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传记
- 清代学人列传
清代学人列传
○金鹗
金鹗(1771--1819),字风荐,号诚斋,浙江临海人。
幼承庭训,端重如成人,不苟言笑,跬步必饬。惟质甚鲁,日仅诵三四行。稍长,折节读书,专心致志,熟而弗忘。中年以还,转加敏捷。于书无不窥,旁及形家言,尤精天文算法,词章乃其余事。受知大兴朱文正公,补诸生。
阮文达建诂经精舍于西湖,檄召君暨同邑洪颐煊、震煊兄弟讲肄其中。业益进,名益噪。邃于三礼之学,披郤导窾,实事求是,著《求古录礼说》十五卷、补遗一卷,又《乡党正义》一卷,《四书正义》八卷,莫不推阐汉末先儒诸说,辅翼群经,发前人所未发;无墨守门户之见,矜资标异之情。嘉庆丙子,学使汪廷珍选代行贡入都,与王尚书伯申、郝吏部兰皋、胡户部竹村、胡给事墨庄、陈孝廉硕甫诸君游处,咸相推服无异辞。未二载卒。王尚书失声恸,为敛具南还。年四十九。
○金榜
金榜(1735~1801),字蕊中,一字辅之,晚更号檠斋,安徽歙县人。
少负伟志,思博学深造为通儒,而不屑溺没聪明于科举之学。受经学于江慎修暨戴东原,学诗、古文辞于刘海峰。
年二十一,高宗南巡,召试举人,擢内阁中书,在军机处行走。乾隆壬辰,以一甲第一名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仅一度为山西副考官。丁外艰归,遂不出,徜徉林下,著书自娱。卒年六十七。
先生邃于经学,尤擅长三礼,一依高密为宗。尝因司马法赋出车徒二法难通,乃举小司徒正卒羡卒以释之,累千馀言。东原读之叹曰:"此有益于为周官之学者矣!"馀若论三江汉为北,岷为中,浙为南,秦正月用亥,禘兼天地人,尊卑用乐之差诸条,均极明确。晚得风髀疾,卧床第间,手次其稿,成《礼笺》三卷,以郑、毛书为言礼者之舌人,而病贾、孔二疏不能补其漏疏,宣其奥密,乃自著论,祖"毛诗郑笺"之义,名曰"礼笺"以为释郑云尔。凡:《周礼》十五篇,《礼经》十七篇,《戴记》十六篇,附图四,答汪纲书一。大而天文、地域、田赋、学校、郊庙、明堂,下逮车、旗、器取之细。罔弗贯串群言,折衷一是,词综而义核,不必训诂全经,举足以宣绎圣典,无失三代制作明备之意,岂独以礼家聚讼,始取是为调人也!宜朱文正序之于前,阮文达收之于后,与江、戴巍然并峙,经学之盛在新安,良有以夫!
○金日追
金日追,字对扬,号璞园,江苏嘉定人。
岁贡生。为王西庄高第弟子。研究实学,好古而具深识。其于九经正义,旁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精心雠技,井有成书。统名曰《十三经注疏正讹》。就中《仪礼正讹》十七卷,取朱子《通解》为主,辅以宋杨复之图、元敖继公之说、明陈钟两《郑注本》,以及近代昆山顾氏之《九经误字考》、济阳张氏之《句读》、山阴马氏之《易读》、吴江沈氏之《小疏》;凡一字一句之异同,莫不博加考定,折衷至当;取较诸家所得,盖不啻增而数倍之。即就顾氏所校经文,与君所校参观,若《土昏礼》一篇:"主人"至"答拜"节,"主人拂几受挍",挍当改校;"馔于"至"皆盖"节,"葅醢四豆",葅当改菹;"女从"至"其后"节,"被■〈顈,止代匕〉黼",■〈顈,止代匕〉当改顈;"席于北牖下"节,牖当改墉;"命之"至"宗乃"节,"命之辞曰",辞字衍。--此五条,皆顾氏之所未及,他可知矣。惜未见宋元刊本,则时会所限,固不足为君病也。
○金锡鬯
金锡鬯,字蒨穀,浙江桐乡人。
少时,父坐官累,家中落,乃奔走南北,藉馆谷供色养。嘉庆戊辰,中式顺天乡试,校录《会典》,叙选知县。历宰广东恩平、香山、高要三邑。署澳门同知,知嘉应州。初见赏于外舅钱大昭,故邃于金石之学。刘喜海出其门。作《金石苑》百卷,资君助力为多。任恩平时,尝罣吏议夺职。开复后,会擒盗有功,总督始奏擢一阶,而晚治嘉应最久,且著循声。簿书之暇,勤于撰述,成《古泉述记》十二卷,《南北史摘证》六卷,《晴韵馆诗文集》四卷,《自省录》二卷。淹雅宏通,识者每与吏治并称。卒年七十二。
○柯绍忞
柯绍忞(公元1850-1933年),宇凤荪,号蓼园,山东胶县人。早年丧父,柯母出自读书人家庭,湛深国学,善诗。绍忞学习,受母亲教诲很深。
柯绍忞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任编修,擢国子监司业,提督湖南学政,改授翰林院侍讲,转侍读,授贵州提学使,署学部右参议,充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提升为典礼院学士,授山东宣慰使,督办山东全省团练。清帝退位,民国成立,柯绍忞仍为废帝溥仪侍讲,以遗老自居。
民国三年,被选为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他都没有就职。后来又任命他为清史馆馆长,兼清史稿总裁,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理事。北洋政府总统袁世凯、徐世昌、执政段祺瑞,曾先后延请他主持学术机构,他除了接受主持纂修《清史稿》的职务外,其余皆不肯担任。
柯绍忞用了较多的时间研究《元史》,是继洪钧、屠寄之后,在治《元史》方面成就较大的一位学者。他所著的《新元史》,计二百五十七卷。
明修《元史》,不满人意。虽经清代邵远平著《元史类编》四十二卷,魏源著《元史新编》九十五卷、洪钧著《元史译文证补》、屠寄著《蒙兀儿史记》等增补考证,但是还有不少遗漏。柯绍忞在这些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可惜的是他的《新元史》,所引用的新资料,都没有注明出处,而且是采用历代旧史的重修办法,屋上加屋,卷帙浩繁,虽然他用力很深,但以后研究元史的人用他的史料,都深感不便。加以书首未有《叙例》,更看不出他著书的义例。
当此书编写成功,正是民国八年徐世昌任大总统时间,徐总统下令把该书列为正史,改二十四史为二十五史。随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为了拉拢前清遗老,授与柯绍忞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尽管如此,《新元史》能否是元代历史或蒙古史研究的顶峰,国内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柯绍忞除《新元史》外,还著有《新元史考证》(北京大学铅印版本)。据说《清史稿》中的《天文志》、《时历志》、《儒林传》、《文苑传》、《畴人传》等,都是由他来主纂的。此外他还著有《盖喀图传补注》一册,《译史补》六卷(由北京大学出版),以及《蓼园诗钞》五卷(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尚未出版的有《十三经附札记》、《春秋穀梁传注》、《尔雅注》、《后汉书注》、《文献通考校注》、《蓼园文集》等。
柯绍忞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女婿,所以,他文拟庐陵(欧阳修),诗仿昌黎(韩愈),诗文都接近唐宋八大家风格。
○孔广森(附广铭、广牧)
孔广森(1752~1786),字众仲,号撝约,又号顨轩,山东曲阜人。故袭衍圣公传铎孙,户部主事继汾子也。
生而颖异,年十七举于乡。尝从戴东原先生游,因得尽传其学。经史训故,沈览妙解,兼及六书九数,靡不贯通。乾隆辛卯成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年少入官,翩翩华胄,人目之为卫洗马、王长史,一时争逢迎,冀相缔交。然性情淡,耽著述,裹足不与要人通谒。丁内艰,陈情归养。筑仪郑堂,读书其中。盖心慕康成,藉志宗仰也。旋遭家难,以父所著书为族人讦讼,将西戍塞外,扶病走江淮河洛间,称贷四方,纳赎锾,父因之获宥。未见,居大母暨父忧,竟坐哀毁卒,年仅三十有五。
生平经书皆博涉,颛门尤长《春秋》《戴记》,而积力终在《春秋公羊传》。谓:"昔夫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其位,乃以其治天下之大法,损益六代礼乐文质经制,发为文章,以垂后世,而见夫周纲解弛,鲁道凌迟,攻战相寻,彝伦或熄,以为必将因衰世之宜,定新国之典,宽于劝贤,而峻于治不肖,庶几风俗更、仁义明、政教兴;乌平托?托之《春秋》。《春秋》之为书也,本天道,用王法,理人情。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天道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曰贤。--此三科九旨既布,而壹裁以内外之义例,远近之异辞,错综酌剂,相须成体。凡传《春秋》者三家,粤推公羊氏,有是说焉。方分左氏学湮于征南,穀梁本义汩于武子,惟此传相沿,以汉司空掾任城何休《解诂》列在注疏,汉儒接受之旨,藉可考见。其馀《公羊墨守》、《穀梁废疾》、《左氏膏肓》、《春秋汉议文谥例》等,尚数十篇,惜无存者。《解诂》体大思精,词义奥衍,然亦时有承讹率臆,未能纯会传意。今将祛其所惑,归于大道,乃辄因原注,存其精粹,删其支离,破其拘窒,增其隐陋,成《春秋公车通义》,冀备一家之言。"依旧次为十一卷。于胡母生、董仲舒、何劭公条例,悉能不坠师法。
他著尚有:《诗声类》十三卷,《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其于算数,则因秦氏方斜求圆术及算经商功章求方亭术引申推衍,广秦氏得四术补斛方得二十五问,成《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六卷。工为骈体,有《仪郑堂骈俪文》三卷。序戴氏遗书,洋洋千馀言,江都汪中读之,叹为绝手云。
附:
孔广铭,字文箴。以功授州判,发蜀。著有《公羊释例》三十卷、《孟子义疏》二十八卷、《五经异义疏证》二十卷。《庄子义训》、《前汉书考证》,皆未成书。诸书义证赅洽,而家法不紊。
孔广牧,字力赏,为诗人太仆眉涵仲子。五龄就傅,即知问学。父既尽难,事母极孝。研六经长于训诂考据,兼通中西算术。欲为《礼记》作流,念记文浩博,难以兼举,遂区分数类,将次第纂成合而为一。值咸丰庚申寇至清江浦,流离奔走,不遑撰述。间为诗歌,多抑塞无聊之语。友人或劝就难荫入监读书,备应京兆试。适盗贼梗途,与官军同行,见斩杀如草芥,顿触悲怀,感寒而殒。仅存《礼疏》残稿、《天算释》一卷、《孔子生卒年月考》一卷。遗书大率称引详确,推测精密,无愧古作者焉。
○孔继涵
孔继涵,字体生,一字诵孟,号荭谷,为袭衍圣公毓圻孙。
以乾隆庚辰举于乡,辛卯成进士。官户部主事。充《日下旧闻》纂修官。笃于内行,天性过人。岁丙戌,当与计吏偕,闻术者言,母氏恐有意外虞,则色变不欲行,父兄强之,行二百里,心怦怦动,策车而返。其在户部,寖向用矣,一旦以母疾遽告归养,而母氏殁。又三年,遂卒,年四十五。
夙雅志稽古,于天文地志经学字义算数,无不博综。宦京师七年,退食之暇,辄与友朋讲析疑义,考证异同。凡所抄校者,数千百帙。集汉唐以来金石刻千馀种,与经义史志相比附。又以编纂官书,遍观京城内外寺院古迹碑记,历西山,沿平昌,罔弗椠录。遇藏书家罕传之本,必校勘付锓,以广其传。所刊有《五经文字九经文样》、《杜预春秋长历土地名》、《赵纺春秋全锁匙》、《宋庠国语补音》、《赵岐孟子注》,为《微波榭丛书》。又刊《算经十书》、《休宁戴氏遗书》。所自撰者,有《考工车度记》、《补林氏考工记》、《解勾股粟米法》、《释数同度记》各一卷,《红榈书屋集》二卷,词四卷。
○雷学淇
雷学淇,字瞻叔,顺天通州人。举人鐏子。
嘉庆十九年进士,任山西和顺县知县、贵州永从县知县,历充丙子乙未同考官。鐏著有《古经服纬》,学淇承家教,好为讨论之学。每得一解,必求其会通,务于诸经之文无所抵忤。传笺注疏,取舍多殊,但期干事理之合,虽前贤不让也。尝谓:孟子先至梁后至齐,以本书观之甚明,而《史记》误谓惠王立三十六年即卒,遂云三十五年孟子至梁,而以惠王改元后十六年为襄王之世。若据《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十七年惠成王卒,是惠王后元十六年齐宣王始即位,则较然与孟子书适符。且《竹书》又称梁惠会诸侯于徐州改元称王,故孟子呼之曰王。《史记》谓孟子至梁之二年,惠王卒,襄王立,虽质诸经文,宜若可信;但卒于改元后之十七年,非三十六年也。襄王既立,孟子见其不似人君,乃东至齐,据《竹书》又齐宣即位之二年也。梁至齐千数百里,故曰千里。若孟子先见宣王,由邹之齐仅六百馀里,不得云千里矣。齐人取燕,孟子明言宣王时事。《史记》于齐失载悼子、侯剡二代,将威王之立皆移前二十二年,于齐人伐燕事不知折衷《孟子》,而年表谓在湣王十年,司马温公终求其说而不得,复将宣之即位移下十年以迁就《孟子》,自后说者迄无定论,亦据《纪年》,则伐燕在宣王七年,实周郝王之元年。凡《孟子》书所记古人年岁以《史记》《汉书》之说推之皆水合者,以《纪年》推之无不合。更以《竹书》长历推验列宿之岁差,历代之日食,自唐虞以来亦无有差忒焉。惟惜《纪年》一书,由五代以来,颇多残缺,爰博考隋唐以前诸书所征引者,搜辑参证,经时九年,稍复旧观,成书十四卷。又撰《古经天象考》十一卷,《图说》二卷,《夏小正经传考》二卷,《本义》四卷,《亦嚣斋经义考》若干卷。
○李惇
李惇,字成裕,又字孝臣,江苏高邮人。
其先由苏迁扬,祖、父皆以州文学力行善事。君幼读书颖异,七岁即知解经,有神童之目。既长,博洽通敏,尤深于《诗》及《春秋》三传。友同郡王念孙、汪中、刘台拱、顾九苞、任大椿诸人,力倡古学,极一时之盛。晚好历算,得宣城梅氏书,尽通其术。后与嘉定钱塘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