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素问直解
黄帝素问直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愈在庚辛,即病在脾,愈在秋也。庚辛不愈加于甲乙,即春不死持于夏也。起于戊己,即起于长夏也。此藏气法十干之四时也。
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静。
,音迪。 ,昃也。日 乃午后未分,土王之时,故曰 慧,即起于长夏,起于戊己也。日出乃木王之时,木克土,故日出甚,即甚于春,加于甲乙。下晡乃申酉金王之时,土生金,故下晡静。
以肝心为例,当日中火王而静,今下晡静者,以明子母气王,皆能静也。此藏气法一日之四时也。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病则土不柔和,故脾欲缓。治之之法,当急食甘味以缓之,甘能缓中也。脾气欲缓,苦泄则泻,故用苦泻之。苦泄为泻,则甘缓为补,故甘补之。此藏气法地之五味也。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金也,冬,水也,水为金之子,故病在肺,愈在冬。子气王而病不愈,至夏,则火克金而病甚矣。
夏不死,持于长夏,土生金也。至秋而金气复王,故起于秋。饮冷形寒则伤肺,故禁寒饮食寒衣。此藏气法一岁之四时也。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愈在壬癸,即病在肺,愈在冬也。壬癸不愈,加于丙丁,即冬不愈,甚于夏也。丙丁不死,持于戊己,即不死,持于长夏也。起于庚辛,即起于秋也。此藏气法十干之四时也。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下晡,乃金王之时,故下晡慧,即起于秋,起于庚辛也。日中乃火王之时,火克金,故日中甚,即甚于夏,加于丙丁也。夜半,乃水王之时,金生水,故夜半静,亦子气王而安静也。此藏气法一日之四时也。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病则气散,故肺欲收,治之之法,当急食酸味以收之。酸主收也,肺气散而欲收,收之即所以补之,故用酸补之。酸收为补,则辛散为泻,故辛泻之。此藏气法地之五味也。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之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淬HT 热食、温炙衣。
淬,音翠,余篇同。HT ,音衰。淬HT 热食,火燔之食也。温炙衣,火焙之衣也。肾,水也,春,木也,木为水之子,故病在肾,愈在春。子气王而病不愈,至长夏,则土克水而病甚矣。长夏不死,持于秋,金生水也。至冬,则水气乘王,故起于冬。肾为水脏,燥而不润,肾所苦也,故禁犯 HT 热食,温炙衣。此藏气法一岁之四时也。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加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愈在甲乙,即病在肾,愈在春也。甲乙不愈,加于戊己,即春不愈,甚于长夏也。戊己不死持于庚辛,即长夏不死,持于秋也。起于壬癸,即起于冬也。此藏气法十干之四时也。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夜半,乃水王之时,故夜半慧,即起于冬,起于壬癸也。四季,乃辰戌丑未,土王之时,土克水,故四季甚,即甚于长夏,加于戊己也。下晡,乃金王之时,金生水,故下晡静,即持于秋,持于庚辛也。此藏气法一日之四时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病则水汛,故肾欲坚,治之之法,当急食苦味以坚之,苦为火味,故能坚也。肾濡欲坚,坚之即所以补之,故用苦补之。苦坚为补,则咸 为泻,故咸泻之。此藏气法地之五味也。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
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总结上文之义,上文病肝心脾肺肾,皆邪气之客于身,故曰: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乃以胜相加。如燥金伤肝,寒水凌心,风木乘脾,火热烁肺,濡湿侵肾是也。上文病五脏而能愈,皆至其所生而愈也。病五脏而致甚,皆至其所不胜而甚也。五脏病甚而能持,皆至于所生而持也。持而能起,皆自得其位而起也。决其间甚死生,必诊脉而知之,故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其间甚之时,以及死生之期。有如上文之所云尔。
此一节,言五脏之气,法天之四时,地之五味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
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音荒,余篇同。厥阴肝脉布胁肋、抵小腹,故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怒者肝之情,肝病故令人善怒。若肝气内虚,不能上升,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生气不达,则善恐,如人将捕之,而有惊骇之状,取其厥阴与少阳之经,而治之。盖少阳者,厥阴中见之气也。若肝气上逆,则头痛颊肿,耳聋不聪,当取厥阴少阳之经而出其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 中血者。
甲,胛同。此论心病,而言心包之经脉,以明心不受病也。《灵枢·经脉》论云: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循胸出胁,故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又云: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太阴,肺也,少阴,心也,故膺背痛而病心,肩胛痛而病肺。又云:入肘中,下臂,故两臂内痛。心火内虚,土无所生,则腹大连胸,故虚则胸腹大。经脉不能循胸出胁,循胁出背,故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少阴太阳之经而治之,少阴者心也,心气和,则心包亦和,太阳者,心为阳中之太阳也。舌下血者,取心之开窍,而刺出其血也。其变病者,言始病心包之经脉,今变病太阳之孙络。当刺中,而取其血者, 中,足太阳之委中,乃 中央之合穴也。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
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周身肌肉,脾土主之,故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痿,犹痹也。脾足太阴之经脉,起于足大趾,循经上膝,脾病,故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脾土内虚,不能四布,则腹满。土气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脉而治之,则在太阴阳明。兼及少阴者,火土相生之火。血者,通其经脉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
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尻,考平声,余篇仿此。肺气不利,则喘咳逆气。肺之经脉不和,则肩背痛、汗出。太阳合肺,行于皮毛,太阳经脉,从腰脊,贯臀入 ,至端抵足,今太阳之气,不和于肺,故尻阴股膝髀足皆痛。厥阴之脉,贯膈注肺,今肝气内虚,不能贯膈注肺,故少气不能报息。息,呼吸也。从厥阴而出于肺,故曰报也。肝木之气,不能上升则耳聋嗌干。取其经脉而治之,则在太阴,太阴者肺也。又曰: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者,言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乃病足太阳之经脉于外。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乃病足厥阴之经脉于内。在外者治其外,在内者治其内。血者,通其经脉也。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肾为水脏,水逆于下,故腹大胫肿。肾为生气之原,奔气上迫,故喘咳。生阳之气,不周于身,故身重。寝则阳气归阴,阴虚故汗出。汗出故憎风。肾气虚微,心肾不交,则胸中痛。胸者,心之宫城也,大腹属坤土,小腹主生阳,生阳气虚,不温其土,故大腹小腹皆痛。阴寒盛,阳气虚,故清厥。
清厥微冷,厥,逆也。心有所忆,谓之意,心肾不和,故意不乐。取其经脉而治之,则在少阴太阳。少阴者,肾也,太阳者,心为阳中之太阳也。血者,通其经脉也。
此一节,言五脏病气在于经脉,当取三阴三阳之经脉而治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此举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以明上文五苦之意。肝主春,其色青。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宜食甘。
稽其谷畜果菜,而合于甘之味,则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心主夏,其色赤。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宜食酸。稽其谷畜果菜,而合于酸之味,则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肺主秋,其色白。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宜食苦。稽其谷畜果菜,而合于苦之味,则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脾主长夏,其色黄。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夫脾苦湿,亦苦燥,若脾苦燥,则宜食咸。稽其谷畜果菜,而合于咸之味,则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诸脏皆合上文,脾脏不合者,以上文两言苦味,一言苦以燥之,一言苦以泄之,盖苦味主泄,未必能燥,故此则曰宜食咸,咸以泄之也,宜食咸必脾脏之苦燥矣。脾脏属土,贵得其平,既苦湿,亦苦燥,故彼此更易其辞,圣人立教之旨,贵学人之能悟也。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肾主冬,其色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宜食辛。稽其谷畜果菜,而合于辛之味,则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毒药攻邪。
此举药之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以明上文五欲之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辛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酸收;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甘缓;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苦坚;心欲 ,急食咸以 之,故咸 。夫谷畜果菜,皆有辛酸甘苦咸之味,而散收缓坚 ,莫若毒药,其力乃倍,以明上文诸急食者,急以毒药攻邪,得其平也。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
五谷,所以养五脏者也,故五谷为养;五果,所以助五脏者也,故五果为助;五畜,所以益五脏者也,故五畜为益;五菜,所以充五脏者也,故五菜为充。谷果畜菜有气有味,味入口,气归鼻,气味合而服之,可以补有形之精,益无形之气,而不同于毒药也。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
坚或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此谷果畜菜药五者,皆有辛酸甘苦咸之味,五味合五脏,故各有所利。利,犹宜也。或肝欲散,或肺欲收,或脾欲缓,或肝苦急,或肾欲坚,或心欲 ,此散收缓坚 ,五脏之所欲也。五脏各有所欲,各有所苦,或急者,肝苦急也。兼言或急,则心或苦缓,脾或苦湿,肾或苦燥,肺或苦气上逆,皆在其中。天行四时,人具五脏,地生五味,四时五脏之病,随五味所宜,以为脏气法时也。
此一节,言谷畜果菜药,各有五味之五行,以明藏气法天之四时,更法地之五味也。
卷之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篇
上编论五脏之气,上法天时;此岐伯承上编之义,宣明五气。盖天地之数,不外于五,人身形藏,总属于气。故举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而宣明五气也。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地之五味,养人五脏,五味入五脏,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
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溺,鸟去声。五气所病者,五脏本气为病也。病气在心,则为噫,噫,微嗳也;病气在肺,则为咳,咳,气上逆也;病气在肺,则为语,语,多言也;病气在脾,则为吞,吞,舌本不和也;病气在肾,则为欠为嚏,欠者阴阳相引,嚏者,阴出于阳也。此五脏本气不和而为病也。五脏不和则六腑不利,故胃病,则为气逆;不能上出于肺,则为哕,哕,呃也,不能下交于肾,则为恐,恐,戊癸不合也;大肠小肠病,则为泄,泄,水谷下注也;下焦病,不能决渎,则汛溢而为水,膀胱病,气滞不利,则为癃,气虚不约,则为遗溺;胆病郁而不舒,则为怒。此五气为病,及于六腑,凡此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
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精所并者,脏虚而精气并之也。精者阴精,气者阳气。精气并于心,则心受所并而为喜,喜,心之情也;并于肺,则肺受所并而为悲,悲,肺之情也;并于肝,则肝受所并而为忧,肝主怒,今曰忧者,上文胆为怒,故此肝为忧,怒为有余,忧为不足也;并于脾,则脾受所并而为畏,思虑者,脾之情,今曰畏者,虑之至也;并于肾,则肾受所并而为恐,恐,肾之情也。凡此是谓五并,申明此之五并,乃虚而相并者也。是知精气并,乃精气之不足矣。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