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传记
- 清代学人列传
清代学人列传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人门处。......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每见抄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
我们读《明儒学案》,每读完一案,便觉得这个人的面目活现纸上。梨洲自己说皆从各人全集纂要钩玄,可见他用功甚苦。但我们所尤佩服者,在他有眼光能纂钩得出、这是合第二个条件。梨洲之前,有位周海门曾著《圣学宗传》一书(1547-1629,名汝登,号海门,字继元,明嵊sheng人,为泰州学派名家罗汝芳的弟子,辑撰《理学宗传》十八卷,主要辑录宋明间理学家援禅入儒的言论),他的范围形式都和《明儒学案》差不多。梨洲批评他道:"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梨洲这部书,虽有许多地方自下批评,但他仅在批评里头表示梨洲自己意见,至于正文的叙述却极忠实,从不肯拿别人的话作自己注脚,这是合第三个条件。他在每案之前,各做一篇极翔实伽小传,把这个人的时代、经历、师友渊源详细说明,令读者能把这个人的人格捉摸到手,这是合第四个条件。所以《明儒学案》这部书,历来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唐鉴著《国朝学案小识》訾议梨洲,谓其以陈(白沙)、王(阳明)与薛、胡(薛,薛瑄,号敬轩;胡,胡居仁,人称敬斋先生;均为恪守朱学的明代理学名儒,从祀孔庙,被道学家目为"道统"传人)平列,为不识道统,可谓偏狭已极。无论道统之说我们根本不能承认,试思明代学术,舍陈、王外更有何物?梨洲尊陈、王而不废薛、胡,还算公道,岂有专取薛、胡而弃陈、王之理!
他关于史学的著述,有重修《宋史》,未成书,有《明史案》二百四十卷,已佚;有《行朝录》八种: 一、《隆武纪年》,二、《赣州失事记》,三、《绍武争立纪》,四、《鲁纪年》,五、《舟山兴废》,六、《日本乞师纪》,七、《四明山寨纪》,八、《永历纪年》。其余如《赐姓本末》(记郑成功事)、《海外恸哭记》、《思旧录》等,今尚存,都是南明极重要史料。而其在学术上千古不磨的功绩,尤在两部学案。
此外梨州之重要著作,如《易学象数论》六卷,力辩河洛、方位图说(朱熹著《易本义》,据北宋陈抟、邵雍的说法,谓《河图》、《洛书》为天地自然之易,先天八卦及六十四卦次序方位为伏羲之易,都只有图画而无文字,故首列图说,以黑白点子代表阴阳,画图表示河洛图形,井释其方位预示之先天消息,此书为宋元明理学家说《易》所本。)之非,为后来胡朏fei明(渭)《易图明辨》的先导;如《授书随笔》一卷,则阎百诗(若璩)问《尚书》而作此告之,实百诗《古文尚书疏证》的先导。这两部书都于清代经学极有关系。他又最喜历算之学,著有《授时历注》、《大统历推法》、《故授时历假如》、《西历假如》、《回回历假如》、《句股图说》、《开方命算》、《割圜八线解》、《测圜要义》等书,皆在梅定九(文鼎)以前,多所发明。其遗文则有《南雷文定》,凡五集,晚年又自删定为《南雷文约》四卷;又尝辑明代三百年之文为《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又续辑《宋文鉴》、《元文钞》,皆未成。
○惠栋
惠栋(1697-1758),字定宇,一字松崖,半家次子,学者称为小红豆先生。
初为吴江县学生,改归元和籍。自幼笃志向学,家多藏书;日夜讲诵。于经史、诸子、稗官、野乘及七经毖纬之学,靡不津逮。小学本《尔雅》,六书本《说文》,馀及《急就章》《经典释文》、汉魏碑碣,自《玉篇》、《广韵》而下勿论也。乾隆十五年,诏举经明行修之士,陕甘总督尹继善、两江总督黄廷桂交章论荐,会大学士九卿索所著书,未及呈进,罢归。卒干乾隆二十三年戊寅五月,年六十有二。
先生于诸经熟洽贯串,谓诂训古字古音,非经师不能辨,作《九经古义》二十二卷。尤邃于《易》,其撰《易汉学》乃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使学者得窥其门径。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附焉。又《郑康成易》一卷,《荀爽易》一卷。其末一卷,则先生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其撰《易例》二卷,乃镕铸旧说,以发明《易》之本例,随手题识,笔之于册,以储作论之材。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之说;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疏。书垂成而疾革,遂阙"革"至"未济"十五卦及《序卦》《杂卦》两传。虽为未完之书,然汉学之绝者干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撰《明堂大道录》八卷。《褅说》二卷,谓褅行于明堂,明堂法本于《易》。《古文尚书考》二卷,辨郑康成所传之二十四篇为孔壁真古文,东晋晚出之二十五篇为伪。又撰《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王士祯精华录训纂》二十四卷,《九曜斋笔记》、《松崖笔记》、《松崖文抄》及《诸史荟最》、《竹南漫录》请书。钱大昕称:"惠氏世守古学,而栋所得尤精;拟诸前儒,当在何休、服虔之间,马融、赵岐辈不及也。"
但一味推崇汉儒旧说,不论是非,墨守信从,厚古薄今,
○惠士奇
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居士,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周惕子。生时,父梦杨文贞公投刺来谒,遂以文贞名名之。
弱冠为诸生,不就省试。或问之,则曰:"胸中无书,焉用试为?"于是奋志读书,不久遂博通六艺。凡《九经》《四史》《国语》《国策》《楚辞》之文,皆能默诵,尝对座客诵《史记?封禅书》,终篇不失一字。康熙戊子,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言士,授编修。癸巳乙未会试,两充同考官。己亥,充祭告炎帝陵、舜陵使臣。庚子,主湖广乡试,督学广东。雍正元年癸卯,留任三年。尝谓;"汉时蜀郡僻陋,文翁守蜀,选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宽等东受七经,还以教授;其后司马相如、王褒、严遵、扬雄相继而起,文章冠天下。汉之蜀,今之粤也。"于是毅然以经学倡。三年之后,通经者多,文体为之一变。又谓:"今之校官,古博士也。博士明于古今,通达国体。今校官无博土之才,弟子何所效法?"访造舆论,得海阳进士翁廷资,即具疏题补韶州教授。部议学臣向无题补属吏例,特旨许之。在任迁右中允,超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任满还京,送行者如堵墙。既去,粤人尸视之,设木主,配食先贤,广州于三贤祠,潮州于昌黎祠,惠州干东坡祠。每元旦及生辰,诸生皆肃衣冠入拜。其得士心如此。丁未五月,奉旨修镇江城,以产尽停工罢官。乾隆初,入京以讲读用,所欠修城银得宽免。丁巳六月,补侍读。时已垂老,耳渐聋。己未春,以病告归。辛酉三月卒,年七十有一。
先生盛年兼治经史,晚年尤邃于经学。撰《易说》六卷、《礼说》十四卷、《春秋说》十五卷。其论《易》曰:"《易》始于伏羲,盛于文王,大备于孔子,而其说犹存于汉。不明孔子之《易》,不足与言文王;不明文正之《易》,不足与言伏羲。舍文王、孔子之《易》而远问庖牺,吾不知之矣。汉儒言《易》:孟喜以卦气,京房以适变,荀爽以升降,郑康成以爻辰,虞翻以纳甲。其说不同,而指归则一,皆不可废。今所传之《易》,出自费直。费氏本古文,王弼尽改为俗书,又创为虚象之说,遂举汉《易》而空之,而古学亡矣。易者,象也。圣人观象而系辞,君子观象而玩辞,六十四卦皆实象,安得虚哉?"其论《春秋》曰:"《春秋》三位,事其详于《左氏》,论莫正于《穀梁》。韩宣子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然则《春秋》本《周礼》以记事也。左氏褒贬,皆春秋诸德之论,故记事皆实,而论或未公。公羊不信国史,惟笃信其师说,师所未言,则以意逆之,故所失尝多,要之,左氏得诸国史,公、穀得之师承,虽互有得失,不可偏废。后世有王通者,好为大言以欺人,乃曰'三传作而《春秋》散',于是啖助、赵匡之徒争攻三传,以伸其异说。夫《春秋》无《左传》,则二百四十年盲焉如坐暗室中矣。公、穀二家,即七十子之徒所传之大义也,学者当信而好之,择善而从之;若徒据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力排而痛诋之,吾恐三传废而《春秋》亦随之而亡也。"其说《周礼》曰;"《礼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音;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故古训不可改也。康成注经,皆从古读。盖字有音义相近而讹者,故读从之。后世不学,遂谓康成好改字,岂其然平?康成《三礼》,何体《公羊》,多引汉法,以其去古未远,故借以为说。贾公彦于郑注如飞矛扶苏薄借綦之类皆不能疏,所读之率亦不能,疏,辄曰从俗读,甚非'不知盖阈'之义。夫汉远于周,而唐又远于汉,宜其说之不能尽通也,况宋以后乎?周秦诸子,其文虽不尽雅驯,然皆可引为《礼经》之证,以其近古也。"
先生幼时读《廿一史》,于《天文》《乐律》二志未尽通晓;及官翰林,因新法究推步之原,著《交食举隅》二卷。又撰《琴■〈辶篆〉理数考》四卷。所著诗有《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南中集》、《采篿集》、《归耕集》各一卷,《人海集》四卷,《时术录》一卷。
晚年自号半农居士,学者称红豆先生。初,郡城东禅寺有红豆一株,相传白鸽禅师所种,老而枯矣;及研溪先生迁居郡城东南香溪之北,复生新技;研溪移一枝植阶前,生意郁然;僧睿目存为绘红豆图,自题五绝句,又赋红豆词十首,和者二百余人,四万名士过吴门者必停舟访焉,因自号红豆主人,乡人则称曰老红豆先生。
○惠周惕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龙,号研溪,江苏吴县人。
父有声以九经教授乡里,与徐枋善,故先生少从枋游。幼即开敏,通群经章句。比长,复受业于汪尧峰,引为入室弟子。既冠,厄于贫,去学吏,迟顿试弁,孱徙而贾折阅。喟然曰:"命可回平!"闭户十年读,乃成通儒。康熙己未,举鸿词科,丁忧,本与试。辛未,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嗣以不练习国书,改外,调直隶密云县知县。邑当出关孔道,值北征过境,军需旁午,致劳瘁卒于官。
著有《易传》二卷,《诗说》二卷,《春秋问》三卷,《三礼问》六卷。而说诗尤解人颐。博而不芜,辨而不诡于正。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雅变雅,美刺杂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分,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均得有颂,鲁颂非僭。"其言率有依据。
先生之论学也,曰:"学有伪,有迂,有曲,有俗,有杂,有博,有醇,有通。贾逵傅会图谶,刘歆颠倒五经,是为伪。王夷甫谈黄老,房次律说春秋,是为迂。公孙希世用事,孔光与俗浮湛,非曲欤?朔皋持论不根,张王淫靡不急,非俗欤?夏侯破碎大道,贾山涉猎为儒,非杂欤?"如康成《辞训》质而繁,颖达《正义》详而冗,博矣,未醇也。扬雄覃思浑天,张衡候风地动,醇矣,未通也。贾长沙之匡建,刘中垒之忠精,魏元成之剀切帝心,陆敬舆之讥陈时病,其言足以救世,其道足以辅君,斯可谓之通矣。"盖所自任如此。综清一代谈汉儒之学者,推东吴惠氏三世,先生实其创始者,良不忝云。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年自号石云,直隶献县人。
少而奇颖,读书过目不忘。夜坐暗室内,二目烁烁如电光,不烛而能见物。比知识渐开,光即敛矣。
年二十四,乾隆丁卯科解元。甲戌成进士。散馆授编修。己卯,,充山西乡试正考官。庚辰,充会试同考官。辛巳,京察以道府计名。壬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命提督福建学政。癸未,授侍读。明年,丁父优。服阕,充日讲起居注官,擢左庶子。戊子,授贵州都匀知府,以四品留任,晋侍读学士。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有旨籍其家,昀与卢为姻,漏言于见曾孙荫恩,革职逮问,戍乌鲁木齐。辛卯,召还,授编修。三十八年,擢侍读,命为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丙申,擢侍读学士,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丁酉,京察一等。已亥,擢詹事,旋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壬寅,授兵部右侍郎,仍兼直阁事。改任不开缺,异数也。癸卯,转左侍郎。甲辰,充会试副考官。知武会设贡举。乙巳,晋左都御史。丙午,转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戊申,赐紫禁城骑马,充武会试正考官。壬子,畿辅水灾,奏请截留南漕万石,设十厂赈饥,全活无算。后为总宪者五,大宗伯者三。嘉庆元年丙辰,充会试正考官,转兵部尚书。己未,充武会试正考官。癸亥,六月,以八旬开秩,赍锡珍玩。乙丑,调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卒年八十二。予谥文达。
公于书无所不通,尤深汉《易》,力辟图书之谬。《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可谓通儒矣!胸怀坦率,性好滑稽,有陈亚之称。然骤闻其语,近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公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又好为稗官小说,而懒于著书。少年间有撰述,今藏于家,是以世无传者。他所纂辑,如《热河志》,《历代职官表》,《河源纪略》,《八旗通志》,暨方略、会典、三通诸馆,咸总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