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素问直解
黄帝素问直解
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
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盖以四时正气之法揆之,则知其差,故曰差同正法也。待时而去者,四维之交,待主时之气至而后去也。如春受冬气,夏受春气,秋受夏气,冬受秋气,气相通也。故脉之大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前气不交于本位,是谓四塞。夫气不相通,四塞者病。若其气之交,交而太过者亦病。故春脉沉甚曰病,夏脉弦甚曰病,冬脉涩甚曰病,秋脉数甚曰病。参见者,春初之脉,沉弦并见,夏初之脉,弦数并见之类。复见者,主时之脉已去,非其王时而复见也。未去而去者,后气未交,未当去而先去也。去而不去者,后气已交,应去而犹不去也。脉气如是,皆谓之病。反者,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脉非其时,反受克贼,已病而见此脉者死。故曰:气之相守而司于脉也,如权与衡之不得相失也。故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不清静而动乱,则苛疾起,即此相守司而不得相失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
一岁四时,有阴有阳,秋冬为阴,幽也。春夏为阳,明也。故问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秋清冬寒,两阴交尽而始春,故曰幽。春温夏暑,两阳合明而始秋,故曰明。日月营运,一寒一暑,故幽明之配,乃寒暑之异也。知寒暑之往来,则知一岁之幽明矣。
帝曰:分至何如?
承寒暑之意,问一岁之中,二分二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夏至则夏气已至,冬至则冬气已至,故气至之谓至。春分则与冬气分,秋分则与夏气分,故气分之谓分。夏至气同于夏,冬至气同于冬,故至则气同。春分与冬气分,秋分与夏气分,故分则气异。二分在仲春仲秋,二至在仲夏仲冬,非若四维之季孟相交,此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
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上文岐伯云,阳之动始于温,阴之动始于清,是春秋之气始于前也。阳盛于暑,阴盛于寒,是冬夏之气始于后也。然春夏秋冬六气往复以主岁,是主岁之气不常也。其补泻之味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
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
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一岁之中,司天在泉,上下所主,自有常气。当随其所利而正其味,则其补泻之火要也。上下止二气,合上下之左右而六气周,故曰左右同法。六气补泻正味,上文言之详矣。上文云,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故少阳主治之味,大要先甘后咸。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故阳明主治之味,大要先辛后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故太阳主治之味,大要先咸后苦。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故厥阴主治之味,大要先酸后辛。少阴之主,与少阳同。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故太阴主治之味,大要先苦后甘。六气补泻之正味如此,尤必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 ,工巧
神圣,可得闻乎?
,污同。百病之生,不越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化。补泻施治,未能十全,必治之十全,而要道可行。桴鼓相应,犹刺虽久而可拔,污虽久而可雪,工巧臻于神圣,不同方士,帝故问之。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一岁六气,各有所宜,变化为病,各有其机,故当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即神圣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病机无穷,审察不易,故愿闻之。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螈,皆属于心。
心,旧本讹火,今改。有病无形之气,而内属于形藏者。有病有形之本,而内属于气化者,皆病机也。
如诸风而头目掉眩,病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也,诸寒而经脉收引,病皆属于肾,寒气通于肾也。诸气而胸膈忿郁,病皆属于肺,诸气通于肺也。诸湿而身体肿满,病皆属于脾,湿气通于脾也。诸热而目瞀经螈,病皆属于心,热气通于心也。此病无形之六气,而内属于有形之形藏也。
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
于上。
火,旧本讹心,今改。诸痛痒疮,皆属于手少阳三焦之火。诸寒厥而固泄,皆属于下。下,下焦也。
诸痿痹而喘呕皆属于上;上,上焦也。是三焦火热之气有余,则诸疮痛痒而病于外;三焦火热之气不足,则诸厥固泄,诸痿喘呕,而病于内;以明三焦之气游行于上下,出入于内外也。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瞩于火。
禁,作噤。丧,去声。诸口噤无言而身鼓栗,如丧神明,失其内守,乃手少阴心经之病。心者火也,故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手足搐搦也。诸痉急而项背强,乃足太阳膀胱之病。膀胱者,水湿之府,故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气逆而冲于胸膈之上,乃手厥阴心包之病。心包者火也,故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胀满而腹大,乃足太阴脾经之病。热湿相蒸,脾土受病,故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躁扰不宁,狂烦越度,乃足阳明胃经之病。阳明者,燥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一时卒暴,筋强而直,屈伸不能,乃足厥阴肝经之病。厥阴主风,故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而鼻息有声,气上行而鼓动之,如鼓声者然,乃手太阴肺经之病。肺主气,气为阳,故皆属于热。
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酸,同 。 肿,肉肿也,肉肿则疼酸,气机不顺,则惊骇,乃手阳明大肠之病。阳明者,燥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戾,了戾也。诸转反戾,则溲便不利,溲便不利则水液混浊,乃手太阳小肠之病。太阳者,阳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水液澄澈清冷,则下焦虚寒,乃足少阴肾经之病。肾主水寒,故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呕吐酸水,暴注下迫,乃胆足少阳之病。少阳者,火也,故皆属于热。此病有形之形藏,而内属于无形之六气也。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承上文而总结之。以明审察之法也。上文诸病,有属于肝心脾肺肾者,有属于风火热湿寒者,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属形藏之有形者,当求之而得其真;有属气化之无形者,亦当求之而得其真有余而盛者,不得其平,故当责之。不及而虚者,不得其平,亦当责之。必先知五行之胜。若胜,则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即此有无求之,盛虚责之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必有五味阴阳之用,故相继而问之。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
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 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五味阴阳之用,彼此相济以成。如辛主发散,从内而外,必济以甘,故辛甘之味,为能发散而属乎阳。
苦主涌泄,从中上涌,从中下泄,必济以酸,故酸苦之味,为能涌泄而属于阴。咸味润下,主能下泄,能下泄,即能上涌,故咸味涌泄为阴。五味之外,复有淡味,淡主渍渗,能渍渗,即能行泄,故淡味渗泄为阳。此辛甘酸苦咸淡六者,气味虽殊,功用相济,或收或散者,收而能散,散而能收也。或缓或急者,缓而能急,急而能缓也。或燥或润者,燥而能润,润而能燥也。或 或坚者,而能坚,坚而能 也。此五味阴阳相济,以为功也。各以所利而行之,疏其血气也。调其气,令其调达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故曰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承调气使平之言,而复问也。谓非调气而得,则当以药治之。药之有毒无毒,调治何先何后,必有其道,故愿闻之。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治病各有其主,药之有毒无毒,以所治之病为主,更适方之大小以为制,此其道也。
帝曰:请言其制。
请言大小之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
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
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制方之道,君一臣二,无庸佐使,制济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剂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剂之大也。制小制中制大,大要,病寒者热治之,病热者寒治之,病微者逆治之,病甚者从治之,病坚者消削之,邪客者除去之,劳虚者温以治之,结聚者散以治之,留着者攻以治之,燥热者濡以治之,急疾者缓以治之,耗散者收以治之,损伤者益以治之,逸置者行之,惊骇者平之,或举而上之,或推而下之,或膏以摩之,或汤以浴之,或缓治以薄之,或急治以劫之,或开导之,或发散之。凡此皆各适其事之所宜,为复其故。
帝曰:何谓逆从?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小从多,观其事也。
逆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为正治。从者,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是为反治。制方小大,从小从多,则观其事之所宜也。
帝曰:反治何谓?
正治者,治之正,反治者,治之反,故问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
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反治之道,必以热治热,服药宜凉,是热因寒用也。以寒治寒,服药宜温,是寒因热用也。补药治中满,是塞因塞用也。攻药治下利,是通因通用也。此寒热通塞之治,后必伏其所主之病,而先其所因以投之,热治热,寒治寒,塞用塞,通用通,是其始则同。热者寒,寒者热,塞者通,通者塞,是其终则异。塞因塞用,则正气自强,故可使破积,可使溃坚。通因通用,则邪不能容,故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反治之道也。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上文论反治,帝欲详明正治,故问气调而得,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气调而得,正治之法也。上文云,逆者正治,故逆之乃所以从之。逆治而从之,若从治而反为逆之矣。逆治之道,即上文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义。故曰: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中,犹内也。病有从内而外者,有从外而内者,故复问病之中外,以悉其机。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
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
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治病必求于本,故从内之外者,当调其内;从外之内者,当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亦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亦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内病于脏腑,故曰调,外病于肌腠,故曰治。内病在内,外病在外,中外不相及,则但治其主病。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承上文内外之病,而问寒热似疟,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在中在外何如?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
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火热而复恶寒,恶寒而复发热,此为胜复之气;或一日发,或数日发,此为会遇之时;寒热有盛衰,发日有远近,此胜复之气,会遇之时,而有多少也。间数日发者,病气在阴,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间数日而远;一日发者,病气在阳,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一日而近。此即胜复之气相薄,而有盛衰之节也。虽寒热有如疟状,究之疟亦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