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传记
- 清代学人列传
清代学人列传
○孙诒让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太仆依言之子。
少好六艺古文,太仆讽之使为经世致远之学,诒让谓"先汉诸黎献,夙义皭(jiao)然,经训固未尝不可通于治也。"太仆乃授以《周官经》。其后作《正义》,实自此始。
同治丁卯科乡试中式,援例得主事。从父官江宁,与德清戴望、海宁唐仁义、仪征刘寿兽等游,学益进。
以为典莫备于周官,故疏《周礼》。取《尔雅》《说文》,正其诂训;《礼经大小戴记》,证其制度;复博采汉唐宋以来,迄于乾嘉诸儒旧诂,参互稽绎,藉发郑注之渊奥,裨贾疏之遗阙。始为长编数十巨册,顾最录多则异义滋牴牾,不免杂出。嗣更改定谊例,一切依古文弹正。删繁补失,凡屡易稿,成书八十六卷。并辑《三家佚注》一卷附焉。甲戌间,国势浸弱,群谋所以致富强者,则作《政要》二卷,都四十篇。
又以行莫贤于墨翟,故释《墨子》。因墨学既不合于儒术,其传中绝书虽仅存,脱误几不可读;而古字古言,转多沿袭末改;非精究形声通假之原,无由贯晰;毕氏校注,初启途径,尚待补苴。乃集合诸本,为依经谊字例,逐加诠释。其订补《经说上下》篇旁行句读,正兵法各篇之讹文错简,致力独深。成《间诂》十五卷,《目录》一卷,《附录》一卷,《后语》二卷。
又以文莫正于宗彝,故考金文。盖自经典相承,诸文字少半缺略,后世遂欲以金石款识弥其缺乏;薛书固不足道,即清阮、钱诸家,亦不审形声,无以下笔;仁和龚氏,谬戾尤众。"特详审彝器情伪;据宋人所假名,置其不可知,取可知者,辨其刻画,不 切爽毫发;然后传之六书,使所定文字,皆隐括就绳墨,成《古籀拾遗》三卷、《馀论》一卷。仍推阐古人造字之精微,成《名原》二卷。辨析龟甲文,成《契文举例》二卷。
他著有《札迻》十二卷,书少于王氏《杂志》、俞氏《平议》,而雠校之勤倍之。《周书斟补》四卷、《九旗古义述》一卷,并确慎不苟。更裒其考辨杂文,为《籀膏述林》十四卷,辑《永嘉郡记》一卷。至于《经迻》、《尚书骈枝》、《大戴礼记斠补》、《六历甄微》、《广韵姓氏刊误》,凡若干卷,均未刊。盖其学术,实兼包金榜、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四家。其明大义,钧深穷高,几驾四家上。岿然为清三百年朴学之殿,洵不诬矣。晚岁,尝主温州师范学校,充浙江教育会会长,朝议征主礼学馆,不起,卒年六十一。
○孙沅
孙沅,字子兰。优贡生。为文好窈渺之思。屡试于乡不得当,而科岁试辄冠侪偶。平生最精《说文》,段玉裁作《解字注》,多所商榷。尝以《说文》五百四十部从段氏《音韵表》十七部编之字为之注,凡段氏之讹者,加驳正焉。惟全书卷帙繁重,未克付梓。仅《说文释例》二卷,载《许学丛书》中。世传工篆书,至君尤变化神妙,自成一家。得古文之法于彭尺木。兼工填词。先后一游闽、粤,余则里居教授时为多。弟子成材者甚众。卒年七十一。诗文为《染香盦文集》二卷,《外集》一卷。
○孙志祖
孙志祖(1737~1801),字贻谷,或作颐谷,号约斋,浙江仁和人。
乾隆丙子举人,丙戌成进士,以主事用,分刑部,由员外郎升云南司郎中,擢江南道监察御史。淡于宦情,乞养归,遂不复出,日惟从事撰述。晚掌教紫阳书院。未几卒,年六十。
初,君以解经见重督学雷公翠庭,补弟子员。其乡试以策对李氏《周易集解》,受知庄宗伯方耕。其赴礼部试,以黍稷与文受知裘文达公。凡皆稽古之力,无所愧于科名。任刑部时,于庶狱必察至再三,精核与其治经史同。
所著有;《家语疏证》六卷,谓:"王肃作伪难郑,诬圣背经,既作《圣证论》以攻康成,又伪撰《家语》,饰其说以欺世。因博集群书,凡肃所剿窃者,皆疏通证明之,如鞠盗之获真赃焉。"《文选考异》四卷,取潘、何诸校本,参稽众说,仿朱子《韩文考异》例,以正俗本之误。《选注补正》四卷,则仿吴师道校《国策》例,辑前贤评论及朋辈商榷之说以补李注所未及。《读书脞录》七卷,考论经子杂家,折衷精详,实事求是,不为凿空武断之论,悫然如其为人。复辑《风俗通佚文》一卷,补正姚之骃辑谢承《后汉书》五卷。又谓:"《孔丛子》亦王肃伪托,其《小尔雅》乃肃借古书以自文。"作《疏证》辨其妄,惜未卒业。子同元能嗣家学。
○谭莹
谭莹,字兆仁,号玉生,广东南海人。
幼颖敏,于书无所不窥,而尤长于词赋。年弱冠,应重子试,时阮元开府粤中,偶游山寺,见题其壁诗,大奇之,果即以县考第一人入泮。比入学海堂肄业,文达得所作《蒲洞修禊序》暨《岭南荔支词》百首,尤为激赏。自是文誉日起,凡海内名流游粤者靡不慕与缔交。乃数奇,乡场屡报罢。虽程侍郎恩泽素喜奖拔才隽,典试犹失之。直至甲辰科始获隽。顾淡于荣利,无意进取,仅一循例计偕,嗣后遂不复北上。
任化州学训导。州民朴鲁少文,谆谆以诗书相训迪。升琼州府学教授,叠委管学海堂学长,粤秀、越华、端溪书院监院,凡数十年。后进有可造者,誉之弗去口。加以强记过人,凡先哲嘉言懿行,与夫地方沿革掌故,纵隔时甚久,能备述其颠末。故府县诸志率延任纂修之役。而有功艺林,尤在校刊丛编巨帙,惟粤中先正遗书焉。
初粤中虽号富饶,而藏书家绝少;由阮文达倡朴学课士,风气始开。推版刻无多,转购他处,价值倍昂,寒畯颇以为苦。适洋商伍崇曜雄于资,夙钦服玉生,乃劝其刊刻古书善本以便流通。躬自雠校,每一书刊竟,复考证其源流得失为跋尾。先后成《粤雅堂丛书》二十集,总一百八十种。半属秘册,王象之《舆地纪胜》二百卷,亦系宇内孤本。
更辑《岭南遗书》六十二种,《粤东十三家诗集》若干卷,《楚庭音旧遗诗》七十二卷,则关于本省文献者也。性质直坦率,用是得享修龄。咸丰中,军兴,以襄办捐劳绩赏内阁中书衔。卒年七十有三。
○谈泰
谈泰,字阶平,一字星符,江南上元人。
由乾隆丙午举人,大挑,选授山阳县学教谕,转南汇县学训导。淹通经史,专志选述,不为世俗之学。凡音律算数,无不精通,尤长援引考核,务求其是。尝从学于钱竹汀先生,竹汀赠序中有云:"中法之绌于欧罗巴,由于儒者之不知数。东原氏殁,斯学无传。比来金陵,得谈子阶平,其于斯学,形几于深造者。"盖称许如此。
先是,竹汀从子塘,创"周径率",阶平因作一丈径木板,以篾尺量其圆周正,得三丈一尺六寸有奇,乃反复引伸,广援博证,撰《周径说》一卷,以为溉亭之说确不可易。复与江都焦里堂、叙县汪孝婴相友善。里堂著《开方通释》曾及之互相证订。又以五经中罕言算术,惟《王制》论里亩及之,然注疏歧误,折中綦难,则取梅氏"方田度里"一篇逐句疏解,加以详推,成《王制里亩算法解》、《井里算法解》各一卷。凡所撰算术书三十余种,存者仅此而已。其考证经史之书,曰《观书杂识》二十卷。别有诗文集若干卷。
○汤鹏
汤鹏,字海秋,湖南益阳人。
道光三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为文章震铄奇特。当轴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旋补户部,转贵州司郎中,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年亦仅三十余。意志蹈厉,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者。其议论所许可,独李文饶、张太岳辈徒为词章无当也。于是勇言事,未逾月,三上章。最后以言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事,言过当;且在已奉旨处分后;罢御史,任户部员外。而时方草奏,将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既见其言不用,遂大著书,欲有所表白于天下。以为事无论利钝成败,有所为,当震暴人耳目;苟不得施于事而著之言,使吾书出而人以为古尝有是言,虽工弗贵也。于是为《浮邱子》一书。立一意为干,而分数支支之;支之中又有支焉,则支复为干;支干相演,以递于无穷。大抵言军国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伪,开张形势,寻蹑要眇,篇数千言者九十余篇,最四十余万言。每遇人,辄曰:"能过我一阅《浮邱子》乎?"其自喜如此。又为《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造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书也。"
值英人扰海疆,当道议抚,许通市。先生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尚书,请转奏三十事。虽召见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后美国求改关市约,有先生奏中所预计者,人以是服其精,非疏阔。大略者也。既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感慨抑郁而卒。年四十有四。诗才横溢,晚多悲愤沉痛之作。存集二十六卷。
○汤球
汤球(公元1804-1881年),字伯玕,安徽黟县人。
自幼勤奋学习,兴趣广泛,博闻强记,"星纬推步,研究其奥",尤通天文历法之妙。但是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把精力转移到治经论史方面。他与同乡俞正燮、汪文台等人,交往频繁,互相切磋。
汤球的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前人的说法,一定要依据经典,考核真伪,比较异同因而很少有穿凿附会。他在俞正燮、汪文台的帮助和鼓励下,在考据学上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修订补辑的古书有郑康成逸书九种,刘熙《孟子注》、《孝经、论语注》、刘珍等《东观汉纪》、皇甫谧《帝王世纪》、谯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等。
汤球用了自己一生中主要的精力,对二十三家晋史进行辑佚和校勘。唐代以前属纪传体的《晋书》共有:王隐《晋书》、虞预《晋书》、朱凤《晋书》,谢沈《晋书》,何法盛《晋中兴书》、谢灵运《晋书》、肖子显《晋史草》、郑忠《晋书》、梁庾铣《东晋新书》、萧子云《晋书》、沈约《晋书》、臧荣绪《晋书》十二部。其中臧荣绪所编《晋书》一百一十卷,志传俱备,是比较完整的。另有以编年体写的十一家:即陆机《晋纪》、干宝《晋纪》、曹嘉之《晋纪》,习凿齿《汉晋春秋》、邓粲《晋纪》,孙盛《晋阳秋》、刘谦之《晋纪》、王韶之《晋纪》、徐广《晋纪》、檀道鸾《续晋阳秋》、郭李产《续晋纪》。总共合计有二十三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诏令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组织编写《晋书》,参加的人员有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淳风、李文府、薛元超、上官仪等人。唐太宗亲自为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两篇帝纪,以及陆机、王羲之二传写了论赞,故该本《晋书》又题"御撰",于贞观二十二年完成,共一百三十卷。这部书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取材不够慎重,"好采诡谬碎事",不注意对史料的甄别取舍,对一些怪诞荒谬的史料,也收录编入,损害了该书的史料价值;也因出于众手,未作统一规划,以致书中记事前后矛盾,疏漏遗脱的地方很多。到"安史之乱"时,作为"御撰"《晋书》编写时的主要依据臧荣绪的《晋书》,已不知去向,其余的二十二家《晋书》,也皆散佚,因此对晋史的辑夫和校勘,便成了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汤球把散佚的二十三家晋史辑录成册,他杜门不出,埋头书案。首先是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排比对照。其次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他在考据学上的学识,进行"补阙"与"纠伪"的工作,几经寒暑,完成了二十三家晋史的辑佚与校助的工作。虽然不能完全还其本来面目,但经过他的努力,使这些史书得以大致保存下来,其贡献是很大的。
《十六国春秋辑补》一书的编写,是汤球对晋史的又一贡献。原崔鸿《十六国春秋》一百零二卷,以晋为主,有表赞序例,体裁详备,集诸家的长处。但该书到北宋中叶以后已散佚。后来流传的《十六国春秋》一百卷,系为明代屠乔孙等作。作者虽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有严重的错误。它主要是把《魏书》所记十六国史实抄进来,称崔鸿自作。因此对崔著《十六国春秋》有辨伪存真的需要。汤球根据何镗《汉魏丛书》的简本《十六国春秋》,并参考《晋书》张轨、李暠两传,以及《三十载记》等书,全文补足,对其中有与诸书所引不同者,再进行更正。而且对辑录来的文字多注明出处,校勘工作做得很细致,不妄改一字,有差异的地方,一一核实注明。并考虑十六国历史比较复杂,他又特编有年表,放在该书的前面,起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崔鸿另一部《十六国春秋纂录》十卷,共纂录六十二人的传记,其书编纂简洁,历代流传,但经过辗转传抄,其中有不少删节脱误。汤球根据何镗《汉魏丛书》刊本,以及北齐修文殿御览偏霸部所载文字,互相校雠,录为定本,小有异同,则加考订,补正脱误,纠谬拾遗,写成《十六国春伙纂录校本》。关于《十六国春秋纂录》的名称,历代史书有不同的说法,如《宋崇文总目》称它为《十六国春秋略》;《通鉴考异》称为《十六国春秋抄》;《四库简明目录》则称是别本《十六国春秋》。汤球根据《隋书.经籍志》的纪载,否定了种种错误的说法,定名为《十六国春秋纂录》。
汤球"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一位善于深思明辨的学者。他拒绝作官,安贫乐学,默默无闻地从事辑佚校助工作,成就是很大的。此外,他还旁辑《两晋诏钞》等十九种,一代掌故,搜集殆尽。此外,在地理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大,他辑有《太康地记》、《邺中记》、《林邑记》三种;言论集则辑有《晋诸公别传》、袁宏《名士传》、郭颁《世语》、裴启《语林》、《山公启事》等五种;还著录晋别集三百家,晋文集三百家。大量的书稿,都是由他一笔一划,逐字逐句的校订和抄写的,经过他长期的辛勤劳动,把这些十分珍贵的史料保存下来。他这种治学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