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理合会同督臣彰宝,据实覆奏,敬缮书目清单,恭呈圣主睿鉴。
  再,滇省略遥,若俟奉取再呈,恐致稽迟。除径将所呈各书咨送礼部,转移总理处查收,以备采择外,【真按:此不当断句,一气连读「除...外...」,方知咨送礼部者,云南督抚也。转移总理处查收者,礼部也。若断句,则反疑督抚来转移了。】合并陈明。谨奏。
  朱批:知道了。
(宫中朱批奏折)

一一九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二次赍送书籍并开单请勅查核折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初三日
  湖北巡抚臣陈辉祖跪奏,为奏明事。
  恭照钦奉谕旨,征访遗书,经臣广为宣布谘访,董率各属征求,得书卽报。藏版官为刷印,如系抄本,将原书送省。臣设立公所,雇觅书手,委员监视录缮,发还原本。前于六月内,先将书二十种,赍送四库全书处交收,恭折奏蒙圣鉴。
  兹除陆续送到抄缮各书,容另汇赍外,现将学臣边继祖送书一种,江汉书院掌敎 原任少詹事降等给衔张曾敞率同肄业生员等送书七种,并各属送书二十一种,暨臣旧有《郡国利病书》一部,一并赍送四库全书处查收外,相应开列清单,请勅交总裁大臣处分别查核。
  所有湖北省二次赍送各书,臣谨恭折奏明,伏乞皇上睿鉴。谨奏。
  朱批:知道了。
(宫中朱批奏折)

一二○ 江苏巡抚萨载奏再陈续购书目并委员领解历次所进书籍送馆折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初六日
  江苏巡抚臣萨载谨奏,为再陈续购书目,仰祈圣鉴事。
  窃臣钦遵谕旨,采访遗书,数月以来,凡有购得书籍,俱经臣随时奏进在案。
  兹复督饬各属四处访觅,陆续收缴,计又得书一百五十种,尚堪备选。臣谨另缮目录清单,会同督臣高晋,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鉴。
  再,臣前此奏进各书内,除借取扬州商人马裕家五十九种,先已移交盐臣李质颖汇解外,计共存书一千三百八十九种。现准办理四库全书处知照,扣除重复二十五种,余书一并送馆校办等因。臣现在查点卷帙,委员领解起程。所有今次续购书一百五十种,一并汇人解送。至江宁购存书籍,另由督臣派员领解。合并陈明。谨奏。
  朱批:知道了。
(宫中朱批奏折)

一二一 谕内阁着总裁大臣详议校录四库全书章程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初九日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初九日,内阁奉上谕:
  现在纂办四库全书,以广石渠金匮之藏,自应悉心校缮,俾免鲁鱼亥豕之讹。今呈进已经缮成之《荟要》各卷内,信手翻阅,卽有错字二处,则其余书写舛误者,谅复不少。若不定以考成,难期善本。其如何妥立章程,俾各尽心校录无讹之处,着总裁大臣详议具奏。钦此。
(军机处上谕档)

一二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续获遗书等事折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十五日
  安徽巡抚臣裴宗锡谨奏,为钦遵谕旨,谨将续获遗书,恭折奏报事。
  窃照前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未登册府者,钦奉上谕,通行购访,汇列书名奏闻。又于本年四月初四日续奉上谕:予以半年之限,速为妥办,俟得有若干部,卽陆续奏报。钦此。臣卽钦遵将两次购得各书共一百九十二部,先经开列清单,奏蒙圣鉴。仍严督所属钦遵定限,实力访求。
  今半年限满,据各属陆续禀送,又有三百余种。内除时人著述琐碎无当者毋庸采取外,谨择其可采者,计有二百一十八种,内前代流传旧书一百七十八种,年代无考者一种,国朝儒林撰述三十九种,可备四库之选。臣谨将书名部数,开列清单,会同大学士 仍管两江总督臣高晋、安徽学政臣朱筠,恭折具奏。
  所有前后购得各书共四百一十种,应卽委员起解,但卷帙稍繁,其中名目恐有与江浙等省现进各书彼此重复,应行扣除者,仰恳勅交总理四库全书处,核定行知,遵照解送。
  嗣后续有购获遗书,其中实有唐宋以来名家著述,并宋元旧版可备采录者,虽在限外,臣亦当奏明补解。合并陈明,伏乞皇上睿鉴。谨奏。
  朱批:知道了。
(宫中朱批奏折)

一二三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呈续购书集清单折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十五日
  闽浙总督臣钟音、福建巡抚臣余文仪、福建学政臣汪新谨奏,为钦奉上谕事。
  窃照采访遗书,于本年四月二十二日复准礼部咨,钦奉谕旨:予以半年之限,实力速为妥办,俟得有若干部,陆续奏报。钦此。钦遵。臣等业将已购书集,开具清单,五次恭折奏报在案。
  仍率属时加采访,广为搜罗。兹又据各属先后缴送前来。臣等谨将续购书集,另缮清单,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朱批:知道了。
(宫中朱批奏折)

一二四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获遗书缮单呈览折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十八日
  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续获遗书,恭折奏闻事。
  窃臣前将购获存局书三千七百七十一种,业交委员起解,并又零星购获书一百五十六种,开单恭奏在案。
  第念浙省素称人文荟萃,虽于著名藏书之家,节次访购无遗,而遐陬僻壤,尚恐犹有散佚,搜罗未尽,当令各属暨教官书贾,再为悉心物色,徧行购访,以期仰副圣主右文巨典。兹据陆续又购获书一百七十一种,交收到局。合敬缮清单,恭呈御览。共计现存在局书三百二十七种,好为收贮,仍饬上紧访购,俟有成数,一并卽行解送四库全书处查收。所有续获遗书数目,理合恭折具奏,伏祈皇上睿鉴。谨奏。
  朱批:知道了。
(宫中朱批奏折)

一二五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议添派覆校官及功过处分条例折(附条例)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十八日
  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
  仰惟我皇上典学右文,表章经籍。钦奉谕旨,采访遗编。集中外之秘藏,萃古今之著述。搜罗大备,裒辑靡遗。特命设立书局,选派词臣,悉心校勘,分别应刊、应抄、应存三种,汇成四库全书,洵为亘古罕有之鸿规,式昭圣世崇文之盛典。其刊行者,诚足嘉惠艺林,垂敎万世。其抄写者,既以上供册府珍储,自宜精备,书城(成)善本。乃此次恭进缮写《荟要》各种书内,经我皇上几余偶阅,即指出错字二处。臣等承办之总裁及分校、誊录,踈漏之咎,实无可辞。仰蒙圣恩不加谴责,实深感悚。
  兹复命臣等议定章程,臣等谨详加核议。伏思缮本讹字,一由于校录之未尽精审,一由于各员之未有考成。自办书以来,但依字之程限课工,所有已录各卷之舛误多少,臣等实不能深信。自当严定规条,使承办人员,知有责成,各加谨凛,方于办书有益。臣等公同酌议,除已经缮得各书,仍交原办之誊录、分校人员,令其各自覆加详勘,臣等另行留心查核外,查四库全书每日可得四十余万字,设有分校官三十二员,《荟要》每日可得二十余万字,设有分校官十二员,于每册缮成校毕后,汇交武英殿查检装潢,以备随时呈览。该处虽设有总校之翰林一员,专司收发督催,稽考字体、课程及款式、篇页诸事,而于每日所得之六十余万字,非但磨校势难徧及,卽抽查亦力有未遑,若不添设覆校一层,则分校、誊录之是否尽心,无从稽核,仍恐因循贻误。谨拟嗣后四库全书缮本添派覆校官十六员,《荟要》缮本添派覆校官六员,均于现在分校各员内,择其校书精确者,如数充当。其分校之缺,另为选补。每于分校交书后,令覆校之员,细加覆勘。仍各严立功过处分,俾其共知儆勉,庶不致复滋轻率谬误。
  所有各项条例事宜,另列清单,恭呈御览。是否,伏候训示。谨奏。
  多罗质郡王臣永瑢  大学士臣舒赫德  大学士臣刘统勋  大学士臣于敏中
  尚书臣福隆安  尚书臣王际华  尚书臣蔡新  尚书臣英廉
  左都御史臣张若溎  侍郎臣曹秀先  侍郎臣李友棠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十八日奉旨:所议甚好。依议。钦此。
(军机处录副奏折)

  附 功过处分条例
  一、严核功过,以示劝惩也。查誊录各员缮写之书,陆续交分校官校对,如校出错字,卽饬随时补改。并查所错之字,如系照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若原本无讹,该誊录粗率误写者,每错一次,记过一次。倘有能将原本讹字看出,签请酌改得当者,每一处记功一次。至分校各员,除校改誊录错误,分所应为,毋庸记功外,若能将原本讹舛应改之处,校正签出,精确得当者,每一处记功一次。校毕后交覆校官校勘,如誊录有错,分校官未得看出,经覆校之员查改者,将原办之分校、誊录各记过一次。若覆校人员能于原本错误处签改切当者,将覆校官记功一次。至校毕送武英殿后,经臣等随意抽查,如见有誊录错字,未经各员校改者,将承办疎忽之覆校、分校、誊录人员,各记过一次。若进呈后,经皇上指出错误,即将覆校、分校、誊录人员加倍记过,并将臣等总裁交部察议。其各书款式、卷篇、次叙,如有舛误,责在总校。若总校官未能看出,经臣等抽查发改及蒙皇上指出查改者,总校之员,过亦如之。若总校官果能查勘无误,每月记功一次。
  一、添设功过簿,以专责成也。查办理缮写四库全书,向祇设有稽核字数考勤簿。今既定以功过,应将覆枝、分校、誊绿人员,各设功过簿二本。每交书一次,臣等查核填注,一贴武英殿备查,一交本员收执,俾各触目警心,咸知儆勉。至五年期满后,将功过簿详加核对,其应行议叙之誊录人员,除按字数多〔寡〕工拙酌定等次外,仍将功多过少者,列为上等,功过相抵者,次之,过多功少者,又次之。由臣等公同核定,移咨吏部,分别班次铨用。其有过无功者,除字画潦草之员,臣等随时甄别沙汰外,如字画尚属端楷,惟错字不能尽免者,尚可留供抄录。但究系有过无功,不得因系出资自効,稍为姑宽,致与有功录叙之人,漫无区别。应就其错字多者,再留誊写二年,错字较少者,再留一年。仍核其留办后,果能尽心奋勉,方准咨部议叙。至覆校、分校各员,与别馆支给公费者不同,似应略示鼓励。如五年后,核其功多过少者为上等,功过相抵者为次等,分别班次,带领引见,恭候皇上酌量加恩。其过多功少者,止须交部,分别加级纪录。若有过无功之员,五次以上〔者〕,留之无益,卽行汰回本衙门,另行拣员补换。
  一、校出原本错讹更正之处,应附载卷末也。伏见钦定经史刊本,每卷后俱有考证。今缮写四库全书,似应仿照其例。查旧有刊本及进到之抄本,其中错误,皆所不免。一经分校、覆校各员校出,自应另载卷末。如仅系笔画之讹,仅载某字讹,某今校改。如有关文义考订者,并略附按语于下。如此,则校办全书,更为精当。臣等亦得就其签改之多少,随时抽查,以便无误。
(军机处上谕档)

一二六 两江总督高晋奏陈续购书目并委员汇解各书送馆校办折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太子太傅 内大臣 大学士 仍留两江总督统理河务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敬陈续购书目,并汇解缘由,仰祈圣鉴事。
  窃臣钦遵谕旨,采访遗书,数月以来,已将购得古今书籍,迭次奏明在案。
  今又督同各属上紧访觅,陆续收缴。臣就其中删除重复,选取可以列入经史子集者,计共二百种。理合开列清单,恭呈御览。
  再,臣现准办理四库全书处咨会,将臣前此列奏各书,一并送馆校办。臣自闰三月至今,先后十次,计共奏进书一千二百二十七种。内除扬州商人马裕家借取之书,久经遵旨移交盐臣李质颖解送,又准四库馆单开删去各种外,实共存应解书一千三十二种。现将前项各书逐一查点,收拾停妥,分别次数,装箱稳固。适有六合县知县宋觐光,因拏获邻境盗犯,送部引见,卽委其顺解四库馆交收。臣仍督率所属,留意搜罗,俟集有成数,随时奏明汇解。
  所有续购书目并委员解送缘由,臣谨会同江苏抚臣萨载,合词具奏,伏乞皇上睿鉴。谨奏。
  朱批:知道了。
(宫中朱批奏折)

一二七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查明粤西实无遗书折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广西巡抚臣熊学鹏跪奏,为遵旨查明覆奏事。
  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准礼部咨,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奉上谕:前经降旨,令各该督抚等访求遗书,汇登册府。近允廷臣所议,以翰林院旧藏《永乐大典》详加别择校勘,其世不经见之书,多至三、四百种。将择其醇备者付梓流传,余亦录存汇辑,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统按经史子集编定目录,命为四库全书。俾古今图籍,荟萃无遗,永昭艺林盛轨。乃各省奏到书单寥寥无几,且不过近人解经、论学、诗文、私集数种,聊以塞白。其实系唐宋以来名家著作,或旧版仅存,或副藳略具,卓然可传者,竟不概见。当此文治光昭之日,名山藏弆,何可使之隐而弗彰!此必督抚等视为具文,地方官亦第奉行故事,所谓上以实求,而下以名应,殊未体朕殷殷谘访之意。且此事并非难办,尚尔率略若此,其它尚可问乎?况初次降旨时,惟恐有司办理不善,藉端扰累,曾谕令凡民间所有藏书,无论刻本、写本,皆官为借抄,仍将原本给还。揆之事理人情,非无阻碍,何观望不前,一至于此!必系督抚等因遗编著述,非出一人,疑其中或有违背忌讳字面,恐涉乎干碍,预存宁略毋滥之见,藏书家因而窥其意指,一切秘而不宜。甚无谓也!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异辞,或纪载失实,固所不免,果其略有可观,原不妨兼收并蓄。卽或字意触碍,如南北史之互相诋毁,此乃前人偏见,与近时无涉,又何必过于畏首畏尾耶!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遗籍,顾于书中寻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乎?若此番明切宣谕后,仍似从前疑畏,不肯将所藏书名开报,听地方官购借,将来或别有破露违碍之书,则是其人有意隐匿收存,其取戾转不小矣!且江浙诸大省,著名藏书之家,指不胜屈,卽或其家散佚,仍不过转落人手。闻之苏湖间书贾书船,皆能知其底里,更无难于物色。督抚等果实力访觅,何虑终湮?惟当严饬地方官,勿假手吏胥,藉名滋扰,众人自无不踊跃乐从。卽有收藏吝惜之人,泥于借书一痴俗说,此在友朋则然,今明旨征求,借后仍还故物,于彼毫无所损,又岂可独抱秘文,不欲公之同好乎!再各省聚书最富者,原不尽皆本地人之撰着,祇论其书有可采,更不必计其(及)非其地产,则搜辑之途更宽,方不致多有遗逸。着再传谕各督抚等,予以半年之限,卽遵朕旨,实力速为妥办。俟得有若干部,即陆续奏报,不必先行检阅。若再似从前之因循搪塞,惟该督抚是问。将此一并通谕中外知之。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