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县乡土志

  萨
  按闽中萨氏,蒙古萨喇布哈即思兰不花。后也。元至正间,其后人萨仲礼官福建行省检校,留居闽,传二十余世。
      校 注
  ⑴原文作“及第滔”,“第”字误,应为“弟”。
  ⑵原文作“拆居”,“拆”字误,应为“析”。
  ⑶原文作“自山东金乡闽迁中”,有误,当作“自山东金乡迁闽中”。
  

版籍略四(宗教)
  

 宗 教
    回 教
  堂 所
  城 内 安泰桥下清真寺。查该教泉州最多,邵武次之,厦门又次之。本境只一所,入教者亦寥若晨星。
  入教人数
  共二十余人。
    耶稣教
  堂 所
  城 内 南后街、度鸡里。
  乡 间 南屿、都巡、新宅、上假、洋里、瓜山、沙石当、长岸、辖属城乡共十所。
  入教人数
  共七百五十余人。
    天主教
  堂 所
  城 内 旧米仓
  乡间、占阪、梅岭 辖属城乡共三所。
  入教人数
  秘不示人,无从查考。


 
版籍略五(实业)
  

   实 业
  闻之管子曰:“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夫管子之限制四民,而务求其实,非以富强之道胚胎于此邪?自文明进化,宙合更新,学校如林,祛儢持世,而拘拘汉学者,不得为信士矣。若农、若商、若工,墨守陈法,故步自封,均退立于失败之地,亦势之所必然也。故士徒谈空理,谓之无士,农徒知力作,谓之无农,工不谙巧制,谓之无工,商不能阔步五洲,谓之无商。无士、无农,无工,无商,欲立国于椭球,以与列强竞争,岂有幸哉?吾见其日贫日弱,日危日削而已矣。故欲国富强,必先振兴实业,欲兴实业,必先制造四民,欲制造四民,必仿管子崇实之法。一转移间,而盐、嫫可化为嫱、施,非仅略改头面,强傅以零脂剩粉已也。则甚矣实业之关系人国贫富强弱,固如是其大也。是乌可忽诸?
    士 类
  宦、绅、举、贡、监、廪、增、附及大小各学堂学生,约居人丁七十分之一。
    农 类
  田、园、场、圃、森林、畜牧,约居人丁十分之四有奇。
    工 类
  各色工匠,船政,艺徒诸厂,官工机器公司、手工局所劝工习艺人等,以逮官私小工,出境雇匠,出洋佣工,约居人丁十分之一有奇。
    商 类
  居贾行商,店伙肩贩,约居人丁三十分之一有奇。

地形略上之一(区域甲)
  

   区 域甲
  本境为福建省会附郭首县,与闽县同城,均受治于福州府。本境治城右偏,城外之西北悉隶焉。
  经线 京师偏东一度。无零分。
  纬线 北极出地二十五度有奇。
  福州府统治十邑,无自治区。四至八到已详《闽县志》。
    本境四正四隅
  东接壤闽县境 西界永福县境,曰后尾,曰尖兜,八十余里。南交闽县境一里而近。北界古田县境一百九十六里。东南接壤闽县境,一里有奇。西南界永福县境,曰大樟,七十余里。东北界连江县境梅洋,七十余里。西北界闽清县境一百里有奇。东西广一百六十余里。南北袤三百里。
    新定区划
  本境分二十二区,县治居会城之西,辖西北二城,定为城内区。城外东北曰西园区。北曰富村区、大北岭区、小北岭区。西北曰西湖区、柑蔗区、竹崎区、白沙区、官源区、大穆区、穆源区。西曰文山区、洪塘区、都巡区、溪源区。西南曰浦东西区、凤冈区、南屿区、仙阪区。南曰上渡区。其分县之在西北与古田、罗源、闽清接者曰大湖区。
    城内区
  县治曰城内区,分五段。
  中 段
  总督口有到任桥、有总督衙。督辕箭道内设督练公所。
  小龙湫
  总督后
  东 段
  宦贵巷本属闽辖,以万寿巷互易焉。
  南 段
  南大街有安泰桥,东属闽县。
  杨桥巷即登俊里,有警务总局。
  郎官巷
  塔 巷即文兴里。
  黄 巷即新美里,唐黄璞尝居此、故名。
  安民巷
  宫 巷即古仙宫里、有武圣庙、有宫巷学堂。
  吉庇巷即魁辅里。
  牛育巷河沿即桂枝里。
  南后街上有杨桥、下有清远桥、俗呼澳门桥,又有敬业学堂。
  澳门桥下有林文忠公祠、内设铁道局,又有警务分局。
  侯官巷
  怀德坊
  侯官县前有本县衙、本县学、及教官衙、典史衙。
  花封别径
  天皇岭有朱子祠、内设求是学堂。
  来里巷即来魁里。有先贤石室,祀朱子。祠内设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
  城边街有三皇庙、再上即乌石山麓。有先贤卢氏祠、闽县学堂、有沈文肃祠、王文勤祠、致用书院、今改设师范简易科,有范忠贞祠,内设全闽师范学堂,并附立小学堂一区。
  衣锦坊
  文儒坊有文儒学堂。
  光禄坊有光禄吟台故址。
  丰井营
  水流湾
  小水流湾
  小花巷
  雅道巷有阅书报社。
  闽山巷
  南三官堂有府立南城学堂。
  后 巷
  金斗桥
  春育亭有春育学堂。
  横头街
  大 营有逊志学堂。
  二营巷
  三营巷
  白水井有女师范学堂。
  李园里
  官园里
  穿山境
  三穿井
  仓前河沿有仓前桥、江都桥、又有二桥亭。
  仓王庙
  仓角头有坊表,有观我学堂。
  水玉巷
  察院庄
  营房里
  玉山涧河沿有老佛桥。
  隆普营有道山学堂。
  永祚社
  西 段
  府西铺即府前街。
  西门大街有定远桥,有万寿宫。又有西城高等小学堂。
  旧米仓
  后曹河沿有卧湖桥。
  后 曹有共学书院旧址。
  长池头
  城边曹
  小锦巷
  西峰里有竟成学堂。
  余府巷
  谢婆巷
  官厅后
  马房巷
  西牙巷
  达明河沿
  虎婆宫河沿
  元帅庙河沿
  孙老营
  小排营
  麻竹巷
  善化坊有府立西城学堂。
  太平桥
  文藻山河沿有双抛、彩虹、益山、潮通玉沙、观音诸桥。
  富 巷
  富横巷
  保定巷有警务分局。
  枣园里
  大钟寺
  海道里
  上光顶
  西园亭
  王厝园里
  大营里
  驿前桥
  小园巷
  打线营
  金斗桥
  车弩境
  驿 里
  洋尾园
  潘安巷
  五福巷
  北 段
  府直街有府衙、府经历司狱衙、东属闽县。
  北大街
  下土埕
  北珠妈庙
  夹道坊
  正一行营
  涂街里
  渡鸡口
  三山馆
  北后街有北冶学堂。
  择日街
  府 巷
  府东廊
  府西廊
  粮捕里有皇华使馆,有理事同知旧衙。
  营 尾
  元翰巷
  桅杆后
    汤井门外
  西园区
  西园区位本境之北偏东百八十杪,跨汤、井二门,南距井楼门,约九里。东南距汤门约八里半。大北岭障其北,东岭鹅鼻岭、大坑岭峙其东。三峰耸翠如列屏然。近乡之山,南有凤山,北有玄坛岭,玄坛古庙在焉,为诸乡会议之所。庙后有文昌阁,傍列精舍十余楹,为诸乡讲读之所。乡之前有白莲浦,潮汐往来,田园资以灌溉。浦边有一古塔,明陈培所所建。叠石嵯岈,如戴鍪屹立而听号令者。土著多陈、吴二姓,户口不多。其上有坑头乡,下有中亭乡,皆本乡之附庸,合计共二百余户。多习农业,间有习工商者。乾嘉时,文风最盛,才人辈出。今此风稍衰,而章甫缝掖,号称通儒者,尚不乏人焉。故其俗仍朴茂,为各乡所称。乡之四隅。东,曰:厚山、居民百三四十户,有陈、吴、郑三姓,其山麓向南有明陈培所墓。崎山。居民百四五十户,有陈、王、朱、翁等姓。逾山峡而下,与闽县之苔井交界。西,曰:磐石、岑亭。亦名琴亭,傍山而居,前后约百四五十户。另有墓亭一所,小乡亦属焉。相传明陈培所有七墓,一见上,一在此地,余未详。过此,则为富村区之领乡矣。南下申明亭亦曰思儿亭。父老传言,明戚南塘元旦出军讨倭,路经此地,令兵士毋回顾,违者斩。其子回顾,斩之,凯旅至此,哭之恸,后人因建亭以志之,名曰思儿。桥之号“惨恻”,亦以是得名,未知确否?越潭鲗桥,亦曰惨恻桥。有□兜、程姓,约三四十户,业农。红墙、杂姓三十余户,多业农圃。山头角、约八九十户,多张姓,业农圃。营迹、四十余户,多林、万二姓,业农圃。营房里、杂姓,二十八户,业蔬圃,背城而居。左折入井楼门。绕城而过,则为河尾。河尾、背城而居、杂姓五六十户,地出温泉,兼擅林木鱼池蔬圃之胜,销夏者多游宴于此。汤边、分东、西二乡,多林姓,约百三四十户,附居有渔户数十家。湖胜、杂姓,四五十户。斗门、分上下二乡,约七八十户,多涂姓。洋下、分上、下二乡,杂姓,约四五十户,地颇污下,岁有水患。凤山、旧名湖屿,约三四十户,有吴、倪、李三姓。水头、杂姓,百二三十户。前岐头等乡。杂姓,百余户。越境则为闽县。曰坑头、涧田、二百余户,有林、黄、蔡、高各姓。埔党、黄姓,四五十户。泉头、分上、下二乡,约百余户,多张、高姓,业农、樵。杨阪、约百余户、有杨、李、朱、徐等姓。廷坑、杂姓,三十余户。龙坑尾、林姓,约五六十户。其西有崇福寺,旧名象福,香火颇盛。钱家谷、三十余户,有钱、林、莫三姓。郭前、朱,钱二姓,约四五十户。下井、林、潘、陈约三百余户。下楼、三四十户,多林、卢姓。东埔顶、沈姓,约四五十户。下店、杂姓,四五十户,有衢市,盐仓在焉。桥头、与下店相属。岭下、杂姓,百余户。秀山、有张、朱、赵三姓,约百户余。溪里、赵姓、约一百户。满洋、林姓、十余户。汤畲、多黄姓,约三百余户。居民业农、樵,多产茉梨。篁墩。赵姓,二十余户。至此又与富村区迤北之战坂乡交界。
    北门外
  富村区
  富村区一名浮村。位本境之正北,距城十里,乡分为三。居其前者,曰前面。杂姓约六七十户;居其后者,曰后面。张姓约三四十户。右,曰:墙头。有郑、钱、胡三姓,聚族而居,约四五十户。人习四民之业。郑姓最盛,科甲蝉联,有绾铜章墨绶,而拜百里侯者矣。有执经登高座,而称讲师者矣。远倚有莲花峰,有唐王忠懿王之墓。顶锐身圆,若菡萏然,为本区之屏障。乡之东界西园区之磐石、岑亭,南界西园区之□兜、红墙、山头角。西,曰:文斗店。杂姓,十余户。曰:湖前亭。高、陈两姓,百三十余户。曰:魁炉头。郑、江等姓,约百余户,由此分两途,左折五里入井楼门,右折三里入北门。曰:义井。背五凤山而居,有张、蔡、胡等姓,约百三十户。曰:王墓。郑姓,四五十户,山场多,田地少。曰:梅柳。张、齐二姓,约百余户。曰:龙腰。杂姓,八九十户,田少,惟灌园种蔬以自给。曰:崎下、曰:崎上。两乡共百余户,杂姓居民,多为墓佃,或兼灌园,耕作甚少,上有北坛。曰:桥头亭。杂姓,三十余户,业蔬、圃、肩贩。至此与西湖区之窑角交界。北,曰:厦坊、前、后、左、右,散处百余户,方姓业农,农暇,多以捆屦为业。下张、方、赵两姓,约二三十户。秀山后、马嘶桥、约五六十户,多李姓。后塘、土头里。李、吴等姓,约五六十户。又有战坂。按《榕郡名胜辑要》,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兵与福州将军李仁达大战于此,故名。八墩位莲花峰之前,曰:桥下柳,有耶稣教堂兼立师范学堂在焉。以格致书院学生为代表,近乡人多游学其中。曰:石厝里、曰:坂墩。与石厝里相属,约八九十户,有石、林两姓。曰:许厝里。许姓,四五十户。曰:塞兜。黄、张两姓,三四十户。曰:斗顶。黄、郭、 陈三姓约八九十。曰:洪厝里。洪姓,三四十户。曰:西边垅。林、李、黄三姓,约六七十户。此皆战坂之联乡也。又有新店、杂姓,百余户,有市镇盐仓、典铺,颇繁盛。官路、李、连、林三姓,约三十户。古城、杂姓五六十户。后坂、刘、陈等姓,六七十户。溪墩、王姓,五六十户。山头墩、与溪墩相连,有蓝、杨、湖等姓三四十户。猫头山、志名升山,又名飞来山,下有居民六七十户,曾、李等姓。山场多,田地少,耕、樵为业。赤桥、多张姓,约四五十户,人习耕、樵。龙潭里等乡。龙潭里少人居,有水磨二十一枝,水碓两枝,近山之水皆入焉。由此折西北而上,则入桃枝岭矣。即小北岭。
    井北门外
  大北岭区
  大北岭区在县治之北,距井楼门三十里,距北门三十里有奇。以梅岭为中心,而以东岭、鹅鼻岭之领乡属焉。梅岭土著,不满三十户,市镇殷繁,为各乡凑合之区。戍其地者有汛弁一员,掌诘盗止奸,为土人之保障。区之东,曰:恩顶、杂姓,五十户。竹园、吴姓、二十户、二乡多虎暴。岭头乡、牛角垅、杂姓,十余户。后坪、多颜姓,约三十户、内有大帽山绝高、鹅峰寺在焉。邻近均无虎患。雷厝坪、黄姓百余户,里许至中元境内,有茶局,设机器以制花饼。十余年前颇盛,后经折阅歇业。洲洋尾、黄姓百六十户。水鸡口、民居不过二、三户。隔下、杂姓,六十余户。此鹅鼻岭之领乡也。再出为岭头墩、多陈,黄姓,约百三四十户。陈洋、多连姓,约百八十户。捷坂、杂姓,约百户。后房、黄、吴两姓,约百六十户。关田、杂姓,三十余户。分溪桥、杂姓,十余户。牛汶、百余户,有张圣君庙。岁旱土人每祷雨其处,内有莺哥、独屏二山,为名胜地。以上各乡无他产,惟茶、柴、薯、粟而已。此东岭之领乡也。由牛汶东北,折至梅洋,是为连江县界。西,曰:湖墩、有廖、郑、汤、陈四姓,约二百余户。大洋、池姓,七八十户。垅头、张姓,约二百户。山洋坑、林姓,约百户。溪湾、欧阳一姓,七八十户,其地有土寨旧址。院前。曾姓,二十余户,产茶及柴竹。由院前上芙蓉峰,与小北岭区分界。南曰:观音仑、有二十余户,由西园迁来,皆陈、吴二姓。贡彦岭、陈、林、吴三姓,约七八十户。猫椆、茶山、两乡户口均不多。宦溪、约百余户,钱姓者别居一处,乡有市镇,有官设税馆。陈坑园、少人居,仅两三户。黄田、郑、林、张、伍等姓,约二百余户。连白、洋山宅、畲民所居。井仔、山寮十余户,杂姓。七星坪、杂姓,数户,采茶为生。牛汶、别一牛汶,与东岭不同。居民三四十户,洪、张二姓。红庙、杂姓,十余户。火烧阑、张、陈二姓,十余户。白土、张、陈二姓,十余户。溪尾、张、陈二姓,十余户,与白土、火烧阑二乡分立,成鼎峙势。由此左越虎爬岭,抵汤畲,是为西园区界。北曰:黄土冈山宅、畲民所居。后垅、郑姓,三四十户。罗汉、邱、汤两姓。月洋、三四十户,袁姓,地产图章石。峨眉、陈、林等姓,百余户,地产纸、竹及茶。中楼、南边、半岭、以上三乡皆山宅,为畲族所居之地,户口不详。板桥、孔、周二姓,四五十户。降虎、有戚恭将古寨在焉,亦有市镇客寓,再过为洪水桥,有界牌,路通汤岭。碍窑、有碗窑古迹,民居约百余户,分何、郑、池等姓。大山、何姓,四五户。增楼、连姓八十户,本鹅鼻岭领乡,以地望属北,割隶于此。弥高、张、李、萧、黄等姓,约百户。世有科名,乡颇不陋。弓竹山。张姓,二三十户,地产茶、柴、粳、秣。由此走汤岭,与连江之岩角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