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谨将现办情形,并缮已得书目清单,会同广西学臣范栻先行据实合词覆奏,伏祈皇上睿鉴。谨奏。
  朱批:知道了。
(宫中朱批奏折)

三一 大学士刘统勋等奏议覆朱筠所陈采访遗书意见折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
  大学士臣刘统勋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
  安徽学政朱筠条奏采访遗书事宜一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奉朱批:原议大臣议奏。【真按:应在原议下断句也。乃谓(朱筠)原议交由大臣议后覆奏也。】钦此。臣等谨按所奏各条,公同酌议,开列于后:
  一、据称:汉唐遗书存者希矣,而辽、宋、金、元之经注文集,藏书之家尚多有之,顾现无新刻,流布尔日少。其它九流百家,子余史别,往往卷帙不过一、二卷,而其书最精,宜首先购取,官抄其副,给还原书,用广前史艺文之阙。等语。查古今书籍,其梓印行世者,固足广资传播,而名山著述,或因未经剞劂,抄帙仅存,亦可备储藏而供研讨。伏读原奉上谕:在坊肆者量为给价,家藏者官为装印,其有未经镌刻,祇系抄本存留,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钦此。钦遵。通行在案。是抄本一项,原应与刻本一体搜罗,圣训煌煌,自无不恪遵办理。现在各该督抚等奏到书单内,于抄本书籍,亦系兼为甄录。果能实力从事,妥协访求,将来裒集日多,则所称辽、宋、金、元之经注文集及九流百家子余史别等部,自当并归收录,不致有虞挂漏。至官其副给还原书之处,久经钦奉谕旨,遵照办理,不必另定章程。应将该学政所奏之处,毋庸再议。
  一、掳称:宋臣郑樵以前代著录陋阙,特作图谱、金石二略,以补其失。欧阳修、赵明诚则录金石,聂崇义、吕大临则录图谱,并为考古者所依据。请于收书之外,兼收图谱一门,而直者(省)所在现存钟铭碑刻,悉宜拓取汇送。等语。查自古左图右史,经纬相资,原可互为订证,其金石文字,垂世最久,尤可藉以考古而不失其真。惟阮孝绪作《七录》,始不专列图谱一门,而马氏《经籍考》,于诸经部内无不咸归甄录,自不便因其与诸书体制稍殊,竟致听其沦轶。应如该学政所奏,令各该省于收书之外,凡有绘写制度名物,如聂崇义《三礼图》之类,均系图谱专家,宜并为采辑。其有将古今金石源流裒叙成书,如欧阳修、赵明诚所著者,亦宜一体汇采。仍开入书目,先行奏明,以便甄择取进。至古来金石刻文,现经流传可考者固多,其有僻在山林荒寂之所,一时难以搜寻者,若必令官为拓取,恐地方有司办理不善,转滋纷扰。所有该学政请将钟铭碑刻悉宜拓取汇送之处,应毋庸议。
  一、据称:汉臣刘向校书之例,外书可以广中书,中书亦用以校外书。请先定中书目录,宣示外廷,然后令各举所未备以献,则藏弆日广。等语。查汉代藏书,有中禁、外台之别,又有太常、太史、中秘之分,品目本自纷歧,是以彼此必须互为校定。至我国家稽古右文,表章经籍,凡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部,可以嘉惠艺林者,俱久经厘订,颁行中外,无不周知,毋庸另为宣示。至现今采访遗书,业经奉旨,令各督抚等先行叙列目录奏闻,俟汇齐后,令臣等详加检核,再行开单行知取进。知(如)其中查内府现有之书,臣等即可声明扣除,不必列单移取。是该学政所奏先定书目宣示之处,毋庸再行置议。
  再,该学政又称:前明《永乐大典》,其书虽少次伦,然古书之全者具在,请择取其中若干部,分别缮写,各自为书,以备著录。等语。查《永乐大典》一书,系明永乐初年所辑,凡二万二千九百余卷,共一万一千九十五册,最称浩博。旧存皇史宬,复经移置翰林院典籍库。扃贮既久,卷册又多,卽官隶翰林者,不得徧行检阅。今该学政所奏,亦祇系约略大凡,于原书未能悉其梗概。臣等因派员前往库内逐一检查,据称:此书移贮之初,本多缺失,现存在库者,共九千余本,较原目数已悬殊。复令将原书目录六十本取出,逐细阅看,其书大指,系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统事,将平、上、去、入韵字为纲,依次编序。凡经史子集等部,或依音,或从其类,随字收载,多系割裂琐碎。但查原书,采取各种,为数甚伙。其中凡现在流传已少,不恒经见之书,于各卷中互相检勘,有足裨补缺遗、津逮后学者,亦间有之。若一概摒为陈册,不为分别检查,殊非采购遗书本义。惟是卷帙繁多,所载书籍又多散列各韵之中,非一时所能核定。相应奏明,容臣等就各馆修书翰林等官内,酌量分派数员,令其陆续前往,将此书内逐一详查。其中如有现在实无传本,而各门凑合尚可集成全书者,通行摘出书名,开列清单,恭呈御览,伏请训示遵行。
  一、据称:前代校书之官,如刘向、刘知几、曾巩等,并着专门之业。列代若《七略》、《集贤书目》、《崇文总目》,其书具有师法,请诏下儒臣分任校书之选,每一书上必校其得失,撮举大旨,叙于本书卷首。伏查武英殿原设总裁、纂修、校对诸员,即择其尤专长者,俾充斯选。等语。查古人校定书籍,必缀以篇题,诠释大意。《汉书 艺文志》所称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者,所以伦次得失,使读者一览了然,实为校雠良法。但现今书籍,较之古昔日更繁多,况经钦奉明诏,访求著录者,自必更为精博。若如该学政所奏,每一书上必撮举大旨,叙于卷首,恐羣书浩如渊海,难以一一概加题识。查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晁公武《读书志》,皆就所有之书,编次目录,另为一部,体裁最为简当,应卽仿其例。俟各省所采书籍全行进呈时,请勅令廷臣详细校定,依经史子集四部名目,分类汇列,另编目录一书,具载部分卷数,撰人姓名,垂示永久,用昭策府大成,自轶唐宋而更上矣。
  以上各条,臣等谨就意见所及,逐加核议,是否有当,统候命下,交与礼部行知各该督抚学政一体遵照。为此谨奏请旨。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奉旨:依议。钦此。
(军机处上谕档)

三二 谕着派军机大臣为总裁官校核《永乐大典》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奉旨:
  军机大臣议覆朱筠条奏内将《永乐大典》择取缮写各自为书一节,议请分派各馆修书翰林等官前往检查,恐责成不专,徒致岁月久稽,汗青无日。盖此书移贮年深,既多残缺,又原编体例系分韵类次,先已割裂全文,首尾难期贯串,特因当时采摭甚博,其中或有古书善本,世不恒见,令(今)就各门汇订,可以凑合成部者,亦足广名山石室之藏。着卽派军机大臣为总裁官,仍于翰林等官内选定员数,责令及时专司查校,将原书详细检阅,并将《图书集成》互为较核,择其未经采录而实在流传已少,尚可裒缀成编者,先行摘开目录奏闻,候朕裁定。其应如何酌定规条,卽着派出之大臣,详悉议奏。
  至朱筠所奏每书必校其得失,撮举大旨,叙于本书卷首之处,若欲悉仿刘向校书序录成规,未免过于繁冗。但向阅内府所贮康熙年间旧藏书籍,多有摘叙简明略节,附夹本书之内者,于检查洵为有益。应俟移取各省购书全到时,卽令承办各员将书中要指檃括,总叙厓略,黏贴开卷副页右方,用便观览。钦此。
(军机处上谕档)

三三 军机大臣奏检出《永乐大典》目录及全书各十本呈进片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十日
  臣等查《永乐大典》原书共一万一千余本,今现序(存)九千余本,丛杂失次,一时难以遍查。今谨将目录六十本内检出首套十本,及全书内首套东、冬字韵十本,一并检出,先行进呈御览。谨奏。
(军机处上谕档)

三四 谕内阁《永乐大典》体例未协着添派王际华裘曰修为总裁官详定条例分晰校核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内阁奉上谕:
  昨据军机大臣议覆朱筠条奏校核《永乐大典》一折,已降旨派军机大臣为总裁,拣选翰林等官详定规条,酌量办理。
  兹检阅原书卷首序文,其言采掇搜罗,颇称浩博,谓足津逮四库。及核之书中,别部区函,编韵分字,意在贪多务得,不出类书窠臼。是以踳驳乖离,于体例未能允协。卽如所用韵次,不依唐宋旧部,惟以洪武正韵为断,已觉凌杂不伦。况经训为羣籍根源,乃因各韵胶轕,于《易》先列蒙卦,于《诗》先列大东,于《周礼》先列冬官,且采用各字,不论《易》、《书》、《诗》、《礼》、《春秋》之序,前后错互,甚至载入六书篆隶真草字样,摭拾米芾、赵孟俯字格,描头画角,支离无谓。至儒书之外,阑入释典、道经,于古柱下史专掌藏书、守先待后之义,尤为凿枘不合。朕意从来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裒辑分储,实古今不易之法。是书既遗编渊海,若准此以采撷所登,用广石渠金匮之藏,较为有益。
  着再添派王际华、裘曰修为总裁官,卽会同遴简分校各员,悉心酌定条例,将《永乐大典》分晰校核,除本系现在通行,及虽属古书而词义无关典要者,不必再行采录外,其有实在流传已少,其书足资启牖后学、广益多闻者,即将出(书)名摘出,撮取著书大指,叙列目录进呈,候朕裁定,汇付剞劂。其中有书无可采而其名未可尽没者,祇须注出简明略节,以佐流传考订之用,不必将全部付梓,〔以〕副朕裨补阙遗、嘉惠士林至意。
  再,是书卷帙如此繁重,而明代蒇役仅阅六年,今诸臣从事厘辑,更系弃多取少,自当刻期告竣,不得任意稽延,徒诮汗青无日。仍将应定条例,卽行详议,缮折具奏。钦此。
(军机处上谕档)

三五 大学士刘统勋等奏议定校核《永乐大典》条例并请拨房添员等事折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大学士臣刘统勋等谨奏,为遵旨详议具奏事。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内阁奉上谕,钦此。仰见我皇上稽古右文,表章典籍,综羣书之渊海,广四库之储藏,补缉搜罗,实为至周且备。
  臣等伏查《永乐大典》一书,成自前明,但夸捃拾之繁,未协编摩之式,虽善本之流存不少,而遗编之丛杂尤多。仰蒙论断精微,折衷至当,钦承训谕,获奉准绳。窃惟采录固在无遗,而别择尤宜加审,今欲征完册以副秘书,则部分去取之间,不可不确加详核。臣等恪遵谕旨,将应行条例,公同悉心逐一酌议,谨拟定十三条,另缮清单进呈,恭请训示。俟发下,臣等卽行遵照,作速办理。如其间尚有应行斟酌查办之处,臣等再行随时妥核定议,奏闻请旨。
  再,查翰林院衙门内,现有迤西房屋一区,从前修辑《皇清文颖》及《功臣传》各书,皆在此纂办。今奉旨校核《永乐大典》,应请卽将此项房屋作为办事之所,于检查较为近便。惟是此项书籍几及万本,篇帙浩大,头绪纷繁,所有查校人员,必须多为派出,分头赶办,方能迅速排纂,克期集事。臣等谨遵旨于翰林等官内,择其堪预分校之任者,酌选三十员,专司查办,仍卽令办事翰林院。并酌派军机司员一二员作为提调,典簿厅等官作为收掌,常川在署,经理催趱,毋致稍有作辍。但现在并非另行开馆,其派出之翰林官等,俱毋庸请支桌饭银两。至此书卷册繁重,出入搬运,需人执役,翰林院原设供事人等,额数有定,不敷派拨,应请酌设供事十名,皂役四名,纸匠二名,以供差遣,俱照例给与公费,俾资口食。其誊录一项,现在尚无可需用之处,应俟摘出目录,全行分别奏定后,其中如有应采之本,另须缮录全函者,再行奏明,酌定员数,选取充补。所有桌凳纸张等项,查明必需应用者,行文户、工二部支取,照例核销。
  如此立定章程,上紧趱辨,该员等责成既专,自可作速厘订成书,不致有稽时日。为此谨奏请旨。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奉旨:是。依议。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名四库全书。钦此。
(军机处上谕档)

三六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查访《永乐大典》佚本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
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大学士管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奉上谕:【真按:刘统勋、高晋、三宝也。<>者凡例有,乃便读而加者尔。】
  近因访求载籍,以翰林院所贮之《永乐大典》内,多有人未经见之书,派员查核,约缺一千余本,较原书少什之一,不知何时散佚。闻此书当时在内阁收存时,卽有遗失,似系康熙年间开馆修书,总裁官等取出查阅,未经缴回。彼时如徐干学、王鸿绪、高士奇等,皆在书局最久,其家或尚有存留此书剩本,亦未可定。着高晋、三宝札知各本籍地方官,令向各家一为访问。倘果有其书,无论本数多寡,卽为缴出送京。并谕以此书虽系官物,然在当时原无稽核,偶尔取携翻阅,无意收存,本无关碍,此时亦并不追究从前遗失之故。惟是藏书家留此残编剩帙,实为无用之储,若归之中秘,裒辑完全,颇有裨于四库。用是广为谘访,令其家不必惊惶。又或此书别经流播,因而散落人闻,以及书贾坊林视为前朝旧书,转相售易,亦属事理所有。并着高晋等留心体访,如见有此书,卽官为收买缴送,但须谕有司不动声色,善为搜求,不可假手吏胥,致令藉端滋扰。将此遇奏事之便,传谕知之。此并非特交查办事件,祇须随便覆奏。钦此。遵旨寄信前来。
(军机处上谕档)

三七 军机大臣奏蒋赐棨允称寄信回家问明有无收存《永乐大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