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药解


  白者佳,煅,研细用。

  1牡蛎,原脱,诸本均同,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成补。

  附子长沙药解卷四

  附子

  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同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伤寒》附子汤,附子二枚,茯苓三两,白术四两,人参二两,芍药二两。治少阴病,身体疼,骨节疼,手足寒,脉沉者。以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寒水侮土,脾胃不能温养四肢,故手足厥冷。水寒木陷,故脉沉细。参、术、茯苓,培土而泻水,芍药清乙木之风,附子

  温癸水之寒也。《金匮》治妊娠六七月,子脏开,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以水寒木郁,陷而生风,故少腹如扇,子脏开张,阳气下陷,是以发热恶寒。脾土被克,气滞不通,是以腹痛胎胀。参、术、茯苓,培土泻湿,芍药清风木,附子温其水寒也。

  《伤寒》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焙焦,大枣十二枚。治太阳中风,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以表阳汗泄,卫虚失敛,是以汗漏水不止。木郁不能行水,是以小便不利。桂枝疏肝木之郁陷,芍药敛风气之疏泄,甘、枣、生姜,补土而和中气,附子暖水以益阳根也。

  附子泻心汤,附子一枚,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治太阳伤寒,下后心下痞硬,而复恶寒汗出者。以下伤中气,升降倒行,胆胃俱逆,胃口1填塞,故心下痞硬。君相二火,离根上腾,故下寒上热。上热熏蒸,是以汗出。大黄泻胃土之逆,黄连泻心火之逆,黄芩泻胆火之

  逆,附子温癸水之寒也。

  《金匮》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升降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三枚,炮去皮脐。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痛,不呕不渴,小便不利。以水寒土湿,木气下郁,不能疏泄水道。姜、甘、大枣,和中补土,桂枝疏乙木之郁,附子温癸水之寒也。

  《伤寒》四逆汤、方在甘草。真武汤、方在茯苓。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在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在甘草。干姜附子汤、方在干姜。大黄附子汤、方在大黄。《金匮》黄土汤、方在黄土。附子粳米汤、方在粳米。肾气丸、方在地黄。栝蒌瞿麦丸2、方在栝蒌。乌头赤石脂丸、方在乌头。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在薏苡。诸方亦皆用之,以温脾肾之寒也。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

  水寒土湿,胃气上逆则为噫,附子温胃而降逆也。

  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水寒木郁,贼伤己土则腹痛,加附子暖水而生木也。

  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腹满者,去术,加附子。水泛土湿,贼于乙木则为满,附子暖水而燥土也。

  1口,原作心",据蜀本、集成本改。

  2丸,原作汤",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改

  长沙药解卷四附子

  《金匮》竹叶汤,方在竹叶。治产后中风,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太阳行身之背,自头下项,寒水上逆则颈项强,附子暖水而降逆也。

  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阴降而化水,而坎水之中,已胎阳气,阳升而化火,而离火之中,已含阴精。水根在离,故丙火下降,而化壬水,火根在坎,故癸水上升,而化丁火。癸水化火,阴升而化阳也,是以丁癸同经而手少阴以君火主令,丙火化水,阳降而化阴也,是以壬丙共气而足太阳以寒水司权。阴阳交济,水火互根,此下1之所以不寒而上之所以不热也。

  水火不交,则热生于上而寒于下。病在上下,而实缘于中气之败。土者,水火之中气也,戊土不降,故火不交水而病上热,己土不升,故水不交火而病下寒。升降之倒行者,火衰水胜而土湿也。火胜则土燥,则水枯而病实热,阳明承气之证是也。承气之证少,真武之证多,以水易盛而火易衰,燥易消而湿易长。火衰土湿,丁火奔腾而癸水泛滥,是以寒盛于中下也。

  盖火不胜水,自然之理,所恃者,壮盛之时,生土以制之。至其渐衰,母虚子弱,火土俱亏,土无制水之权,而火处必败之势,寒水上凌,遂得灭火而侮土。火复而土苏则生,火灭而土崩则死。人之死也,死于火土两败而水胜也,是以附子、真武、四逆诸方,悉火土双补,以胜寒水。仲景先师之意,后世庸工,不能解也。附子沉重下行,走太阴而暖脾土,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补益阳根之药,无以易此。

  相火者,君火之佐也,君行则臣从,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下行而交癸水。癸水之温者,相火之下秘也,君火不藏,则相火亦泄,君相皆腾,是以上热。而上热之剧者,则全缘于相火,相火之性,暴烈迅急,非同君火之温和也。人之神宁而魂安者,二火之归根也,君火飞则心悬而神悸,相火飘则胆破而魂惊,故虚劳内伤之证,必生惊悸,其原因水寒土湿而二火不归故也。庸工以为血虚,而用清润之药,诸如归脾、补心之方,误世多矣。当以附子暖水,使君相二火归根坎府,神魂自安。但欲调水火,必先治土,非用补土养中、燥湿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独奏奇功也。惟惊悸年深,寒块凝结,少腹硬满,已成奔豚者,莫用附子。用之药不胜病,反为大害。当以桂、附、椒、姜,研熨脐下,积寒消化,用之乃受。凡内伤虚劳,以及各门杂病,皆缘中气不足,水旺火奔,下寒上热,未有下热者。下寒若盛,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敛丁火,绝有奇功。至于伤寒三阴之证,更为相宜也。其下热而不宜附子者,水寒土湿而木陷也。生气不足,故抑郁而生下热,下热虽生,而病本仍是湿寒。如崩漏遗带、淋癃痔瘘、黑疸气鼓之证,悉木郁下热之证。但事清肝润燥,而寒湿愈增,则木愈郁而热愈盛。法宜于姜、甘、苓、术之内,副以清风疏木之品,郁热一除,即以附子温其下焦,十有九宜。但法有工拙,时有早晚耳。

  纸包数层,水湿,火中灰埋,煨熟,去皮脐,切片,砂锅隔纸焙焦用,勿令黑。庸工用童便、甘草水浸。日久全是渣滓,毫无辣味,可谓无知妄作之至矣。

  1下,原脱,据闽本、蜀本、下文上之所以不热"补。

  乌头长沙药解卷四

  乌头

  味辛、苦、温,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开关节而去湿寒,通经络而逐冷痹,消腿膝肿疼,除心腹痞痛。治寒疝最良,疗脚气绝佳。

  《金匮》乌头汤,乌头乌梅,麻黄三两,甘草三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治历节肿疼,不可屈伸。以湿寒浸淫,流注关节,经络郁阻,故作肿痛。甘草培土,芍药清肝,黄芪行其卫气,麻黄通其经脉,乌头去其湿寒也。

  乌头赤石脂丸,乌头一分,炮,蜀椒一分,干姜一两,附子半两,赤石脂一两。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寒邪冲逆,凌逼宫城。赤石脂保其心君,乌、附、椒、姜,驱逐其寒邪也。

  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水三升,煎一升,去滓,入蜜二斤,煎令水老1。治寒疝,脐痛腹满,手足厥冷。以水寒木郁,不得发越,阴邪凝结,冲突作痛。乌头破寒气之凝,蜜煎润风木之燥也。

  乌头桂枝汤,乌头三枚,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2,蜜3二升,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煎一升。治寒疝腹痛。以肝肾寒邪,同犯脾土,桂枝补土疏木,乌头破其寒凝也。

  赤丸,方在朱砂。用之治寒气厥逆,以其驱寒而降逆也。

  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

  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蛇床子

  味苦、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暖补命门,温养子宫,与丈夫玉麈4痿弱,除女子玉门寒冷。

  《金匮》蛇床子散,蛇床子。为末,以米白粉少许,和合如枣核大,绵裹,纳之自温。治妇人阴寒,蛇床子温肝而暖肾,燥湿而去寒也。

  蛇床子温燥水土,暖补肾肝,壮阳宜子,男女皆良。疗前阴寒湿肿痛,理下部冷痹酸疼,断赤白带下,收溲尿遗失,浴疥癣痂癞,熏痔漏顽疮,打扑、惊痫、脱肛、脱阴并效,漱牙痛、吹听耳,浴男子阳痿绝佳。

  去壳取仁,微研用。作浴汤,生用。

  1老,《说文》:老者,久也。"此处指久煎。

  2大枣十二枚,原脱,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并治第十》补。

  3蜜,原作水",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并治第十》改。

  4玉麈(· 主) 阴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