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三辅黄图
三辅黄图
南北郊
天郊,在长安城南。地郊,在长安城北。所属掌治坛墠郊宫岁时供张,以奉郊祀。武帝定郊祀之事,祀太乙于甘泉圜丘,取象天形,就阳位也;祀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取象地形,就阴位也。至成帝徙泰畤后土于京师,始祀上帝于长安南郊,祀后土于长安北郊.
直按:《汉书 成帝纪》:“廷始二年春正月辛巳,上始郊祀长安南郊。诏曰:‘乃者徙泰畤,后土于南郊、北郊,朕亲饬躬,郊祀上帝’。”天郊在长安城南,地郊在长安城北,与颜师古注文并同。
社稷
汉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其后又立官社,配以夏禹,而不立官稷。至平帝元始三年,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后汉《祭祀志》云:《黄图》载元始仪甚悉,今本无,合入。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帝天之义,莫大于承天,承天之序,(Page 125)莫重于郊祀。祭天于南就阳位,祠地于北就阴位。圜丘象天,方泽象地,圆方因体,南北从位,燔燎升气,瘗埋就类。牲欲茧栗,味尚清玄,器成匏勺,贵诚因质。天地神所统,故类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山川,班于群神,皇天后土,随王听在而事佑焉。甘泉太阳,河东少阳,咸失厥位,不合礼制。圣王之制,必上当天心,下合地意,中考人事。故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回而求福,厥路不通。在易(原作“正月”,从毕本、孙本改)泰卦,乾坤合体,天地交通,万物聚出,其律太簇。天子亲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阴阳之别,以日冬至祀天,夏至祀后土。君不省方而使有司、六宗,日月星山川海。星则北辰,川即河,山岱宗,三光众明,山阜百川众兖,泞汗皋泽,l<丰相属,各敷秩望相序。于是定郊祀.社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河东祀。
直按:本段文源出于《汉书,平帝纪》元姑三年臣瓒注。又《独断》卷上云;”天子杜稷土坛方广五丈,诸侯半之。”又按:原注载元始五年宰衡莽奏文,系《续汉书 祭祀志》刘昭注文所引。
观
汉博士刘熹《释名》曰: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直按:刘熹当作刘熙,注文所引见《释名》卷五《释宫室》。
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又一说曰:上林苑中有昆明池观,盖武帝所置。桓谭《新论》云:“元帝被疾,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耐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以冰,而御驷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无变色,卧于池上,曛然自若。”即此也。
直按:《文选 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上林有豫章观。”《西京赋》云:“豫章珍馆,揭焉中峙。”又云:“相羊乎五柞之馆,旋憩干昆明之池,登豫章,简矰丝。”李善注“豫章,池中台也。”皆与本文相同。《述异记》卷下云:“汉武帝宝(当为元字之误)鼎二年,立豫樟宫于昆明池中,作豫樟水殿。”《水经注 渭水》引桓谭《新论》,与本文同。又《艺文类聚》卷五,《初学记》卷三,《太平御览》卷二十二、卷三十四、卷七百五十七,并同。又《博物志》卷五《辨方士》云:“王仲都当盛夏之月,十炉火炙之不疼,当隆冬之旷,裸之而不寒。桓君山以为性耐寒暑,君山以无仙道,好奇者为之。”
又按:西安高窑村上林苑遗址,出土铜鉴二十二件,有“上林豫章观铜鉴,初元三年造。”
飞廉观,在上林,武帝元封二年作。“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武帝命以铜铸置现上,因以为名。”班固《汉武故事》曰:“公孙卿言神人见于东莱山,欲见天子。上于是幸缑氏,登东莱,留数日,无所见,惟见大人迹。上怒公孙卿之无应,卿惧诛,乃因卫青白上云:仙人可见,而上往遽,以故不相值。今陛下可为观于缑氏,则神人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不极高显,神终不降也。于是上于长安作飞廉观,高四十丈;于甘泉作益【校】今校补延寿观,亦如之。”后汉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悉取飞廉并铜马,置之西门外,为平乐观。董卓悉销以为钱。
直按:《汉书 郊祀志》云:“公孙卿曰:……‘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别作益寿、延寿馆。”本文则引作《汉武故事》。“飞廉神禽”二句则用《汉书 武帝纪》元封二年应劭注文,“身似鹿”六句,则用晋灼注文。又“后汉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一段,亦采用应、晋二家之注文。《后汉书 董卓传》章怀注亦同。《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四页,有“益延寿”瓦,当为益延寿观之物。颜师古分解为“益寿”、“延寿”二馆名,非是。
属玉观,在右【校】“右”字,据毕本补扶风。属玉,水鸟,似鵁鶄,以名观也。又曰:属玉,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宣帝甘露二年十二月,行车萯阳宫属玉观。
直按:《汉书 宣帝纪》:“甘露二年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本文以属玉观在右扶风,用应劭注文;以属玉似水鸟,用晋灼注文。
青梧观,在五柞宫之西。观亦有二【校】原作“三”,裾《西京杂记》改梧桐树,下有石麒鳞二枚,刊其胁为【校】“为”字,据《西京杂记》补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直按:本文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完全相同。《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亦怍“三梧桐树”。《长安志》青梧,一作“青桐”。
射熊观,在长杨宫。武帝好自击熊,司马相如从至上林,作赋谏,扬雄亦作《长杨赋》。
直按:《汉书 元帝纪》:“永光五年,上幸长杨射熊馆,布车骑大猎。”原注用《汉书 司马相如传》文。《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亦同。又《王海》引作射熊馆,在周至,盖长杨宫在周至也。《雍胜略》云:“长杨宫,在周至县东南三十二里。”《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四十三页,有长杨宫鼎。
石阙观,封峦观。《云阳宫记》云:“宫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纠纷,干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上起甘泉观。”《甘泉赋》云“封峦石阙,弭迤乎延属。”
直按:《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云:“蹶石关,历封峦,过鳷鹊,望露寒。”张揖注云:“此四观,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南三十里。”“石阙”,今本《汉书 扬雄传》所载《甘泉赋》作“石关”。《铙歌十八曲 上之回》亦作“石关”。又《甘泉赋》云“度三峦兮偈棠梨。”李善注以为“三峦”即“封峦观”。
白杨观,在昆明池东。
直按:《汉书 扬雄传》云:“然后先置乎白杨之南。”服虔注云:“白杨,观名。”
长平观,在池阳宫,,临泾水。
直按:即本书池阳宫之长平坂。《汉书 宣帝纪》:“甘露三年三月,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坂”。如淳注:“阪,名也。在池阳南上原之阪,有长平观,去长安五十里。”颜师古注:“泾水之南原,即今所谓眭城坂。”
龙台现,在丰水西北,近渭。
直按:《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云:“登龙台。”张揖注云:“观名也,在丰水西北,近渭。”本文源出于张揖。
涿沐【校】原作“木”,据《长安志》及本书目录改观,在上林苑。
直按:《汉书 外戚 孝成赵皇后传》:“许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馆,数召入饰室中若舍。”
细柳观,在长安西北。《三辅旧事》曰:“汉文帝大将军周亚夫军于细柳,今呼古徼是也。”
直按:《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云:“掩细柳。”郭璞注云:“观名也,在昆明池南也。”
成山观,成山在东莱不夜县,于其上筑宫阙以为观。成山现不在三辅,例见宫室门。
直按:《汉书 地理志》东莱郡不夜县,注有成山。(Page 130)
仙人观、霸昌观、兰池观、安台观、沦沮观、在城外。又有禁观、董贤观、苍龙观、当市观、旗亭楼、马伯骞楼,在城内。
直按:《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云:“秦林光宫有仙人观。”《汉书 王莽传下》云;”司徒王寻秘发长安,宿霸昌厩。”颜师古注云:“霸昌观之厩也。”《长安志》引《汉宫殿名》云:“长安有当市观。”《长安志》引《关中记》:“有仙人观.霸昌观、安台观,沦沮观,在长安城外。”又引《汉宫阁名》(《初学记》卷二十四,《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六引并同):“长安有马伯骞楼,又有贞女楼。”又引《三辅黄图》有“期亭楼”,当即本文之“旗亭楼”。《大平御览》卷四百零七,引谢承《后汉书》云:“马寔,宇伯骞,勤结英雄,所欲友接,负笈荷担,不辞万里。山阳王畅未仕时,寔慕高名往存之。”疑即此人。据此伯骞与王畅同时,当为东汉中晚期人,不知何以有楼在长安城内。
麒麟,朱鸟目录作“朱雀”、龙兴,含章,皆馆名。
直按:《文选 西京赋》云:“麒麟、朱鸟、龙兴、含章”。李善注:“龙兴、含章,皆殿名。汉宫阙名,有麒麟殿、朱鸟殿。”(《长安志》引《汉宫阁名》,亦云有麒麟殿、朱鸟殿。)朱鸟殿,疑即本书总叙末央宫之朱鸟堂,此处复出.
三辅黄图卷之六
阁
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三辅故事》曰:石渠阁,在未央宫殿北,藏秘书之所。
直按:《汉书 儒林 施雠传》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故事》,皆与原注文相同。成帝使谒者陈农求遗书干天下.见《汉书 艺文志》序。《雍录》云:“石渠阁礲石为渠以导水。以水经约其地望,则沧池在未央西南。此之为渠,必引沧池下流,转北以行成其为渠也。水之又北,遂转行乎明光、桂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益趋东,则长乐之有酒池,都城东之有王渠,皆此水也。”《雍录》又谓承明殿与石渠相距不远。现今遗址在西安市未央乡小刘寨天禄阁西南。余屡住访,其把多出王荨大泉五十钱背范,采集达四十余枚,疑在王莽时此阁已废,改为制造钱范之作所。尚有石渠二具,一完一残,存在天禄小学内。又福山王氏藏“石渠千秋”瓦,文字至精。
天禄阁,藏典籍之所。《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曰:余略授子焉。至子歆,从授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直挂《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天禄阁在大殿北。”《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并同。又《陕西通志》巷七十二,引《三辅故事》云:“天禄阁在未央大殿北。天禄,异兽也。即扬雄校书处。”又刘向校书天禄阁一段,亦见《拾遗记》卷六,完全与本文相同。现今遗址在西安市未央乡小刘寨未央大殿遗址直北,设有天禄小学。又咸阳郭氏所藏汉瓦拓册中,有“天禄阁”瓦。
麒麟阁,《庙记》云:“麒麟阁,萧何造。”《汉书》: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等十一人于麒麟阁。
直按:《汉书 苏武传》颜师古注,引《汉宫殿疏》云:“麒麟阁,萧何造。”道址现在西安市未央乡小刘寨天禄阁西北。
《三秦记》云:“未央宫有尧阁。”《庙记》云:“未央宫有白虎阁,属车阁。”
直板:《玉海》引《三秦记》云:“未央宫有尧阁,阊阖。”(张澍辑本)尧阁与本文同,因阊阖为门名,故未连引。白虎、属车二阁,他无所见。
署
虎威,章沟,皆署名。汉有长水、中垒、屯骑、虎贲、越骑、步兵、射声、胡骑八营,宿卫王宫,周庐直宿处。
直接:《西京赋》云:“重以虎威章沟严更之署。”八校尉,见《汉书 百官公卿表》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虎贲校尉掌轻车。越骑校尉掌越骑。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西安南郊出土有“长水屯瓦”瓦当,盖为长水校尉屯兵之处所用.
库
武库,在未央宫,萧何造,以藏兵器。
直按:萧何造太仓、武库,见《汉书》高祖七年纪。又《史记 樗里子传》云:“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又《汉书 刘向传》云:“樗里子葬于武库”。《水经注 渭水》:“又东历武厍北,旧樗里子葬于此。”
灵金内府,太上皇微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字难识,传云殷高宗伐鬼方时所作也。上皇游丰沛山中,寓居穷谷,有人冶铸,上皇息其旁,问曰铸何器,工者笑曰,为天子铸剑,慎勿言。曰:得公佩剑杂而治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昴星精为辅佐,木衰火盛,此为异兆。上皇解匕首投炉中,剑成,杀三牲以衅祭之。工问何时得此,上皇曰:秦昭襄王时,余行陌上,一野人授余,云是殷时灵物。工即持剑授上皇,上皇以赐高祖。高祖佩之斩白蛇是也。及定天下,藏于宝库,守藏者见白气如云出户,状若龙蛇。吕后改库曰灵金藏。惠帝即位,以此库铸禁兵器,名曰灵金内府。
直按:本段见《拾遗记》卷五,文字相同,中有删节,但称为灵金府,不称为灵金内府。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拾遗录》,与今本《拾遗记》文字略有异同。又张澍辑《三辅故事》,引《北堂书钞》,叙太上皇铸剑事,文较《拾遗记》为节括,但亦称为灵金内府。(此条不见于今本《书钞》,未知张氏所据。)又《刀剑录》云:“前汉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Page 135)剑,长三尺,小篆书铭曰赤霄,及贵常服之。此即斩白蛇之剑也。”又《异苑》云:“晋惠帝元康二年.武库火烧孔子履、高祖斩白蛇剑,王莽头等三物。”据此,高祖斩蛇剑,至晋时始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