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保德州志
保德州志
毕宿占 毕七度主边兵戈猎。其大星曰天高,一曰边井,主四彝之尉也。明大则远方来贡;失色则边兵乱;动摇边兵起;木犯有军功。昴毕间二星曰天街,主国界。金火守之,彝兵起。附耳一星在毕下,主听得失。星盛则中国微有盗贼,边堠警动。移则谗佞行,兵大起,边尤甚。天节八星在毕南。诸王六星在五车南,天汉中。天高四星在参旗西北近毕。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共十四星,在毕东北。天潢五星在五车中。咸池三星在天潢南。天关一星在五车南,毕西北,亦曰天门,主边事。参旗九星在参西五车之间。天旗也,明而希,则边警不动。流星入,北地兵起。九九星在玉井西南,主边军进退。金火守之,兵乱起。天园十三星在天苑南。
胃星占 胃十五度,天之储藏百谷之仓也。明则四时和平,天下晏然,仓禀实;小则谷少,有输边事;就聚则谷贵人流;暗则凶荒。天廪四星在昴南。天囷十三星在胃南。明而黄则岁丰。大陵八星在胃北。中有一星曰积尸。不见而暗则吉。天船九星在大陵北,一曰舟星,中一星曰积水。主候水灾。
胡洵阳曰:自星经散佚,黄帝巫咸之书不可得闻。即古昔贤哲亦多附会穿凿之弊矣。况星丽于天,靡野不烛,野奠于地,靡星不临。东西南北固有定位,而天左旋地右旋则星与野恒不相值矣。天运疾,地运缓。则星与野恒不相待矣。且历数岁差不能尽合分疆,建号不能尽同,必谓某野属某星,几十几度而无分抄之误,必不得之理也。惟谓星与人事各有所主,能令人动致祥消祲之想。庶几春秋书星变,汉儒言事应遗意焉。守土者尚竞竞乎修德修救,毋谓渺渺一夫,无关列宿,区区撮土,无当分野。遂无灾而戏渝有变,而推诿则地方之福也。
○疆域
保德在太原府西北隅。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长一百二十里。周围三百四十里。正东河曲县界。东南正南俱岢岚州界。西南兴县界。正西、正北、东北、西北俱陕西府谷县界。
东由天桥铺至河曲县界三十里。至城六十里。由念村至河曲县交界高地山五十里。至山岔堡一百四十里。从此过雁门关,由紫荆至京师一千四百里。过神池堡,由居庸至京师一千五百里。
东南由胡家庄至岢岚州界七十里。由王家寨至河曲界六十里。又五十里至牛栏村,村系保德地。
南由大塔铺至岢岚州界七十里。过水峪观由三道梁至州城西门一百七十里。由头道梁至北门一百八十里。从此至太原府五百里。由太原至京师一千七百里。自州治至科举村八十里。岢岚州界至苍水山一百一十里。地杂岢岚州界。
西南由土门铺至兴县界九十里。至城一百八十里。稍西由冯家川至兴县界九十里。至城一百六十里。河由府谷小木山至神木县一百六十里。
西至韩家川河畔四十里。河由府谷大堡村至永兴堡一百二十里。至窟笼一百里兴县界。
西北至柴家河畔三十里。河由府谷熟芝坪至镇羌堡八十里。
北至河畔一里。河至府谷县城三里。至孤山堡四十里。明时榆林兵马入卫,从此渡河至州。
东北至铁匠铺河畔十五里。河由府谷至木瓜园堡四十里。至清水营七十里。至黄甫川八十里。
旧《志》论曰: 保德逼河而城, 东北至正西皆河也。 河外俱陕西府谷地界, 上下六堡(孤山、木瓜园、清水营、黄甫川、镇羌、永兴)皆兵戈之区,昔日多被侵掠。今内外一家,可幸戢宁无事矣。西南至正南,皆与兴县接壤。身居兴地者遗庸遗调,地为兴产者遗草遗粮。昔日屡烦关督,今徭粮早完。可幸招有法矣。正南至东南,皆与岢岚州接壤。如三道梁诸处,昔日每为盗薮,今道路肃清,可幸防御有人矣。东南至正东皆与河曲县接壤。天桥鱼矶,昔日屡次争夺,今树碑垒石,则经界又大正矣。惟是四顾我疆,皆沙梁陡坡,羊肠鱼脊之形。两边崖岸旱则易干,涝则易溃。旧有河滩数处,久被冲没。故计道路则动称百里,而石渠水沟居其过半。行人盘曲山涧,足不得伸,耕夫上下陵,犁不易插。况地僻而商不通,民朴而仅株守。财无所生,将何所倚以为命也。抚有疆域者,披图警心,悯其苦而恤其生。庶者乃可存活耳。
附 州境内水陆大小路程驿站
正东大路有驿。自州城东关沙河口过河,往北水路三里许至陕西府谷县。自沙河口起,一直往东铁匠铺,陆路十里。自铁匠铺至年延(旧名碾村),陆路二十里。拨设驿站马三十匹。自年延村至高地山,陆路二十里。拨设驿站马二十匹,有营房一座,界牌一座,系河曲西南交界。自铁匠铺分路,从东北小路石梯子至天桥村二十里。有石桥一座,亦系河曲西南交界。自铁匠铺分路,从东南小路梁家圪坨至南峁村二十里。自南峁村转东仍出大路至高地山二十里。
正南大路无驿。自州城南关起,至下流碛,陆路二十里。下流碛至桥头村陆路十里,有资佛寺一座。桥头村至大塔铺,陆路三十里。大塔铺至界牌村,陆路十里,系岢岚州正北交界。
正西小路自州城西滩起,至杨家湾村,陆路二十里。杨家湾村至柴家村,陆路二十里。柴家村至下川坪村,陆路三十里。下川坪村至冯家川村,陆路二十里。冯家川村至窟笼村,陆路二十里。有界牌一座,系兴县东交界。
东北西北过黄河俱陕西府谷县界。
西南小路,自州下流碛起,至石堂村,陆路二十里。石堂村至土门村,陆路二十里。土门村至南河沟村,陆路二十里。南河沟村至刘家村,陆路十里。有界牌一座,系兴县东北界。
○城垣
保德城系宋淳化间因林涛寨旧垣拓而南者,随山削险,颇坚固。独西南临沟,随修随圮。金大定二十一年,知州李晏,退西南城,筑木瓜崖。广五步,袤一百七十步。因宋熙宁间凿井皆淤塞,创开西门(在孙家沟稍北今西门之南五十步),以便民汲(有碑记)。元至正间,署州学正刘章甫重修。明永乐十一年,州同尹惟志重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重修。周围七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南大北小,形如葫芦。西南各一门,东北、西北各一角门,各建楼于其上。窝铺六十四座。后西南渐为水啮,弘治十五年奉文调岢岚、兴县、静乐、岚县等夫修之。明年秋,为雨所坏。又明年,知州周山改筑三沟城于堰口,下用石之,分城中水为四渠(一在金沟,水出城西沟;一在铁沟;一在新美街,水俱出火石沟;一在学门东,水出厉坛下沟。)悬扁城楼,东曰“望东”,西曰“安西”,南曰“治内”,北曰“来远”。城制视旧遂不同。嘉靖三十年,东北溃决百丈余,知州兰云鸠工伐石,东北角作一渠,长三十丈,阔二丈,深一丈,水东流。(即今草厂沟)西北角作一渠,长二十余丈,阔深如前,水正北流。(即今厉坛下沟) 正西作二渠, 各长十余丈, 阔深如前,水由西沟曲流。(即今苦水、孙家二沟)门垣女墙,无不完葺。(有碑记)嘉靖四十二年,知洲李春芳砖包南门,移迁西门。(有碑记)万历二十年,巡抚吕阅边至州,勘得本州土城不足恃,拨军壮五千余名,砖包。适遇宁夏兵变,不果。万历二十九年,兵宪赵至州,慨议砖包,委知州韩朝贡估议,应用匠役四千七百二十名,俱于四路原额修工军壮内派拨。应支廪给食米、盐、菜、木植、铁料银八千六十六两二钱,俱支用在官。杂项银两,不费民间一钱一力。转详巡抚白,允拨太、汾、平、潞等州县军壮包完。高三丈五尺,长一千九十三丈六尺,四门各建一楼,东曰“迎恩”,西曰“阜成”,南曰“南薰”,北曰“镇朔”。(有碑记)城外遗土岗四处,势甚凌逼。万历四十年,知州胡楠削平之。又四十一二年,雨溃水道两处,城圮四十余丈。申允留本州军壮修理,于孙家沟、草厂沟各开一水道,建小楼于上,以凭高御敌,且补风气。国朝顺治六年,牛逆窃据,大兵致讨,炮击坏西南城八十余丈。越岁,知州安世鼎修理。(有碑记)后历年东、北、西三面塌毁六处,城楼俱圮。狼夜入城。康熙六年,知州张光岳修完三处,城约数十丈。南楼一座,窝铺四座,门房二座。余三处未修去任。二十四年,知州高起凤奉文修城,改东北角。退故城基数武。修完前坏处各十余丈,塞故水道。于草厂沟、州治衙,各凿池贮水,每雨甚水溢,辄从横流。二十八、九年,东、北城基各坏数十丈,修筑未完升去。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圮六七十丈,东门外冲成溪壑,行人阻绝。知州唐文德设处修筑,而城尚未修,日久益坏。四十六年,今知州王克昌鸠工修筑北城,自四月起工,至九月止,约长三十六丈,高三丈六尺。又四十九年五月,内修筑东城一丈五尺,重建东城门楼,补修南城门楼,俱焕然一新。
护城楼 一在东门坡下——今存,一在南门外演武场——兵毁,一在西门外和尚围——兵毁,一在北城下——今废。
南关土城 周围里许。明崇祯间,乡官王邵请上创筑,今坏。城中井旧有四:一在西门内,一在大寺内,一在所衙前,一在西营后。西营井废,复凿孙家沟一井,草厂沟四井。水俱苦,不可饮。(今俱废)
军火器械 明旧设枪、刀、钩、鞭、盔甲、弓矢、铳炮、炸炮、铅子之属,共五万一千四百二十件。万历四十年,知州胡楠置弓二十张,箭二百枝,盔甲四十四副,火药一百三十斤。寇乱之余,荡然无存。今俱久废。(井及军火器械城守必资故附于末)
胡洵阳曰:城南北故长四里有奇,后裁去南城里许,今文昌阁前尚存故址。演武场即昔之儒学也。(见通志)旧城虽土筑,然沿险临深,形如壶字,殊不受敌。自改三沟,城于堰口下,舍高就卑,遂失古人据险意也。砖包非不巍然金汤。乃分理苟且塞责,西、北两面了草尤甚,而城下地邻日肆蚕食,致城基渐颓,蠹城之禁,在寄专城者,特加之意耳。
杨永芳曰:设险守国,城垣甚重。况保德为太原北屏,全晋安危系之,尤当加意者。奈年久坏多在,国家既无动支正项之例,而瘠土贫民又无力可输,今虽多方设处,修完数丈,然尚多颓垣,无米难炊,忧时每廑长虑,且城中苦涸,武备尽弛,不知何日得享完固之乐也。
雍正五年,知州胡廷琦捐俸修西北城角,砖墙长十二丈。
乾隆二十六年,知州汪如椿,借领繁费银两,补修正东城,土胎长三丈。东南城,土胎长三丈。南城土胎长十三丈。西城土胎长十四丈五尺。西北城土胎长一丈。西北城角垛口墙,长一丈五尺。西城砖墙长十五丈三尺。
乾隆三十二年,知州段汝舟补修西门瓮城,砖墙长十二丈五尺。西城砖墙长五丈。北城砖墙长五丈三尺。
乾隆三十三年,署知州田进升支用乐输银两,补修南门瓮城西角,砖墙长二丈八尺。西城砖墙长五丈。东城砖墙长五十一丈。东城水洞一座,进深三丈。东城外水道一处,长十二丈三尺。三十六年,知州吴名琅,前署州田进升,捐俸修西城,砖墙长四十八丈。
本州城内旧井久废,乾隆五十年,知州王秉韬捐俸凿井,一在化龙桥沟,一在孙家沟。
南门外沟井坏,贡生白为欣,民苏麟等,经修二次。
保德桥在南门外,康熙间筑土城路后,为雨水冲陷,乾隆十一年,州民陈朝干、韩凤等募筑,东偏麻池栽柳,以固土基。
○公署
察院 乃旧按察司地,在州治西南四十余步。明成化间,知州刘昌建。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改建察院。万历四十一年,知州胡楠重修。——今废
布政司 在城隍庙西,明成化间,知州刘昌移建于州治之东南。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仍建于旧址。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改草场。——遂废
按察司 旧在州治西南,即察院地。明成化间,知州刘昌建。弘治七年,知州昝凤翔增修。十七年,知州周山移建于州治之东南。万历四十一年,知州胡楠因其废址,改建马明王、文昌、药王庙。又增书院,名曰“见龙”。——遂废
府馆 即城隍庙西布政司地,明弘治七年,知州昝凤翔建。十七年,知州周山仍改为布政司。——遂废
州治 在中街北集贤坊。(初建姓氏年月无考)元至正十三年,知州许仲杰重修,遍植佳木,正堂三间。明永乐元年,知州宋镇建。宣德六年,知州任泰、成化十八年,知州骞璇、弘治十七年,知州周山、嘉靖三十三年,知州兰云,俱重修。国朝康熙六年,知州张光岳重修。四十八年九月,知州王克昌重修,增高三尺,新建卷棚三间。巍焕闳厂,前此未有。又筑甬道三条。修皂隶班房二间。穿堂三间。在正堂后,扁曰:“思补”。明正德元年建。嘉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截去二间,移后乐堂建其上。万历三十一年,知州韩朝贡东西各增房三间。国朝顺治七年,牛逆拆毁。康熙六年知州张光岳仍旧址建三间。四十六年,今知州王克昌增建卷棚一间。颜其堂曰:“退思”。复于堂右增门房二间。建宅门向东后堂三间,在穿堂后。扁曰:“后乐”。东西各有耳房。明弘治十六年,知州周山建。喜靖十七年,知州王建中移建穿堂。地址年久朽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