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县乡土志

  ⑷原文作“檄厉”,“檄”字误,应为“激”。
  ⑸原文作“瘦死”,“瘦”字误,应为“瘐”。
  ⑹原文作“述信”,“述”字误,应为“迷”。
  ⑺原文作“亦由”,“由”字误,应为“犹”。
  ⑻原文作“援”,“援”字误,应为“授”。
  ⑼原文作“卒官六十六”,查沈死情,年六十。合一个“六”字当衍。



 



耆旧录附 编(祠祭)
  

 祠 祭
    名宦祠旧在本邑学宫久圯祀
  宋
  方叔完
  吴 评
  樊 纪
  吴 及
  方 骞
  项 悦
  余克济
  魏必昌
  明
  薛 武
  严 毅
  刘子敏
  周 禧
  蒋 稳
  胡 节
  陈如纶
  董子行
  叶有声
  来方炜
  毛协恭
  陈 建
  冯光浙
  国 朝
  刘嘉猷
  王裕瑸
    乡贤祠道光十一年新建在本邑学宫门左祀
  宋
  郑 洙
  陈 襄
  陈 烈
  周希孟
  郑 穆
  王 回
  张 觷
  陆 祐
  林之奇
  潘 柄
  陈孔硕
  陈 
  杨宏中
  郑性之
  徐 范
  明
  叶 福
  李 兴
  洪 英
  姚 铣
  周 杰
  陈 钝
  黄 镐
  谢 琚
  王 佐
  林 玭
  姚 珏
  翁 晏
  宋 宣
  林 瑭
  林廷玉
  谢 源
  林春泽
  张 经
  廖无昭
  王 昺
  周 亮
  王应钟
  马 森
  舒 汀
  赵 奋
  齐启和
  翁兴贤
  国 朝
  陈凡赤
  曾大升
  谢金銮
  陈兰泰
  林则徐
    忠义孝弟祠在本邑学宫内祀
  宋
  杨宏中忠臣
  明
  曹学佺忠臣
  国 朝
  陈学夔
  蒋 垣
  吴士宏
  吴日来以上忠臣。
  何履旭
  姜天荣
  郭 蔚
  周丕远以上孝子。
  欧德滨
  翁一桂
  林高汉
  林天海
  吴祥瑞
  郑登道
  林辉冶以上孝友义。
  林章溪
  陈鸣凤
  高 浑
  林炳尚
  廖松年以上孝友。
  许显昭
  许显时
  许显暾
  许显暄以上孝义。
    褒忠祠在本境西湖谢坪屿传经书院故址,乾隆六年特旨建祀
  范承谟
  黄芳度
  陈启泰
  陈丹赤
  吴万福
  黄 翼
  高天爵
  王之仪
  张瑞午
  王 进
  喻三畏
  高 举
  刘嘉猷
  王万鉴
  李 埙
  蒋 鈖
  廖有功
  稽永仁
  王龙光
  沈天成
  范承谱
  萧 震
  张松龄
  施大晃
  叶有挺
  刘渭龙
  朱天贵
  瓯阳凯
  许 云
  罗万仓
  孙文元
  游崇功
  马定国
  胡忠义
  蒋子龙
  陈 元
  赵奇奉
  林文煌
  李岁吉
  林 彦
  林 富
  石 琳
    节孝祠在本境西城门右祀五百六十八人


 
版籍略一(人类)

   人 类
  本境他种人绝少,惟有畲族及疍族两种。
    畲 族
  畲之种,“畲”亦作。不知其何所祖?或为槃瓠后也。闵学瞿《粤述》、陆次云《峒溪纤志》皆载之。结庐深山,聚族而处,有槃、雷、蓝三姓。按《罗源志》,隋时畲民有大功,封王,生三子一女,长赐姓槃,名自能;次赐姓蓝,名光辉;次赐姓雷,名巨祐,皆封侯。女赘钟姓,名志深,官三品。槃姓今无闻,只蓝、雷、钟三姓,蔓延各处。自相配偶,不与平民通婚姻。其男子则短衫徒跣,其妇人则高髻垂缨,俗呼犬头公主。执业甚微,多缚麻藁为扫帚,挑往城郭各处贩卖。耐劳杂作,弗事商贾。礼俗不通,言语不同,久已化外视之矣。近数十年来,渐与土人同化。雷、蓝二氏,间或侨居省城,且有捷乡、会试、登科第者。然其种界划然,族类迥异。大抵与两粤之傜,滇、黔之苗同一血统,乌得不区而别之?
    疍 族
  疍之种为蛇,见陆次云《肖溪纤志》。有谓为色目人者,盖附会之词也。其人以舟为居,以渔为业,浮家泛宅,遂⑴潮往来,江干海澨,随处栖泊。各分港澳,不相凌躐。间有结庐岸上者,盖亦不业商贾,不事工作,习于卑贱,不齿平民。闽人皆呼之为曲蹄,肖其形也。以其脚多弯曲故也,俗亦谓之为乞黎云云。视之如奴隶,贱其品也。甚而女闾三百,竟多假托其名,花烟间,俗呼白面厝,亦谓之曲蹄婆厝。则其人之终溺下流,不能自拔,概可知矣。大抵闽之疍族,与粤之疍户种类相同,与浙之堕民,品流差等。徐文长《说文》云:“闽,蛇种”。按诸陆次云《峒溪纤志》,实专指疍而言。按疍为蛇种,盖即无诸国之遗民也。与全闽衣冠族姓由中州南来者,固风马牛不相涉也。
      校 注
  ⑴原文作“遂潮”,“遂”字误,应为“逐”。


 
版籍略二(户口)
  

   户 口
    乾隆旧额
  民数原额,人丁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二名口。原额食盐课者,一万四千二百九十一口。大湖县丞分辖原额,人丁共三千五百八十二名口,内食盐课一千四百四十四口。
    道光旧额
  道光九年,查照保甲门牌核实土著、流寓、民户、屯户,共六万三千四百八十户,男妇大小丁口总共三十四万一千三百五十六名口。内土著民户成丁男妇共一十七万七千四百八十九名,幼丁男女共一十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一名口;流寓、民户成丁男妇共一万二千七十三名口,幼丁男女共九千百三十九名口;土著屯户成丁男妇共九千五百二十二名口,幼丁男女共六千八十二名口。
    现在实额
  城 内
  烟户统共一万一千七百四十八户,成丁男妇及未成丁男女统共六万一千零八十七名口。
  男丁共三万三千三百二十三名口,
  妇女共二万七千七百六十四名口。
  乡 墩
  烟户统共五万二千三百九十九户,成丁男妇及未成丁男女统共三十九万五千一百九十二名口。
  男丁共二十二万二千二百九十五名口,
  妇女共一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六名口。
  辖属城乡烟户,总共六万四千一百四十七户,男女丁总共四十五万六千二百七十九名口。
  


 
版籍略三(氏族)
  

   氏 族
    大 姓
  林
  按郑樵《通志·氏族略》,林以字为氏,晋永嘉间,林禄领晋安郡守,遂家焉。东晋黄门侍郎林颖,由西河迁闽。唐谏议大夫林希旦由济南迁闽。光启初,林穆又由固始随王氏来闽。宋林文茂官惠州别驾,迁闽。钤辖林诚以河南人提刑福建,家于闽,传二十余代。明赣州林聪隐于闽。国初,福清林存素亦由县迁省,传八九世。
  陈
  按《氏族略》,陈以国为氏。晋陈熙守晋安,家于闽。陈羽父子即其裔也。唐陈政以将军开漳,居之。孙詠,官光州,留居固始,后人又随王氏入闽。陈迈令莆田,居闽。陈岩观察福州,居闽。岩,建州人,为福州观察使,子延诲留居焉。陈黯避黄巢乱,奔同安。国初,其后人复由泉州迁省,传十余世。又宋末,陈古灵后人由古城迁凤冈之玉兰谷,传二十余世。
  黄
  按《氏族略》,黄以国为氏,晋马南浮,固始人黄允随徙,辗转入闽,居侯官。唐黄璞及弟⑴滔,徙莆田。及元至正末,黄避乱,仍迁回福州间有分居长乐、永福者,多贵显。
  郑
  按《氏族略》,郑以国为氏,三国郑胄仕吴,守建安,留居闽。元、明,歙县人郑潜宦闽,卜居本境之瓜山。国初,福清郑普澄迁省,传八九世。连江郑尊玉至迁省,传四五世。
  詹
  按《氏族略》,詹以邑为氏,汉詹疆与吴将贺齐战,死,族姓留闽居焉。唐光启间,婺源詹必胜从王审知攻福州,阵殁,子孙家于闽。同时有詹敦仁者,亦随王氏来闽,后隐仙游。留从效节度清源,辟清溪令,因居安溪。元末徙福州。传二十余世。
  邱
  按《氏族略》,邱以地为氏,六朝邱祚随宋昌国守阮弥之入闽,后领郡,遂留居。明时,邱夙永由河南迁长乐,及国朝邱天镌又由长乐移福州。
  胡
  按《氏族略》,胡以国为氏,三国固始人胡综仕吴,其子孙迁闽东。晋胡方生守晋安,其族人胡昶亦官于闽。值义熙之乱,皆留居焉。
  何
  按《氏族略》,何以国为氏,汉建安中何雄拒孙策战死,子孙留居闽。宋隆兴初,进士何万迁闽,传三十余世。
  刘
  按《氏族略》,刘以邑为氏,晋刘琨,魏昌人,按此别一刘琨,与越石同姓名者。继严高守晋安,遂家焉。唐末有固始人刘存随王氏入闽,居凤冈,刘宅八贤皆裔也。又朱梁时,刘翱与弟翔、豳,矢志不仕,自京兆避居闽。
  张
  按《氏族略》,张以字为氏。汉末有张雅者,拒吴贺齐战败死,子孙留闽。唐季张睦自固始随王氏入闽。宋汴人张若水以军职入闽,因家福清龙田。其后人多徙居省会。
  王
  按《氏族略》,王以爵为氏。按王姓多王者后,有妫姓之王,有姬姓之王,有子姓之王,并有外国之王云云。东晋王导从弟彬领建安守。遂由琅琊迁闽。齐王增由中原渡江,入闽居焉。唐季王潮率其族姓入闽,今之开闽王,即王潮之嫡派也。审邽后人别居长乐。按审知之裔,亦有居长乐者。宋时王官升历官提举干办,从长乐徙省后屿,即审知后也。明初,有王朝元者,由长乐迁会城,传二十余世。又国朝康熙间,有王子韬者,由福清迁本境之凤冈,传八世。
  赵
  按《氏族略》,赵以国为氏。东汉赵昞从东阳来习为越巫疗病,居霍童,其后人迁省。宋代宗胄侨闽者多,有艺祖后,有太宗后,又有为秦王后者。艺祖一支,明时多聚居凤冈之天前墩,最为繁盛,今则凌夷衰微矣。居省垣者已传三十余世。
  李
  按《氏族略》,李以官为氏。按唐后亦有赐姓为李者。晋兴宁间,李崇守晋安,家于闽。唐宗子有尚芬者居闽,天宝乱作,募宗室讨贼,芬子弟多以战功显。宋少师李纲后人,由邵武迁长乐。至明初,李鉴复由长乐迁凤冈葛屿,传十六七世。又嘉靖末,福清李启周避倭乱迁省,传入九世。
  吴
  按《氏族略》,吴以国为氏。梁吴惠竟守建安,留居建宁,后人迁省。明末,吴应福迁闽。其后廷栋,国初以军功授诏安丞,传八九世。唐末有吴文卿者,自固始随王氏入闽,卜居井关外西园乡,传二十五世。
  郭
  按《氏族略》,郭以国为氏。唐汾阳王子曜封代公,其裔于咸通中,从王氏入闽,卜居长乐之郭坑。后郭询再迁福清。明万历末,郭志麟又从福清迁会城,传八九世。
  杨
  按《氏族略》,杨以邑为氏。晋永安中,杨岱为晋安太守,留居闽。元季杨一显,龟山先生后也,由东渡村迁省。国朝,杨文宋由晋江曾坑乡徙居福州。按参寥子《阙史》,有濮阳改姓为杨者,唐濮阳愿,闽人,吴相濮阳兴后也,至京应举,有文名。江西观察使杨敬之为之游杨于公卿间。会暴卒,杨归其骨,愿子德之,因改姓杨。
  蔡
  按《氏族略》,以国为氏。五代建阳令蔡炉,见《九儒集》子孙多居会城。又宋蔡襄后人汝芳由同安迁连江,又由连江迁省城。世次未详。
  周
  按《氏族略》,周以国为氏。东晋周闵岂页从弟。守建安,子姓有留闽者。唐末,周朴,吴兴人,避地居福州,其后裔亦蕃衍。
  范
  按《氏族略》,范以邑为氏。唐季,范元超节度使希朝子,咸通进士,官御史中丞。避乱,来居福州。元范俊乐文正裔孙。以孝廉授州路推官,家于沙县水南曾坑,传十二世。国初康熙间,范存素有五子,昆玉、宣玉、宋玉三人则迁居省城,传七八世。
  蒋
  按《氏族略》,蒋以国为氏。唐大中间,蒋佋为泉州刺史,留居泉,子姓有分居福州者。元季,明太祖指挥使蒋贵贵封定西侯领兵入闽,居焉,传十余世。
  游
  按《氏族略》,游以字为氏。郑穆公子子游之后。明游崇海自长乐迁入本境冯宅,聚族而居,传十五世。国朝乾嘉间,九世孙邦光复柝⑵居后曹洲,传六世。
  高
  按《氏族略》,高以名为氏。唐元和间,苏州高良器任长乐县尉,遂家焉。国朝道光间,其裔高彬复从长乐迁省,传三四世。又本境高宅族姓蕃衍,亦由长乐龙门迁来,传十余世。
  马
  按《氏族略》,马以邑为氏。明时马铎后人,由长乐迁入本境,传十余世。
  方
  按《氏族略》,方以字为氏。唐大中大夫方文振始迁闽。及明末,其后人方尚蓁徙居本境,传十余世。
  沈
  按《氏族略》,沈以国为氏。明时有由漳州迁来者,聚居本境之九仙、观洲,其世次未详。国朝乾隆间,沈文肃公祖某,由浙迁本境,传六七世,极贵显。
  薛
  按《氏族略》,薛以国为氏。国朝康熙时,有薛学韩者由福清迁本境之玉兰谷,传九世。
  曾
  按《氏族略》,曾以国为氏。宋靖康间,闽县曾升戍楚州,战死,子以荫,官江右,留居新凎。明永乐中,其后人孟宁又迁回闽,居洪塘。六世孙熙丙官御史,又迁入省垣,传十余世。
  孟
  按《氏族略》,孟以次为氏。明初有曾德者,德官浙东,俗呼金牌元帅。自山东金乡闽迁中⑶,传二十余世。
  柯
  按《氏族略》,柯以邑为氏。宋熙宁间,柯述判漳州,卜居于泉。国朝嘉庆间,其后人柯和斗始迁省,传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