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侯官县乡土志
侯官县乡土志
林光天 字忠辉,号水如。少知孝友,比壮,有文名。孟吏部超然掌教鳌峰,引为弟子。朱太傅珪督闽学,以得士闻。科试,光天出其门下。前后受业、受知,皆老师宿儒,以是声名日起。中年家渐落,授徒为业。时复以束修之赢,分给穷士。累困场屋。嘉庆丁卯,举乡副。常语人曰:“读书分内事,科名迟速,何足芥蒂!”岁丙子,李方伯庚芸被属吏禀讦,冤抑自经。上震怒,命大臣覆治前牍。时人情汹汹,以事关大吏,未敢出首。光天独毅然遮使节签词,颂使君清廉慈惠,请建遗爱祠以报。士民数千人咸攀舆涕泣。天使据情入告,奉旨允行。祠成,光天求记于陈御史寿祺,始终任其事,里党义之。
王传琛 姓孝友,亲疾,侍奉汤药,衣不解带,目不交睫者累月。亲殁,哀痛不欲生,居丧悉遵古礼。经营窀穸,亲自负土,朝往夕归,风雨无间,里人咸称孝焉。兄某朴钝不能营生业,传琛事之犹严父。一切家计独力撑拄,不以累兄。尤好周人之急,戚党中有婚、嫁、丧、葬,力不克举者,必竭力筹倡以助之。遇同里有争竞,必出为之排解,虽哓音瘏口,不惜也。以是,人又称其长者。治家严而有方,常戒子侄曰:“愿汝曹为善人,不愿汝曹为富人。”后卒,光绪间邑令俞秉焜议详请旌奖。
林 熙 字绍眉,以孝友称。素好义,中表有独子而僧者,熙为之觞客。酒半,长跽请曰:“某为僧,嗣将斩矣。”客皆涕下,群随熙向方丈,促令还俗。闭深室,使蓄发,为谋生业而起家焉。戚党有丧,不叩自至,为之治棺衾,卒事乃返。光绪丁丑卒,年六十一。
张 熊 字亦轩。咸丰己未举人。幼有异禀,读书过目不忘。性和而介,尚气节。居家克尽孝友。一上春官不第,即投效浙提饶廷选幕府,思立功名以自见。会父病,立驰归,则父已弃养矣。熊恸不欲生,哀毁致疾,累月杖而后能起。父在日,爱季妾所生子女,熊体父志,指大屋首进暨多金以分之。复连为同产弟妹三人完嫁娶。世业闽海关书,岁入颇丰。胞叔举以授其戚某,月仅给熊十千,不之较。旋因家贫,客游山左,被举为客长。如今日议董会长之类。众极钦服,尤慷慨好义,同乡有自称副戎,以被掠求助者,倾囊与之,或曰:“此伪也。”曰:“吾行吾心所安而已。”有年家子求助,赠三十金,复托寄家数十金,被没久之。途遇,反避之,恐其见而生愧也。其忠厚多类此。自鲁归里,复营葬诸亡弟及弟妇数棺,戚友贫乏者,周之不吝。乡邻有急,立为排解。其好义之性盖出于自然也。长子少年登第,筮仕,敦敦勉以忠爱立身。妻杨氏有鹿车共挽之风。后卒五十九,入祀忠义孝悌祠。
石开哲 性谨厚不争。同里有刘姓者与之争地,开哲辄让之。后父老具道其事于郡守,旌以“义让可风”四大字云。
叶章同 幼失学,以佣耕为业。父早丧,事母至孝。母嗜鱼,日必市鱼以奉母。光绪丙丁间,城乡大水,艰得鱼。章同给筏,冒险出买鱼归。尝乏米,售所畜鸡以购米。母闻不怿,乃携钱寻主家,再拜索鸡还。陈进士景韶闻而异之。时陈董育婴,属查禁溺女,厚其值,俾资仰事。母卒,夜庐墓三年,昼则归理事。年五十未娶,举人梁某有养女数人,择一妻之。众嫌其老丑,一女独愿往,相继生三男。光绪乙未,乡间疫盛行。时章同家已小康,众乞绿⑷豆煎汤,以解疫。饮者均获全,人称为孝子豆。
郑存理侄信尧附 郑存理,世居北关外之富村。性好善,在乡力持公益。自小北岭达飞坑桥,上下数十里,路悉倾圯。存理倡募,砌石平铺,成坦途焉。侄信尧,又修大北岭以上及汤岭数十里,遂辟险阻为康庄。北壕石路久失修砌,募款增修,兼及各路,历久孳孳。所居尝三经火患,卒岿然独存。同里则尽成焦土。存理子举于乡。信尧子一中副车,一成进士,人以为天眷善人云。
胡云韶 字虞石。性友爱。举于乡,官归,置行箧中堂。会诸昆弟发箧,平分之。及门有登第者,稔师贫,奉数十金为寿,辄款以盛馔。其人请留余以待后需。笑曰:“尔不见赠,吾遂为沟中瘠乎?”流连诗酒,不问有无。著《胡虞石遗稿》若干卷。
陈永盛 居汤关外之崎山乡。性公正,闾里讧争,多就质曲直。有母告子不孝者来质,永盛劝勿诉诸官,命子弟捽其子入社公庙,曰:“此土神也,一乡崇祀,不啻官长。今吾旁坐,代神宣言行罚可乎?”顾谓母曰:“杖责邪,抑但劝谕之邪?”母曰:“当重杖。”永盛令子弟行杖,杖毕,子号泣,向母乞求宽。言归当改行,永盛复谓母曰:“今欲如何?”母自怜之,请贳其罪。自是号鸟音遂革。永孙能化其德,皆敦睦无间,且甚蕃衍云。
校 注
⑴原文作“壤”,“壤”字误,当为“坏”。
⑵原文作“姝”,“姝”字误,当为“妹”。
⑶原文作“伍志伊”,“伍”字误,当为“汪”。
⑷原文作“録豆煎汤”,“録”字误,当为“绿”。
耆旧录内编二(学业)
学 业
汉
董 奉 字公异。精医学,与南阳张机、字仲景,官长沙太守。谯华陀字元化,举沛国孝廉。称建安三神医。流寓庐山,为人治疾不受谢,人强之,则重者令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每年货杏易谷,得二万余斛,即以之拯贫困,恤行旅。交州牧杜⑴燮一作土⑵燮。病危,聘奉往医。奉至,燮垂绝,以药活之。燮惧疾或复发,苦留奉,奉不为留。方欲厚赆奉,忽报奉暴卒,盖燮有异志,虑奉泄其谋。遂绐其家,谓奉未死。奉妻子仍卖杏,颇足自给。人感奉德,争资送,归之故里,时侯官长某,亦尝为奉所活者,立祠祀奉。吴人好奇,附会以为仙去云。
唐
陈 镛 字希声。大中元年及第。精史传学,尤雄于文,有西汉遗风。后复应史科,仕终鄂州剌史。
黄 璞从弟滔附 黄璞,字德温。其先河南固始,晋马南浮,随徙侯官,因家焉。登大顺二年进士。官至崇文馆校书郎。乾宁间,以天下多故,乃移病归,杜门谢客。璞少与欧阳詹齐名,文章冠绝流辈,尤长于诗歌。一时撰著,流播海内,藩镇多传诵之。黄巢兵入闽,大肆焚掠,以璞儒者,戒勿燬其居。先是巢军中谣曰:“逢儒则辱,师必覆。”及入闽,过璞家,曰:“此儒者不可辱。”因灭炬弗焚。子仁藻,著作郎。仁渥,太子正字。仁渭,著作佐郎。从弟滔,御史里行,与璞同时馆职,号一门五学士。滔,字文江,举乾宁二年进士。以监察御史,出充威武军节度推官。时中原鼎沸,名士避地入闽者多主滔。滔皆授馆馆之,为设储偫,于是韩偓、罗隐、崔道融、赵观文辈皆与滔交,称文章,为闽初祖云。滔后与兄璞复徙莆田之东里,称东黄。今侯官旧里,居人称黄巷。莆中山亦称为黄巷山。璞所著有《雾居子》一卷,《闽川名士传》,及《文集》二十八卷。滔有集十五卷。
宋
张 宜 字太和。治《五经》皆通训诂,解证剖析,穷极精微,必蕲融会贯通而后已。弟子著籍数百人,多中甲科。每为学者诵明三代制度,不屑屑以格律诗赋相语。年四十余,刘敞劝其著书,宜曰:“苟与圣人合,斯可矣,著述吾不敢当也。”尝与敞读诏令数事,时方立皇后王氏,宣⑶惊曰:“是于古不合,安可行?”敞曰:“公所言,周公法也。国家承历代之弊,杂用汉唐礼,不纯出于周,所谓损益可知者。”宜叹而退,其笃信好道多类此。卒后,门人裒其诗书杂义为一卷。
陈 襄 字述古。少务性理之学,与同邑陈烈、周希孟、郑穆相友善。倡道海滨,人谓之四先生。举庆历二年进士,摄浦城令,治疑狱有声。时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至数辈,相撑拄,莫能得主名。襄曰:“某庙钟能辩贼,犯者扪之,辄有声。”乃阴涂钟以墨,而以帷蔽之,命群盗往扪,独一人畏有声,不敢触,手无所污。扣之,乃为盗者,遂服罪。历知河阳、常、明、陈、杭等州县,最后迁判尚书都省,卒年六十四。初,襄之居郡县也,敦敦以兴学教民为先务,后求其利弊而拊循之。立朝则谠言直谏,尝论青苗之失,无所畏避。以故为权奸所忌,不能安其身于朝。有《文集》行于世。
陈 烈 字季慈。性介,特笃于孝友。居亲丧,水浆不入口五日。平居端严,动遵古法。御童仆如对宾客,里中人敬之,冠、昏、丧、祭,请而后行。每训子弟,必举烈言行以为式,从学恒数百人。庆历初,以乡荐试礼部,被黜,遂不复践场屋。安贫力学,积四十年。著书数万言,公卿及本部监司交章论荐,仁宗屡诏征之,不起。嘉祐中,除授本州教授,卒年七十有六。初,烈读书苦不能记忆,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乃恍然曰:“心未收,何以读为?”闭门静坐百余日,以求放心,遂一览无遗。详见《宋史·隐逸传》。
周希孟 字公辟。通《五经》,尤邃于《易》。连举进士不第,部使者相继荐其贤,授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寻充本州学教谕授⑷。知州刘夔、曹颖叔、蔡襄,先后皆就学舍质经义。及卒,门人曾伉等七百余人,相与塑像祠于五福寺,所著有《诗义》、《春秋义》、《文集》。
王 回 字深甫。敦行孝友,造次必稽古人,不尚小廉曲谨以钓誉。少好读书,精于文。举嘉祐二年进士,授卫真簿,不合,称病免。尝作告友文,蕲闻已过,世多传诵其言。退居颖川,日以文章自娱。有劝之仕,辄不应。治平中,诏除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南顿县,命下而卒,年四十二。著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林之奇 字少颖。甫冠,从吕本中游,本中器之。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累官秘书省正字。时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之奇极言不可。以晋人以王何之罪,浮于桀纣。本朝靖康之祸,其端倪实在安石,所谓异端邪说之不可训者。会相传金人欲南侵,廷议主和,之奇上书当路以诋之。略云:“久和畏战,人之常情。金知吾重于和,故常以虚声喝我,而示我以欲战之意。非果欲战也,所以坚吾和也。吾欲为之和,宜无惮于战,则其权在我矣。”又言战之所须不一,而人才为先,欲求可任大事,非如庞士元所谓俊杰之人者不可。寻以脾疾,乞外。由秘书郎改宗正丞,提举闽舶,参帅议。遂乞祠家居,留心著述,其学融贯经史,辨析异同,卓然成一家言。东莱吕祖谦尝受业焉。淳熙三年卒,年六十五。学者称拙斋先生。著有《尚书集解》、《论语注》、《春秋周礼讲议》、《孟子讲议》、《杨子解义》、《道山祀问》、《拙斋集》、《观澜集》诸书。
陈孔硕 字肤仲。刻志力学,少以圣贤自期。初游南轩、东莱两先生门,复偕其兄孔夙受学于朱子。淳熙二年举进士,调婺州户曹,晦即诣东莱讲学。东莱殁,心丧三年。改处州教授,以所闻于三先生者训后学,多所成就。历知邵武、瑞金、赣州等县,提举淮东、广西常平。会召至行在奏事,以忤宰相史弥远,引疾辞职,遂丐祠。寻进秘阁修撰,致仕。孔硕学有渊源,志在用世,雅不欲徒事空言。及归,不得志,乃谢绝宾客,键户著书。有《中庸大学解》、《北山集》行世,卒年七十八,学者称北山先生。
潘 柄 字谦之。怀安人。父滋,黄幹尝师之。柄有志于道,年十六,即偕其兄植入德行传。往事朱子于武夷。朱子悉以所学授之,尝云:“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可谓见道之言,非金谿之徒所能貌袭者。柄又尝取圣贤格言而隙括吕氏《乡约》继其后。凡存心养性之道,律已治人之方,条目具列,终身所行,不出于此云。所著有《易解》、《尚书解》,学者尊为瓜山先生。
陈则之叶子仪附 陈则之,有文行,乐道不仕。从事丹铅,以著述为业。乡人薰其德者,莫不励操行焉。按则之之德足以式化乡愚,不亚汉之王彦方,著述犹其余事哉。同邑又有叶子仪者,文章亦极博洽,有《绛毫集》及《易玄神契》行于世。
明
郑居贞 父潜,新安人,宦闽,遂家瓜山。别有传见上。洪武中,居贞举明经,官河南左参政,与方孝孺友善。孝孺教授汉中,居贞作《凤雏行》赠之。后坐孝孺党,死于金陵。著有《闽》、《关陇归来》、《桧庭》诸稿。
傅汝舟 字木虚,号丁戊山人,丁戊山在南营。一号磊老。少游郑继之门,与高濲齐名。闽人谚曰:“高垂腹,傅脱粟。”言断断中欧曲。年十四,遍诵黄帝姒书,博学有异才。弱冠谢举子业,通天官、涅槃、老、庄诸书。涅槃,本佛家大乘法典,近日维新中人颇有倡此学者,以为佛之无畏勇猛,足以助社会国家之进步,故取之。为文作秦汉语,古色苍黝,至不可句读。尝游桂林、象郡间二十余年,御史李元阳欲见之。汝舟角巾道服至戟门。元阳踞坐堂上,汝舟却立不进。元阳不得已,迎之入,与谈经、史、性命、象纬、术数、诸子百家,其应如响,大惊,礼之。
高 濲 字宗吕,清远训导鉴之子也。鉴工水墨山水,自号种兰道人。不乐举子业,结霞上之居,自号霞居子。善八分草书,诗与傅汝舟齐名。时称高,傅。其画兼工山水花卉人物翎毛,运笔古雅,出入宋、元诸大家,各造其妙。自取适意,不受促迫,遇其酣饮,以绢素投之,虽野夫稚子可掩而得也。邑子宋生者病疟,濲过之,酒酣泼墨,写菊数本,复写奇石修竹,寒香飘拂,凉风飒然。宋跃起视之,病霍然良已。尝游郑善⑸之门,善之⑹卒,以遗文妻子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