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事记讲义

五年四月金人来归燕京六州且索米二十万石童贯蔡攸入燕赦两河燕云路初朝廷惟信赵良嗣等虚词谓金归我云中故曲赦并及山后地然时实不得山后地也。
宣和奸臣知取燕而不知取燕之险葢燕之所以重以有闗后之蔽也得燕而无险之可守与不得燕何异燕之险敌有之燕之民敌取之燕之赋敌得之则燕山空城何为哉纵使敌不冦郭药师亦必为侯景也初祖宗时北使至待遇之礼有限不示以华侈且河朔近都邑故迁其途皆防微杜渐之意也及王黼之遣良嗣与其使人限以七日自燕山到阙下凡三四往返每至夸之必富盛金人邀索不已黼遂许以辽人旧歳四十万之外更添六州代税钱一百万缗又许犒赏二十万燕山之地有数闗而平州之东乃渝闗实金人之来路凡此数闗葢可以限蕃汉也而一夫守之可以当百朝廷割地若得之则燕山之境可以保矣朝廷初谓燕山之路尽得闗内之地殊不知闗内之地平州与燕山异路后金人自平州入冦此当议割燕山不明地理之误也。北戎入闗燕有三闗之限松亭闗古北闗居庸闗。
辽张 以平州来降金人 平州得朝廷所赐 诏自是归曲朝廷。 犯讳改名觉。
宣和六年金人攻 应蔚等州八月童贯宣抚燕山金人以纳张 为词又借粮许之不与遂絶山后六州之议七年十二月金人分道入冦斡里雅布自燕山犯河北尼雅满自河东趋太原童贯自太原逃归斡里雅布 燕山郭药师叛降之引兵向阙以药师为先驱尼雅满 朔武代忻等州围太原府。
世之言宣和之失者曰辽不可攻金人不可通燕山不可取药师不可任张觉不可纳然皆非根本之论也葢庆厯景徳之时敌势方强故未有可乗之机至天祚失道内外俱叛实已有可取之衅则攻辽非失 也金人固不可遽通然以方张之势毙垂尽之敌他日必与我为邻则通金人亦未为失 也全燕之地我太祖百计而不可得太宗百战而不能取今也兼弱攻昧可以收汉晋之遗黎可以壮闗河之大势则燕亦在所取也郭药师以涿易来降则以燕人守燕亦可也不知中国之见轻于戎敌久矣金人初未知中国之虚实吾之使者泛海屡至而遂为其所辱则既轻于始矣及议山后地尼雅满犹曰南朝四面被邉若无兵力安能立国如此强大自郭药师已降之后辽人垂灭之国亦足以覆官军观金人告马广之言曰刘起庆一夕而遁汝观我家用兵有走者否则中国之见轻于金非一事使当时不通金人不攻辽国不取燕山不任药师不纳张觉其能保金人不入冦乎葢当时之变不在外而在内不在金人而在中国小人之用事自熙宁至宣和六十年奸幸之积熟矣星犯帝座祸败在目前而不知冦入而不罢郊祀。
恐碍推恩冦至而不告中外恐妨恭谢冦廹而撤彩山恐妨行乐是小人之夷狄也童贯使辽也辽人笑曰大宋岂乏人乃使内侍奉使耶金人将败盟朝廷遣使者以童大王为辞尼雅满笑曰汝家更有人可使否是宦官之夷狄也敌至燕而燕降至河北而河北之军溃至河南而河南之戍散此兵将之夷狄也置花石纲而两浙之盗起科免夫钱而河北京南之盗起此盗贼之夷狄也自古未有内无夷狄而 外夷狄之祸者景徳之冦庆厯之冦所以不能为深入之谋者以内无夷狄应之也宣和之间在内之夷狄不一则金人固有所负而至耳纵使当时无夷狄之患亦必有小人宦官兵将盗贼之祸矣。

修国史
元符三年蔡京复翰林承 布力排之太后欲令了神宗史时徐绩亦与修史乃言正使久未成书由元佑绍圣史官好恶不同祖禹等祖司马光家藏记事京兄弟用安石日録宜尽取大臣家藏司记録考校是非陈瓘言蔡卞夺宗庙之大美以归私史又言蔡京在先朝请 刘挚等族所以不行者哲宗之大虑也而蔡京之修史自谓有反平之功始则为生事以复私雠今则归过先朝自图身利建中元年重修神宗实録初贯言安石日録绍圣史院专据此书追议刑赏遂使裕陵之羙皆为新史所攘十月范致虚言乞诏实録以朱墨本进在元佑所修则于墨本上以雌黄涂之谓之墨本绍圣所修阙。
大观四年再窜陈瓘瓘初谓安石日録葢着于钟山怼上热中之时乃着合浦尊尧集以日録诋诬之罪归于蔡卞其后北归复着四明尊尧集痛絶王氏以发扬熙宁用舍宰臣本末之绪以自明区区改过之心葢以神考为尧以皇上为舜以助舜尊尧也。
修史之大弊有二一曰隐諱二曰竄易以史法律之隐諱之罪小竄易之罪大安石日録猶出於隐諱而章蔡之修史則直竄易之而已隐諱之迹雖可欺於一時而人心天理隐然於言語文字間終不能自欺至於竄易則以私筆為國史矣嘗即安石日録而考之凡安石所惑亂神宗之聰明而變移其心術使不得遂其大有為之志而反為一世禍敗之源者甚隐微深切嘗聚此書而觀其詞鋒筆勢縱横押闔煒 譎誑又非安石之口不能辨非安石之手不能書而諸公之所辨者不免有避就至謂是蔡卞接造之書固無是理况其見諸行事深切著明者又相為表裏亦不待晚年懟筆有所增加而後可為罪也然使當時用其垂絶之智舉而焚之則後來載筆之士於其帷幄之中深謀宻計雖畢力搜訪極意形容勢必不能得之如此之悉傳聞異辭虛實相半亦不能使人無溢惡之疑且如勿令上知之語世所共傳終以手筆不存故使陸佃得為諱隐雖使元祐衆賢指陳之力争辨之口而不能有以正也何幸其徒自為失記出此眞蹟以 其惡於天下便當摭其肆情反理之實正其迷國誤朝之惡而以安石為誅首是乃所謂自然不易之公論不惟可訂已往之謬而又足以開後來之惑奈何乃以畏避疑忌之故反為迂曲回避之言指為撰造增加誣謗偽詆之書而欲加刋削以 其後迹乎當建中崇寧之間了翁猶以日録為蔡卞所托其後合浦尊堯之書亦未直攻安石也。
大观四年而后四明之论始作虽谓天使安石自冩诬悖之心而犹有怼笔增加归过神考之言则终不免于有回曲避就也。

二程之学
大观元年程頥卒程颢尝谓异日能尊严师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材成就则予不得逊焉頥既没门人高弟多已先亡无有能形容其盛美者然尝谓张绎曰我昔状明道先生之行我之道葢与明道同异时欲知我者求之斯文可也。
朱文公曰明道徳性寛大规模广阔伊川气质刚方文理宻察其道既同而造徳各异故明道尝为条例司官不以为凂而伊川所作行状乃独不载其事明道曾谓青苗犹可放过乃孔子之猎较而伊川之二理 乃孟子之不见诸侯此亦何害其为同耶但明道所处是大贤以上事学者未至而轻议之恐失所守伊川所立虽高然中人皆可跂及学者正当以此为法则庶可寡过矣然又当观用之浅深事之大小裁酌其宜难执一意此君子所以贵穷理也。

传位
上内禅以道君号退居龙徳宫。
皇太子即皇帝位。

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十三
宋 吕中 撰

钦宗皇帝
靖康一年

即帝位
宣和七年十二月即皇帝位。

求直言
靖康元年正月诏求直言自金人犯边屡下求言之诏事稍终则阴沮抑之当时有城门开言路闭之说。
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如泰山缓急之势异也国家自熙丰绍圣言路之不通久矣然终不能禁絶人言也葢天下知我朝无诛戮言者之事也自党籍之禁钳乎其前御笔之约东乎其后人知言之未必有益而有祸风俗寖成瘖然而往往不能言矣通金人之始即降御笔天下师臣监司不许干预违者谓之违御笔至王黼坚意取燕又以违御笔之法不足以禁天下有降 妄议此事者必罚无赦惟宋昭一人开陈祸福遂至重窜兴师之日犹有必罚无赦之文未足以杜人言也于是诏以议者斩而无一人敢言此事者矣今女直深入危亡旦夕茍有建一议献一智者当重之如泰山而奸臣犹视之不啻如鸿毛之轻积习成矣故虽日日下求言之诏终不足以回数十年沮抑 蔽之习也。

学校公议
靖康元年窜逐王黼朱勔李彦皆赐死初太学生陈东等伏阙请诛六贼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黼贯又结怨于金时天下皆知奸臣误国而用事者多受其荐引莫肯为上明言窜逐蔡京父子及童贯。
六贼之论不发于在廷之公卿而发于太学之诸生此忠义之所激也金人之始退师必非诸生伏阙力也而奸臣卖于金且欲诛诸生之伏阙者可谓安其危而利其菑者矣然自古奸人之误国未必不身受其祸丁谓章惇曾布邢恕蔡卞蔡确之徒无不罹窜逐之祸况京黼之大奸者乎葢小人之不利于国必不利于家不利于人必不利于己此亦可以为小人误国者之戒。

迁幸
靖康元年定守城 以李纲为新征行营使初白时中请上出狩吴敏曰京城百万生灵奈何弃之纲曰六军之情已变彼父母妻子在都城岂肯舍去万一中道归散陛下孰与为卫且敌骑已廹彼以 马疾追何以御之。
金再入冦唐恪请避敌孙觌请迁幸。
当金人之入冦也人共谓车驾不当守京城使其从行幸之计可以无 尘之祸乎曰靖康之祸在于无偹而不在于守与避也为靖康计者固当避敌而亦非仓卒之可避也使其早从幸闽中之谋乗敌未至则车驾行幸犹可以达否则早从上皇治兵两京之训集天下勤王之师京城或可以守金兵既迫而始谋避敌乗舆一出禁卫闻之而四溃矣此李纲所以不主议也。

大臣轻重
靖康元年白时中罢李邦彦太宰张邦昌少宰都人呼邦彦为浪子宰相二月李邦彦罢以张邦昌为太宰唐恪为中书侍郎时朝廷诏徐处仁代唐恪人皆贺独给事中谢克家曰州郡失一良守朝廷得一憸人其后附 耿南仲乖谬有不可述者靖康之初首为宰相而因循失措置者吴敏与处仁巧奸自营废国家堤防者恪与聂昌也处仁吴敏罢以唐恪为少宰耿南仲专主和议请罢两相复左右仆射唐恪罢何 为右仆射。
靖康之际使元佑诸贤尚存举手挥之而散免胄示之而却矣以四海之大无一人可以系天下之望而大臣多出蔡京父子童贯梁师成王黼之门其素行已不足以信天下徐处仁唐恪聂昌何 孙博亦靖康之善人徒以平日进退未尝有以自表于流俗积为众人之所轻金既得以无人侮中国天下亦以无人轻朝廷自太学诸生以至于军民百姓无有不轻蔑宰相之心此靖康所以败也李纲一人独为众所归附者亦岂纲之才畧尽贤于靖康之臣亦以纲平时论事不茍合得罪奸臣其名稍重故尔是以为中国必有重臣国无重臣则无国矣金人虽不知礼义然其入冦中国也敬韩琦之庙礼司马光之裔重苏轼之文如此数公负天下重望既没数十年犹足以起敌之敬况吾国实有人乎?

中国无人
靖康元年遣使分督援兵癸酉斡里雅布犯京师治京城数日粗毕遂抵城下初金人取小舟济河凡五日骑兵方絶金人曰南朝若二千人守河我岂得渡哉尼雅满 隆徳府进兵攻太原分兵而南既踰南北闗仰而叹曰闗险如此而使我过之南朝无人矣。
人言都下无险可守不知随地各有险也宣和之臣徒知取燕而不知取三关之险靖康之臣徒知守京城而不知守闗河之险此金所以起无人之叹也。

朝廷用人不专人臣主谋不一
靖康元年李邺郑望之相继使金求营和斡里雅布以攻城不克遣王汭偕来索犒师金银归燕云之人在汉者割中山河间太原之地且欲宰相亲王为质时李纲言金帛当量与之三鎭不可割遣使则言宰相当往亲王不当往彼以孤军入重地势不能久种师道及平仲以泾原秦鳯路至曰女直不知兵岂有孤军入人境而善其归乎请缓给金帛禁游骑不得逺略候归北而殱诸河执政皆易其言元年二月平仲宵攻敌营为敌所败师道又言刼寨已误然今再遣兵攻之亦一竒也李邦彦等畏懦不果用废亲征行营司罢李纲以谢金太学生陈东及都人数万人请用纲。
自女直叛盟以來朝廷乍和乍戰人才乍賢乍否何以洶洶多變之甚也冦至之初始謀避敵以李綱所言而更為城守之計既已堅守又以李邦彦一言為卑辭之請師道既至又以師道一言而為不和之謀師道方請堅守不戰以困敵未 以姚平仲一言而為急擊之舉姚平仲既敗又以李綱种師道為誤國而罷之諸生赴闕又以李綱种師道為可用而復之及其後也又以臺諫之言而逐之李綱方議備邊師道亦請防敵我朝廷之議畧定曾未再閲月而吳敏耿南仲謝克家孫覿又以三邊為可割和議復行矣吳敏本主和議未幾復信敵使結遼舊人又以為金人藉口之資矣金兵已分道入冦朝廷尚集議者問以三鎭存棄之便不便金人將至則下清野之令未 言金人猶未至則又令清野不施行戰者不决於戰和者不一於和至於城已破禍已至而議猶不一心猶不忠終始一歲之中多變若此大抵上下之心稍急則恐懼而無謀稍緩則遲而又變其謀靖康之禍其坐此也慶厯元祐專任小人而仇君子靖康之際君子小人兼用焉嗚呼可不戒哉。

朝廷无定议论
靖康元年金师退种师道请邀击之李纲亦谓檄取誓书复三鎭军半渡而击之并不从纲又谓用澶渊故事 送之李邦彦立大旗于河东北有擅出兵并依军法诏河北坚守命种师道援三鎭。
靖康君子皆主不弃三鎭之说而金人卒叛盟然则不弃三鎭之说非欤曰靖康未始不弃三鎭特有不弃之说耳使眞不弃金安能不为我患使早以三鎭与金金又能安盟约乎河东河北天下之心腹此断不可弃也吾诚不弃固当外为弃之谋以不怒金人而阴为援之实以救三鎭此忠臣义士也今一人言弃之便不复念军民守国之忠一人言不弃便则下尺寸不可与人之诏而未尝遣一人一骑为之援是其所谓不可尺寸与人者徒以激敌之势而反以孤忠臣义士之心河东河北无一人负朝廷而朝廷之负其民多矣自古葢未尝有数十万不叛之民而不能守其国者河东河北之民死不忍忘君父自宣和迄于绍兴殆十年宁不肯降敌祖宗沦肌浃髓至矣使其合十万以为守谁能 之所以不能守者特以权轻兵寡势孤力分迄为金人所困耳朝廷坐视其困其为弃师弃民大矣犹可谓之不弃三镇乎尼雅满已据太原斡里雅布已 真定两河咽喉已塞矣而朝廷至是犹集议存弃三闗地孰便臣下尚相持弃不弃之说甚矣其痛也金人尝谓吾使曰待汝议论定时我已渡河矣大抵国家之患在于多虚文而少实效多议论而少成功安得不为敌所侮乎。

金师退朝廷不为豫备之计而治不急之务
靖康元年除元佑党籍禁追封范仲淹司马光张商英官以杨时兼国子祭酒置详议司以徐处仁吴敏李纲三人领其事又择检讨分六房期以半年去一切之政群臣以为与熙宁条例司崇宁讲议司相似处仁谓条例司欲变祖宗法欲制礼作乐以文太平欲令破觚斵雕以济艰难寻又罢详议司诏吏部考核滥赏凡由杨戬李彦之公田王黼朱勔之应奉童贯潭稹等西北之师孟昌龄父子河防之役与 蜀湖南之开疆闗陜河东之改币吴越山东茶盐陂田之利宫观池苑营膳之功后苑书艺局文字库等费一裭夺之寻诏罢左正言程瑀争之不听杨时请罢安石享配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