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永春县本隋南安县之桃林场。五代时,闽置桃源县。唐长兴初,改为永春县,属泉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安溪县本隋南安县地。唐咸通中,析置小溪场。五代周显德二年,南唐始立为清溪县,属泉州。宋宣和初,改为安溪县。元仍旧,国朝因之。
惠安县本唐晋江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析置惠安县,属泉州。元仍旧,国朝因之。
漳州府
本府,梁天监中,析晋安,置南安郡,地属南安。隋开皇九年,郡废,属泉州11。自此以上,当与泉州府互观。 唐嗣圣三年12,广寇陈谦等连结诸蛮攻潮州,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讨平之,请置一州于泉、潮之间,以抗岭表,遂析福州西南境,置漳州;并于其地置漳浦县以属。开元四年,耆老余恭讷等以其地多瘴疠,请徙治李澳川。今漳浦县治是也。二十二年,改隶岭南经略使。二十八年,领县二。析漳浦县地,置杯恩县。二十九年,省怀恩入漳浦,而以泉之龙溪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漳浦郡,还隶福建,《三山志》谓“是年复领漳州”,而本志乃谓“开元二十九年仍隶福建”,未知孰是。十载,又改隶岭南。乾元二年,复为漳州。上元元年,还隶福建。大历十二年,领县三。析汀州龙岩县来属。贞元二年,从观察使卢惎《闽中记》作“卢谌”,误。之请,徙治龙溪。光启元年,光州刺史王绪渡江陷汀、漳二州,寻为王潮所夺,其弟审知继而有之。五代晋开运中,朱文进擅命,以程贇为刺史,既而留从效杀贇,遂据泉、漳二州,寻改漳州为南州。南唐刺史董思安以其父名章,故改。宋建隆三年,从效卒,陈洪进有其地,始奉宋正朔,乾德四年,复为漳州。太平兴国三年,洪进纳土,属威武军。五年,领县四。析泉州长泰县来属。雍熙二年,属福建路。元至元十六年,改为漳州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领县仍旧。至治中,领县五。析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置南胜县,十六年,改为南靖县。至正八年,立漳州分元帅府。二十二年,漳州中书分省右丞罗良据其地。二十六年,陈有定取之。国朝洪武元年归附,改为漳州府,隶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漳州卫,领左、右、中、前、后、龙岩中治龙岩县。六千户所,治于此。成化四年,领县六。析龙岩县地,置漳平县。
龙溪县附郭。本梁南安郡地。天监中,始析置龙溪县以属。陈光大元年,属丰州。隋开皇九年,属泉州。唐嗣圣十六年,属武荣州,州寻废,县还属泉州。十七年复置武荣州,县仍属焉。景云二年,改属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始以来属。贞元二年,徙州治于此。宋、元仍旧,国朝因之。“贞元二年”,一本作“乾元初”,恐误。
漳浦县本梁龙溪县南界地。唐嗣圣三年,始置漳州于梁山之下,而置漳浦于漳水之北以属。开元四年,徙州治于李澳川,县从之。二十八年,析置怀恩县,明年,复省怀恩入漳浦。宋、元仍旧,国朝因之。漳水之北,今地名云霄。
龙岩县本晋新罗县苦草镇。唐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因升为龙岩县以属。大历十二年,始割隶漳州。宋、元俱仍旧,国朝因之。
长泰县本隋泉州南安县武德乡地。唐乾符三年,邑长张进思始置武德场,以便输纳。文德元年,改为武胜,寻改武安。五代晋天福八年,南唐升为长泰县。宋太平兴国五年,邑民杨海等以其地去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于泉守林金吾,乞舍远就近,遂割隶漳州。元仍旧,国朝因之。
南靖县本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元至治中,以其地险远,难于控驭,遂析置南胜县,在九围矾山之东。至元三年,畲寇李胜等作乱,杀长史晏只哥,时同知郑晟、府判喜春会万户张哇哇讨之,失利,邑人陈君用袭杀胜,遂徙治于小溪琯山之阳。至正十六年,县尹韩景晦以其地偏僻多瘴,又徙于双溪之北,改为南靖县。国朝因之。
漳平县本龙溪县地,国朝成化三年,龙岩县民林廷琥等以其地所辖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去县远且险,请别置一县以控制之,明年,遂析置漳平县。
汀州府
本府,晋太康三年,分建安郡,置晋安郡,又立新罗县汀州始基于此。以属,宋、齐、梁、陈、隋皆省。唐开元二十四年,始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领长汀、黄连、龙岩即今漳州府龙岩县。三县。天宝元年,改州为临汀郡,改黄连县为宁化县。乾元元年,复为汀州。初治新罗,按《唐会要》云“天宝元年,改新罗县为龙岩县”,则今之龙岩即州之故治也。而《唐书》则以为长汀县地,未知孰是。后迁长汀村,在上杭县北十五里,今名旧州。又迁东坊口。去今州治五里,亦名旧州。大历四年,刺史陈剑又迁白石,据《唐书》如此,而《唐会要》则以为“大历十四年,移汀州于长汀县白石乡”。考之本志云:“《地志》谓大历四年,移东坊口,后十年,陈剑奏移今治。”二说不同,疑当以本志之言为正。即今治是也。十二年,析龙岩县归漳州,以建州之沙县来属。《唐书》谓“是年沙县来属”,本志以为“乾元元年,领沙县”,未详。光启元年,王绪陷汀、漳二州,寻为王潮所得,其弟审知复继有之。乾宁三年,属威武军。五代晋开运元年,朱文进杀其主延羲,以许文缜来守。未几,泉、漳皆杀文进所署刺史,而以王氏诸子易之,文缜惧,遂以州降于延政。二年,王氏灭,地入南唐。越三年,领县二。“析沙县归剑州”,据《延平志》如此,本志作“开运二年”,未详。宋开宝八年下江南,悉有其地。太平兴国三年,属威武军。雍熙二年,属福建路,淳化五年,领县四。升上杭、武平二场并为县。元符元年,领县五。析长汀、宁化,置清流县。绍兴三年,领县六。以莲城堡为县。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汀州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仍旧。后改莲城为连城。至正八年,立汀州分元帅府。二十二年,陈有定据而守之。国朝洪武元年,有定就擒,总管陈谷珍以城降,改为汀州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汀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上杭六千户所,治于此。成化六年,领县七。以明溪镇巡检司置归化县。十四年,领县八。析上杭县地,置永定县。
长汀县附郭。本晋新罗县地,属晋安郡。唐开元二十四年,于新罗故城东,置长汀县,为汀州治所。后复随州迁长汀村,又迁东坊口,大历四年,又迁白石乡,宋又迁衣锦乡。元仍旧,国朝因之。
宁化县本晋新罗县地,在唐时介福、抚二州之间。开元二十四年置郡,因置黄连县以属。天宝元年,改为宁化县。宋、元仍旧,国朝因之。《大明一统志》谓“本建州沙县地”,而本志并不言其为沙县所析,未详。
上杭县本晋新罗县地,唐为龙岩县地。大历四年,始析胡雷、下保,置上杭场。周显德元年,南唐徙艺梓保。宋淳化五年,升为上杭县,析长汀县南境隶焉,属汀州。至道二年,徙治鳖沙。咸丰二年,徙语口市。天圣五年,徙钟寮场。乾道三年,县令郑稷因民之请,奏徙郭坊,即今治也。元仍旧,国朝因之。上杭场,即县之丰田里;艺梓保,即县之太平乡;鳖沙,即县之白沙里,去艺梓保二百里;语口市,即县之在城里,去鳖沙二百步许;钟寮场,即县之平安里,以其地坑冶大兴,商旅幅奏,故徙县治。今县治,即县之来苏里。
武平县本晋新罗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置州,复析其西南为南安、武平二镇,隶长汀县。五代时,伪闽并南安为武平场。南唐为沙县地,属剑州。宋淳化五年,升为武平县,而析长汀西南境隶焉,属汀州。元仍旧,国朝因之,而置守御千户所于此。《大明一统志》谓“唐为龙岩县”,而本志并不书其为龙岩所析。未详。南安、武平二镇相距二百二十里。
清流县本唐长汀、宁化二县地。旧有清流驿,属宁化,宋元符元年,提刑王祖道行部,憩于驿,爱其山水清澈,且以宁化疆土旷远,统理尤难,遂析其六里,并长汀三里,置清流县,属汀州。绍定中废,元复置,国朝因之。
连城县本唐长汀县地,尝置莲城堡。宋绍兴三年,因梅州司士曹事虞观上言:“县之南北,去县治三百余里,强者肆其剽掠,弱者难于赴诉,居民患之。”遂析置莲城县。汀守郑强以县境狭隘,又析长汀村古田乡六团里以益之。元至正六年,改莲为连,国朝因之。
归化县本清流、宁化及延平府将乐、沙四县地。国朝置明溪镇巡检司,属清流县。成化六年,汀州同知程熙以其地为将乐、沙、宁化之交,民多伉健难治,议置县以镇之,巡抚副都御史滕昭会三司奏请升为归化县。
永定县本上杭县地。国朝成化十四年,巡检13佥都御史高明以其地险民悍,自正统、天顺以来,草寇屡窃发,宜置县以镇之,遂会三司奏请析置永定县。
延平府
本府,汉建安初,始分侯官之北乡,置南平县,据《建宁志》如此,而本志谓“三国吴置南平县”,未知孰是。属会稽南部。三国吴永安三年,属建安郡。东晋太元四年,改为延平县,据本志如此。《方舆胜览》谓“晋武帝平吴,易南平县为延平”,未知孰是。刘宋明帝时废。按《建宁志》谓“江左省延平县”,《方舆胜览》亦谓“宋废延平县”,而本志乃谓“晋太元四年,改为延平,宋、齐、梁、陈皆因之”,二说不同,疑当以《建宁志》及《方舆胜览》为正。隋开皇九年,郡亦废,隶泉州。本志云“隋为建、福、汀三州地”,考之《隋书》:“文帝平陈,晋安、建安、南安三郡皆废,惟置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福、汀二州犹未有也,而谓延平为建、福、汀三州地,恐有未审。《大明一统志》又谓“唐为建、福、汀三州地”,未知是否。大业初,属闽州三年,属建安郡。唐武德初,属建州,三年14,置延平军,仍属建州。《唐书》无延平军,而本志所载者如此,未知是否。五代时王审知改为延平镇,审知子延翰改为永平镇,延政僭位于建州,升为龙津县,寻置镡州。据本志如此,而《方舆胜览》谓“王延翰改永平镇为龙津县,延政改延平镇为镡州”,二说不同。然延翰既改延平镇为永平镇矣,而又谓延政改延平镇为镡州,恐有未审。唐开运15二年,南唐兵拔镡州,复以为延平军制置镇,按《通鉴纲目》,晋开运二年为南唐保大三年,始灭闽取其地,本志乃谓“保大二年以为延平军制置镇”,误矣。明年,改为剑州,析建州之延平、即今府治。剑浦、旧龙津县。富沙未详。按《方舆胜览》云:“建宁府,古有富沙驿,城北有大伏洲。”疑去其地不远也三县属焉,治延平。汉乾祐17元年,南唐复以福州之尤溪、汀州之沙县来属,又升永顺场为顺昌县,领县六。据《文献通考》、《宋史》及本志所载如此,而《三山志》谓“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以永顺场为顺昌县,晋开运二年,伪闽析出顺昌”,未知何据。宋太平兴国四年,因利州路亦有剑州,乃加南字以别之,名南剑州,而以建州之将乐县属焉,领县五,省延平、富沙二县。治剑浦。雍熙二年,隶福建路。元至正十五年,升南剑路。大德六年,改为延平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仍旧。改剑浦为南平。至正末,陈有定据而守之。国朝洪武元年,平其地,改为延平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五。置延平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治于此。景泰三年,析沙、尤溪二县地,增置永安县,并增置永安千户所以守备之。
南平县附郭。本汉侯官县地。建安初,始析置南平县,属建安郡。晋太元中,改为延平县。刘末明帝时废。五代时,王审知置延平镇,王延翰改为永平镇,王延政升为龙津县,寻置镡州于此。唐开运三年,南唐改州曰剑州,县曰剑浦。宋仍旧。元大德中,复改为南平,国朝因之。
将乐县本汉建安县地。吴永安三年,始析县之校乡,置将乐县,属建安郡。隋开皇十二年,并入邵武县,隶抚州。唐武德五年,复置将乐县,隶抚州,七年省。嗣圣五年,析邵武及绥城县地,复置。元和二年省,五年,复置,属建州。五代晋开运二年,伪闽以县置镛州,寻复为县,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始来属,元仍旧,国朝因之,而置守御千户所于此。按《隋书》但云“开皇十二年置邵武”,不言以将乐并入,《天文 分野》云“十一年置”,《邵武府志》云“十三年置”,俱未详。邵武即今邵武府,抚州即今江西抚州府,绥城县即今邵武府建宁、泰宁二县地,今建宁县西三里其治所也。
尤溪县本晋延平县之山洞。唐开元二十二年,经略使唐修忠以书招谕其民,酋长高伏请以千户入版籍。二十九年,始开拓置尤溪县,隶福州。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灭闽,取其地,以为制置镇。又三年,割隶剑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沙县本汉南平县地。晋太元四年,析其南乡置沙戌,刘宋元嘉中,始置沙村县。隋改为沙县,寻废。唐武德四年复置,隶建州,后省入建安县,永徽六年复置。大历十二年,改隶汀州。五代汉乾祐元年,南唐始以来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顺昌县本汉建安县地。唐贞观三年,以其东南二乡置将水场。嗣圣四年,分南乡将水口为蠲科镇,景福二年,改为将水镇,寻改为永顺场,隶建州。五代汉乾祐元年,南唐始置顺昌县16,隶剑州。宋熙宁三年,以县境褊小,割剑浦县交溪乡以益之。元仍旧,国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