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别史
- 台湾私法人事编
台湾私法人事编
凡阅卷,乡、会试由内收掌,分经送各同考官,阅以蓝笔,择三试全佳者为首荐。其第一场文艺致佳,二、三场无疵;第一场文艺无疵,二、三场致佳者为次荐,考官阅以墨笔。既入选,副考官书正,同考官书中,不入选者批摘瑕疵。仍取各经房落卷通校,有佳卷末荐者,特拔之,乃书取中名次于卷端,以待揭晓。殿试收掌官以卷送读卷官分阅,公定前列十卷,进呈御览。皇帝御便殿召读卷官入,记注官随入,侍班赐读卷官坐,各就位一叩坐。皇帝亲定甲乙,命大学士一人秉笔书一甲三名至二甲七名于卷端,既毕,奉卷出至内阁,扁门拆卷书榜,以待传胪。
出榜
凡出榜,乡、会试由考官诹日豫行知贡举监临,届期内帘启门;及外帘各官会于一堂,出中式朱卷,对内号坐号,检校墨卷无伪,乃按名书榜毕,各官朝服望阙,行三跪九叩礼。乡试于顺天府及各布政司署前;会试于本部署前悬榜三日。殿试读卷毕,以钦定前十名,合二、三甲进士名次,书黄榜进御览。翌日,所司设案于太和殿内及丹陛,如策士仪,内阁官奉黄榜入殿,陈于案,銮仪卫备黄盖云盘于殿陛下,设龙亭于午门外,鸿胪官六人立于丹陛东阶,每阶二人皆西面,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乐部和声署陈乐县。
皇帝礼服御殿,王公百官朝服侍班如常朝仪。诸贡士于丹墀东西班末北面序立。读卷暨执事官出班,就拜位,听赞行三跪九叩礼。大学士奉黄榜出授礼部尚书,尚书跪接,兴,陈于丹陛案,北面跪,三叩,兴,退立于左。呜赞赞有制,诸贡士跪,宣制官奉制至丹陛南西面立,宣讫乃唱第一甲第一名,暨二名、三名,皆传唱三。鸿胪官引出班至御道东西,各以次跪,又传唱二甲一名,三甲一名某某等若干名,不出班,均听赞行三跪九叩礼。赞举榜,礼部尚书诣案跪,奉榜兴,降自中陛。驾兴还官,仪制司官以云盘承榜,道以黄盖,礼部堂司官暨一甲进士随榜出太和门中门,诸进士东班由昭德门,西班由贞广门出,至午门外,陈榜于龙亭,和声署乐作,御仗前导出长安左门,悬榜三日。
中额
凡中额,乡试顺天、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直隶诸生及直省贡、监生肄业太学者,皆分编字号,取中共二百十有五名。川、广、云、贵,贡、监生,每二十卷中一卷,无定额。山东六十九名,山西六十名,河南七十一名,江苏七十六名,安徽四十五名,江西、浙江皆九十四名,福建八十五名,湖北四十八名,湖南四十五名,陕西六十一名,四川六十名,广东七十二名,广西四十五名,云南五十五名,贵州四十名,副榜视正榜取五之一以为额。会试俟三试既毕之后,知贡举分别直省贡士卷数,疏请钦定中额。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无定数。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各有差。
官生卷中额
凡官生卷,京堂五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外官、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之子,若孙、同胞兄弟及兄弟子,乡试准作官生卷。顺天乡试,满洲蒙古汉军官卷,以十名取中一名;南北贡、监生官卷,以十五名取中一名;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官卷,以二十名取中一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官卷,以十五名;广西、云南、贵州官卷,以十名取中一名。如官卷不满十者,人民卷通校;文不充数者,以民官卷补中。
回避
凡回避,会试及顺天乡试,考官、同考官、知贡举、提调、监试及外帘、执事官之子弟宗族,有服姻娅,皆令回避,不得与试。
磨勘
凡磨勘,乡试以取中朱墨卷解部,由部奏请以京堂三品以下、翰詹六品以上官,暨给事中御史,集天安门朝房,各分卷磨勘。会试出榜后,由部请旨简员磨勘,有违式干禁者皆论如法。
赐燕
凡赐燕,乡、会试赐考官、知贡举、监临、提调、监试、同考执事各官燕。乡试初入闱,顺天燕于府署,各省燕于布政使司;会试入闱出闱,均燕于礼部。及乡试揭晓,赐考官以下至中式诸生燕,曰鹿鸣燕。殿试传胪,赐一甲进士三人燕于顺天府,府尹暨丞造归第,翌日,赐读卷官以下至诸进士燕于礼部,命内大臣一人主席,曰恩荣燕。与燕者皆礼(仪见精膳司)。
恩赐冠服金帛
凡官员诸生中式,各赐冠服及白金二十两。会试给公事费。既成进士,赐白金三十两,一甲三名外加五十两。第一名朝冠朝衣,二名以下表里各一端。
科场条例
凡科场条例;据屡科沿革及现行事宜,纂辑成编,每三年续编,颁发直省遵行。
(三)特典
博学鸿词
康熙十六年奉旨举行,与试者一百四十三人,取列一等者二十人,二等三十人;已仕者授翰林院侍读侍讲至编修,未仕者授检讨。其试前告病者,未取而年老者,授内阁中书,听其回籍。雍正十一年奉旨举行,至乾隆元年与试者二百七十六人,取列一等授编修者五人,二等授检讨者五人,授庶吉士者五人。二年绩考,取列一等授检讨者一人,二等授检讨者一人,授庶吉士者二人(会典)。
保举经学
乾隆十四年奉旨举行,至十六年应举者四十余人,取列高等,以国子监司业用者二人,年老不能供职授司业衔者二人(会典)。
召试
凡巡幸所至,除现任京堂及翰詹科道,外官府道以上之亲兄弟子侄,准其迎銮献册,不准应试外,其进士、举人,取列一等者以内阁中书补用,贡、监生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或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列二等者给缎,或令充各馆誊录。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两次南巡,江浙考取士子共七十三人。乾隆十六年南巡,考取进士一人,贡、监生八人。二十二年南巡,考取进士一人,贡、监生十人。二十七年南巡,考取进士四人,举人一人,贡监生七人。三十年南巡,考取进士二人,举人三人,贡监生十人。三十六年巡幸山东,考取贡监生二人。三十八年巡幸天津,考取举人一人,贡监生四人。四十一年巡幸山东及天津,考取进士、举人共七人,贡监生六人。四十五年南巡,考取举人、贡监生十六人。四十九年南巡,考取进士一人,贡监生二十人。五十三年巡幸天津,考取举人一人,贡监生三人。五十五年巡幸山东,考取贡监生二人。五十九年巡幸天津,考取举人一人。嘉庆十三年巡幸天津,考取贡监生六人。十六年巡幸五台,考取举人三人,贡监生六人。以上皆取列一等,授内阁中书及赏给举人(大清会典)。
钦赐举人
有以勋旧子孙而赐者,有以办公出力而赐者,皆与本科举人一体会试。有以年登耄耋而赐者,于乡试三场完毕,未经中式,年届九十,与年届八十教职,及恩、拔、副、优贡生,均请旨赏给举人。年届八十之廪、增、附、贡、监生,赏给副榜;如前科已给副榜者,毋庸再行加恩。会试后年届八十以上之举人,赏给学正衔者,准其会试,给检讨衔者,不必会试;如前科已有赏衔,下科仍在八十以上,亦毋庸再行加恩。其九十五岁以上者,给编修衔。百岁以上者,给司业衔(会典)。
钦赐进士
有以勋旧子孙而赐者,有以学问优长而赐者,皆与本科进士一体殿试(会典)。
世袭博士
圣贤后裔,惟孔氏设太常博士一人;其设五经博士者,孔氏二人,东野氏、姬氏、颜氏、孟氏、闵氏、仲氏、有氏、端木氏、卜氏、言氏、冉氏耕、冉氏雍、颛孙氏各一人,关氏三人,韩氏、周氏、邵氏、二程氏、张氏各一人,宋氏二人,伏氏一人。其山东孔氏五经博士,主子思子祀,以衍圣公次子袭。大常博士主圣泽书院祀,以衍圣公第三子袭。浙江西安孔氏博士与各氏博士,均由嫡长子孙袭;有故,准以嫡次子孙继袭。其承袭博士在山东者,由衍圣公咨送;在各省者,由督抚咨送(会典)。
孝廉方正
直省督抚转饬府、州、县、卫保举孝廉方正,所举或系生员,会同学政教官考察,督抚核实具题。其朴实拘谨无他技能者。给以六品顶戴;有才德兼优,逾格保荐者,送部考试,请旨简用(会典)。
山林隐逸
直省地方有才品优长,山林隐逸之士,着该督抚具奏,酌与录用(会典)。
(四)训条
学校门训士条教
直省、府、州、县学明伦堂之左,刊立顺治元年钦定卧碑,晓示生员,文曰:「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条教,开列于后: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一、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一、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官司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只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一、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辩难。为师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康熙四十一年,颁奉御制训饬士子文,及圣谕十六条。雍正三年,圣谕广训万言,及御制朋党论。乾隆五年,颁奉御制饬训士子文,均敬谨刊刷,装璜成帙,藏于尊经阁,每月朔望,及督抚等到任,学臣案临,祗谒先师之日,教官率诸生诣明伦堂,望阙行三跪九叩礼,毕,教官恭奉宣读令,诸生拱听,无故不到者戒饬,居址远者,轮班入城,恭听宣讲。其有唆讼抗粮,缘事之生,令于阶下跪听,以示惩戒(会典)。
整饬士习(附生员命名禁例)
学政岁科试时,教官与提调州县各开生员优劣事迹,密报学政,查访确实,随棚咨部;劣生如有改过自新者,声明免黜。其府学生员在百里外者,举报优劣,仍会同本籍教官办理。生员不得充当书役、入伍食粮,及开设牙埠,地方官不得强令生员充当社长,凡总甲图差之类,一应杂色徭役,例应优免;倘于本户之外,别将族人借名滥充者,仍将本生惩治。生员不得抗粮逋赋,违者褫革;革后全完,准予开复;其不待限先完纳者,量加奖赏。或有将本身钱粮,多立户名,花分诡寄拖延者,治罪;包揽钱粮,侵收入已者,褫革,按脏定拟。共有聚众罢考,挟制官长及开涉词讼,无故挺身作证,并有巧构讼端,潜身局外者,俱分别革惩。生员所犯有应戒饬者,地方官不得擅自扑责,会同教官具详学政革讯治罪,例贡例监戒饬,亦会同教官扑责(会典)。
厘正文体
应试之文以清真雅正、理法兼修为尚;支蔓浮夸之言,盘行屏黜。教官训课士子,遵奉钦定四书文,以为程法,考核经文,以遵奉御纂四经,钦定三礼,及用传注者为合旨。春秋题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谷梁之说,不得仍主胡传(会典)。
应试程序
应试文不得逾七百字,策不得在三百字内。题目皆低二格;长题次行以后,皆低三格。排律诗题,上用赋得字,下注得某字几言几韵;赋题下注以某某字为韵,春秋题下注某公几年;题有一书中复见者,在前不必注,在后注某章或某节。文论皆顶格写,诗赋策经解皆低二格,诗赋拟古者亦顶格写。诗赋官限之韵,不得失押,其余韵不得重押,六韵八韵排律诗,不得有重字。策内不得用执事等字,及意涉祈请语。临文宜恭避者,至圣先师圣讳,加阝于右旁,读如某音,亦不得写古字;惟祭天于圜丘,丘字不心避。恭遇圣祖仁皇帝圣讳,上一字敬避作元字,如有偏旁及字中全书者,俱于本字敬缺末笔,下一字敬避作煜字。世宗宪皇帝圣讳,上一字敬避作允字,有偏旁者,敬缺末笔,下一字敬避作祯字。高宗纯皇帝圣讳,上一字敬避作宏字,如有偏旁及字中全书本字者,敬缺末笔,下一字中写作林字,下写作心字。谨案仁宗睿皇帝圣讳,上一字右旁之下敬缺二笔,下一字右旁之下作又字,皇上御名上一字日下作又,下一字宀作■〈而上丁下〉。凡庙讳御名,虽有代字缺笔之例,应试诗文仍不可用以昭敬谨。其单用华真禺炎等字,不必缺笔,又亚圣孟子名,亦应敬避。诗赋策经解中应抬头者,恭遇天祖字抬三格,皇帝字抬二格,阙廷、宫殿字抬一格。抬头字不许误写重改;恭默圣谕圣训,不许误写添改;凡题目及抬头字,草稿中亦须楷书(会典)。
颁发书藉
凡御纂诸书,颁发直省,依式镘板流传,并分给各学,存贮尊经阁,俾士子咸资诵习。书坊贾肆,题行刊印者,听其颁行各省者: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钦定书经传说、汇纂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春秋传说、汇纂日讲四书解义、钦定孝经衍义、御篡性理精义、御制律书渊源、御纂朱子全书、御纂古文渊鉴、及资治通鉴纲目等书;高宗纯皇帝御制文初集、御制诗初集、二集、御纂周易述义、御纂诗义折中、御篡春秋直解、钦定三礼义疏、御选唐宋文醇、诗醇、钦定四书文、其十三经、二十四史、三通诸书,令各督抚购买,给与有尊经阁之府、州县,交学官收贮,以资诸生诵读。学官时率诸生与之讲贯,令其熟习,学政考试经解,于御纂诸经中,摘取先儒异同之处发问,令生童等条对。民间删本经书版片,由各督抚严饬所属查收销毁,其有刊刻本讲章及编辑经书,拟题套语策略等类,概行禁止。严禁淫词小说,有乖风化及一切非圣之书,违者从重治罪(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