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集注


  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 。曰平。

  吕曰。心满实。累累如人指循琅 者。是金银 钏之物劲也。此皆实之类也。故云平。丁曰。言心脉满实。累累如连珠。其言循琅 者。谓琅 是玉与珠类贯如环之象也。

  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

  吕曰。心脉但当浮散。不当数也。鸡举足者。喻其数也。丁曰。心脉但当浮散。今又加其至数。即病。故喻其脉如鸡举足走也。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吕曰。后居谓之后直。如人革带之钩。前曲后直也。是谓但钩无胃气。丁曰。操者、执也。如手执革带前钩曲无力也。后居。倨而不动劲有。故曰死也。

  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吕曰。胃者。中州。主养于四脏也。

  秋脉微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吕曰。肺脉者当微毛。今更实强。故曰病在外。丁曰。外者、谓手阳明太阴也。故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皮毛干燥。此是肺金之外证也。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吕曰。肺脉轻。虚浮如毛。今按之益虚微。是无胃气。故病在内。丁曰。病在内者。手太阴肺也。其内证。喘咳、洒淅寒热。此是肺金之内证也。虞曰。太过不及。病如下说。玉机真脏论曰。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

  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

  吕曰。车盖、乃小车之盖。轻浮。蔼蔼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气。故曰平也。丁曰。如车之曲盖偃蔼之状。故曰平也。

  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

  吕曰。如循鸡羽者。是其气虚微。胃气少。故曰病。丁曰。手太阴肺金。乘夏余阳。故其脉上。又其气当于下降。

  今不上不下。如循鸡羽者。但当涩涩然。故曰病也。

  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

  吕曰。此无胃气。丁曰。风吹毛者。飘腾不定无归之象。故曰如风吹毛而死也。

  秋脉微毛为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吕曰。四脏皆须禀胃气也。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吕曰。冬脉当沉濡。今反实强。故曰太过。太过者。阳脉病。故言病在外也。丁曰。反者、冬得长夏之脉。长夏者。

  土也。胃土脉缓而微曲。故病也。在外者。是足太阳之经也。面黑善恐欠。是其肾水之外证也。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吕曰。冬脉沉濡。今反虚微。故言不及。不及者、阴病在内也。丁曰。足少阴肾脉也。主水王冬。其脉沉濡而滑。

  今虚微少气。是谓不及。病在内。其内证。气逆小腹急。痛泄如下重。此肾水内证也。虞曰。冬脉太过。则令人解 。

  谓似病不病也。春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也。冬脉不及。则令人心如悬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也。

  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按原本喙误啄。并后音释亦误。然注云许秽切。则为喙字明矣。今改正。)

  吕曰。上大者、足太阳。下兑者、足少阴。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谓之平。雀喙、谓本大末兑也。丁曰。肾脉本性濡滑。今诊之。应手而大。去而小。故曰上大下兑。喻如雀喙。是谓平也。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

  吕曰。啄啄者、不息。故谓之连属。其中微曲。是脾来乘肾。脉缓而曲。故病。丁曰。啄啄谓如雀。啄啄连连时止。

  肾衰之病也。

  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吕曰。解索谓虚缦无根本也。来迟去疾。故曰弹石也。丁曰。诊之应手如脱解之索。无力也。去疾而如弹石,是肾死也。

  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虞曰。胃属土。土者、五也。万物归之。故曰水谷之海。一年王辰戌丑未。故曰主禀四时。谓弦钩毛石。四时之经。

  皆得胃气为本。若胃气少则人病。若无胃气则人死。故曰四时变病。死生之要会也。万物非土孕育。则形质不成也。易曰。坤浓载物。德合无疆。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见也。

  吕曰。脾寄王四季。故不言王言平和。脉不见。其衰病见耳。其脉见如屋之漏。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皆肾来乘脾。故使衰病。肝乘脾则死。肾不胜脾。故但病也。丁曰。脾者、成于四方。故平常不见。衰乃见。如雀之啄。如水之滴漏。虞曰。如水之漏。乃是脾脉太过。如雀之啄。是谓脾脉不及。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故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

  吕曰。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候。三三如九也。丁曰。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是一难之所演也。虞曰,三部法三才。故有天地人。三部之中。亦各有天地人。因而成九。上部天。

  以候头角。上部之人。以候耳目。上部之地。以候口齿。中部之天。以候肺。中部之人。以候心。中部之地。以候胸中之气。下部之天。以候肝。下部之人。以候脾胃。下部之地。以候肾。故曰三部九候也。

  有阴阳。

  吕曰。寸口者、阳脉见九分而浮。尺部者、阴脉见一寸而沉。丁曰。阴阳者、是二难。尺寸皆阴阳前后上下之法也。

  虞曰。三部之中。各有一阴一阳。来者为阳。去者为阴。察阳者知病之所有。察阴者知死生之期也。

  有轻重。

  吕曰。肺如三菽之重。是谓轻肾脉。按之至骨。如十五菽之重。是谓重也。丁曰。轻重者、是五难。言轻重之法也。

  虞曰。凡切阳脉。乃轻手取。谓阳脉浮也。切阴脉。乃重手取。谓阴脉沉也。故曰轻重也。

  有六十首。

  吕曰。首、头首也。盖三部从头者。脉辄有六十首。丁曰。六十首者、是十难。经一脉变为十是也。虞曰。六十首者。乃一脉变为四时是也。谓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季夏及四季脉缓。逐四时之休王。一脉变为五十二经。

  内成六十首也。

  一脉变为四时。

  吕曰。是手太阴之动。以决四时逆顺吉凶之法也。丁曰。十五难是言四时以胃气为本。况经脉十二经。谓脉随四时之变换。非手太阴也。虞曰。凡切脉。始起于六脉。谓浮沉长短滑涩也。乃三阴三阳之脉也。六脉趣四时之变。故有二十四脉形焉。今六十首。乃备言手足三阴三阳。合之为十二脉。随弦钩毛石变之为时经。合之为六十脉。故曰一脉变为四时。

  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吕曰。言三部是一法。九候是一法。阴阳是一法。轻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无多。难可分别。故言之此难也。丁曰。离圣人久远者。为越人时去圣逾远也。各自是其法者。为前所演其法也。故曰各自是其法也。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吕曰。法象无多。或变为四时。难可分别。故以中外别其病。以名之难也。丁曰。是字当作视物之视。上文言视病之法。不与诊法同。故云别也。然字者、是越人自答之语也。言使人视其精明五色。循按察之左右。即知内外之证。故知是字当作视物字用。此是字传写之错误也。虞曰。一脏一腑。乃一表一里。腑之病主于外。故有外证。脏之病主于内。

  故有内证也。

  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

  虞曰。肝脉弦软而长。

  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

  足少阳胆者、腑也。故有病则见于外也。又胆为清净之腑。故善洁也。主于外。见面青也。又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故善怒也。

  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虞曰。五积之候。肝之积名曰肥气。在齐之左也。

  其病四肢满闭。

  虞曰。肝木脾土。脾主四肢。木病则土无所畏。故四肢闭满。玉机真脏论曰。脾太过。令人四肢不举。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肝者、东方木也。其治在左应震。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者。谓肢节挛 也。淋溲便难者、足厥阴上系舌本。下环于阴器。故淋溲便难也。其转筋者、谓肝含血以养筋。故病即转筋也。有此内外证。即肝也。无是者。非也。虞曰。癃溲、谓小府涩也。便难。大府所注难也。谓肝脉循于阴器。故癃溲也。肝肾主下部。肝病则气逆不行于下。故便难也。肝属木也。木曰曲直。筋乃象之。今肝病。故转筋也。吕曰。外证者。腑之候。胆者清净之腑。

  故面青善洁。若衣被饮食不洁者。其人便欲怒。胆色青。故面青怒也。(按此怒字疑衍。)其内证者、肝之证。肝者、东方为青龙。在左方。故肝之证在齐左。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

  丁曰。外证者、手太阳之脉为外经。故有病即见于外。其应火。故病即外热、口干、喜笑。是其外证也。虞曰。心脉浮大而散。心属火。火性炎上。故面亦口干也。心在声为笑也。

  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其位在离。故齐上有动气。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者。心病即烦痛、故 。臂内掌中热而 者。是其内证也。有其证者。心之病。无其证者。即非也。虞曰。心之积名曰伏梁。在齐上。火之生热。心为五脏之君。四脏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状。何况本经自病耶。常痛、乃心包脉也。正心不受病。病则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则心包络。乃手厥阴之脉。出两手中指之端。不入掌心。屈名指取之。 名劳宫 。心包病。则掌中热而 心。吕曰。外证者。小肠手太阳脉为热。故令口干。阳主躁。故喜笑也。其内证者心。心在前为朱雀。故证在齐上也。

  假令得脾脉。

  虞曰。脾脉中缓而大。

  其外证面黄善噫。

  丁曰。其外证面黄。阳明为胃之经。故见色黄。外之证也。虞曰。脾、土也。在变动为噫。

  善思。

  虞曰。脾者在志为思也。

  善味。

  虞曰。脾主甘受味。故善味。

  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虞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当齐之中。

  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内证者、足太阴脾也。当齐有动气者。脾主中州也。其病腹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

  皆为土。土静、故有此证。前注言外证面黄而不解余说者。为善噫。善味者、是脾也。今腹胀满。食不消。即是胃也。

  胃为水谷之海。病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皆是见外证也。今却言内证也。此经所说。文至不明。

  未敢尽注其说。以俟后贤。虞曰。湿气胜则令人彭胀。阳气在下。食乃不消。得主内。病则如是。脾属土。土性安静。

  故知是土主四肢。病乃四肢不收。吕曰。外证、足阳明胃脉之证。胃气实。谷气消。即多所思。欲饮食。胃气虚。食不消。气力虚羸。其人感思虑。内证者、脾也。脾在中央。故证当齐。齐者、又阴阳之中。故其脉在脾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

  丁曰。其外证者、手阳明之经。大肠为肺之腑也。故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外之证也。虞曰。肺脉浮短而涩。

  面白。乃金之色也。肺主皮毛。皮毛外感寒。内合于肺。故嚏也。悲者、肺之志也。脾土肺金。脾为肺母。脾主歌。子病母忧。故不乐。在声为哭。

  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嗽、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其言内证者。手太阴之经。应西方金在兑。故言齐右有动气也。其为喘嗽洒淅寒热者。故知内证也。虞曰。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肺主皮毛。今寒气外感于皮毛。内合于肺。则气道涩。故喘而咳。肺主气。外候于皮毛。

  肺虚则洒淅寒。肺实则热而闷。故云寒热也。吕曰。外证者、大肠脉也。乃手阳明之脉。为肺之腑。气通于鼻。故善嚏。

  肺主秋。秋、愁也。故其病悲哭。内证者。肺之证。肺主皮毛。有寒则洒淅咳嚏。肺在西方。为白虎。主右方。故证在齐右。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喜恐欠。

  丁曰。其外证者。太阳膀胱之经。故为外经也。故有病则色黑。面黑喜恐欠也。虞曰。沉濡面滑。肾之脉也。黑色、肾之色也。在志曰恐。巨阳虚则欠。

  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虞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在齐下。故云在齐下。(按以前四条例之。此五字疑衍。)

  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丁曰。其内证者、肾王于冬。应北方。故在齐之下也。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如下重。其泄者为大瘕。泄而里急后重也。此内之证也。虞曰。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故气逆肾者。足少阴之脉。循少腹与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交于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