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纪


  九月,调潘思榘为福建巡抚。

  十七年(一七五二)三月,调陈宏谋为福建巡抚。

  六月谕:台湾彰化县凶番戕杀兵民一案,督、提所奏,据该地方文武禀报互异,俱未得实情。立柱、钱琦见差巡察,久之未奏;因传旨询问,并令察访确情。今立柱、钱琦覆奏,仍属枝梧,未得实情。立柱、钱琦着交部议处。台湾文有道府、武有镇营,足资弹压;巡察三年更替,徒拥虚名,事权则不如督、抚,切近又不如守、令,所有巡察台湾御史,着三年一次命往,事竣即回,不必留驻候代,着为例(以上东华录)。

  台湾地震(东溟文后集)。

  十八年(一七五三),免台湾风潮冲陷田园五百四十余甲(石渠余纪)。

  十九年(一七五四)五月,调锺音为福建巡抚。

  二十年(一七五五)六月,免福建诸罗县民远年垦荒罚项。

  九月,准台湾府彰化县水沙连、淡防厅拳头母山开垦升科。

  二十二年(一七五七)七月,调杨应琚为闽浙总督。

  二十三年(一七五八)正月,周琬着调补福建巡抚。

  三月,以吴士功为福建巡抚。

  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四月,闽浙总督员缺,着杨廷璋补授。

  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五月,以定长为福建巡抚。

  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六月,调苏昌为闽浙总督。

  三十一年(一七六六)二月,调李因培为福建巡抚。

  九月,闽浙总督苏昌奏:台湾攸武乃社凶番不靖,经臬司余文仪等带同文武员弁率领兵勇,于八月二十七日往蛤仔难进剿,擒杀番众三百余人;余匪四散奔逃,势已胆落。即附近屋鏊、狮子等社生番,亦不敢结连帮同拒敌。臣见在批令该司镇等或假以招抚,诱令投首;或直捣巢穴,尽歼其众,务使海疆宁谧。得旨嘉奖。

  十一月,以台湾熟番户口众多,淡水、彰化、诸罗一厅、二县所属番社,应设立理番同知,将泉州府西仓同知一缺裁改为台湾府理番同知。

  十二月,闽浙总督苏昌奏:屋鏊、未毒、狮子等十三社俱系内山生番,近见攸武乃社凶番被剿,官兵路过,各社秋毫无犯;众社番畏威怀德,俱请输诚归化,每社每年献纳鹿皮四张、小米四石,以作税粮。

  三十三年(一七六八)正月,调鄂宝为福建巡抚。

  以崔应阶为闽浙总督、富尼汉为福建巡抚。

  三月,调锺音为福建巡抚。

  七月,调崔应阶为福建巡抚(以上东华录)。

  三十四年(一七六九)正月谕:据鄂宁参奏台湾总兵王巍于贼匪黄教竖旗焚杀一案,措置乖张,畏葸退缩;且心存讳饰,屡次捏报,仅将守备刘国梁揭参,希图卸罪。请旨拏解质审等语。王巍前已降旨革职,着即拏解来京,交军机大臣严审定拟具奏。守备刘国梁等有应行质讯之处,并着鄂宁遴委妥员,一并押解来京,听候审讯(东华录、台湾志略)。

  四月,福建巡抚员缺,着温福补授;温福未到任之先,着崔应阶兼署巡抚事务。

  谕:吴必达办理黄教一案,并不亲督弁兵上紧剿捕首犯,殊负委任。着革去提督,降补台湾镇总兵,仍革职留任,责令克期擒获贼匪,以观后效。如再不知奋勉,即重治其罪。所有福建提督员缺,即着叶相德补授。

  六月,查明崔应阶奏报台湾贼匪黄教等已就杀获一案,俱系买线缉捕,并无当场杀获之功。其捏报冒功等员,降黜惩办有差。

  十月,禁福建广东民人私赴台湾;其已经流寓者编设保甲,毋任藏奸。

  三十五年(一七七○)闰五月,福建巡抚着锺音署理。

  十月,以锺音兼署闽浙总督。

  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正月,免福建台湾府属本年额征粟米。

  三月,富明安着补授闽浙总督,即赴新任。

  五月,着锺音补授闽浙总督,其福建巡抚员缺,着余文仪补授(以上东华录)。

  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三月,台湾地大震(东溟文后集)。

  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四月,谕锺音:嗣后台湾文武各官,无论年岁若干、有无子嗣,如有愿带眷口者,俱准其携带;其不愿带者,亦听其便,着为令。

  案养吉斋丛录误作是年命停止携眷,不从。

  十月,以德保署福建巡抚。

  四十二年(一七七七)五月,以普蠲天下钱粮,免福建台湾府属官庄租息银两十分之三。

  四十四年(一七七九)二月,以增福为福建巡抚。

  五月,以富纲为福建巡抚。

  十月谕:台湾道、府期满调回者,即与遴调之员对调,着为令。

  四十五年(一七八○)二月,免福建台湾府属本年额榖。

  四十七年(一七八二)三月,停止台湾捐监例。

  杨魁因病解任,调雅德为福建巡抚。

  九月谕:陈辉祖查抄王亶望赀财,吞没金玉;陈辉祖着革职拏问。所有闽浙总督员缺,着富勒浑补授。

  四十八年(一七八三)正月,刑部以台湾械斗首犯谢笑之子谢长等核拟具奏。谕:向来大逆缘坐人犯应行问拟斩决者,俱降旨从宽,改为斩候;秋审时亦不予句,以昭法外之仁。但此案谢笑因漳、泉二郡民人构衅,辄敢倡议写帖,纠聚庄民械斗焚掠,与反叛无异,见在首伙各犯拏获治罪者已有二百余名。至彰化、诸罗各庄被奸民焚抢杀害者又不知若干人,皆由该犯起意纠聚酿成大案,实属罪大恶极。该犯之子谢长与寻常逆案缘坐者不同,着即照大逆缘坐律,即行处斩;交该督、抚派委妥员解往台湾,于犯事地方正法示众。

  五十年(一七八五)七月,调富勒浑为两广总督,以雅德为闽浙总督、浦霖为福建巡抚。

  以徐嗣曾为福建巡抚、伍拉纳为福建布政使。

  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三月谕:前因柴大纪差弁赍折属令分日呈递,意存取巧,恐于台湾重地,难以胜任,是以将该员调补汀州镇总兵。其台湾总兵,以陆廷柱调补。今柴大纪于生番滋事一案,督率弁兵进山搜剿颇为出力,且歼戮凶番甚多,远近番众自必惮其威名,闻风敛戢;柴大纪着仍回台湾镇总兵之任,其汀州镇总兵即着陆廷柱调补(以上东华录)。

  十一月二十七日,乱民林爽文陷彰化县。爽文,漳州平和人,居彰化大里杙庄。少充县捕,寻弃去,与匪徒潜行劫掠。大里杙去县城五十里,逼近内山,地险族繁,恣为盗贼橐,吏不敢问。先是,闽、广间奸营结党,有所谓天地会者;漳州人严烟渡海傅会,爽文与刘升、陈泮、王芬及淡水王作、林小文、诸罗杨光勋、黄锺、张烈、叶省、蔡福、凤山庄大田、庄韭等均入会。光勋为杨文麟长子,文麟幼子妈世与光勋不和,创雷公会与之敌。是年七月,台湾道永福、知府孙景燧闻其事,密饬文武员弁严缉。石榴汛百总陈和,获黄锺、杨文麟及文麟子杨狗等解县。越数日,和又获张烈械之。摄诸罗县台防同知董启埏释放狗,狗遂约会匪劫斗六门,夺烈而去,和被杀。永福与总兵柴大纪率兵驰赴诸罗,擒数十人,搜得姓名会簿。首犯光勋逃逸,旋为摄彰化县台防同知刘亨基所获。永福、大纪审鞫,光勋等十八人皆斩诸市;烈等余党遂窜入大里杙啸聚。是月初旬,大纪巡视彰化,烈党方竖旗起事;北路理番同知长庚请大纪驻镇,不许。即日旋府,命游击耿世文领兵三百同景燧赴彰化。景燧至,促新县令俞峻、副将赫升额与世文往捕,驻营五里之大墩,勒村民擒献;否则村且毁,先焚无辜数小村怵之。爽文因民之怨,集众夜攻营,杀升额、世文、峻及千百总兵等数百人。时彰化守兵仅八十人,景燧、长庚纠集番众掘濠插竹,同都司王宗武、原任知县张贞生、署典史冯启宗、丁艰典史李尔和分门戒严。而城中有与贼通者,开门纳之。贼入城,拘景燧。亨基被杀,一女满姑尚幼,有贼扶之出,姑切齿痛骂,贼以刀割其舌喷血,大恸而绝。刘氏死者十三人。启宗守监门,为监犯杨牛所害。长庚有膂力,与贼战,手刃二贼;贼磔之,沈其首于濠。宗武及其子死于署前。贼拥景燧至演武厅迫降,景燧以大义斥之,遂与享基幕友孙南容、施琪、范辉同死(圣武纪、皇朝武功纪盛、瞥记)。

  十二月朔,陷淡水;同知程峻自杀,峻长子必大怀印从八里坌内渡。贼共推爽文为盟主,伪号顺天;以彰化县署为盟府,胥吏刘怀清为彰化知县、刘士贤为北路海防厅、王作为征北大元帅、王芬为平海大将军。六日,陷诸罗县。大雾弥漫,竟日不散,贼蜂拥而入,杀摄县事董启埏、前署知县唐鉴、典史钟燕超等。府城闻大墩及彰化失守,令游击李中扬领兵三百人往援。中扬扶病至诸罗,亦死之。贼既得诸罗,争掠财货,视府城为掌握中物,日聚党饮酒演优。永福遣教授罗前荫等赴凤山招粤义民、同知扬廷理代府事招坊市义民,三日中得八千人,复至海口招长年水手一千余人,并调熟番一千人,鸠集工匠整造器械,以备战守。台地沙土浮疏,不时地震,城无砖石,皆掘濠树竹为城,府城亦树城也。廷理请大纪出兵,大纪令副将林光玉率二百人往;至铁线,闻贼盛,退回三坎店。七日,大纪领兵出城;八日,至湾里溪,不能进,回守盐埕桥,距府城五十里,扼水陆交。九日,贼众猝至,兵民力御之,贼愈败愈多。营中贮大铜炮一,乃前出自海中者;火以击贼,死无算,遂遁。义民李安善,广东嘉应州监生;以父文焕平朱一贵功授职,居北庄。及爽文攻诸罗,安善在彰化岸里社捐赀招募民番,乘贼攻府城,遂与张贞生、百总陈邦光复彰化城,获贼杨振国、高文麟等,槛送内地伏诛。匪徒焚庄抢掠,胁从者众;安善赴鹿港军营领铅药,彰化空城仍为贼据,并力攻北庄。安善回至中途,为贼所执,挟归大里杙,不屈死之。淡水同知幕友寿同春,贼素重其名,不杀,请受计。同春诡许之,密约竹堑巡检李椿、书院掌教孙让纠合义民万余,扬言内地大兵已到;贼众疑散,遂复堑城,擒贼王作及余党斩之。

  十三日,南路贼庄大田从龟山入凤山县城,纵火;知县汤大奎、典史史谦死之。参将瑚图里弃印驰至府城,永福遣典史易凤翔内渡请兵。爽文率众合南路贼图攻府城,廷理与守备王大植四路巡哨,遇贼结队往攻盐埕,战于大湾塘;千总沈瑞死之,廷理收军回城。贼党伏东门民房,取蔗林枯藤灌硫磺等物密置竹根木栅旁,谋以二十九夜半绕城纵火突入;终夜大雨滂沱,火不得施。翼日,廷理率义勇二千出小东门、游击左渊率义勇二千出小南门,守备邱成能、李步云斜冲贼阵;贼中鎗炮及藏匿蔗林焚死者无数,擒其党陈允等十余人,城守始固。凤山所属粤民一百余庄分港东、港西两里,以平一贵乱,号怀忠里,建忠义亭。当罗前荫等赴庄招集义民,贼遣其党亦至,即斩之以徇;选壮丁八千余人,分为六队,推举人曾中立总其事,牵缀贼势。南路贼退守南坑仔,北路贼聚大目降等处。

  五十二年(一七八七)正月,水师提督海澄公黄仕简率兵由厦门渡海入府城,陆路提督任承恩由蚶江渡海入鹿港,副将徐鼎士由闽安渡海入北淡水。仕简檄大纪北取诸罗、郝壮猷(海坛镇总兵)南取凤山,各率兵二千。大纪连战破贼,复诸罗。壮猷南出二十里阻贼,顿兵五十日,始进凤山,城已空,招民复业,贼混其中,官吏不觉也(以上皇朝武功纪盛、圣武记)。

  二月谕:原任山东按察使杨廷桦曾任台湾道,且在闽省年久,于该处情形自所熟习;其获咎因监犯越狱,究非私罪可比,前已有旨交与李侍尧带往差遣委用。即着杨廷桦补授台湾府知府,仍带革职留任;并传谕常青,俟李侍尧到后,即令杨廷桦渡台湾接印任事(东华录)。

  命常青督师渡台剿贼,以李侍尧为闽浙总督、柴大纪署理水师提督、郝壮猷署理陆路提督。先是,提督黄仕简、任承恩渡海后,观望失机;大纪督率官兵、义民收复彰化、凤山、诸罗、鹿仔港、竹堑等处,郝壮猷在南路亦颇有斩获。帝闻之,故解仕简、承恩任,而有是命(续东华录、清史纪事本末)。

  免福建台湾府属本年额赋(东华录)。

  三月十日,凤山城复陷,游击郑嵩死焉,壮猷遁归府城。承恩至鹿港,距大里杙贼巢仅四十里,亦不敢进。爽文之乱也,适当漳、泉二府人械斗之后;爽文既漳籍,泉人不从乱。贼遣伪官来鹿港收税,泉民林凑等起义,一鼓擒之,故鹿港海口未失,贼所畏惟泉人也。及水、陆两提督兵至,泉人争思助官兵杀贼;两提督不知驱策,彼此观望,坐失事机。上闻之,改授江南提督蓝元枚为福建陆路提督。时谕旨谓大纪、壮猷因仕简、承恩等观望,不无效尤,解大纪署任(圣武记、续东华录)。

  谕:福建陆路提督,前因柴大纪守城出力,本欲将伊擢授。但柴大纪于林爽文等滋事之先,不能豫为防范,以致逆匪蔓延,本即有罪;且台湾原设兵额一万余名,该镇督率守城之兵不过一千余名,此外兵丁见作何用,并未据柴大纪奏及,实有应得之咎,不当复邀优擢(东华录)。

  四月,命总督常青为将军,督办台湾军务。复调广东兵四千、浙兵三千、驻防满兵一千,以福州将军恒瑞、陆路提督蓝元枚为参赞。寻改授元枚水师提督、柴大纪署理陆路提督,逮治黄仕简、任承恩、郝壮猷等,寻斩壮猷以徇军中(圣武记、续东华录)。

  五月,常青、恒瑞至南路,离府城十里,遇贼万余;甫交绥即退,又请增兵。贼以其暇,得蚕食各村,胁其不从者辄焚劫。于是泉人亦附于贼,旬日十余万,庄大田驱以攻府城。其党锡舍攻大南门;番妇金娘以画符为女军师,攻小东门;北路贼许尚等分攻大、小北门。锡舍弟达德劝锡舍降,遣庄允赴府告其族庄子才;为廷理所执,审问得实,使子才作书谕之。锡舍乘间由大南门入,常青令率党出城建功,大田犹不知也。贼四面攻城,及夕将退,锡舍倒戈相向;廷理等乘势追杀,贼大败走。锡舍仍往扎大湖;自是贼匪或时出侵扰、或假道攻击,俱先期预知者,锡舍败其谋也。林爽文攻诸罗;诸罗据南北之中,爽文必欲陷之。自六月中攻围,昼夜不息,赖大纪力守之,为府城屏蔽。又攻盐水港、鹿仔港以断府县饷道,大纪皆分兵击夺之;决其堰涧,破其炮车,以守城兵四千抗贼数万,先后百余战,屡擒伪降谋内应之奸细。又因粮于贼,屡出奇兵,夺其峙积。上以大纪用法严明,命载入行军纪律,为各省法,授参赞大臣。常青遣总兵魏大斌、参将张万魁、游击田蓝玉、副将蔡攀龙、贵林等三次往援,皆为贼所截,张、魏、田、蔡仅得入城,损兵大半,贵林及游击杨起麟皆被戕于贼。诸罗围日密,城中以地瓜、野菜、油■〈米凡〉充食。大纪告急之文,用小字书寸纸,募人间道夜行,始得达府。常青复催恒瑞自府城、总兵普吉保自鹿港进援,各有兵五、六千,畏贼势不敢进;恒瑞复张皇贼势,奏请兵六万。上知诸将不足侍,诏解常青、恒瑞之任(皇朝武功纪盛、圣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