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阴证略例
阴证略例
橘叶(半两) 藿香(三钱) 葛根(三钱) 半夏(半两) 浓朴(姜制)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如枣大,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三五服后脉尚小,手足逆冷,加细辛三钱。
病患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此是有停饮,宜二苓汤。
二苓汤
赤茯苓 木猪苓 白朮(各半两) 滑石(一两) 通草(一钱) 白豆蔻(一钱) 丁皮(三钱) 陈皮(二钱) 桂枝(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小便未快,加瞿麦三钱。呕未止,加半夏半两。淅淅恶寒甚,每服加葱白三寸。
上此一条,举李思训调小便例同。
灰包熨法
病患服前药,胸膈不满闷者,此上焦有阳也,或药力太过,上焦有热,腹满虚鸣,时时痛。此是被阳药消逐,得上焦阴气并入下焦也。虽是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下焦药也。当用灰包法:炭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干湿得所,铫内炒令灰热,以帛包里,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痛为度。或初熨时,病患不受者,勿听,但令极熨之,不住灰包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一两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阴气外出,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轻者乃得愈也。后出余气而解,举此为例。
病患三部脉沉,寸脉力小于关、尺,此为阴盛,当投温中药以消阴气。温中药者浓朴汤,陈皮、人参、白朮、藿香、当归、干姜、细辛之类是也。
海藏云: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与饮冷,寸口脉小,同诊一法,神术汤后举。此韩氏三部脉沉,寸口小于关、尺,为证一体。
病患若因服下药太过,两手脉沉细数,肢体逆冷,烦躁而渴者,此是阳气下陷入丹田,阴气厥逆满上二焦,故令人躁,此名下阴躁也。医者见病患烦躁,又不询其端由,亦不详其脉理,便用凉药治之。凉药既下,病势愈甚,至于困极不救者多矣!病患因下之太过,两手脉沉迟细而无力,或遍身及四肢逆冷,烦躁而渴,或引饮不休,好泥水中卧者,须用性热药治之。凡投性热药,皆须冷服,何故如是?今谓病患腹中阴气太盛,若投汤济,即阴阳相系,药下即吐,须候汤剂极冷即投之。投之不吐者,盖腹中阴气与冷冻饮料相逢,即同气相从尔,故药下不吐也。药虽冷,久则必热,所谓始同而终异也。故醇酒冷冻饮料,久即发热。假令投仲景四逆汤之类,一依前说。若病患不烦躁,即热药可温服之,下后躁渴引饮不休,与伤冷只好饮冷同意。
上此一条,本是阳证下之成阴,非阳气上行而躁,乃阳气下陷而躁,即同伏阴脉也。叔和云:短脉阴中有伏阳。
海藏云:热药冷服,内有伏阳则可,若脉已虚,按之全无力,或病患素无所养,只可温服,不然阴气必不能酝酿回阳,利害非轻。
海藏老人阴证例总论
神术汤
治内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者。
苍朮(制,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炒,一两)
上 咀,生姜水煎,加葱白三寸,治吹奶如神。一调六三钱。
太阳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加羌活。
太阳证,脉浮紧中带弦数者,是有少阳也,加柴胡。弦为弦而有力。
太阳证,脉浮紧中带洪者,是有阳明也,加黄芩。
以上三证,约量每服加二钱匕。不论三阳,妇人服者,加当归尤佳。
神术汤六气加减例
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
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
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地黄(生)。
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朮, 本。
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
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
上神术汤六气加减法,非止为司天之气设也。至于岁之主气,与月建日时同,前应见者,皆当随所应见,依上例而加减之。
《日华子》云:滑石治乳痈,利津液。《生气通天》。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王氏云:阳气出则出,阳气藏则藏。晚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动筋骨则逆阳精耗,见雾露则寒湿交侵,顺此三时,乃天真久远。
扁鹊云:脉一呼一吸皆四至而涩者,邪中雾露之气。仲景云:清邪中于上焦。又云:霜降以后,春分以前,中雾露者,皆为伤寒。
神术加本汤
每服内加二钱匕,以意消息。
神术加木香汤
每服内加二钱匕,以意消息。
问病患中霜露山岚雨湿之气,头项身体不甚痛,但四肢沉困,饮食减少,或食已痞闷,寸脉隐小,与内伤饮冷相似,何也?答曰:此膏粱少有,贫素气弱之人多有之,以其内阴已伏,或空腹晨行,或语言太过,口鼻气消,阴气复加,所以成病。经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虽不饮冷,寸口亦小。又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从内感而求其类也。仲景云:浊气中于下焦,以此。
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
经云: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均雾露也。故寸口小,内伤饮冷寸口亦小。雾露入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内伤饮冷虽非雾露与雾露同,何哉?脉皆阴而寸口小耳。此云岐子复断浊邪中于下为饮冷同伤也。韩氏言寸口脉微而小,即不可下,则阴盛阳气不能升于九天可知矣。
白朮汤
治内伤冷物,外感风邪有汗者。
白朮(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 咀,每服称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一口,止一二服,待二三日渐渐汗少为解。
《活人》防风白朮牡蛎汤当在此下。
风温证,面赤自汗,嘿嘿不欲语,但欲寐,两手脉浮而缓,或微弱,此证不宜发汗。若汗之,似令人筋惕肉 ,或谵言独语,或烦躁不卧。若下之,直视失溲便。若火之,发狂似惊痫,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活人》本方葳蕤汤,以有麻黄,故不敢用,宜用上白朮汤主之。
头眩汗出,筋惕肉 者,加牡蛎。
腰背强硬者,加羌活。
舌干发渴者,加人参。
身灼热甚者,加知母。若内伤冷者不加。
体重多汗者,加黄 。
黄汤
治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自汗,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但欲眠睡,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度,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少欲饮水,呕哕间作,或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去声,)或语言错乱失志。世疑作谵语狂言者,非也,神不守室耳!始得病,寤寐之间,或恐或悸,头项不甚痛,行步只如旧,阴气盛阳气走也。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右往来无定,便有沉涩弱弦微五种阴脉形状,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宜先缓而后急,缓宜黄 汤。
人参 黄 (味甘者) 白茯苓 白朮 白芍药(以上各一两) 甘草(七钱半,炒)
呕吐者,加藿香半两,生姜半两,如无,干者代之。
上 咀,生姜水煎。量证大小,加减多少用之可也。如大便结者,宜调中丸主之。
调中丸
白朮 白茯苓(去皮) 干生姜 人参 甘草(炙)
上等分,为极细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或五丸。每服一二丸,水少许,煎服之。
问三四日后渐重,必躁乱不宁者,何也?经云:阳盛则发厥,阴盛则发躁,物极则反也。《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然阴躁一证,汗下后多有之。仲景云:汗下后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内感阴证,饮冷胃寒而躁者,与汗下后烦躁同。厥阴热上冲胸而发躁者,火独炎上故也。
若病重急治者,宜黄 汤内每服加干姜重一钱,与仲景理中汤同意。大便结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
人参 白朮 甘草(炙) 干姜(炮,恐热,以干生姜代之)
上等分,炼蜜丸,每两作五丸。白汤化下,水煎服之亦得。缓后失治,急也。
尤急者,若无汗,宜附子干姜甘草汤。若自汗者,宜附子白朮甘草汤。量脉证,可宜四逆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等,宜选用治之。至于用附子,不得已也。若身与四肢俱热,不至于凉,或厥逆,不宜用附子,故理中有四顺。理中汤、丸之名。四顺者,手足自温不厥逆是也。
急则失治,尤急也。
论阴证躁不躁死生二脉
阴证阳从内消,服温热药烦躁极甚,发渴欲饮,是将汗也,人不识此,反以为热,误矣!热上冲胸,服温热药烦躁少宁,反不欲饮,中得和也。人若识此,续汤不已愈矣!一则始病不躁,药而躁,脉当浮之实大,阳气充也。手足温和则生;若浮之损小,阳气走也,手足厥逆则死。一则始病躁,药而不躁,脉沉之实大,阳气回也。手足温和则生;沉之损小,阳气消也,手足厥逆则死。二证服温热药,阳气不能充与不能回者,经云:责其无火也。
问:下之,而其脉反大者,何也?答云:下之而脉小者,理所当然。小犹可生,生之则易。仲景云:下之而脉反大者,虚也,阳将走而变。医若不识而复下之,则气消而成大阴矣!亦有阴躁发热不止,大渴欲饮冷,热上冲胸,火独炎上,亦将尽也。以阴遍身皆寒,惟存胸中火,阴独持权,不相管辖,迫而至此,与下之而脉大同意。下之脉大,别不见热处,阴躁发热,但脉小耳!一则见脉不见证,一则见证不见脉。又经云: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卤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革为寒,寒虚相搏则肠鸣。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反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汗下后,白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举古人论阴证辨
若病在少阴,则有面赤,默默不欲语,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身表如冰石,脉沉细。
若病在厥阴,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面黧目黑色,或自汗不止,脉沉弦无力。
若病阴毒证,身表如冰石,四肢厥逆,体如被杖,脉沉细而微,或六至以至八至、九至、十至而不可数,此等阴证,易为明辨。
惟太阴一证,手足自温,自利不渴,尺寸脉俱沉而弱。仲景云:宜温之,重则四逆汤。
若脉浮者桂枝汤。惟此一证,与内感外阳内阴相似。外阳内阴者,即前黄 理中等汤,理中、调中等丸所治者是也。此等阴证,非古人不言。仲景评脉,首言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非止为外感设,内感之理在其中矣。又云:阳涩而阴弦,腹中急痛者,小建中汤主之,则内外所感明矣!至如所言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此一句即圣人大概之言也。以其阳病见阴脉,故有外阳内阴者,与阳药俱得其生矣。
药当从温,不可遽热,黄 汤之类是也。
上此一条,说古人不尽之意。
论元阳中脱有内外
或有人饮冷内伤,一身之阳便从内消,身表凉,四肢冷,脉沉细,是谓阴证,则易知之。若从外走,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医者不察,便与表药双解等,复使汗出,三焦之气绝,以此杀人者多矣!或自服蜜茶及沐浴盖覆,强令汗出,以致变证不救,如此自杀者亦多矣!身冷脉沉,服调中药,阳自内之外,身体温和而愈。脉浮弦细者,服调中药,阳从内生,唤入外热,复得脉平温和而愈。此证不可不察也。故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上此一条,双解、蜜茶、沐浴,阴证皆不可用。
又经云:脉濡而紧,濡则胃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卫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肌又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渴,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
上此仲景濡紧二脉,即外热内寒证也。
论宜灸不宜灸并汤沐四肢法
古人谓少阴、厥阴、阴毒三证则宜灸,或用葱熨等法,皆为身表凉故也。若阴气在内,阳气在外,身表壮热,手足大温或热不等,则不宜灸之。若遇前三证,用热醋炒麸注布袋中,脐下熏蒸熨极妙。又云:三阴证陷骨、歧骨间,三五七壮灸,足温生。
《活人》阴证,诸药不效,并汤水不下,身冷脉绝,气息短,不知人,用葱熨法。本为上热下寒也,二法虽妙。莫若用上醋拌麸炒热,注布袋中,脐下熏蒸,比上二法尤速。若更以葱白煎浆作汤,以沐四肢亦可。若病患服药后,欲作汗时,用汤沐以接四肢阳气尤佳。
外接法干姜二,炮为细末,石决明一,另研细,称拌匀,每服二三钱匕,手心中以津唾调如泥,以手奄其阴,至暖汗出为度。以牡蛎代决明亦可,牡蛎烧粉用。
一法:丁香、荜茇、干姜、牡蛎。
一法:治水 偏大,上下不定,疼痛不止,牡蛎不以少多,盐泥固济,炭三斤, 令火尽,冷取二两,干姜一两,炮为细末,二味和匀,冷水调得所,涂病处,小便大利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