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

阴证略例 元 王好古

  目录

  序

  祭神应王文

  岐伯阴阳脉例

  洁古老人内伤三阴例

  槟榔丸

  煮黄丸

  瓜蒂散

  备急丸

  金露丸

  枳术丸

  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汤

  伤在少阴

  伤在太阳

  理中丸

  阴阳寒热各从类生服药同象

  理中汤

  伊芳尹汤液论例

  扁鹊仲景例

  仲景阴证论例

  吴茱萸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武汤

  小建中汤

  理中汤

  理中丸

  桂枝附子汤

  附子汤

  术附汤

  姜附汤

  茯苓四逆汤

  易老法霍乱吐泻足阳明总摄六经

  霍乱与少阴寒热同候

  叔和阴脉例

  活人阴脉例

  阴毒甘草汤

  附子散

  正阳散

  霹雳散

  火焰散

  丹砂丸

  肉桂散

  回阳丹

  返阴丹

  天雄散

  白朮散

  许学士阴证例

  正元散

  元阳丹

  退阴散

  五胜散

  玉女散

  运阳散

  辨少阴紧脉证

  破阴丹

  韩祗和温中例

  温中汤

  橘皮汤

  七物理中丸

  浓朴丸

  白朮汤

  二苓汤

  灰包熨法

  海藏老人阴证例总论

  神术汤

  神术汤六气加减例

  神术加本汤

  神术加木香汤

  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

  白朮汤

  黄汤

  调中丸

  理中丸

  论阴证躁不躁死生二脉

  举古人论阴证辨

  论元阳中脱有内外

  论宜灸不宜灸并汤沐四肢法

  脐下六穴

  论谵言妄语有阴阳

  论下血如豚肝

  论阴阳二络

  论自汗分阴阳

  论手足自汗

  论四肢振摇

  论阴证始终形状杂举例

  伤寒发厥有阴阳

  论阴证发渴

  论阴证咳(一作吃)逆

  论阴证发热

  论阴证大便秘

  论阴脉小便不通

  论阴证小便赤

  论后出余气而解

  论狂言若有所失

  论脉次第

  用附子法

  论阴阳易分热寒

  烧散

  《活人》鼠粪汤

  竹皮汤

  青竹茹汤

  当归白朮汤

  发明仲景活人

  妙香丸

  海藏治验录

  外阳内阴

  阳狂

  阴狂

  阴易

  夜服

  阴血

  鼓击脉

  腹痛

  跋

  序

  人生天地间,而阴阳命之气,其受病亦不外乎此。医家言视证察脉,则必本诸阴与阳,岐以来,诸书可考也。至汉长沙张仲景着《伤寒》一书,其言备矣。其法皆出伊芳尹《汤液》,如《易》之于数,《春秋》之于法,盖万世不可易者。其论气脉形声,以测人之脏腑经络之微,亦不过曰:如是为阳,如是为阴,如是为寒,如是为热,如是为有余,如是为不足,以决人之死生之变于朕兆之前,使夫学人可以按而知之,苟能详辨而勿失,则思过半矣!然混茫乎疑似之中, 葛乎毫厘之间,自非精思入神冥合造化,则不能也。是以古者之言医也,皆聪明有道之士,如孙思邈、陶隐居、葛稚川之徒,何如人也。迨夫叔世末流,多出于粗工庸人间,裒衣峨冠,挟方寸之囊,自命为医工,然试读其书,音读(音豆)且不知,况能索理于精微之地哉!如赵括之用兵,徒能诵其父之书,旋取覆败之祸。如又不能诵其书,则其为败,宜如何哉!夫阴阳二证也,寒与温之味,从而用之,亦二也。其主治嗜好,又有大不同者,甚者各主一偏,互相诋訾。殊不知桂枝、承气之一倒置,则毙之患立见。异时承平贵为人之为病皆然,热黜阴候不论,岂理也哉!且四方风土既殊,而人之禀受亦异,而一律按之,其可乎?盖亦求其至当而已矣。呜呼!中古以降,老寿少而天阏多,岂真不幸与!盖医者心术之偏,其蔽必至于杀人,儒者心术之偏,其蔽必至于误天下,如宋之王安石是也。偏之为害之烈如此。夫窃尝谓受天地中和之性,得圣人公恕之学,不以利欲一毫入于其心,而后可以为儒为医矣,天地万物一理也,圣人之道一中而已《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况医乎!海藏先生王君进之,家世赵人,早以通经举进士,晚独喜言医,始从东垣李明之,尽传其所学,后乃精研极思轩岐以来诸家书,驰骋上下数千载间,如指诸掌。予在大梁时,闻其名诸公间籍甚,独以未识为恨,今年秋来晋州,始得候先生于馆舍,观其气和而凝,志一而定,有道者也。与之游,甚间暇,日出一编书授予,且谓予曰: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若夫阳证,热深而厥,不为难辨。阴候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至于脉鼓击有力,加阳脉数倍,内伏太阴,发烦躁欲坐井中,此世之所未喻也。予恐其误,积思十余年,盖考自岐伯,迄今洁古老人摄其精要,附以己说,厘为三十余条,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名之曰《阴证略例》,将锓以传,以诏后学,且与天下卫生之君子共之,子盍为我题其端?予退而伏读之,善之曰:异乎哉!未有是书也。其于救物利生之念深矣!至其论阳证见阴脉者死,谓有外伤内阴,若与阳药犹可生。若及阴阳易分寒热,阴阳易随仲景三经用药,皆出古人言意之表,学人又不深思而熟味之。噫!世之著书立言者多矣,其甚高难行,泛言无实者亦有之。然则是书之出,其知者必以为精思妙用所,传证以古今,不可诬也;其不知者则茫然无考,诋以为悠悠谈甚高难行也。予以为获一人贤者之知,不犹愈千百愚人之不知者,则是书可以传信行世无疑矣!故内翰王君从之,尝题曰「世所未闻」,真知言哉!比先生过上党,主吾故人文之,疗数阴疾尤奇中,皆书中所可概见者。文之始亦骇,不敢用,反己试,欢曰:误人多矣!昔太仓公所上治验,太史氏列之传末,近代钱仲阳尝所治病,阎孝忠记于论证后。今从先生得所书主治次第,谨编如下方,亦足以证愚者之不知者。文之姓宋氏,讳廷圭,长平人,世亦号善医云。

  岁癸卯冬十一月中浣日王官麻革信之谨题

  祭神应王文

  窃以济世须医,去疾先药,论江方海,眩目骇心。人皆于此泥小技作当涂,视大经为何物,,已有云渊之失。故有者甚而无者生,轻者危而重者毙,夭横盈郊,冤枉举世。每怜孑孑之幽魂,谁听嗷嗷之夜泣,痛矣如斯,心乎不已,耽嗜数年,裒成此集。总前圣之嘉言,为后学之法则,虽治伤寒,独专阴例,列古于前,评今于后,区别余三十条,收拾过二万字,不必泛天风、彻海波,尽在乎耳目矣!优而柔之,使自得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深有望于好生之君子,于戏欲广当世,敬以先神,伏冀鉴辉,庶几绵历。王好古惶恐顿首谨言。

  圣贤所言阴证,如岐伯、阿衡、仲景 、叔和,故已备矣;《活人》、许学士、韩祗和、成无己,又甚详矣。后人尚有采择未精,览读有阙,子所以从而次第之。然今之病者,得之有内外之异,或不与经符,合之有色脉之殊,或不与方契,形候相若,似是而非,众所共疑,莫之能辨,取其如此者,又从而比类之。非帘视壁听,仿佛未真也,阴阳寒热,如辨黑白矣。使医者不动声色,蠲去疾 ,免横夭以无辜,皆康宁而得寿。予所愿也。每虑浅识,或有所遗,敬俟来贤,幸为改正。

  壬辰岁夏四月初十日海藏老人古赵王好古序

  岐伯阴阳脉例

  《内经》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启玄子,在手少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三盛而躁,在手阳明。手少阳,三焦脉;手太阳,小肠脉;手阳明,大肠脉。一盛者,谓人迎之脉,大于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论》曰:格则吐逆。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启玄子云:阴脉法二盛而躁,在手少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手厥阴,心包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手太阴,肺脉也。盛法同阳。四倍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论》曰:关则不得溺。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枢》曰: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非止吐逆、不得溺而已也。

  海藏云:岐伯阴阳二脉,王注为足经,却举《灵枢》手经,何也?答曰:正经既言五脏之本,云仓廪。)乃知手足经俱有,故言足经,而次举《灵枢》手经也。若躁为手经,不躁为足经。此王注虽举格阳为吐逆,关阴为不得溺,皆引正理为证以比之。大抵格阳关阴,亦岂止吐逆不得溺而已哉!至于上而不欲食,下而不得便,亦关格之病也,故易老有内伤之阴证,大意亦出于此。云岐子别有关格一转。

  上此一条,举古人言外之意。

  洁古老人内伤三阴例

  论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气所化,五味之备,故能生形。经曰:味归形。若伤于味,亦能损形。今饮食反过其节,肠胃不能胜,气不及化,故伤为脾。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失四时之调养,故能为人之病也。经曰:气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脾胃伤。气口紧盛而伤者,有多少,有轻重焉。如气口一盛,脉得六至,则伤于厥阴,乃得之轻也,槟榔丸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煮黄丸主之;气口三盛,脉得八九至,则伤于太阴,乃伤之尤重也,故填塞闷乱,心胸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则已,俗呼为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则无治也。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如伤之太甚,仲景三物备急丸下之。

  海藏云:洁古所论内伤三经,盖出于《内经》,《灵枢》岐伯脉法。

  槟榔丸

  治饮食过多,心腹膨闷。

  槟榔(一分) 木香(一分) 枳实(半两,炒) 牵牛头(末,半两) 陈皮(去白,秤半两)

  上为极细末,醋糊丸,桐子大,米饮生姜汤下二十丸。

  煮黄丸

  治前症,甚则两胁虚胀。

  雄黄(一两,研) 巴豆(半两,去皮心膜,研如泥,入雄黄再研匀)

  上二味,入白面二两,同和研匀,滴水丸桐子大,滚浆内十二丸煮熟,漉入冷浆令沉,每一时辰,浸冷浆下一丸,凡尽十二时也。不必尽剂,以利为度,否则再服。又治胁下 癖痛,

  瓜蒂散

  治大实大满,气上冲,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填塞闷乱者,当吐之。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为极细末,温水少许,调一钱匕,以吐为度。如伤之太重,备急丸下之,此急剂也。

  经云:其下者引而竭之。此之谓也。

  备急丸

  干姜(一两,) 生大黄(一两,) 生巴豆(半两,去心膜,研泥,滩新瓦去油,取霜)

  上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温水下三二丸,无时,以利为度,以意消息渐加。

  金露丸

  治时疾内伤,心下痞气不降,米不化。

  大黄(一两) 枳实(半两,炒) 桔梗(二两) 牵牛头(末,一分)

  上细末,姜糊丸,蒸饼亦得,桐子大。温水下二三十丸,常服减半。内伤戊火已衰,不能制物,寒药太多,固非所宜,故以温剂主之。

  枳术丸

  本仲景汤也,易老改丸。治老幼虚弱,食不消,脏腑软。

  枳实(三分,麸炒黄色) 白朮(一两)

  上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或姜浸蒸饼丸亦得,桐子大。米饮下三二十丸,食后。

  小儿丸小。

  海藏云:洁古既有三阴可下之法也,必有三阴可补之法,予欲举此内伤三阴可补之剂。

  未见仲未读,而未之知,而不能言耳!

  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

  若饮冷内伤,虽先损胃,未知色脉各在何经。若面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也。若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若面黄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伤在太阴也。

  若面青或黑或青黑,俱见脉浮沉不一,弦而弱,伤在厥阴肝之经也。

  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 芍药 细辛(各一两) 通草 甘草(各六钱三字)

  上锉麻豆大,每秤三钱,水一盏半,枣一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若其人病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内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一两) 桂(一两) 芍药(一两) 细辛(一两) 大枣(八个) 甘草 通草(各六钱三字) 吴茱萸(七合,汤漫洗) 生姜(二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秤三钱,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仲景法:一剂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两半,汤洗三次) 人参(三分) 生姜(一两半) 大枣(三个)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盏半,煮取七分,去滓,分二服。若急者,阴毒甘草汤、白朮散、附子散、正阳散、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至于阴盛格阳,霹雳散、火焰散。随经部分选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