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县志

  本汉阳邑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即今县是也髙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幷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徳三年分并州之太谷祁二县于此置泰州六年省泰州复以太谷祁县属并州
  白壁岭在县北七十五里
  蒋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县东南象谷经县北四里北入清源县界
  阳邑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
  咸阳故城在县西南十里秦伐赵筑之以咸阳兵戍之因名
  萝藦亭俗名落漠城在县西北十九里
  祁县【畿北至府一百里】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二 乡三十】
  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邑也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县也按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迄后魏并不改髙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年重置属并州武徳二年改属泰州六年省泰州还属并州
  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县界
  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水经注曰贾辛以貎丑妻不为言与之如臯射雉中之妻乃笑按左传魏献子谓贾辛曰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御以如臯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注曰贾国之大夫以此而言则辛非射雉者郦道元所引为谬赵襄子城在县西六里
  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县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熙中寄理并州界谓此也
  祁奚墓在县东南七里
  后汉温序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序本祁人死洛阳其子梦序云久客思故乡乃反葬焉
  后汉周党墓在县东南十四里党广武人世祖引见伏而不谒
  髙齐唐邕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文水县【畿东北至府一百一十里】
  【开元户一万二千六百六 乡二十三】
  本汉大陵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后魏省仍于今理置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受阳县为文水县因县西文谷水为名皇朝因之天授元年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寛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
  汾水东北自清凉县界流入经县东十五里又西南入汾州隰城县界
  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经县西又南入隰城县界大陵城汉大陵县也在县东北十里史记曰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异日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进孟姚焉
  平陶城汉平陶县城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后魏改为平遥县后西胡内侵迁居京陵塞在今汾州界
  大于城在县西南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胡语长兄为大于因以为名
  交城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开元户五千四百十三 乡十二】
  本汉晋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晋阳县置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属并州皇朝因之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故交城县移就却波村置
  少阳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髙二百丈周回二十里
  羊肠山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立仓今岭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地理志上党壶闗亦有羊肠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狐突山县西南五十里出铁
  汾水西北自岚州静乐县界流入
  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按大陵县在今文水县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文水发源此城西北东南流入文水县行八十里
  广阳县【畿西至府二百六十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七十三 乡五】
  本汉上艾县也属太原郡后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后魏改石艾县属乐平郡不改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辽州大业三年省辽州后属并州武徳三年又属辽州辽州今太原府乐平县理是也六年改属受州贞观八年废受州后属并州天宝元年改为广阳县因县西南八十里广阳故城为名也
  浮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泽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妬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妇人袨服靓妆必兴雷电故曰妬女故老传此泉中有神似鼈昼伏夜游神出水随神而涌其水东北流入井陉县界
  废受州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塞鱼城武徳八年因故迹筑移受州理此贞观八年废
  井陉故闗在县东八十里史记曰汉二年韩信与张耳欲东下井陉击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説成安君曰井陉道狭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絶其辎重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余不从故败今按井陉亦名土门盘石故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苇泽故闗在县东北八十里
  董卓垒在县东北八十里水经注曰泽发水出董卓垒东
  妒女祠在县东北九十里泽发水源
  阳曲县【畿南至府七十里】
  【开元户八千一百二十二 乡十六】
  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按此前阳曲县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汉末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后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十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因汉旧名也炀帝又改为阳直县移理木井城即今县理是也武徳三年又移于今县西十五里分置汾阳县属幷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因汉旧县也
  方山在县东六十里
  汾水西自交城县流入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南入太原县界
  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甃因名之
  狼孟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晋末省按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今余壁犹存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盂景为盂大夫汉以为县
  石岭镇在县东北七十里
  盂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二十里】
  【开元户五千二百七十六 乡十】
  本汉旧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不改按此前盂县在今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里故盂县城是也后魏省地属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因原仇故城为名即今县是也大业二年改原仇为盂县因汉旧名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徳三年割并州之盂夀阳二县于此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盂县复属并州
  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玉石其隂多铁及赤铜木马之水出焉山上有白马闗后魏所置
  原仇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县取此山为名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
  县城本名原仇城亦名仇由城按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国道难不通铸大钟遗之仇由大悦除涂将内之赤章曼支谏不听断毂而驰仇由以亡盖其地也
  乐平县【畿西南至府三百里】
  【开元户二千六百八十九 乡五】
  本汉沾县属上党郡【沾音丁念反】晋于此置乐平郡沾县属焉又别置乐平县后魏太武帝省乐平郡及县孝明帝于今仪州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县髙齐移理沾城即今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辽州县属焉大业二年省辽州以乐平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徳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县改属并州
  少山一名河逢山在县西南三十里福地记曰河逢山在乐平沾县髙八百丈可避兵水此即恒山之佐命也沾岭在县西三十里
  清漳水出县西南少山山海经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按清漳出乐平浊漳出潞州长子县界
  县城即汉沾县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筑
  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在县东五十里左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灭肥子绵臯归七国时赵戍于此















  元和郡县志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元和郡县志卷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河东道【四】
  汾州【西河望】
  【开元户五万三千七十六 乡一百一十四元和户八千三百四   乡一百一十八】
  禹贡冀州之域其在虞舜十二州及周皆属并州春秋时为晋地后属魏谓之西河子夏居西河呉起为西河守皆谓此也秦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领县三十六理富昌县是也后汉徙理离石即今石州离石县也献帝末荒废魏黄初二年乃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即今州理是也晋惠帝时为刘元海所攻破郡遂废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复于兹氏旧城置西河郡属吐京镇按吐京镇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楼县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镇为汾州西河郡仍属焉明帝时为胡贼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阳界髙齐又于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废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隋大业三年废汾州还于隰城县置西河郡皇朝初改为浩州武徳三年又改浩州为汾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三十里】
  【东南至潞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沁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西北至石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蓆 石膏赋 布 麻 菽 粟】
  管县五
  西河 孝义 介休 灵石 平遥
  西河县【望郭下】
  【开元户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 乡二十五案自此以后各县及灵州并缺元和户乡数】
  本汉兹氏县也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晋改为国仍改兹氏县为隰城县上元元年改为西河县今城内有晋西河王斌碑文字残缺
  谒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隠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顶上平地可十顷相以为子夏石室比干山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县东十里多蒲鱼之利
  八门城在县北十五里刘元海遣将乔嵩攻西河筑营自固营有八门因名
  卜商祠在县北四十里
  孝义县【紧西北至州三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六百八十五 案乡数写缺】
  本汉兹氏县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阳县于今理永嘉后省入隰城后魏又分隰城于今灵石县东三十里置永安县贞观元年以县名与涪州县名同改为孝义县因县人郭兴有孝义故以名焉
  胜水在县南一里
  团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后魏筑以防稽胡其城纡曲故名团城
  魏文侯坟在县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介休县【望西北至州六十五里】
  【开元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三 乡二十二】
  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后魏明帝时为胡兵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其介休县仍属汾州髙齐省介休入永安县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隋开皇末又改平昌为介休县义寜元年于县置介休郡武徳元年改郡为介州贞观元年废介州以县属汾州
  介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雀鼠谷在县西十二里
  汾水在县北十二里
  邬城泊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周礼并州之薮曰昭余祁即邬城泊是也
  郭林宗坟在县东三里周武帝时除天下碑惟林宗碑诏特留
  灵石县【上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开元户三千七百三十一 乡八】
  本汉介休县地隋开皇十年因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皇朝因之
  介山在县东四十二里
  汾河在县北十步深一丈阔三丈
  贾胡堡在县南三十五里义寜元年义师次于霍邑隋将宋金刚拒不得进屯军此堡有霍山神见灵事已具于霍邑县叙事
  平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
  【开元户一万八千九百七 乡三十八】
  本汉平陶县地属太原郡后魏隷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义寜元年于介休县置介休郡以平遥县属焉武徳元年于此置介州县属不改贞观元年省州县属汾州
  麓台在县东南五十二里
  京陵故县在县东七里汉京陵县晋九原地也礼记注曰九原晋卿大夫之墓地也
  中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都于此
  沁州【阳城中下】
  【开元户六千五百八十 乡一十三元和户二千二百二十 乡一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属韩在秦为上党郡地今州即汉上党郡之谷逺县地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沁州因州东沁水为名大业二年省沁州武徳元年重置
  州境【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三十里】
  【西南至晋州二百九十里西至晋州霍邑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汾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
  【东南至潞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 龙须蓆赋 布 麻】
  管县三
  沁源 和川 绵上
  沁源县【中郭下】
  【开元户二千二百五十四 乡五】
  本汉谷逺县地旧在今县南百五十里孤逺故城是也语音讹转故以谷为孤耳后魏庄帝于今理置沁源县因沁水为名也属义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县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
  霍山一名太岳在县西七十八里
  沁水自绵上县界流入在县东一里
  和川县【中下北至州七十里】
  【开元户二千八十 乡四】
  本汉谷远县地后魏庄帝于今县南九里置义寜县属义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属焉十八年改为和川县大业三年省武徳元年重置乌岭在县西十六里
  沁水在县东十里
  弃波水在县东八十步
  冀缺墓在县南三十六里
  绵上县【中下南至州七十六里】
  【开元户一千八百一十五 乡四】
  本汉谷逺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绵上县属沁州以县西界有绵上地因以为名
  羊头山一名谒戾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沁水所出沁水一名少水出县东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左传曰齐侯伐晋封少水为京观也
  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
  仪州【乐平下】
  【开元户七千九百九十五 乡一十九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一 乡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