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事记讲义

以汉兴至百年犹未遑礼乐之事太祖当天下未一之时首明礼乐其知所急矣然礼乐废缺已久礼犹可以书传声亡则乐亡故其传尤难于礼也以尺较律则尺有长短以黍较律则黍有大小以声与气较律则声气犹有可求和岘所定惟尺与黍而已安得不启后日纷纷之议哉。

限度僧
开宝六年四月限度僧法诸州僧帐及百人者每岁许度一人。
熙宁以前有度僧而无鬻僧熙宁以后有鬻僧而无度僧度僧则无所利而为之鬻僧则有所利而为之也国初度僧为有限而后日鬻僧无所限徒以助一时费用之急而启游民之害肆异端之祸惜哉。

弭天变 河决 霖雨
开宝五年五月河大决濮阳未 又决朝城决阳武汴水亦决谷熟大霖雨出宫人六月塞决河命曹翰董其役上谓翰曰霖雨不止又闻河决朕焚香上祷于天若天灾流行愿在朕躬勿施于民河决特水塞其道耳太祖乃以为天灾而归诸已至王安石有曰河决以坏民产而天不恤任理而无情也陛下当为天之所为此教人主以不畏天也故陈莹中曰人主晏然不以为虑然后大臣得以如意而有为其诛安石之心欤。

女真贡马
建隆二年八月女真贡马。
干德元年八月女真来贡蠲登州沙门岛居民租税令专治舟船渡所贡马。
女真去京师 千里而贡马中国之盛衰夷狄未尝不知之也然当阳长之时而阴穉已伏矣宣和之遣使亦自于沙门岛度海一路然建隆之贡马是夷狄求通于中国也宣和之遣使是中国求通于夷狄也安得不启中原之祸。

契丹和战
开宝四年十一月契丹冦定州六万骑入冦上命田钦祚曰彼众我寡但背城阵以待之虏围遂城钦祚度城中粮少整兵开南门突围一角出是夕至保塞军中不遗一矢北边传言三千打六万捷至上喜谓左右曰虏数犯边我以二十匹绢易一胡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我二百万匹绢则虏尽矣自是益修边备。
开宝八年三月契丹来聘七月初通使契丹和非中国得已之事也然和出于彼则和可坚和出于我则和易败太祖当南征北伐之始而契丹复与太原相援见太宗平太原门以汉髙帝处此必有平城之忧唐太祖处此必有借助之举惟太祖专任边将来则拒之去则御之且未尝遣一骑以出境亦未尝命一使以通和必待其边臣贻书而后命边臣以答之必待其来聘有礼而后遣通和之使以报之其殆中国之体矣景德之和所以久而宣和之和所以败者以景德之和在彼而宣和之和在我也。和在彼则中国强和在我则夷狄强

平盗贼
开宝五年八月广南獠贼反遣内臣李神佑督战平之岭南初下所在盗起负海为乱尹崇琦击之上遣神佑督战未 尽平其党。
内臣督战始此。
宦官督战此唐末五代之政而太祖未暇革也然但使之督战未使之将兵也淳化五年西蜀盗起命王继恩平贼则使之将兵矣然虽有功而不得为宣徽使也。继恩有平蜀功中书拟为宣徽使太宗曰朕不欲以宦官预政事宣徽执政之渐也至李宪童贯则预政矣呜呼一星之火至于燎原一窦之水至于滔天可不谨哉可不戒哉。李宪童贯神宗徽宗朝

传位
建隆二年六月皇太后杜氏崩后疾革令上传位晋王太祖弟太宗曰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因命赵普于榻前为誓书藏之金匮
以皇太后而知社稷之至计,盖有圣母必有圣子也。髙曹向孟之贤始此。

宋大事记讲义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宋大事记讲义卷四
宋 吕中 撰

太宗皇帝

太平兴国 八年
雍熙 四年
端拱 二年
淳化 五年
至道 二年

即帝位
开寳九年十月即皇帝位,以薛居正、沈义伦为左右仆射,卢多逊中书侍郎并平章事,李汉、超、郭进加观察使。

转运使
开寳九年十一月,令转运以三科察举,分上、中、下三科,岁终以闻。政绩尤异为上
转运置于干德,本以总利权耳,而兼纠察官吏自此始。厥后有判官,有副使,又有提 刑狱,皆所以纠察官吏。此汉部刺史职也。汉部刺史十三州,以六条问事,其五条皆及二千石,考其秩则六百石耳。秩卑则其人自奋,权重则其志得行。至于绥和成帝。更之为牧,秩二千石,其法隳矣。本朝之监司以台、省、寺、监为之,虽宰臣侍从为帅,亦许弹劾,此我宋三百余年无藩镇之患者,盖以此也。
信矣,监司之职其一,道、守、令之观望欤。故监司志于举廉则买犊还珠,郡有贤太守矣。循雉鸣琴,邑有贤令尹矣。监司志于律贪则望风解印,自甘遁迹者矣。故人私恩,难庇二天者矣。此我太宗特重转运以察官吏者,所以不轻于用人也。

三司使
开寳九年十二月置三司副使。以贾琰为之。
三司置副使始此。
太平兴国八年三月,分三司,各置使。上曰:“三司奏事纷纭异同,迭执己见,朕每以理开谕,端拱初欲置判官十二员,罗处约言三司非古制,唐自兵寇相仍,以赋调筦榷之所出,故自尚书省分三司以董之,今则仓部、金部安能知帑藏之虚盈?司田、司川孰能知河渠之逺近?有名无实,积习成常,今宜复旧制。若三司之中,更置僚属,则愈失本原矣。”
淳化二年七月,令三司均节财用。上谓李惟清曰:“夫货财所以济用度,取之不以其道,违惠养斯民之意,岂能召和气乎?其务裁节,毋致厚敛。”
淳化四年五月,并三司置一司,命魏羽领之。诏罢盐铁、度支、户部等使三司,但置使一员、判官六员、推官三员。从马应昌之议。
淳化四年十月,三司置二使,分领左右计。
闰月又置三司总计使,同四年命陈恕领之总计,使判、左右计事、左右计使分判十道,每事三使通议之,恕以为官司各建,政令互出非便。上不听,踰年仍复旧制。初,梁蒋知吉州,上赏其强干,记其名于御屏,至是用其为右计判官。
淳化五年十二月,三司复各置使,命陈恕等领之。上尝题于柱曰:“真盐铁陈恕。”出入三司首尾十八年,言称职者以恕为首。
至道元年十月,并三司勾院为一。上尝召三司孔目官李溥等二十七人,问以钱谷之务,溥等条上利害七十一事,中书参校其四十四事可行,遂着于籍。
国朝以宰相掌民,枢密掌兵,三司掌财,目为计相,其权至重。正使位亚执政,恩数与 枢同,副使位亚待制,廪禄与卿监同。自唐及五代,胄按隶之夏官,磨勘衙司隶之秋官,修造河梁隶之冬官,而地官不得与焉,国朝悉属之。三司职任既专,利权不分矣。然我太祖之时,既分三司各置使矣,又并三司为一使,又置三司总计使,以陈恕为之,分则出纳移用,政令互出,动相违戾;合则钱粮繁剧,非一人所能总,然使三司得如陈晋公之通晓,则合而为一可也,否则不如分之,可以互相稽考也。抑财利之职,必专其权、乆其任而后可。司马温公尝论:先朝陈恕在三司十余年,至今称能治赋者,以恕为首,岂恕之才独异于人哉?盖得乆于其职,故也。陈公恕十八年在三司权专任乆。

宰相
太平兴国七年贬卢多逊,以赵普为司徒,复入相。多逊毁普无立上意,上发金匮遂悟,寻复之。十一月,郊天地于员丘,大赦,有上书引诸葛不赦事,上竟从普言,自后郊赦不书。七年,贬卢多逊崖州。
自赵普复相,多逊益不自安, 普得多逊与廷美交通事,秦王上怒以问伦,遂罢伦。多逊包藏逆节,伦与同列不能觉知,责授工部尚书。
多逊相则赵普出,赵普入则多逊贬,大臣相倾之风已芽蘖于此。然卢邪而赵正,当时邪犹未足以胜正耳。
太平兴国八年十月,赵普罢。置都进奏院。
十二月以宋琪、李昉同平章事。上谓曰:“世之治乱在赏罚当否,当其功罪无不治,或以为喜怒之具,即无不乱。”太宗论赏罚责当在二相观田锡上疏尝言:宰相若贤,当信而用之;宰相非贤,当择而任之。何以置之为具?臣而疑之,若众人也。雍熙元年火灾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此虽当时忧治世危明主之言,亦万世任相之法也。西汉之初,相权重则一君之身任相者不过一二人,武帝以后,相权轻,则四十余年之间易相凡十有三矣。
端拱元年二月,李昉罢,以赵普为太保兼侍中,吕 正平章事。普旧德元老, 正晩出骤进,与普同位,普甚推许之。
普又尝称:吕端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挫折未尝惧,真台辅之器也。普真贤相。
赵普之再入相也,与干德之初入相不同,太祖时。盖太祖时规模广大,故普慨然以天下自任而敢于事,太宗规模繁密,故普不免逺嫌疑、存形迹而救过之不暇。然以年老重望,而推 正之晩辈,吕端之台辅器,人之有技若已有之,此所以能保我子孙黎民欤!吕端乃余庆之弟,淳化四年参政,至道元年平章。
淳化二年正月,赵普罢。
淳化二年九月,吕 正罢,以李昉、张齐贤同平章事。淳化三年七月,赵普薨。普以吏道闻,寡学术,太祖劝以读书,每朝有大议,则阖户自启一箧书,阅之,乃《论语》二十篇耳。未尝为子弟求恩泽。
赵中令欲决大事则读《论语》至终日,李文靖亦曰:为宰相如“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两句,可终日行之。李沆尝读《论语》,或问,曰:为宰相如《论语》中“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二句,尚未能行。
圣人之言其有益于人也如此。一《论语》也,张禹以之而误成帝,何晏以之而祸西晋,书惟在人善用耳。
淳化四年六月张齐贤罢。
制词云:力不逮心,名浮于实。
四年十月李昉罢,以吕 正为平章事。
上尝曰:昉本以文章进,及用作相,知才微任重,但忧愧而已。
淳化五年十一月,令宰相以下荐士。上尝谕中书可使朔方者, 正以名闻,上不许。他日又问,凡三问不易,上怒掷其奏。既而卒用其人,果大称 。
古之君子有志天下者,莫不以致天下之贤为急,故必旁咨博采,取之于无事之时,而剸烦治剧用之于有事之日。吕文穆之荐人可使朔方,所以三问而三不易者,盖其夹袋有册子,每四方人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随即疏之。故朝廷求贤,取之囊中而已。此谓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之意。吕 正尝置册子夹袋中,疏四方人才,时谓朝廷求贤取之囊中。
至道元年四月,吕 正罢,以吕端平章事,时寇凖 政,端初与凖同列,及先居相位,虑凖不平,乃谓宰执,分每日押班知印。
国初置参政,所以贰宰相也。然其初不使之押班知印者,所以正中书之权。其后复令同知印押班者,所以防中书之专。然为宰相者,必如吕端之待寇凖,为参政者,必如王文正之在政府,每事同列必至第咨禀而后行,则有同舟共济之义,推车叶力之风。若荆公为 政,则置中书条例,以夺宰相之权;为宰相,则置中书检正,以夺参政之职,何往而不为私哉?宰相当与执政同心。
至道二年七月,寇凖罢。闰月,诏宰相独押班知印。

台谏
太平兴国六年,解田锡言职,出为河北南路转运副使。时卢多逊专政,羣臣章表不先禀多逊,则有司不敢通。谏官上表章,必令合门吏依式书状,云不敢妄陈利便,希望恩荣。锡贻书多逊,请免书状,逊不悦出之。
国朝敢言之风自田锡始,大臣遏絶人言自多逊始,不敢妄陈利便希望恩荣之语,自后安石、蔡确、章子厚之徒,皆祖卢多逊之遗。

经筵 台谏
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置侍读官,上听政之暇日阅经史,患顾问阙人,是岁始用著作佐郎吕文仲为侍读。
端拱元年二月置司谏、正言,改左右补阙拾遗为之。上以时多循黙,失建官本意,故更以新名,欲使举职也。
人谓经筵有定员,则人主讲学之时疏矣;司谏有常职,则人主求言之意狭矣,岂知祖宗之世,盖无一时而不可学,无一人而不可谏也。当时田锡且曰:给事中不敢封驳,遗补不贡直言,起居郎舍人不得升陛记言动,御史不弹奏,集贤院虽有书籍而无职名,秘书省虽有职官而无图籍,朝廷辟西苑广御池而尚书无 事,郎官无本局,九寺三监狭室萧然,礼部试士或就武成王庙,此当时官职之可正者尚多,而太宗独先置经筵、台谏之官,其知本矣。兴国元年,田锡为谏官,上嘉其言,赐钱五十万。或谓锡今宜少晦,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岂以一赏而夺耶?

经筵 史馆 讲学 正心
太平兴国三年二月,置崇文院。更置三院,赐名崇文院,尽迁旧馆之书以实之,南廊为集贤书,东廊为贻文书,西廊四库,分经史子集,为吏馆书。六库书籍正副凡八百卷。
淳化二年,李至为秘书监,进新校御书百八十卷。
端拱元年八月,幸国子监,命博士李觉讲泰卦。上从容谓之曰:“人君勿使嗜好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焉。朕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读书正心,以逺近习小人。
淳化三年,幸秘阁,命将臣观书。
淳化五年,幸国子监,命孙奭讲说命三篇,意欲切砺辅臣,因叹曰:“天以良弼赉商,朕独不得耶?”
太平兴国八年,置侍读官。上谓近臣曰:“朕每读《老子》,至‘佳兵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尝禁中读书自已至申。
淳化二年,上曰:“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此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深可惧焉,帝王当合用心如此。”正心以防奸佞。
观我太宗之学,不当观于幸国子监、幸秘阁之时,当观于在禁中读书之时。盖人主亲儒臣之时少,亲宦官女子之时多,一齐众楚,一暴十寒,则学之功辍矣。此太宗于禁中读书自己至申,所以可为后嗣法欤!

翰苑
淳化二年,以毕士安为翰林学士,时范杲献《玉堂记》,请修其职,上恶其躁竞,出之,执政荐张洎,上谓洎德行不及士安。上飞白书“玉堂之署”四字赐苏易简,曰:“此永为翰林美事。”
上重内外制之任,曰:“词臣之选,古今所重,人言朝廷命一制诰,六姻相贺,以为一佛出世,郭贽乏时望,虽命掌制诰,终不入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