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别史
-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言、今王代天行仁。泽及万姓。内外欢忭。戡定之速。莫逾于此。窃以削平祸乱。肇成大业。所当急图敉宁、不可或缓。盖京师为天下之根本、兆民所瞻望而取则者也。京师理、则天下不烦挞伐。而近悦远来、率从恐从矣。然致治亦无异术、在于得人而已。臣等所虑者、吏兵二部、任事不实。仍蹈汉习、互相推诿。任用匪人。贻误非小。今地广事繁。非一人所能理。安内攘外。非一才所能任。宜将内院通达治理之人、暂摄吏兵二部事务。至于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启入摄政和硕睿亲王报曰尔等言是但内院机务殷繁、不便令其署理部务。
○遣固山额真金砺梅勒章京李率泰安抚天津等处乱民。
○追击贼兵之诸王贝勒等还京。遣大学士范文程等、迎。劳之。王等入城。谒摄政和硕睿亲王。行三跪九叩头礼。
○辛丑摄政和硕睿亲王、以书徵故明大学士冯铨铨闻命即至。王赐以所服衣帽并鞍马银币。
○赐投诚总兵官孔希贵、蟒衣一袭副将唐铨等十四人各缎二疋令往三河县巢□刀灭土寇
○壬寅上以燕京底定率摄政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暨诸王贝勒群臣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御殿诸王贝勒群臣上表行庆贺礼。
○癸卯以底定燕京捷音宣示朝鲜、及外藩蒙古诸王贝勒。
○甲辰以山陵寝殿内宝座告成。祭大行皇帝。
○摄政和硕睿亲王、设防守燕京内外城门官兵严禁士卒抢夺。
○以故明巡抚宣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鉴仍为原官。
○乙巳上命学士詹霸侍卫巴泰赍敕谕大将军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谕曰朕闻王招降山海关总兵官吴三桂大败流贼自山海至燕京沿路城堡归顺及燕京官民迎降捷音不胜嘉悦此皆王运筹有方诸臣协心戮力之所致也兹遣官往劳王其益殚忠诚统率臣工佐成大业焉
○以故明天津副将娄光先为总兵官招抚各城稽核天津粮储诸务。
○保定副将王应登等条陈七事。一立纲纪。二任贤良。三靖遗寇。四申招抚。五和兵民。六重农务。七惩贪婪。摄政和硕睿亲王是其言。
○摄政和硕睿亲王下令、禁隐匿宫女。及无主财物子女。犯者籍其家。
○丁未。以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越次与摄政和硕郑亲王并坐。下所司议罪。拟加倍罚银。奏入从宽免之。
○己酉。宣府巡抚李鉴捕斩伪权将军黄应选、伪防御使李允桂等十五人以祭明崇祯帝。并上安抚机宜。摄政和硕睿亲王。令鉴加意招集防守。
○以礼葬明崇祯帝后及妃袁氏、两公主、并天启后张氏、万历妃刘氏、仍造陵墓如制。
○应袭恭顺侯吴惟华、请招抚宣天山西自效。摄政和硕睿亲王许之。
○故明东原王、长子朱弘橞等、奉表归诚。
○庚戌。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奏言、诸王大臣等、统兵追巢□刀统寇于庆都、大破其众。固山额真谭泰、准塔、护军统领德尔得赫哈宁噶等率前锋兵、追至真定。又破之。贼焚辎重仓皇败走燕京迤北居庸关内外各城、及天津真定等处皆降。
○辛亥。摄政和硕睿亲王谕诸王群臣曰。今荷天祐、底定中原。宜各殚忠诚。永保富贵有贪婪不检、自蹈罪愆者、虽有功不叙毋得苟且一时、失子孙久远之计也。
○又谕兵部曰。我国建都燕京天下军民之罹难者如在水火之中。可即傅檄救之其各府州县、但驰文招抚文到之日即行归顺者、城内官员、各升一级。军民各仍其业。永无迁徙之劳。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朿发。悉从其便。予之不欲以兵甲相加者、恐加兵之处、民必不堪。或死或逃、失其生理故耳。今特遣官传谕、凡各府州县军卫衙门、来归顺者、其牧民之长。统军之帅。汇造户口兵丁钱粮数目、亲来朝见。若逆命不至。当兴师问罪而诛之。其朱氏诸王、有来归者。亦当照旧恩养。不加改削。山泽遗贤、许所在官司、从实报名。当遣人徵聘。委以重任。至于明朝之破坏。俱由贪黩成风。德不称任。功罪不明所致。自兹以后。凡我臣民、俱宜改弦易辙。各励清忠。此不特沾禄秩于一时。功名且传于奕世矣。
○壬子。以故明真定府知府邱茂华、为井陉道。署巡抚事。
○以故明山东布政使司参议兼按察使司佥事霸州道刘芳久、布政使司参议天津道孙肇兴、按察使司佥事通州道郑煇、按察使司副使怀隆道魏知微、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昌平道孟良允、按察使司佥事易州道黄图安、俱仍为原官。
○以故明井陉道方大猷、为监军副使招抚山东。
○甲寅。摄政和硕睿亲王入武英殿。升御座。设故明卤簿。鸣钟鼓。奏乐。大学士冯铨、应袭恭顺侯吴惟华、率文武群臣上表称贺。
○王退朝。谓众官曰。予见尔等有过、即行诫饬。乃予自摄政以来、并未闻尔等一言规谏。岂所行尽合于道耶。众曰。王所行尽善。一无可议。傥有未安。我等宁肯缄默。王曰。尔等此言殊谬。虽圣主行政、亦不能尽善。故谏诤时闻。予之所行。岂遂一无可议。尔等皆先帝宣力之臣。谙练政事。以后遇事有未当者、应抗颜陈说。予实于尔等有赖焉。
○以投诚总兵官刘芳名、为柳沟总兵官
六月。丁巳朔。以正蓝旗满洲萨齐库、管甲喇章京事。
○以巴尔珠、为兵部理事官。
○以俄罗塞臣、沙尔虎达等、征黑龙江等处所获男妇一千九百五十六名口、分隶八旗。其貂、狐、水獭、裘衣等物。分给出征将士。
○令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同内院官佐理机务。
○戊午。大学士冯铨、洪承畴启言、国家要务。莫大于用人行政臣等备员内院。凡事皆当与闻。今各部题奏。俱未悉知。所票拟者、不过官民奏闻之事而已。夫内院不得与闻、况六科乎傥有乖误。臣等凭何指陈。六科凭何摘参。按明时旧例。凡内外文武官民条奏、并各部院覆奏本章。皆下内阁票拟。已经批红者仍由内阁分下六科。抄发各部院。所以防微杜渐意至深远。以后用人行政要务、乞发内院拟票。奏请裁定。摄政和硕睿亲王是其言。
○己未。初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以女嫁色冷之子色尔古伦、五载不睦。及色冷、色尔古伦往诉于王。王乃使人谓之曰。勿得犯吾女。坐是论夺王爵。疏上。免夺王爵。罚银一千两。
○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何瑞徵、为礼部右侍郎。翰林院检讨李若琳、为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署詹事府事。
○令故明太子太傅左都督骆养性、仍以原官总督天津等处军务。
○庚申。令户部右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河南。
○以投诚总兵官高第、为山海总兵官。
○河南道御史曹溶启陈六事。一定官制。一议国用。一戢兵丁。一散土寇。一广收籴。一通煤运。下所司知之。
○壬戌。大同总兵官姜镶启言、臣世受明恩。誓灭流贼、以图恢复。近者杀贼首柯天相等、抚定大同等处。恐无主生乱、因以臣境内枣强王朱鼎言□册、续先帝之祀。适接告谕。开载前朝诸王、仍照旧爵。众心悦服。大同兵荒相继、逃散流离、向难禁止。一经颁示。宣布德意。无不欣戴。谨专官驰报。摄政和硕睿亲王报曰。抚定大同阳和等处。诛戮贼首。厥功甚懋。但议委枣强王以国政、使续先帝祀。大不合理。不特枣强王先在明时、系何等级、仍当照旧。即明之嫡系将军、亦宜照旧。不许干预一切国政军务、致违我法。其地方流离、应作何抚绥姜镶仍详议以闻。
○癸亥。以故明巡抚刘汉儒、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升太常寺少卿提桥、为刑部右侍郎。光禄寺少卿李元鼎、为太仆寺少卿。
○以行人司行人向玉轩、为吏科给事中。郝杰、为户科给事中。知县孟明辅、为礼科给事中。朱鼎□□清、为工科给事中。
○甲子。故明宗室朱帅<釒炊>具启投诚。摄政和硕睿亲王嘉其知命来归。谕以俟地方底定时、入朝优用。
○户科右给事中刘昌启陈十事。一立规模。一审庙算。一推诚心。一集群策。一施实惠。一定经赋。一定官制。一颁俸禄。一明等威。一重守令。摄政和硕睿亲王是其言。
○乙丑。月祭大行皇帝。
○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各衙门应责人犯、悉遵本朝、鞭责旧制。不许用杖。
○以故明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定州道李固本、仍为原官。
○丙寅。摄政和硕睿亲王谕、京城内官民房屋被圈者、皆免三年赋税。其中有与被圈房屋之人同居者、亦免一年。大兵经过之处。田地被伤者、免今年田赋之半。河北各府州县免三分之一。
○遣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率将士平定山东一路地方。
○丁卯。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等定议、应建都燕京。遣辅国公吞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等、赍奏迎驾。奏言、仰荷天眷。及皇上洪福。已克燕京。臣再三思维。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令既蒙天畀。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则宅中图治、宇内朝宗。无不通达。可以慰天下仰望之心。可以锡四方和恒之福。伏祈皇上熟虑俯纳焉。
○招抚山西应袭恭顺侯吴惟华启言、故明督理漕运总兵官抚宁侯朱国弼、见在淮扬。宜遣其部将张国光、谕令来归。摄政和硕睿亲王从其言。以书招谕之。
○庚午。酉刻太白见。有白气自西南至东北。
○遣固山额真叶臣、率将士平定山西一路地方。
○升户科右给事中刘昌。为太常寺少卿。
○辛未以故明临清副将王国栋、署临清总兵官事。以擒斩伪将功也。
○壬申。升刑部郎中陈鹏举、为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河间道。真定府同知程绍孔、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宣府口北道。
○遣官祭先师孔子。
○故明参将唐虞时启言、逆贼张献忠、自江西转掠江南、势甚猖獗。臣惟南京形胜之地。闽浙江广等处、皆视其顺逆、以为向背。今宜乘其危惧。即颁令上□日赏格。臣赍往南京。宣谕官民。江南之地、可传檄而定也。若虑张献忠、左良玉首鼠两端。则有原任镇臣陈洪范、可以招抚。乞即用为招抚总兵。臣子起龙、乃洪范壻。曾为史可法标下参将。彼中将领多所亲识。乞令其赍谕往招。则近悦远来、一统之功可成矣。下所司知之。
○癸酉。摄政和硕睿亲王谕礼部曰。古来定天下者、必以网罗贤才为要图。以泽及穷民为首务。我国家求贤之心。众已共晓。而京城内流贼蹂躏之后。必有鳏寡孤独、谋生无计。及乞丐街市者。著一一察出。给与钱粮恩养。
○甲戌。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启言、圣朝之德意方新。畿甸之望恩甚切。乞先下蠲租之诏于直隶、以大慰民望。下所司速议。
○摄政和硕睿亲王谕京城内外军民曰。我朝巢□刀寇定乱。建都燕京。深念民为邦本。凡可以计安民生者、无不与大小诸臣、实心举行。乃人民经乱离之后。惊疑未定。传布讹言。最可骇异。闻有讹传七八月间东迁者。我国家不恃兵力。惟务德化。统驭万方。自今伊始。燕京乃定鼎之地。何故不建都于此、而又欲东移。今大小各官、及将士等、移取家属。计日可到。尔民人岂无确闻。恐有奸徒、故意鼓煽。并流贼奸细、造言摇惑。故特遍行晓示。务使知我国家安邦抚民至意。
○顺天巡按柳寅东启言察吏务清其源安民务定其志。吏部掌铨衡、统百官、吏治之源也。若监司守令各当其职。自然政治廉平。太平可致。近见升除各官。凡前朝犯赃除名、流贼伪官、一概录用。虽云宽大为治。然流品不清。奸欺得售。非慎加选择之道。其为民害不可胜言是所当亟清其源也。民值乱离之后。心志彷徨。鼎革以来政教未敷蠢然之民。莫知所守。奸恶之辈。靡所顾忌。盖闻帝王弼教、不废五刑。鞭责不足以威众。明罚乃所以敕法。宜速定律令。颁示中外。俾民不敢犯。而祸乱自清矣。摄政和硕睿亲王报曰。经纶方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斩。鞭责似觉过宽。自后问刑。准依明律。副予刑期无刑之意。
○柳寅东又启言时已届秋庙堂宜早定大计。今日事势、莫急于西贼。欲图西贼、必须调蒙古以入三边。举大兵以收晋豫。使贼腹背受敌。又须先计扼蜀汉之路。次第定东南之局。摄政和硕睿亲王是其言。
○故明三边总督李化熙、遣官上所部兵马数目、及地方土寇情形。具启归顺。摄政和硕睿亲王优答之。即令入朝。效用。
○盛京四郊塔工成。赐诸喇嘛宴。及鞍马币帛器皿等物有差。
○丙子。摄政和硕睿亲王谕众官民等曰。明国之所以倾覆者。皆由内外部院官吏、贿赂公行。功过不明。是非不辨。凡用官员有财之人虽不肖亦得进。无财之人、虽贤才亦不得见用。所以贤者皆抱恨隐沦。不贤者多夤缘幸进。夫贤既不得进国政何由而理。不贤用。贿得官。焉肯实心为国。甚至无功者以行贿而冒功。有功者以不行贿而功掩。乱政坏国。皆始于此。罪亦莫大于此。今内外官吏。如尽洗从前贪婪肺肠。殚忠效力。则俸禄充给。永享富贵。如或仍前不悛。行贿营私。国法具在。必不轻处。定行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