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志

  真定县【望郭下】
  本名东垣属中山国以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字髙帝十一年代相陈豨反帝自攻拔之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改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垂都之后徙理卢奴隋开皇三年贞定县改属恒州皇朝因之
  滋水北去县三十里
  滹沲河南去县一里
  故权城即古之犍乡也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追战于真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地也
  槀城县【紧西北至州五十八里】
  本汉旧县元鼎四年置属真定国后汉改属钜鹿郡晋省后魏重置髙齐改为髙城县隋开皇十八年复为槀城县武徳初属廉州贞观二年改属恒州
  肥累故城县西南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种也滹沲水去县二十九里
  九门县【上西至州三十里】
  本战国时赵邑汉于此置九门县属常山郡髙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义旗初于此置九门郡后废以县属恒州
  滹沲水在县西九十里【案前真定县滹沲河去县一里则去州治亦一里此九门县既云西至州三十里而滹沲水乃云在县西九十里必有误】
  滋水北去县二十三里
  灵寿县【中东至州八十里】
  本中山国都也按中山武公本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后乐羊为魏将拔中山封之灵寿汉于此置灵寿县属常山郡后汉属常山国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武徳五年属并州七年改属恒州
  滹沲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行唐县【上南至州七十里】
  本赵南行唐邑惠文王初置汉因为县属恒山郡后魏去南字为行唐县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皇朝因之玉女山县北三十六里
  滋水去县南二十六里
  井陉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
  六国时赵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兴兵攻赵下井陉汉三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此地也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髙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汉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县置井州大业二年废县属恒州武徳元年重立井州贞观十七年废县又属恒州緜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阵信曰陷之死地而后生谓此水也
  获鹿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
  本汉石邑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鹿泉县以鹿泉在汉县南因为名属井州大业二年省义寜初重置还属井州贞观二年改名获鹿属恒州
  飞龙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前赵录曰王浚遣将祁率鲜卑讨石勒于飞龙山下勒大败
  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改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因山抱犊而死故以为名又云抱犊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谓之北岳佐命是也名山记以为福地之数云可避兵水也
  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髙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李左车説余曰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絶其辎重足下深沟髙垒勿与战彼前不得鬭退不得还吾奇兵絶其后野无掠掳不至数日两将之头可致麾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述征记曰其山首自河内有八陉井陉第五四面髙中央低似井故名之
  鹿泉出井陉口南山下皇唐贵族有土门崔家为天下甲族今土门诸崔是也源出博陵安平
  石邑县【紧东北至州三十里】
  本战国时中山邑也史记赵武灵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汉于此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鹿泉水一名陉水南去县十里
  赵佗墓县北十三里佗真定人僭号南越帝文帝为其先人置守冢昆弟在者存问之佗遂释黄屋左纛而称臣
  房山县【中东至州八十里】
  本汉蒲吾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置房山县因县北房山为名属井州大业二年废井州县属恒州武徳四年又属井州贞观十七年又属恒州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
  房山一名王母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汉武帝于此山上立祠今王母观是也
  蒲吾故城在县东二十里
  鼓城县【中西北至州九十五里】
  本春秋时鼔子国盖白狄别种也又汉曲阳县地左传曰晋荀呉围鼓以鼔子鸢鞮归汉下曲阳属钜鹿郡隋开皇六年置昔阳县十八年改为鼓城县属鹿州大业九年改属髙阳郡贞观元年属定州大厯三年割属恒州
  滹沲水去县北十三里
  魏收墓在县北七里后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钜鹿曲阳人者是矣
  后汉京观在县西南七里后汉皇甫嵩攻黄巾贼张角弟宝于下曲阳首虏千余人筑为京观
  冀州【信都上】
  【开元户九万四千一百二十 乡一百八十五元和户八千九百六十七  乡四十八】
  禹贡冀州尧所都也虞及三代同为冀州地尔雅曰两河间曰冀州冀近也两河之间其气相近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属钜鹿郡汉髙帝分赵钜鹿立清河信都常山其信都即今州理是也文帝又分立河间广平二郡景帝改信都为广川国宣帝复故后汉初王郎僭号河北悉应光武自蓟南行至下博失道有白头公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光武至信都太守任光果开门出迎即今州理是也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后汉末韩馥为冀州牧公孙瓒欲袭之袁绍使髙韩讽馥令以冀州让绍馥素性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谏曰冀州北鄙带甲百万谷有十年袁绍孤客穷军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絶其乳哺立可饿杀奈何以州与之馥不从以州与绍绍遂领冀州牧及曹公破绍又理之文帝黄初中以邺为五都之一始移冀州理信都自石赵至慕容垂或理邺或理信都苻坚用王猛为冀州牧镇邺后魏冀州亦理于邺仍于信都为旧冀州之理置长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冀州大业三年复为信都郡隋末陷贼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改为冀州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二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南取相州路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北至瀛州二百四十里正西微北至赵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深州一百三十里东至徳州二百一十五里】
  【东北至景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绢赋 緜 绢】
  管县九
  信都 衡水 南宫 武邑 下博 武强枣强 堂阳 阜城
  信都县【望郭下】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属冀州皇朝因之
  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水之下流也西北去县六十二里
  辟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审食其为辟阳侯煮枣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城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毎煮枣油即于此城衡水县【上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桃园之地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衡水县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
  长芦水县南二百步
  蔺相如台在县东北十二里
  南宫县【望东北至州六十二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书光武自蓟南驰至南宫遇大风雨引入道傍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燃火帝对灶燎衣即此地也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南宫县皇朝因之
  绛水故渎县东南六里
  武邑县【上西南至州九十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冀州皇朝因之
  长芦水北去县三十二里
  观津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本赵邑也赵孝成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又汉景帝母窦太后观津人也武强湖在县北三十二里
  下博县【上南至州一百里】
  本汉旧县属信都国以太山有博县故此加下字后汉属安平国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十六年属深州皇朝因之贞观十七年改属冀州【案旧唐书下博县贞观元年属深州十七年属冀州先天二年属深州开元二年还冀州此所志略而未备】
  下博故城在县南二十里即汉光武失道之处也光武自滹沲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从之也
  长芦桥在县南架长芦水
  武强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汉武隧县地也属河间国晋于此置武强县属武强郡髙齐改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后属冀州
  武隧故城在县东三十一里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此也
  武强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汉将严不识以击黥布功封武强侯后汉王梁为武强侯
  枣强县【上西北至州六十八里】
  本汉旧县属清河郡髙帝以留朌为枣强侯【案汉书功臣表作彊圉侯留朌】其地枣木强盛故曰枣强后魏属长乐郡隋开皇三年属冀州皇朝因之
  县外城即姚弋仲之故垒也
  棘津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左传曰晋荀呉师涉自棘津史记曰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卖食棘津堂阳县【上东至州六十五里】
  本汉旧县属钜鹿郡在堂水之阳按长芦水亦谓之堂水在县南二百步县因取名后汉属安平国髙齐省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属冀州皇朝因之
  阜城县【紧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汉旧县属渤海郡后汉属安平国隋开皇九年改属观州大业二年复属冀州武徳四年复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又隶冀州
  苻融垒在县东北二十四里
  深州【饶阳上】
  【开元户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五 乡七十五元和户一万四千九十七   乡五十】
  禹贡冀州之域七国时为赵地秦为钜鹿郡地汉为饶阳县地属涿郡隋开皇十六年于饶阳置深州以州西故深城为名大业二年废深州武徳元年讨平窦建徳四年复置贞观十七年又废先天元年于今理重置州境【东西九十里南北一百一十里】
  八到【西南取赵州路至上都二千五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正西微北至恒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赵州二百里】
  【东北至瀛州一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 绢赋 绢緜】
  管县四
  陆泽 鹿城 饶阳 安平
  陆泽县【上郭下】
  本饶阳陆城二县地先天元年因置州割二县置陆泽县禹贡大陆既作此县南三里即大陆之泽因名之鹿城县【上东至州二十五里】
  本汉安定县地属钜鹿郡髙齐改曰安国隋开皇六年于此置安定县取汉旧名属定州十八年改为鹿城取县东故鹿城为名也改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衡漳水在县东十里
  滹沲河水县西北四十二里
  大陆泽在县南十里
  饶阳县【望西南至州三十里】
  本汉旧县属涿郡在饶河之阳隋开皇三年改属定州十六年属深州大业二年省深州改属瀛州武徳四年属深州
  滹沲河北去县四十五里
  州理城晋鲁口城也公孙泉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沲入水以运粮因筑此城盖滹沲有鲁沱之名因号鲁口后魏道武帝皇始三年车驾幸鲁口即此地也芜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县也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
  芜蒌亭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光武帝自蓟东南驰晨夜至饶阳芜蒌亭饥甚冯异进豆粥光武帝曰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公孙异字也
  安平县【上东南至州五十三里】
  本汉旧县属涿郡髙帝以鄂千秋为安平侯后汉属博陵郡【案安平县后汉志属安平国晋志属博陵国此有脱误】后魏以来博陵诸崔即此邑人也隋开皇三年县属定州十六年改属深州大业二年还属定州武徳四年又属深州
  水今名礓河西自定州义丰县界流入
  滹沲河在县南二十三里
  赵州【赵郡望】
  【开元户五万一千四百三十 乡九十九元和户八千一百五十七  乡一百一十一】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为常山郡平棘县地又为赵国自两汉及魏皆以封建子弟后魏明帝又于广阿城置殷州髙齐改殷州为赵州因赵国为名隋开皇十六年又于栾城县置栾州大业二年废栾州以县并属赵州三年以赵州为赵郡武徳元年张志昻举城归国又改为赵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三十里】
  【正东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西逾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北至恒州一百里东北至槀城县七十里从县至定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 丝赋 緜 绢】
  管县九
  平棘 元氏 临城 柏乡 髙邑 赞皇昭庆 寜晋 栾城
  平棘县【上郭下】
  本春秋时晋棘蒲邑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击之武帝时又有平棘侯薛泽为丞相盖汉初为棘蒲后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隋开皇二年改属赵州十六年改属栾州大业二年又属赵州皇朝因之斯洨水县北三十五里
  槐水一名白沟河南去县二十五里
  故栾城县西北十六里春秋时晋邑
  千万垒县南一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御史任尚讨羌无功槛车征还羌遂入侵河内赵魏间百姓相惊北军候朱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等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处此即其一也
  李左车墓县西南七里
  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属髙邑县
  封斯村者李氏旧茔多在封斯
  元氏县【上东南至州四十九里】
  本赵公子元之封邑汉于此置元氏县属常山郡两汉常山太守皆理于元氏后汉书帝纪云世祖光武皇帝建武四年光武北征彭宠隂后从行生孝明帝于元氏传舍又云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五年冬十月行幸邺与赵王相会邺常山三老言于帝曰上生于元氏愿防优复诏曰丰沛济阳受命所由加恩报徳适其宜也其复元氏县田租更赋六歳赐县椽吏及门阑走卒钱又云肃宗孝章皇帝建初七年九月己酉幸邺劳赐常山赵国吏人复元氏租赋三歳元和三年二月戊辰进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出长城癸酉还幸元氏祠光武显宗于县舍正堂明日又祠显宗于始生堂皆奏乐复元氏租赋三月丙子诏复元氏七年徭役其两汉元氏县在今县西北十五里故城是也晋属赵国髙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元氏县属赵州皇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