唐)武德六年复置。”新、旧唐书《地理志》均谓唐武德五年分南安县置莆田县。诸志所载各异。
卷之二
地理
郡 名(邑名附)
福州府
七闽按《职方氏》注:“闽子孙有七种,故曰七闽。”又按《三山志》:“七者,所服国数也。” 闽中1宋曾巩《道山亭记》:“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晋安晋衣冠士类多避地于此,故名。2 长乐《闽中记》:“地名长乐,居者安之。” 三山九仙、乌石、越王三山,俱在城中,故名。 福唐按《三山志》:“绍兴二年,诏福唐缮修城池”,则福州古亦称福唐也。 合沙郭璞迁城谶:“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 东冶以越王冶铸得名。 东瓯旧经:“闽越地,即古东瓯。”今建亦其地。考之《史记》:“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都冶。惠帝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苏林注:“冶,山名。今名东冶。”《治平图》谓之“泉山”,即今福州将军山也。徐广注:“东瓯,今之永宁。后改为永嘉。”然则闽越、东瓯其为两国无疑。旧经谓“闽越即古东瓯”,非也。又见《建宁郡名志》。
怀安县 石岊宋咸平间,尝移置石岊。旧记:“山曲曰岊。”
长乐县 吴航吴尝造船于此,故名。 新宁唐名。取《书》“宅新邑,宁厥止”之义。
连江县《三山志》以县治连接江水,故名。《大明一统志》谓:“县治南有连江,县名以此。” 凤邑山势如飞凤,故名。
福清县旧记谓:“县之山自永福而来,溪自清源而分,故名。”考之于志,永福得名乃在福清之后,其说盖未必然。 玉融县有玉融山,故名。
古田县《三山志》:“洞豪刘疆等,以土地、人民归都督李亚丘。咸曰:祖父咸亨中来此。因古昔田亩垦辟而居。’故名。” 玉田田中尝产青玉,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