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人列传

  所著《谐声补逸》十四卷,刊入《鄦学丛书》。尚有《尔雅集注》、《京笔杂记》、《治河纪略》书,藏于家。
  ○宋绵初
  宋绵初,字守端,号爮园,江苏高邮人。
  为学勤敏,幼即蜚声《黉序》。学使彭文勤公元瑞、扬州安定书院主讲蒋士铨最知赏之。举乾隆丁酉拔贡,选教职,历任五河、清河诸县教谕,课士多有成。中年无意科名,博览经世书,凡所纂述,以赅洽著称。说经贯串古义,亦为当代经师推服。归筑书种堂训育子弟,以老疾卒。
  著有《韩诗内传征》四卷,征引翔实,训故明详,深得西汉今文家法。《释服》二卷,自冕服深衣,下逮履舄之类,莫不原原本本曲加考订。其馀《困知录》、《是亦山房文集》、《爮园诗存》,遗稿均未刊。
  ○宋世荦
  宋世荦,字卣勋,浙江临海人。
  年十五,彭文勤公视学至台,拔补弟子员。时有神童之誉。乾隆戊申举人。考取咸安宫教习。在京文名藉甚,馆朱文正邸第,门下瑰玮之士咸与往来论交。七应礼部试,不售。教习期满,以知县用。南归,闭门授徒,考订经史,搜集乡邦文献,意洒如也。嘉庆甲戌,选陕西扶风,地当孔道,供应繁剧,悉裁陋规,不妄受一钱。长听讼,剖决如流。暇辄论文赋诗。既纂修县志,复校定《台州丛书》六种,以积劳去官。
  著有《仪礼古今文疏证》二卷,《周礼故书疏证》六卷,《确山骈体文》四卷,《红杏轩诗抄》十六卷、续一卷,《兰行纪程》、《扶风杂咏》、《湋川诗征》各若干卷。又著《诂经文字古义通释》,王伯申称其"求古义以释古经,触类引伸,四通六辟,非熟于谐声假借之例不能"。惜与《台郡识小录》、《十六铜爵书屋金石文》、《愚得笔记》、《台诗三录》稿均未刊。道光中卒,年五十七。
  ○宋翔凤
  宋翔凤(1776--1860),字虞廷,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人。
  少跳荡不乐举子业,嗜读古书,不得,则窃衣物以易,祖父夏楚之,不能禁也。母阳湖庄氏,为珍艺先生妹。尝随母归宁,因留常州,从舅父受业,遂得闻庄氏今文学之家法绪论。比长,更游段懋堂门,兼治东汉许、郑之学。嘉庚庚申举于乡,大挑投泰州州学正。丁艰服阕,改安徽旌德县训导。保知县,试吏湖南。用材干见知大府,历任剧邑。以州牧致仕。咸丰己未,重宴鹿鸣,加知府衔。卒年八十七。
  生平淹贯群籍,尤长治经。珍艺尝谓:"吾诸甥中刘申受可以为师,宋虞廷可以为友。"珍艺发明归藏之说,世多不能晓,先生则谓:"归藏首坤,坤辟亥壬甲之所藏也,则六壬六甲之占皆本于归藏,惜仅存于术家耳。"故著《卦气解》一卷、《尚书略说》一卷,悉本师说也。复取《周易》经文文字异同之见于《说文》音义及群籍者,一一疏通而证明之,成《周易考异》一卷。条举今文二十八篇与伪书序百篇目暨马、郑本比较其有无,加论列干其后,成《尚书谱》一卷。以康成《论语注》虽久佚,而散见他书,尚存梗概,辑《论语郑注》十卷。以《论语》说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当素王。微言者,性与天道之言也。惜自汉以来,诸家之说时合时离,未得画一,乃综核之,撰《论语纂言》。文繁未就,先别成《说又》十卷。以少习《孟子》,得转附朝儛之训,见许珍艺;至京师,王石臞闻其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亦以为然;簿书余暇,遂取邠卿旧注补所不逮,成《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又以刘熙之学出于郑氏,如南河、牛山诸注,考其地形,并胜于赵,辑《孟子刘注》一卷。谓《大学》为《礼记》四十九篇之一,首尾完具,脉络贯通,无经传之可分,无缺亡之可补,成《大学古义说》二卷。谓小学义在通博,故《方言》《释名》等鲜获所宗,独《小雅》依循古文,罕见凌杂,成《小尔雅训纂》六卷。其余尚有《四书释地辨证》二卷,《尔雅释服》一卷,辑《五经要义》一卷、《五经通义》一卷,考证经史札记总裒为《过庭录》十六卷。兼工诗词,亦隽雅可诵。
  ○孙兰
  孙兰,字滋九,一名御寇,江苏江都人。
  明季补诸生,后弃去。于书无所不窥。尤精九章六书之学。顺治初,西人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君从之受历法,遂尽通泰西推步之术。著书八卷,曰《理气众数辨疑纠缪》。又以中国土地在大圜中才八十一分之一,不推极之,则狃于习闻习见,而无以尽其变;于是作《格理》、《推事》、《外方》、《考证》四论,以穷极夫天地之所以始终,山川之所以流峙,人所以生,国所以建,古今所以递沿革,人物所以治乱,成《古今凡》三十二编,为四卷。又推三光之变,谓:"象悬于天,无与人事;而彗孛盈编出见,皆有常度;水旱地震,亦有常经。"语皆科学至理。惟阴阳灾变之说,惑溺已深,时人颇不谓善也。又作《山河大地图说》,一以赤道为心,一以北京天顶为心,明地圆之旨。阮文达公得其本,为润色之,易名《舆地隅说》,刊入《文选楼丛书》。尝创河淮分流议,河臣王条上之,亦格不行。卒年九十馀。
  ○孙奇逢
  孙夏峰,名奇逢,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人,生明万历十二年,卒清康熙十四年(1584-1675),年九十二。他在清初诸儒中最为老辈。当顺治元年已经六十二岁了。他在明季以节侠闻。天启间魏阉窃柄,茶毒正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被诬下狱时,一般人多惧祸引避,夏峰与其友鹿伯顺(名善继1575-1636,字伯顺(或作百顺),直隶定兴人。仰慕王守仁的事功,天启时曾助孙承宗反击情军。后辞官家居,于清军攻定兴时抵抗而死。著有《四书说约》等。)倾身营救,义声动天下。此外替个人急难主持公道,替地方任事开发公益,所做的事很不少。崇祯九年,清师入关大掠,畿辅列城俱陷。他以一诸生督率昆弟亲戚,调和官绅,固守容城。清兵攻之下下而去。其后流寇遍地,人无安枕,他率领子弟门人入易州五公山避乱,远近闻风来依者甚众。他立很简单的规条互相约束,一面修饰武备抵抗寇难,一面从容讲学,养成很健全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田子泰(田畴)以后,夏峰算是第二个人了。鼎革以后,他依旧家居讲学。未几,清廷畿滋辅各地圈占,赏给旗员作采地。他的田园庐墓都被占去,举家避地南下。河南辉县之百泉山-即夏峰,亦名苏门山,为宋时邵康节(北宋理学先行者之一邵雍的谥号)所曾居。他因仰慕昔贤,暂流寓在那里。后来有一位马光裕(字绳诒,别号止斋,清山西安邑人。顺治进士,官吏部郎中。以恪守礼教自命,著有《止斋集》、《庭训录》),把自己的田分送给他,他便在夏峰躬耕终老。所以学者称为夏峰先生。他在明清两代被荐举十数次,屡蒙诏书特征,他始终不出。他八十一岁的时候(康熙三年),曾有人以文字狱相诬陷。他闻信,从容说道:"天下事只论有愧无愧,不论有祸无祸。"即日投呈当局请对簿,后亦无事。他的祖父从阳明高弟邹东廓(名守益,邹守益的学说,被黄宗羲称为王守仁的正统。孙奇逢曾说邹谓"除却慎独便无学、包括了全部圣贤功夫。)受学,他的挚友鹿伯顺又专服膺阳明,所以他的学问自然是得力于阳明者最深。但他并无异同门户之见,对于程、朱、陆、王,各道其长而不讳其短。门人有问晦翁、阳明得失者,他说:
  "门宗分裂(按此四字疑有误),使人知反而求诸事物之际、晦翁之功也。然晦翁没而天下之实病不可不泄,词章繁兴,使人知反而求诸心性之中,阳明之功也。然阳明没而天下之虚病不可不补。"(《夏峰语绿》)
  又说:
  "诸儒学问,皆有深造自得之处,故其生平各能了当一件大事。虽其间异同纷坛,辨论未已,我辈只宜平心探讨,各取其长,不必代他人争是非求胜负也。一有争是非求胜负之心,却于前人不相千,便是已私,便是浮气,此病关系殊不小"。(同上)
  他对于朱王两派之态度,大略如此。他并不是模棱调停。他确见得争辩之无谓,这是他独到之处。但他到底是王学出身,他很相信阳明所谓"朱子晚年定论",所以他不觉得有大异同可争。
  他不像晚明人空谈心性,他是很切实办事的人。观前文所述他生平行事,可见大概了,他很注重文献,著有《理学宗传》二十六卷,记述宋明学术流派,又有《畿辅人物考》、《中州人物考》、《两大案录》、《甲申大难录》、《孙文正公年谱》、《苏门纪事》等书(孙奇逢主要理学著作尚有《理学传心纂要》、《四书近指》、《周易大指》、《尚书近指》等书,及《夏峰先生集》中请文。),皆有价值之史料。
  他因为年寿长,资格老,人格又高尚,性情又诚挚,学问又平实,所以同时人没有不景仰他,门生子弟遍天下。遗老如申凫盟(1612一1677,名涵光,字孚孟,号凫盟,一号聪山,直隶永年人,清顺洽中恩贡生,理学著作有《性习图》、《义利说》、《进说》及文集等。)、王五公(1615一1684,名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直隶新城人,从孙奇逢学兵法,著有《居诸编》、《诸葛八阵图》、《兵民经络图》及文集等)。......,达官如汤孔伯(1627一1687,名斌,字孔伯,号荆岘xian,河南睢州人,清初理学名臣,官至工部尚书,著作甚多,要旨见于《汤子遗书》,并撰有《孙征君年谱》)、魏环极(1616一1685,名象枢,字环极,晚号寒松老人,山西蔚州人,清初理学名臣,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言论见《寒松堂集》)、魏石生(1616一1686,名裔介,字石生,号贞庵、昆林,直隶柏乡人,清初理学名臣,官至保和殿大学士,曾向清廷献灭南明策。理学著作二十余种,要旨见《圣学知统论》、《论性书》、《希贤录》等)......,皆及门受业。乃至乡农贩竖,他都不吝教诲。许多人见他一面,听他几旬话,便奋志向上做人。要之,夏峰是一位有肝胆有气骨有才略的人。晚年加以学养,越发形成他的人格之尊严,所以感化力极大,屹然成为北学重镇。
  ○孙星衍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江苏阳湖人。
  幼有异禀,过目成诵,《文选》能全诵之。未冠补诸生。袁枚尝称曰:"天下清才多,奇才少,渊如天下奇才也!"遂相与为忘年交。先生雅不欲以诗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皆通其义。钱大昕主钟山书院,深器之。陕西巡抚毕沅招入幕府,毕撰《关中胜迹志》、《山海经注》,校正《晏子春秋》、《墨子》,及校刻惠栋诸书,皆先生手定。
  乾隆五十一年,朱珪典试江南,在都与彭元端约曰:"吾此行必得汪中、孙星衍。"及搜遗卷,得其经文策曰:"此必汪中也。"拆卷得先生,而汪实未就试。明年,赐进士第二人,授编修,充三通馆校理。散馆试厉忐赋,用《史记》"如畏"语,大学士和珅疑为别字,置二等,以部曹用。补刑部主事,总办秋审。每有疑狱,辄依古义平议行,所平反全活甚众。
  乾隆六十年,外简山东兖、沂、曹、济道。既莅任,政事之暇,尤喜考古,以济阴汤陵在曹南,其山西荣河县汤陵虽列祀典,实宋以来相沿之误;因遍考诸书,据汉崔骃、魏皇览、晋伏滔汤陵在济阴之说;并考荥河之陵,出后魏小说家言张恩破陵得铭,附会股汤,未为典要。后再官山左卒令曹县令修葺汤陵庙屋以祭田奉祀,立碑纪事寻署按察使事,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亲问囚,定爰书,矜慎庶狱。凡权臬七阅月,平反数十百狱,活死罪诬服者十余人。先生又以先儒伏生及郑康成功在经传,可比七十子,身通六艺,皆宜立五经博士;后大吏奏请,郑议格而伏允行。旋回河道本任。值曹工漫溢,应赔坝工银巨万。未几,丁母忧归,侨寓金陵。
  请业者盈门。未十年,舍中土掇巍科,入馆阁,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胜数。
  先生淡干宦情,服阕后,游吴、越数年,终以河工偿项故,个得已再出。嘉庆十年,署登、莱、青道,补山东督粮道。十三年,乞假省迎老父于江南。抵江宁,纠族众建孙子祠,回任自郯城取道费县,访季桓子墓,得羵羊井铭于县署。又访曾晳南城葬处,及澹台子羽墓,立碑季桓子井上。尝考《太平寰宇记》,先贤闵子墓在范县东,今所传在历城者误也。并访左伯桃、羊角哀墓,皆为文纪其事。又得秦时展氏先茔碑,知柳下惠墓在泰安,更封树之。
  先生尝病《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乱,撰集《古义尚书马郑王注》十卷,又《逸文》三篇。更为《尚书古今文注疏》三十卷,考证详备,盖积二十余年而后成,其专精如此。治《尚书》之学者,莫不视为最完善之本焉。
  先生又善校书,写刻必访宋本。高丽使臣朴齐家于都肆见先生所校书爱之,书"问字堂"以赠。尤好聚书,闻有善本,借抄无虚日。所校刊者,有:《周易口诀义》六卷,《尚书考异》三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唐律疏议》三十卷。金石文字及古彝鼎书画,皆能穷原竟委。文在六朝汉魏间,不欲似唐宋八家。所著又有《周易集解》十卷,《夏小正传校正》三卷,《魏三体石经残字考》一卷,《仓颉篇》三卷,《孔子集语》四卷,《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寰宇访碑录》十三卷,《平津馆金石草编》二十卷,《孙氏家藏书目内编》四卷、《外编》三卷,《续古文苑》二十卷,《问字堂文槁》五卷,《岱南阁文稿》五卷,《五松园文稿》一卷,《平津文稿》二卷,诗集若干卷。卒于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年六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