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素问直解
黄帝素问直解
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病传》论云: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膀胱病小便闭,病先发于膀胱也。五日少腹胀腰脊痛 ,五日始传之肾也。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又一日传胃,又一日传脾,而不传小肠与心也。膀胱与肾、胃与脾相传,则腑脏皆病,水病土刑。又二日而病不已,则死,冬之鸡鸣在丑,膀胱肾病,土克水也。夏之下晡在申,脾胃皆病,土不生金也。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次者,木火土金水相生而传。故诸病以次,是相传之正。
如是者,谓如上文之相克而传。则皆有死期,虽治无功,故不可刺。若间一脏相传,其病当止。如肺欲传肝而肾间之,则金生水,水生木;肾欲传心而肝间之,则水生木,木生火;肝欲传脾而心间之,则木生火,火生土;心欲传肺而脾间之,则火生土,土生金;脾欲传肾而肺间之,则土生金,金生水。是以其病当止。若不止,及至三四脏者,是以次相传,乃可刺也。此一节论病传相克之死期,必相生而传,始可刺治也。
卷之六
合下三卷,计论七篇,皆名大论。论五运六气司天在泉,天时民病寒热胜复之理。天地之阴阳四时,备于人身;人身之寒热虚实,同于天地。首纪天元,而五运五行六气微旨,归于人气以交变。更有五常之政,六元之纪,道极其大,理悉其微,至真至要,皆大论也。
卷之六
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八篇
此篇引《天元玉册》之言,以明五运六气,上下相召,五六相合,三十岁为一纪,六十岁为一周,周而复始,无有终时,着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故曰《天元纪大论》。
《太始天元玉册·运气微旨篇》曰:太虚寥廓,肇其化元,虚皇转运,变易渊玄,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十二流精,五气横天,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天以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地以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五运之德,气建于寅。又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己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
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
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天有五行之理,以御天度之五位,而五位之中,以生寒暑燥湿风之五气,数相合也。其在于人,则有五脏,化生五脏之气,五气之中,以生喜怒思忧恐之五志,其数亦相合也。《六节脏象大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谓五运递相承袭,而一岁之中,皆主治之,至三百六十五终期之日,则周而复始。其运惟五,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六气之候,奈何合之?帝欲详明五运六气相合之道,而问也。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五运合于三阴三阳,盖欲昭明天地交会之道,故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三阴三阳者,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万物之多,皆以五运阴阳为之纲纪。物极之变,物生之化,皆以五运阴阳为之父母。物之始生,物之肃杀,皆以五运阴阳,为之本始。是此五运阴阳,乃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六微旨大论》曰: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此万物所以有变化生杀也。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阴阳者,天地之道,至精至微,故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此天地神明之府,所当通其神用也。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即上文变化神用而推论之。夫变化之为用也,至神无方。故在天为玄,玄,纯粹幽深也。在人为道,道,大中至正也。在地为化,化,孕育生成也。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申明在地为化,化生五行之五味也。在人为道,道生观察之智慧也。在天为玄,玄生灵明之神变也。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
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即在天为玄,玄生神而推论之,则无在非神。故神在天为风者,在地即为木;神在天为热者,在地即为火;神在天为湿者,在地即为土;神在天为燥者,在地即为金;神在天为寒者,在地即为水。风热湿燥寒,无形之气也,故在天为气。木火土金水,有象之形也,故在地成形。在地之形,与在天之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
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在天之气,通于在地之形,而化生万物。然则天地者,乃万物之上下也。天地左右旋转者,乃阴阳之道路也。天地之一水二火者,乃阴阳之征验而兆端也。天地之秋金春木者,乃万物生成之终始也。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之气,而气各有多少。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之形,而形各有盛衰。形气相感,是上下相召,多少盛衰,而损益彰矣。此言形气相感,所以对帝五运五行,与三阴三阳六气相合之问也。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木火土金水,谓之五运。一岁之中有五运,故愿闻五运之主时。
鬼臾区曰:五气营运,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五气营运,言五行之气,同于五运,次第循行,各终一岁之期日,非独主于四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五运主岁主时之义,必有所本,故请闻其所谓。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
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基,本其,作基亦通。
此引《太始天元玉册》之言,以明运气之本于元始也。太虚寥廓,言天之清净而广大也。肇基化元,言始基造化之真元也。故万物皆资之以为始,而五运循环以终天,此五运之所以主岁也。真灵之气,布于四时,故曰布气真灵。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故曰总统坤元,此五运之所以主时也。九星,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也,九星悬朗于上,下应九州。七曜,金木水火土星日月也,七曜周旋于左右,以应五行。曰阴曰阳,立天之道也。曰柔曰刚,立地之道也。阴幽阳显,曰阴曰阳,则幽显既位,既位犹云定位也。寒柔暑刚,曰柔曰刚,则寒暑弛张,弛张,犹云往来也。夫幽显既位,寒暑弛张,则生生化化,而品物咸章,咸章,万物由生而化,从化而生,彰明昭着也。此五运生岁,五运主时,而万物化生也。此天元册文之言,传自往古,至臣斯时,已经十世,帝欲闻其所谓,则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天元册文之言,以明五运主岁主时之本,帝故善之,复举鬼臾区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之言以问。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阴阳之气,有大有少,其气不同,各有多少。阴非一阴,阳非一阳,故曰三阴三阳,此气所以有多少也。五运之形,有盛有衰,谓五行之治,盛则太过,衰则不及,各有太过不及,此形所以有盛衰也。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甲丙戊庚壬为阳,主有余;乙丁己辛癸为阴,主不足。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主有余;丑卯巳未酉亥为阴,主不足。干支以次相纪,是阳年有余而往,则阴年不足随之,阴年不足而往,则阳年有余从之。迎,犹从也。知从知随,则阴阳干支之气,可与相期而有定矣。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承上文有余不足之意,而言六十岁之中,有天符、岁直、三合之年,则为平气,无有余无不足也。天符者,如甲己土运之岁,岁当己丑己未,盖己为土运,而丑未为太阴湿土;乙庚金运之岁,岁当乙卯乙酉,乙为金运,而卯酉为阳明燥金;丙辛水运之岁,岁当丙辰丙戌,丙为水运,而辰戌为太阳寒水;丁壬木运之岁,岁当丁巳丁亥,丁为木运,而巳亥为厥阴风木,戊癸火运之岁,岁当戊子戊午,戊寅戊申,戊为火运,而子午为少阴君火,寅申为少阳相火。五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应,故曰应天为天符。岁直者,如甲己土运,岁当甲辰甲戌,己丑己未,盖甲己运土,而辰戌丑未属土也;乙庚金运,岁当乙酉庚申,乙庚运金,而申酉属金也;丙辛水运,岁当丙子辛亥,丙辛运水,而亥子属水也;丁壬木运,岁当丁卯壬寅,丁壬运木,而寅卯属木也;戊癸火运,岁当戌午癸巳,戊癸运火,而巳午属火也。五运之气,承袭岁支,故曰承岁为岁直,直,犹会也。三合者,五运之气,司天之气,岁支之气,三者皆同。如戊午之岁,戊为火运,午为少阴君火,而午支亦属乎火;己丑己未之岁,己为土运,丑未为太阴湿土,而丑未之支,亦属乎土;乙酉之岁,乙为金运,酉为阳明燥金,而酉支亦属乎金,故曰三合。三合,又名太乙天符。为治者,言天符、岁直、三合,无有余无不足也。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上文云。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故问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
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长,去声。藏如字,下俱同。
此引天元册文之言,言天地气交,以明上下相召之意。寒暑燥湿风火,乃天之六气,而为天之阴阳也。
太阳主寒,少阴主热,暑犹热也,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厥阴主风,少阳主火,故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乃地之五行,而为地之阴阳也。春木主生,夏火主长,长夏土主化,秋金主收,冬水主藏,故生长化收藏下应之。春生夏长,而岁半之前,天气主之,故天以阳生阴长。秋杀冬藏,而岁半之后,地气主之,故地以阳杀阴藏。夫阳生阴长,是天有阴阳。阳杀阴藏,是地亦有阴阳,此天元册文之言,引之以明上下相召之意。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申明地亦有阴阳者,即上文所言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而主生长化收藏。但言地而不言天者,地秉天气以化生也。秉天气以化生,故天为阳,而阳中有阴,地为阴,而阴中有阳。是天地者主生化,不但天主生长,地主杀藏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
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
天地阴阳,上下相召,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天动地静。地以五运,应天之气,则动而不息。五运本于天干,始于甲之土运,次则乙之金运,次则丙之水运,次则丁之木运,次则戊之火运。土金水木火,五岁以终,至六岁右迁于己,复起土运,此地之五运,而上召于天也。天以六气,应地之气,则静而守位。六气本于地支,始以少阴君火之子,次则太阴湿土之丑,次则少阳相火之寅,次则阳明燥金之卯,次则太阳寒水之辰,次则厥阴风木之巳。三阴三阳,以君相二火,而合五行,至六期则六气以终。七岁临午,复环会于少阴君火,此天之六气,而下召于地也。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天动地静,天上地下,天阳地阴。如上文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则损益在其中,而变所由生也。此承帝问,所以申明上下相召,而损益彰者如此。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五岁左迁,六期环会,上下相召,为周为纪,其有定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
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上下周纪之数,乃天之六气,地之五运,相合而成。天以六为节,六气之三阴三阳也。地以五为制,五运之五行也。周天气者,子属少阴君火司天,丑属太阴湿土司天,寅属少阳相火司天,卯属阳明燥金司天,辰属太阳寒水司天,巳属厥阴风木司天,是六期为六气之一备。终地纪者,甲主土运,乙主金运,丙主水运,丁主木运,戊主火运,是五岁为五运之一周。五运者,五行也。六气者,亦五行也。六气之中,有二火,则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主神明,故曰以明,相主辅佐,故曰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