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关系文书


  世系图谱序

  第三一页第一二行第五字『序』,「原抄」疑脱。

  第三二页第三行第一字『恩』,「原抄」作『息』。按前郑芝龙鸾序『矧身荷国恩』及后「井江郑氏历代人物」第十二世「郑垚」名下『讳恩』之『恩』,「原抄」亦作『息』,可证其误。

  石井谒祖序

  第三二页第五行第二八字『物』,「原抄」作『派』。『派』疑衍,『物』窜入下句,见次条。

  同页第六行第三、四字两字间衍一『物』字。

  同行第一三字起『岂不以乐乐所自生』语,疑有误。

  同页第八行第一一字『五』与次页第八页第一二字『二』,似应相同,『五』、『二』必有一误。

  同页第九行第一一字『不』,「原抄」脱。

  同页第一○行第二二、二三两字『逢相』,「原抄」作『相逢』。

  第三三页第一一行第一字『荥』,「原抄」作『荣』。

  同页第一二行第一四字『先』,「原抄」作『光』。

  序赠

  第三四页第四行第三、四两字『往此』,疑「原抄」有误。

  同页第六行第三、四两字『因而』语,疑有误。

  同页第七行第二二、二三两字间衍一『此』字;第二四字『礿』,「原抄」作『初』。

  同页第一○行第一五字『述』,「原抄」作『逑』。

  同页第一二行第八字下,疑脱一字或数字。

  第三五页第一行第一九、二○两字『拜赠』,「原抄」在上文『以列于后』语下。

  井江郑氏历代人物

  第三五页第四行第二三字『戌』,「原抄」作『戍』。

  同页第五行第三一字『陕』,「原抄」作『陕』。

  同页第八行第二九字『掾』,「原抄」作『椽』。

  同行第三二字起至次行第一二字止,显系有误;且最后一字(现以□代)抄写不清,无法辨认。

  同页第一一行第三六字『部』,「原抄」脱。

  第三六页第三行第七字『侯』,「原抄」作『候』。

  同页第七行第一、二两字『西亭』,「原抄」脱。因芝龙一支系属『西亭』,非『东角』也。

  同页第八行第一○字脱。

  同行第二二字「原抄」缺字,脱。

  同页第一四行第二八字『役』,「原抄」作『投』。

  第三七页第二行第三三字『天』,「原抄」作『三』(『天』、『三』草书相似)。

  同页第三行第二三字『红』,「原抄」脱。

  同页第四行第五字『戌』,「原抄」作『戍』。

  同行第一六字『科』,「原抄」脱;第一八字『二』是否为『三』之误,待考。

  同页第一四行第八字『管』,「原抄」作『■〈爫冖隹,上中下〉』。

  同行第一七字『带』,「原抄」作『万』;第一八字疑脱。

  第三八页第一行第一一字『讳』,「原抄」作『号』。

  同页第三行第二三字『授』,「原抄」脱。

  同页第四行第三一字『号』,「原抄」脱。郑拔煌兄瑛(见前行)号『振吾』,其号『奇吾』当无误。

  同页第七行第三四及第九行第一六两字『陕』,「原抄」均作『陕』。

  同页第一○行第一○字,「原抄」缺字;其下一字『卿』,「原抄」似作『乡』,『卿』、『乡』不易辨别。

  同页第一四行第九字『齐』,可能为『斋』之误,附此存疑。

  同行第二九、三○两字『误入』,「原抄」作『入误』。

  同页第一五行第一○字『讳』,「原抄」脱。

  第三九页第三行第二四字『名』,「原抄」作『各』。

  同页第五行第一三、一四两字,「原抄」缺字;且『任山东□□府遂安县』语,非『山东』、即「遂安」有误,因两不相属也。

  同页第七行第一二字『帝』,「原抄」脱。

  同页第一一行第一三字『方』,「原抄」作『封』。

  同页第一八字『驸』,「原抄」作『附』。

  同页第一一行第三、四两字『贝勒』,「原抄」作『见敕』。

  同行第一九字『悲』,「原抄」作『惧』(系『悲』误『愳』而转误『惧』),且其下又脱一『歌』字。第一三行第七字『四』,「原抄」脱。第一四行第一六字『揖』,「原抄」作『楫』。郑亦邹「郑成功传」:『乃悲歌慷慨谋起师,携所著儒巾、襕衫,赴文庙焚之,四拜先师,仰天曰「……」!高揖而去』;与此相合。惟郑着中『仰天』二字似以此谱『仰之』义长;附此求正。

  第一四行第二一字『文』,「原抄」作『又』。

  同行第二九字『历』,「原抄」作『历』。

  第一五行第二字下,「原抄」衍『延平王』三字。

  同行第二九字『容』「原抄」作『客』。「台湾外记」(文献丛刊第六○种)「郑氏应谶五代记」作『容』。

  第四○页第六行第二七字『衷』,「原抄」作『■』。

  同页第九行第一三字,「原抄」脱。

  同页第一三行第二五字『授』,「原抄」作『暧』。

  同页第一六行第一三字,「原抄」缺字。

  第四一页第九行第二字『卒』,「原抄」脱。

  同页第一四行第三○字『赠』,「原抄」脱。

  第四二页第二行第二九字『累』及次行第一四字『赠』,「原抄」均脱。

  同页第五行第二八字『剿』,「原抄」作『巢』。

  同页第一○行第六字『姬』,「原抄」作『姖』。

  同行第二八字『历』,「原抄」作『历』。

  同页第一二行第五字『商』,「原抄」作『商』。

  同页第一五行第二三字及次页第二行第二三两字『详』,「原抄」均作『祥』。

  第四三页第七行第二六~二八三字『太学生』疑脱;第二九、三○两字『授钦』,「原抄」作『钦授』。

  同页第九行第二七字下,「原抄」有缺文。

  同页第一○行第八字『郎』,「原抄」作『部』。

  同页第一一行第八字『玺』,「原抄」作『玺』。

  同页第一五行第七字『庄』,「原抄」作『庄』。

  第四四页第六行第一四字『友』,「原抄」作『文』。

  同页第九行第一五字『授』,「原抄」脱,而其上或更脱一『钦』字。

  同页第一○行第一二字『孺』,「原抄」作『儒』。一因其表字为『哲孜』、二因下「十四世」其子『郑修典』名下有『孺云公长子也』语,可证『儒』为『孺』之误。

  同页第一一行第一○字『袭』,「原抄」作『龙』。

  同页第一三行第一二字『来』,「原抄」缺字。

  同页第一四行第一八字『义』,「原抄」作『仪』。上「十二世」其父『郑鸣骏』名下,有『以归诚功,封遵义侯』句。

  同行第二八字『赐』,「原抄」脱。

  第四五页第三行第一四~一六三字『式天公』,「原抄」仅一『其』字;第一九字『乘』,「原抄」作『东』;第二八字『各』,「原抄」作『名』。按江日升「台湾外记」卷首「郑氏应谶五代记」『郑克■〈臧上土下〉』名下载:『经长子。当甲寅之变,经乘衅西渡,仍居金、厦各岛;允陈永华请,令其在台监国……』,与此相同;上一『其』字应为『式天公』,以示与下一『其』字有别。

  同页第四行第三三字『谮』,「原抄」作『僣』。

  同页第五行第二二字『叹』,「原抄」作『双』。前引「郑氏应谶五代记」作『叹』(其转误当

  由于叹、难、难、欢、双顺序而成)。

  同页第六行第一五字下『天』,「原抄」作『之』(『天』『之』草书相似)。

  同页第七行第一五字及第一二行第一七两字『晦』,似有一误。

  同页第八行第二七字『琅』,「原抄」作『■〈阝良〉』。

  同页第九字下『宁靖王同五妃投缳绝胵而死』句,「原抄」『宁』作『■〈宁上皿下〉』、『同』作『因』、『缳』作『环』、『脰』作『胫』。

  同页第一○行第二一字『正』,「原抄」脱。

  第四六页第一行第一二字,「原抄」缺文。

  同行第二一字『骁』,「原抄」作『号』。

  同页第四行第八字『商』,「原抄」作『商』。

  同页第六行第五字下,「原抄」缺若干字。

  同页第七行第五字下,同前。

  同页第一一行第二四字『恩』,「原抄」脱。参阅「十三世」其父『郑缵绪』名下可证。

  同页第一二行第五及一七两字『巳』与『入』,「原抄」均脱。参阅下「十五世」其子『郑武』名下,可证。

  第四七页第四行第一四字以下,「原抄」脱二字。

  同页第五行第三六字『彰』,「原抄」作『漳』。按郑仕谟子廷策进彰化学,嘉庆十六年拔贡,载「彰化县志」「人物志」;下「十六世」『郑廷策』名下亦作『漳化』,两『漳』字同误。

  同页第七行第一一字『仰』,下「十六世」其子『郑嵩』名下作『昂』,今两存备考。

  同页第九行第一一字『嵩』,「原抄」作『蒿』。按郑辉星即拭,下「十六世」『郑嵩(字峻瞻)之父。

  同页第一一行第七字『园』,「原抄」作『国』。上「十四世」其父『郑修典』名下有『号慎园』语及其事略可作参证。

  第四八页第一行第一四字『昂』,是否作『仰』?存疑;请参阅上页第七行第一一字校记。

  同行第二五及三二两字『己』与『人』,「原抄」作『巳』与『入』。

  同页第二行第五字,「原抄」缺字;第九字『备』,「原抄」脱,其下并有缺文;第一六字『游』,「原抄」作『右』。且此『右』字可能原在『营』上,因窜至『营』下而脱『游』也,并此存疑。

  同页第四行第一二字,「原抄」脱,其下并有缺文。

  同行第一七字『彰』,「原抄」作『漳』。说见上页第五行第三六字校记。

  南安县四十三都石井乡郑氏世谱

  第四八页第九行第一字『四』,「原抄」作『五』。

  同页第一一行第八字『扁』,下第五○页第一三行作『扃』(第一五字);未悉执是?存疑。

  第四九页第一二行第二七字『山』,「原抄」脱。前郑芝龙序及郑名山序均有『遂于杨子山下石井居焉』语,可资证补。

  同页第一三行第一五字『拮』,「原抄」作『桔』。

  第五○页第一行第一二字『显』,「原抄」作『■〈目上亚下〉』。按『■〈目上亚下〉』为『显』别写。且乃弟隐泉公讳岱(与嵓均从山)字颐中『显』与『颐』均从页,亦足参证。

  同页第二行第四字『之』,「原抄」脱。

  同页第七行第二字『泉』、第九字『栻』及第十六字『砥』,「原抄」均缺字。参阅前列「世谱」及下文,足资证补。

  同页第一三行第一四字『扃』,原抄「世谱」作『扁』;参阅第四八页第一一行第八字校记,存疑。

  第五一页第一行第一七字『玉』,「原抄」作『王』。

  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保石狮乡郑氏图谱

  同页第三行第四字『之』,「原抄」脱。

  同页第四行第一七字『轩』,「原抄」作『轩』。

  同页第五行第二四字『葬』及第六行第一、二两字『坤向』,「原抄」均缺字。后有「残文」『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头,坐坤向艮兼未丑』语,与此相同,足资证补。

  同页第一五行第九字,「原抄」缺字。

  同页第八行至第五二页第三行止,显系残缺未全,祗仍其旧。

  (虞风)

海外异传

  读海外异传

  盛世无由试错盘,远怀利器去求餐。峨冠重见同舟客,青后当年裤下韩。

  螫毒横流蠢尔蛮,片帆敌忾入台湾。一身是胆胸吞贼,虎穴从容获子还。

  物光惨淡北风膻,胡骑如云压海堧。大厦倾来孤木在,南疆支得卅余年。

  妖氛旦夕暗边陲,岂是高堂酣醉时。史笔凛然吐生气,揭将三传警恬嬉。

  闲人多事担闲忧,却向世间要汗牛。安识个中寓深慨,胜他防海万言筹。

  嘉永庚戌中元,李门佑相撰。

  海外异传

  津藩斋藤正谦着

  铁研子曰:我大日本之为邦,宝剑开基,俗尚信义,将勇而士强,为四方所畏服。自倭武东伐、神功西征以降,以至比罗夫立功肃慎、田材丸震威虾夷、源镇西开祚流虬、源判官传名东鞑、平相州歼蒙古十万众、丰太合屠鳀域破明师,并赫赫在人耳目,不待称述也。若夫近世山田长正之霸身毒、滨田弥兵之胁红毛、郑大木之王台湾,亦我皇国之余烈。而世或不详其事迹,岂不惜哉!作海外异传。

  暹罗国在南天竺,「隋志」称为赤土。暹与罗斛本为二国,当元之时合为一;周回万里,物丰人繁,号为善国;而我山田长正霸于此云。

  长正,字仁左卫门;或曰伊势祠官之隶、或曰尾张人,自称织田右府之孙。少而礌落有大志,不事商贩作业,好谭兵,雄杰自喜,流落寓于骏府。元和初,天下始定,士之求仕者皆于侯伯;长正弗屑曰:『此间无立功名处,唯游海外,或可以展吾志耳』!时下海无禁,府有经商二人,曰泷、曰太田,将航海回易台湾,舣舟于大坂;长正请附乘之。二人弗许。长正乃先到大坂求二人之舟,入而匿焉。既而二人至,揭帆而发。长正乃从舱间出,申前请。二人大惊,不能如之何,许之。既到台湾,商事毕,将俱还;长正曰:『某在乡国,殆不能自存,姑欲留此土,觅吃饭处』。二人方患长正之狂,心私喜,委而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