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别史
- 台湾通纪
台湾通纪
又奏:臣标前后已设官兵,尚余新募水师万余,请增置援剿左、右、前、后四镇,各设总兵等官,即以投诚总兵林贤等补授。下议政王大臣等集议行(以上东华录)。
十九年(永历三十四年、一六八○)正月,万正色率总兵林贤、陈贤、黄镐、杨嘉瑞督舟师出闽安。郑经命左武卫林升督援剿左镇陈谅、左虎卫江胜、楼船左镇朱天贵御之。升畏官军之众也,分船三十号守海坛,自统船六十号泊泉州;天贵争之不得。二月,万正色至海坛,海船逆战。正色分前锋兵为六队,直冲而入,亲统巨舰继之;又以轻舟绕出其左右,并力夹攻,炮火齐发,击沉贼船十六艘,溺水死者三千余人,余皆溃遁至泉州。正色至围头,朱天贵以七船冲入,所向无前。俄海风大作,正色收各船入泉州港,沿海岸上安炮。朱天贵船无所取水,乃退至金门。经所亲幸施福密通姚启圣,欲为应,使降兵数百人挈眷来归,乘机举事。国轩谍知,启经收杀之,并及施济(福即施亥)。经议拨国轩兵三千,配小船直入泉港攻万正色,使人持令箭抽兵。时兵久无粮,遂溃,国轩禁不能止(海上见闻录、小腆纪年、东华录)。
初,刘国轩聚屯于狮子山、玉洲湾等处,又联络乌屿桥、充龙堡各处之兵,以壮声援。提督杨捷亲带马步精兵于十七、十八两日攻乌屿桥等寨,均获全胜;复前往同安县所属高浦所安营,驰回漳州会剿,攻破玉洲、三汊河、石玛、陈州、马州、湾腰山、观音山、展旗等十九寨(平闽纪、东华录。三藩纪事本末作姚启圣事)。
郑经久踞海澄,杨捷会同将军赖塔等分水陆三路进攻,刘国轩率众堵御。官兵一面进攻、一面招降。其总兵苏侃欲降,陈昌不肯,城内自相并杀。官兵二十四日乘势攻门,苏侃接引入城,率其兵二千一百余名投诚,生擒其总兵杨吉等一十一员名。国轩与陈昌等收拾余众下海(平闽纪、海上见闻录)。
二十六日,岛中兵变掳掠。经焚演武亭,尽率诸将登舟。二十九日至澎湖,协理五军吴桂聚散卒据厦门,以待清兵(海上见闻录)。
水师提督万正色既复海坛,朱天贵遁据南日、湄州等屿。复自海坛进剿,天贵南遁。尾至平海屿,天贵复合伪将军林升驾■〈舟宗〉三百余只踞崇武屿,率■〈舟宗〉迎战。正色击沈其■〈舟宗〉二十余只,阵斩伪总兵吴丙、伪副将林勋等,克复湄州、南日、平海、崇武诸屿(东华录)。
海澄既复,郑氏将吴桂、罗士鉁、吴天禄各率众投诚,并愿效力前驱。杨捷飞咨督抚将军,调拨满汉将弁配坐船只,从浔尾进兵。即令吴桂等协同官兵,从海澄一路进。二十七日,防守厦门总兵黄瑞、张雄等率众降(平闽纪)。
康亲王杰书奏:海中大定、小定地方,偪近厦门、金门,系我师必由之道;郑经遣伪将军张志屯粮聚众,欲踞此地,以与我师相拒。臣遣驻防杭州副都统吴申巴图鲁率满洲绿旗官兵齐进,大定、小定悉行恢复(东华录)。
经回至东宁。经母董氏召经数之曰:『冯陈之业衰矣,犹有先君黄洪之刃;若辈其庸可赦乎?不才子徒累维桑,则如勿往也』(小腆纪年)!
耿精忠疏请入觐。得旨:着来京。以马九玉为福州将军,辖藩下兵(逆臣传、东华录)。
五月,东宁地有声如驴鸣,半路店雨雹大如鸡子,灾异数见(海上见闻录)。
六月,康亲王杰书奏:伪将军江机等聚众恃险,通连海寇,为福建、江西、浙江三省之害巳久。今福建巡抚吴兴祚等宣示招抚,江机等率领伪官一千一百三十八员、兵丁四万三千六百二十九名投诚,各分别归农补伍。
姚启圣奏:伪总兵马兴龙就抚复叛,贼■〈舟宗〉往来铜山、南澳等处。臣密遣总兵朱光祖招抚伪将军朱天贵等,谕以如遇马兴龙,用心糜絷。今朱天贵已暗拘马兴龙父子及弟五人沉死海中,各伪镇始随朱天贵投诚(以上东华录)。
七月,郑氏部将陈永华病故(海上见闻录)。
八月,叙招抚海寇功,加福建总督姚启圣兵部尚书衔(东华录)。
谕兵部:台湾澎湖暂停进兵,令总督巡抚等招抚贼寇;如有进取机宜,明晰具奏。
姚启圣奏:伪将军杨彪(即杨一豹)率领伪官兵三万一千余员名投诚(以上东华录)。
二十年(永历三十五年、一六八一)正月二十八日,郑经卒于承天府行台。三十日,冯锡范、刘国轩调兵驻承天府,会六官议立嗣。董氏与诸子收监国印,克■〈臧上土下〉不肯与;众议以克■〈臧上土下〉乃乳母抱养之子,非亲血脉,乃缢杀之。妻陈氏,亦自杀。二月一日,董氏率世子克塽登位,时年十二;冯锡范,其妻父也。百官朝贺毕,董氏起出位,谕所以诛监国故,以世子克塽托冯、刘等竭力匡扶,涕泪沾襟。以冯锡范,为忠诚伯、刘国轩为武平侯(国轩初以破海澄功封武平伯,至是封侯),大赦国中。先是贝子赖塔与经书曰:『自海上用兵以后,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足下父子自辟荆榛,且睠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弹丸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殄灭,中外一家,豪杰识时,必不复思嘘已灰之焰,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兵,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薙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市之日本,于世无患、于人无争,而沿海生灵永息涂炭。惟足下图之』!经报书请如约,惟欲留海澄为互市公所。姚启圣不可,议遂格。而经自兵败东归,潦倒抑郁,日近醇酒、妇人。至是卒,台人所称永历三十五年也;年三十九,凡嗣位十九年。长子克■〈臧上土下〉,实乳婢出,经以陈永华女配之;用永华言、命监国。礼贤下士,谨法令,物望归之。而群小惮其明察,经诸弟亦不利其立;冯锡范先以计罢永华兵柄,永华郁郁死,克■〈臧上土下〉失助,遂共谗诸董氏,杀之。以次子克塽嗣为延平王,幼弱不能莅事,诸务皆决诸锡范,人心益离(海上见闻录、小腆纪年)。
二月,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奏请开边界,俾沿海人民复业。得旨:厦门、金门诸处已设官兵防守,应如所题,照旧展界。如有奸民借此通贼者,仍令严行察缉。
叙克海坛、厦门、金门功,给吴兴祚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万正色拜他喇布勒哈番,余升叙有差。
六月,谕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郑经既死,贼中必乖离扰乱,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其与将军喇哈达、侍郎吴帑春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七月,谕议政王大臣等: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太保,前往福建。
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其万正色改为陆路提督,诺迈还京候补。
十月,施琅奏:督抚均有封疆重寄,今姚启圣、吴兴祚俱决意进兵,臣职领水师征剿事宜,理当独任,但二臣词意恳切,非臣所能禁止,相应奏闻。得旨: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施琅进取澎湖、台湾;巡抚吴兴祚有刑名、钱粮诸务,不必进剿(以上东华录)。
十二月,叙恢复海澄、厦门、金门十九寨功,授杨捷三等呵达哈哈番(东华录)。
初,经在厦门时,姚启圣赂其嬖人施亥,令擒经以自归,不果。及克塽立,而经母董氏卒,冯锡范主国事,刘国主兵事。宾客司传为霖密约十三镇同日发难,事泄。十一月,诛传为霖及同谋商寿、陈国威,尽杀其子弟;续顺公沈瑞令自经,家属入官。国轩居台,被刺者再,都氏益惶骇不知所为。姚启圣奏:经死,子少国乱,时不可失;水师提督施琅习海道,可用。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亦同(海上见闻录、小腆纪年)。
二十一年(永历三十六年、一六八二)正月,施琅至闽,于厦门各处调兵整船。刘国轩以铳船十九号、战船六十余号、兵六千人拨诸将守澎湖,身往来督视(海上见闻录)。
二月,调董国兴为福建巡抚。
福建提督施琅奏:夏至南风盛发,不可进兵,请至十月大举。上命议政王大臣集议;佥谓师期不便屡迁,应檄总督姚启圣、提督施琅克期于夏至后进取台湾。得旨:进剿海寇,关系重大,总督姚启圣、提督施琅身在地方,将海面形势、贼中情状审察确实,如有可破可剿之机,毋失机会(东华录)。
七月,刘国轩归自澎湖,安平镇火(海上见闻录)。
八月,福建总督姚启圣奏:闽省有绿旗兵,又有汉军甲兵,进取台湾、防守地方,业已足用,大兵宜撤回。上命将军喇哈达等尽率福建大兵还京师(东华录)。
十月,台湾饥(海上见闻录)。
福建提督施琅奏:臣于水师营中简精兵二万余、战船三百艘,已足破灭海寇;请命督、抚赶办粮饷给臣军,独任臣以讨贼,无拘时日。臣整理舟师,时加操练,但遇风利,即可进兵(东华录)。
十二月,承天府火灾,沿烧一千六百余家。米价腾贵,民不堪命(海上见闻录)。
是年,浙江总督李之芳会题枫岭营属浙、闽分辖,永为定制(李文襄年谱)。
二十二年(永历三十七年、一六八三)正月,冯锡范备兵鹿耳门(海上见闻录)。
二月,台湾米价大贵(同上)。
以金鋐为福建巡抚。
福建提督施琅奏:进剿台湾,选派水陆官兵已足办贼,平阳总兵官朱天贵所部之兵,似不必更留福建,虚糜粮饷;请发回原汛。得旨:提督施琅进剿台湾,深入海岛,朱天贵及原带官兵仍留福建,在后策应,听凭施琅调遣。
五月,刘国轩率师至澎湖。先是,姚启圣奏:刘国轩遣伪官黄学赍书至,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不薙发登岸,应否如所请?请旨定夺。上不许(以上东华录)。
六月十四日,施琅自铜山开船,大小五百余号,姚启圣拨陆兵三千随征。十五日,到八罩。十六日,进攻澎湖。国轩帅兵屯风柜屿、牛心湾,别遣林升等屯兵鸡笼屿,沿岸筑垒环二十余里,间垒列炮,星罗碁布,并巨舰数十以待。诸将皆望风逡巡,惟提标蓝理、曾成(一作诚)、张胜、正黄旗侍卫吴启爵、同安游击赵邦试、海坛游击许英、铜山游击阮钦为以七船冒险深入鏖战,纵火焚舟。琅恐有失,急将坐船冲入,内外夹攻。国轩分两翼击之,集矢琅目几殆,力战始解,琅同七船随流而出。时天色将晚,遂在西屿头洋中抛泊。明早,舟次于八罩。国轩闻而喜曰:『谁谓施琅能军?天时地利,莫之能识。诸君但饮酒,以坐观其败耳』!盖澎湖六月数起飓风,无三日晴朗;而近澎湖岛,下有老石槎枒若铁树,削利无比。凡泊舟,遇风起立破。乃停泊数日,竟浪静风恬。十九早,移至虎井;琅聚小舟于内外堑峙间,密觇形势。澎水故咸,乃王师云集,泉水忽甘,众有益奋。于是再申功令,严明赏罚。命总督陈蟒等领船五十号从东畔峙内直入四角山,又令总兵董义等领船五十号从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以为疑兵,示以若登岸者。琅自率诸镇将,部署大船五十六号居中,分为八股排;入余船以次而进,以为后援。二十二日巳刻,南风大发,南流涌起,遂下令扬帆联进。国轩发火矢喷筒,烟焰蔽天。官军裹创力战,无生志;风利舟快,瞬息飞驶,居上流、上风之势,压挤攻击,一可当十。亦多用火器火船,乘风纵发;国轩舟焚毁殆尽,阵斩林升、邱辉、江胜、陈启明、吴潜、王隆等,兵士死者万余人。国轩见势蹙难支,遂乘小舟从北面吼门逸去。琅前锋朱天贵中炮而死,水陆官兵亦阵亡三百二十九员,带伤者千余员名。然国轩败回,群情汹汹,魂魄俱夺。先是,有道士黄性震自言能得国轩要领,启圣官以千户,使奉密书招之;国轩以书报性震,故泄之,于是上下解体。琅驻师澎湖,休劳士卒,收拾船只,为进取台湾计。下令:有戮降卒者抵死。于是诸岛投戈者数千人皆厚恤之;有欲归见妻子者,令小船送之。降卒相谓曰:『施军门肉我白骨矣』!归共传述之,台湾民众惟恐王师之不早来。克塽与锡范泣相谓曰:『民心既散,谁与死守?浮海而逃,又无生路!惟有求抚一策耳』。乃遣郑平英、林惟荣、曾蜚、朱绍熙赍乞抚书表,于闰六月八日至军前,且求听居台湾;琅不许。七月十五日,克塽复遣冯锡珪、陈梦炜、刘国昌、冯锡韩同至军前,一遵教令。琅令侍卫吴启爵及笔帖式常在同冯锡珪等前往台湾见克塽,谓之曰:『足下退居岛屿,原与三王不同(谓吴、耿、尚)。三王国家叛臣,罪在不贳;足下三世仗义于海澨,亦人所难。今若向化归德,使海宇廓清,朝廷必有格外殊恩,当不失爵禄也』。国轩曰:『澎湖之役,天也,非人也。谁敢复有异志』?遂下令兵民剃发(海上见闻录、三藩纪事本末、小腆纪年)。
八月十三日,琅至鹿耳门;国轩使人除道,迎入。十八日,赍延平王金印一、招讨大将军金印一、公侯伯将军银印五,籍土地、户口、府库、军实诣军门降。克塽嗣立凡二年,时年十五。自成功至克塽凡三世,奉永历正朔三十八年,而明朔亡。其故明监国鲁王世子桓、泸溪王慈旷、巴东王江、乐安王俊、舒城王着、奉南王熺、益王宗室镐亦诣军门降。宁靖王术桂叹曰:『是吾归报高皇之日也』!具冠服北面再拜二祖列宗,招台人别饮,舍所居为佛寺,从容投缳死;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殉之(台湾府志云:术桂字天球,太祖九世孙,辽王后长阳郡王次支也)。先十日,台湾有大星如斗殒于东南。至是,施琅刑牲告于延平王郑成功之庙曰:『自同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人。逮赐姓启土,始为岩疆,莫敢谁何。今琅赖天子威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士;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独琅起卒伍,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于赐姓,翦为仇雠,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则已』。语毕,投地大恸。疏请经略台湾,略云:『所有郑成功之子伪辅政公郑聪等六人,郑经之子克塽及其弟■〈与上土下〉伪恭谨侯郑克等九人,伪武平侯刘国轩、伪忠诚伯冯锡范等子弟及明裔朱桓等十七人,并绩顺公下官兵家口、海澄公家口,俱拨船配载官兵,陆续护送,归之京师,听候安插。其余伪文武各官家口,见在趣令起行。兵丁有愿入伍及归农者,听其自便。至于江、浙、闽、粤各省被获男妇,已悉令回籍。其册印札付,已次第追缴。仓库、人民、户口、册籍、船艘、军器俱令巡海道等察收,下所司知之』。克塽至京师,授汉军公,锡范汉军伯,国轩天津总兵,亦封伯,何佑梧州副将,克塽弟克■〈与上土下〉准开牛禄,叔郑聪等俱以三品、五品食俸,随旗收其地。琅受降时,由海道报捷,七日抵京;而姚启圣由内地驰驿,后二日至。上加授琅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三藩纪事本末、东华录、小腆纪年、皇朝武功纪盛、台湾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