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直解


  帝曰:其应奈何?

  其应常奈何?

  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在天为气,在地为化,风热湿燥寒,天之气也,木火土金水,地之化也。各从其气化者,岁星从风木,荧惑从热火,镇星从湿土,太白从燥金,辰星从寒水,此五星各从天地之气化也。

  帝曰:其行之综疾逆顺何如?

  五星旋转有徐行、疾行、逆行、顺行,其义何如?

  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

  以道留久,路稽留延久也。逆守而小,逆而不进,自守其度,不放光芒也。此行之徐,是谓省下之义。盖省察其分野之下,君民之有过有德也。

  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

  以道而去,不久留也。去而速来,不逆守也。曲而过之,即有阻滞亦屈曲而过也。此行之疾,是谓有遗过之义。盖分野之下,省察有未合,复省察其所遗之过失也。

  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

  久留,守其位而不去也。环,遇其途而逆行也。环则离,留则附,故或离或附。附则顺,离则逆,此行之或逆或顺,是谓议灾与其德之义。盖议其分野之下常见其灾,与其改过为德而免之也。

  应近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

  其眚即发;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

  五星所过之度,有远近祸福之应。过度应近,则不放光芒而小;过度应远,则放光芒而大。所谓大者,光芒而大,倍常之一,则泾胜郁复之气化甚于常时。光芒而大,倍常之二,是为太过,其眚即至也。所谓小者,光芒小于常时一倍,其泾胜郁复之气化亦减少焉。若小于常时二倍,是谓临视,以上临下而视其有过,与其有德也。有德者则降祥以福之,有过者则降灾以伐之。

  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岁运太过,则

  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

  五星之行,有徐疾逆顺,所行之度有高下远近。是以星象之见也,位高则远,则星象小,位下而近,则星象大。大则星象之喜怒下应者迩,小则星象之祸福下降者远。五星有高下远近,岁运有太过不及和平。如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北者星居北极,越者出于众星之上,高且远也。如运气相得者而和平,则各行其道不相越矣。故岁运太过,则侮所不胜,致畏星失色而兼其母。如木运太过,土为畏星而失色,火为土之母,则火星亦失其色而兼其母,五运仿此而类推。岁运不及,则无畏星,无畏则星不失色而增色矣。

  如木运不及,则金星乘侮而增色,所不胜之土星亦相兼而增色也,五运仿此类推。

  消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微,示畏候王。

  当,去声。

  岁运太过不及,星象高下远近,其理至微,其道至深,故探其消息,则瞿瞿然而惊顾,仍莫知其妙。

  闵闵,忧之深也,深忧理道之切当,仍不知孰者为良。苟不深求而研察之,则妄行其治,必无征验,妄言灾祸,徒示畏以候王,此不学妄行,不知妄言,自欺欺人,必受夭殃。

  帝曰:其灾应何如?

  天人相应,理道至微,帝复问灾眚之下应。

  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

  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上文帝问其应如何?伯云各从其气化。化,犹气化,故四时星象之至,有太过而盛,不及而衰。凌犯,犹言过度也,五星过度,有相违而逆,相得而顺。留守其位,有期久而多,期速而小。彰形下见,有和霭而善,闪烁而恶。五行宿属,有已克而胜,受克而负。

  盛衰逆顺多少善恶胜负,征应于下,则有吉凶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

  时至盛衰,凌犯逆顺,留守多少,宿属胜负,理固宜然。同是星也,何以形有善恶,此帝独举以问。

  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丧,去声。

  安静者,善之象,躁乱者,恶之形。天之星象,有喜有怒,喜则安静而善,怒则躁乱而恶,复有泽有燥,泽则安静而善,燥则躁乱而恶。此喜怒忧丧泽燥,乃善恶所系,星象之常也,必谨察之,则吉凶征应可知矣。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

  异,分别也。喜怒忧丧泽燥六者,其象或高或下,其有分别乎?上文云高而远则小,小则祸福远,下而近则大,大则喜怒迩,故帝复有此问。

  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上文位高形小而应远,位下形大而应迩,固有异也。若喜怒忧丧泽燥之象见于高下,其应一也,无远迩之分也。故星象应于人,而人亦应之,谓人之喜怒即星之喜怒也,人之忧丧即星之忧丧也,人之泽燥即星之泽燥也,此天人之相应也。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

  五星德化政令灾变之理既明,帝故善之。复问德化政令,其中有动静损益,皆当何如?

  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

  多也。经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动静损益,在德化政令之中,非德化政令之外复有动静损益也。故夫德化政令,虽四时之灾变不能相加也,灾变之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五星之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灾变胜复盛衰,五星往来小大,皆用德化政令为之升降,是德化政令不能相无也。虽用之升降,仍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

  上文云,灾变不能相加,故问病生,何如?

  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

  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重,平声。

  有德有化者,气之和祥也。有政有令者,气之彰着也。若夫变易者,报复之纪始焉受制,既则复也。灾眚者,受伤之始,始受其伤,未发病也,故变易灾眚之至,而气相胜者和,谓四时主气能胜客气则和,不相胜者病,谓主时之气不胜客气则病。不胜而病,若重感于邪则病甚也。是变易灾眚,虽生民病,不能相加于德化政令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穷于无极也。余闻之,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

  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

  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欤,平声。

  极言之而赞其深,尊奉之而慎其传,所以为气交变大论者如此。

  此一节,言四时之德化政令灾变,星象之远近善恶吉凶,征应于人,以为气交之变也。

  卷之七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二篇

  木火土金水,有平气,有不及之气,有太过之气,皆其常也。天气制于上,运气主于中,万物生化,五虫孕育,有盛有衰,是其政也。五运根中,六气根外,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皆为五常之政,故以名篇。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

  太虚寥廓,天之幽远广大也。五运回薄,五行环回,根据薄于太虚之中也。五运回薄,其中有衰盛不同,因有损益相从,衰损则不及,盛益则太过,平气则不衰不盛,无损无益。故愿闻平气,何如而立其名,何如而定其纪?立名定纪,下文岐伯所言者是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敷布阳和,木之性也。上升明显,火之性也。化物周备,土之性也。审束平定,金之性也。沉静柔顺,水之性也。此五运平气,而有如是之名也。

  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

  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委和,阳和不敷而委弱也。伏明,明显不升而下伏也。卑监,化成不备,卑以自监也。从革,平定不审,从而变革也。涸流,静顺有愆,其流干涸也。此五运不及,而有如是之名也。

  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行。

  发生,生育峻发也,赫曦,曦耀显赫也。阜,阜高敦浓也。坚成,成物坚刚也。流衍,其流衍溢也。此五运太过,而有如是之名也。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三气,谓平气,太过,不及之气也。纪,年数也。候,五运之纪,各有时候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

  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

  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

  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

  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木之平气曰敷和。故敷和之纪,木德周布宣行,阳气以舒,阴气以布,五行各有所化。一气平则五气皆平,故五化宣平。其气端,木之正直也。其性随,木之柔顺也。其用曲直,木之枝干也。其化生荣,木之茂密也。其类草木,凡有形草木皆其类也。其政发散,木之条达也。其候温和,春时之气也。其令风,风为木之号令也。其藏肝,肝属木也。肝其畏清,木畏金也。其主目,目为肝窍也。麻体直而色苍,为五谷之首,故其谷麻。李色青而味酸,故其果李。核内有仁,木生之本,故其实核。春气温和,故其应春。毛虫通体皆毛,犹木之森丛,故其虫毛。犬性勇往直前,犹春之迅发,故其畜犬。苍者木之色,故其色苍。

  筋者肝所主,故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肝气不达也。酸者,木之味。角者,木之音。凡具木体之物,其中必坚。八者,木之成数也。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

  火,其欧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

  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 ,其味苦,其音

  征,其物脉,其数七。

  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位南方,故升明之纪,正阳而治,阳气四布,故德施周普。火气平,则五行之化气皆平,故五化均衡。其气高,火之上炎也。其性速,火之急烈也。其用燔灼,火之焚热也。

  其他蕃茂,火之广大也。其类火,凡有形之火皆其类也。其政明曜,火之光焰也。其候炎暑,夏时之气也。

  其令热;热为火之号含也。其藏心,心属火也。心其畏寒,火畏水也。其主舌,舌为心窍也。麦春生夏熟,故其谷麦。杏色赤味苦,故其果杏。络脉横逼,火散之象,故其实络。夏气炎暑,故其应夏。羽虫飞翔戾天,犹火之炎上,故其虫羽。马,干象,主天,天以日光明,故其畜马。赤者,火之色,故其色赤。血者心所主,故其养血。其病 ,火气不周也。苦者,火之味。微者,火之音。凡具火体之物,必有络脉。七者,火之成数也。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

  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藏脾,脾其畏风,其变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

  长夏,其虫保,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否,批上声,下同。

  土之平气曰备化。天生地成,故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土王四时,故德流四政。土气平,则五行之化气皆平,故五化齐修。其气平,土之中正也。其性顺,土之柔和也。其用高下。土之山泽也。

  其化丰满,土之敦浓也。其类土,凡有形之土皆其类也。其政安静,土之镇重也。其候溽蒸,长夏之气也。

  其令湿,湿为土之号令也。其藏脾,脾属土也。脾其畏风,土畏木也。其主口,口为脾窍也。稷似黍而色 ,故其谷稷。枣味甘而肉黄,故其果枣。肉形丰浓而敦阜,故其实肉。长夏之气溽蒸,故其应长夏。保虫肉体无毛,犹上之柔润,故其虫保。牛,坤象,属地,地主生物,故其畜牛。黄者,土之色,故其色黄。肉者脾所主,故其养肉。其病痞塞,土气不升也。甘者土之味,宫者土之音。凡具土体之物,必有肤肉。五者,土之生数也。《六元正纪大论》云,土常以生,故不举成数而举生数也。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

  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谷,

  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

  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金之平气曰审平。秋时收杀,金气主之,故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金气平,则五行之化气皆平,故五化宣明。其气洁,金之净白也。其性刚,金之坚锐也。其用散落,金之肃杀也。其化坚敛,金之凝束也。其类金,凡有形之金皆其类也。其政劲肃,金之健利也。其候清切,秋时之气也。其令燥,燥为金之号令也。其脏肺,肺属金也。肺其畏热,金畏火也。其主鼻,鼻为肺窍也。稻米完而稻薪坚,故其谷稻。桃外壳而内肉白,故其果桃,桃,胡桃也。壳包乎外,金之介甲,故其实壳。秋风清切,故其应秋。介虫负甲而外坚,犹金之甲胃,故其虫介。鸡,支酉,属金,而喜斗,犹金之攻伐,故其畜鸡。白者金之色,故其色的。皮毛者肺所主,故其养皮毛。其病欲,肺气不和也。率者余之味,商者金之音。凡具金体之物,其外必坚。九者,金之成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