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直解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

  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 吟至微,秋毫在目。

  日月营运,一寒一暑,能经理天地阴阳之气化者,则不失四时之气化;人有十二节,时有十二节,能知十二节之理者,则天人合一,虽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心于八方风动之变,则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五胜更立之变,亦能知之。五胜更立,虚实存焉,能达虚实之数者,则众人不知,我独知之,故独出独入,而游行于天地之间, 吟之下,得其至微,秋毫纤悉,备在于目,能如是也,可以宝命全角矣。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

  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 吟,敢问其方?

  别,音逼。胜,平声,下同。量,平声。承岐伯之言而复问也。伯云:天有阴阳,而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又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而天地合气,各有分别,在地则别为九野,在天则分为四时,由四时而计其月,则月有大小,由月而计其日,则日有短长。又云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今万物并至,不可胜量。又云达虚实之数者, 吟至微,今虚实 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阴阳万物,不外五行制化之道。金能制木,故木得金而伐;水能制火,故火得水而灭;木能制土,始焉木王,既则木之子火亦王,火王生土,故土得木而达;火能制金,故金得火而缺;土能制水,故水得土而绝。万物皆有制克之道,故万物尽然,制而复生,无有穷尽,故不可胜竭。不可胜竭,所以申明土得木达之义。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

  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共,供同。上古之世,以针治病,故针有悬布天下者,其法有五。黔首黑发之民,于力田纳税之外,仅供余食于家,而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以我之神合彼之神,得神者昌,故治神为先。二曰知养身,一身血气得其所养,则营运不息,故以养身为次。三曰知毒药为真,毒药攻邪,知之不真,则用之不当,故必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上古之世,冶铸未兴,砭石为针,则小大之制宜审也。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人之有形,不外腑脏血气,不明其诊,无以行针,故必知腑脏血气之诊。凡此五法,俱布立于天下,各有所宜者,而先施之,此用针可以全形,全角可以宝命也。

  今末世之制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其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

  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和,去声。制,制针之小大也。今末世之制,但知治形,故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众土所共知也。若夫治神,则上法天,下则地,可以随应而动,随应而动,则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此治神之道,无有鬼神,介绍于其间,而独来独往。此举针刺之神,以明万物虚实之数, 吟至微之方也。

  帝曰:愿闻其道。

  愿闻治神之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一曰治神,故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所以敛神也。后乃存针,神先针后也。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

  神先针后,通其经脉,而众脉若不见,神先针后,除其凶疾,而众凶若弗闻。合外以为内,合内以为外,故外内相得,必先治神,后乃存针,故无以形先。

  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弗近,五实弗远。

  往来者,气机出入也。得神则可玩往来施于人者,刺其病也。得神乃可施刺于人。人有虚实,谓人之虚实不同也,五虚,五脏正气虚也,虚则不可针,故曰弗近,五实,五脏邪气实也,实则宜针,故曰远。

  至其当发,间不容 。

  ,瞬同。发,举也。 ,转目也。至其举针之际,其间不容于转目尔。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务,专一也。匀,园活也。手动若务者,以手按穴,似专一而不移。针耀而匀者,行针之时,复光耀而园活也。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适,自得也。清静其意,以视行针之义,可以观其自得之变。变,通变也,言不执着之。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冥冥,静之至也。莫知其形,变之至也。夫静意视义,观适之变者,是谓冥冥,而莫知其形也。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乌乌,乌之叠至也。稷稷,稷之叠聚也。从见其飞,见其针之飞耀也。不知其谁,针园活而难按也。

  夫手动若务,针耀而匀者,一如见其乌乌之至,见其稷稷之聚,从见其针之飞耀园活,而不知其谁也。

  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伏如横弩,针之未举也。起如发机,针之已施也。夫至其当发,间不容 者,言未针如横弩之伏,至其当发,如机之速,其间不容转 也。此皆治神之道也。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五虚弗近,五实弗远,是但刺其实,不刺其虚。帝欲合虚实而咸刺之,故问何如而治其虚,何如而治其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刺虚须实者,刺虚人须内其气而实之也。刺实须虚者,刺实人须泄其气而虚之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经脉之气,已至于针孔,则当专心致志,而慎守勿失也。夫针之深浅,皆慎守勿失,故曰深浅在志,而气之远近,亦皆慎守勿失,故曰远近若一。其慎守也则始临深渊,其勿失也,则手如握虎,其深浅在志,而远近若一也,则神无营于众物。

  此一节,言知天人合一之理,针刺神明之道,可以宝命,可以全角也。

  卷之三

  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篇

  八正,天地八方之正位也。天之八正,日月星辰也。地之八正,四方四隅也。合人形于天地四时,阴阳虚实,以为用针之法,神乎神,独悟独见独明,故曰八正神明也。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服,事也。上编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然虽治神,必有法则,以为用针之事,帝故问之。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天光,日月星辰也。用针之道,上法天时,下则地理,更合天之日月星辰,以为法则也。

  帝曰:愿卒闻之。

  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愿尽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合以天光者,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也。法天者,候四时之气也。则地者,候八正之气也。定,安静也。人气安静乃行针以刺之。此为用针之事也。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易,去声。泣,作涩。人身血气,上应于天,是故天气温和,日色光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

  淖液,滋灌也。浮,外行也。血淖液,故血易泻;卫气浮,故气易行。若天不温和而寒,日不光明而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凝涩,不淖液也。沉,不浮也。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

  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人身血气,不但应天日,且应天月也。月始生,月朔也,月生之日,卫气大会于风府,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月望也,月望则血气充盛,故血气实,而肌肉坚;月郭空,月晦也,月晦则血气虚微,故肌肉凝,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伤寒论云:血弱气尽,腠理开者是也。是以人当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时而调血气,是以天寒无刺,寒则坚凝,故无刺也;天温无凝,温则流通,故无凝也;月生无泻,不伐其生气也;月满无补,不益其有余也,月郭空无治,正气虚邪,不能去也,凡此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得时而调,乃因天序之盛虚,故曰因天之序,盛虚之时也。移光,去形晦而光明也。定位,日月中天而位定也。正立而待,整肃其体,待天人气盛,然后行针以刺也,凡此皆得时而调也。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

  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重,平声。别,音逼。月生无泻,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无补,月满而补,则血气扬溢于外,则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无治,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乱经则阴阳相错,阴阳相错,则真邪不别,真邪不别,则邪气内沉,沉以留止,真气不充,则外虚;邪气相薄,则内乱。外虚内乱,则淫邪乃起,凡此皆不能得时而调也。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星辰躔度,八正定位,何以候之?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

  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邪虚,而避之勿犯也。

  日月之行,星辰为之卫,是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制日月之行,则星辰可候矣。八风之邪,八正为之位,是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知八风之邪,则八正可候矣。天有四时,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人候其气,以时调之也。春秋之气温和,冬夏之气寒暑,以时调之,则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

  人之受邪,身之虚也。天之有邪,天之虚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内至于骨,内至于骨,则入伤五脏,其两虚相感之时,而工候救之,弗能入伤五脏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灵枢·九针论》云:“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渍治之,是谓天忌日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凡此皆星辰八正之候也。

  此一节,言法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以为刺法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上古之世,以针治病,故承上文法星辰之义,而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黄帝法往古而着《针经》,《针经》,《灵枢经》也。灵枢首篇,黄帝有先立针经之语,故欲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法往古而知针经,必有验于来今。夫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如冬日寒而夏日温,晦朔虚而弦望盛也。即以十月而候四气之浮沉,如春夏日月则气浮,秋冬日月则气沉也。以四气浮沉而调之于身,可观其气之立有验于身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

  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法往古而知针经,可以观其冥冥,夫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行于外,冥冥然也。而工独之,有可观矣。工之所以独之者,亦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并四时气之浮沉,与人参伍相合而调之,日月四时之理明,则人身之理亦明,故工常先见之。然理微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尔。

  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

  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形见之见,去声。法往古而知针经,可以通于无穷。夫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可传后世,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而工独知之,惟不形见于外,故视之无形,尝之无味。视无形、尝无味故谓冥冥而若神仿佛也。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

  情,莫见其形。

  中,去声,下同。邪之中人,有虚邪,有正邪。虚邪者,乃八正之虚乡邪气,而中于人身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用力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腠理开,而逢虚风,不同于八正之邪,故中人也微,微则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也。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萌芽,病之微也。上工治病,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乘其正气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若邪病已成,正气已败而救之,斯为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而病已成也。救其已败者,因病而败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