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二间(一名间谷):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 ,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三间(一名少谷):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唇焦口干,气喘,目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手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鹅。

  按: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

  阳溪(一名中魁):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腕中后三寸。手阳明络脉,别走太阴。《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灸五壮。

  主肩膊肘腕酸疼,眯目KT KT ,齿痛,鼻衄,寒热疟,癫疾多言,咽喉干,喉痹,耳鸣,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温溜(一名逆注,一名池头):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脱肉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五呼,灸三壮主飧泄,劳瘵,小腹满,小便黄,便血,狂言,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 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乳痈。

  上廉: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

  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主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颔肿,瘰 ,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 ,手足不曲池: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针五分,留七呼。《铜人》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灸三壮。《明堂》日灸七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螈 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肘 :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风劳嗜卧,肘节风痹,臂痛不举,屈伸挛急,麻木不仁。

  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

  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 ,目视KT KT , 疟。

  臂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

  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至二百壮;若针,不得过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 ,颈项拘急。

  肩 (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手阳明、阳跷之会。《铜人》灸七壮,至二七壮,以瘥为度;若灸偏风,灸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壮,增至二七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留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唐鲁州刺史库狄 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 ,针进即可射。

  巨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跷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明堂》灸三壮至七壮。《素注》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明堂》灸三壮。

  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壮。

  主暴喑气哽,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扶突(一名水穴):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四分。

  主咳嗽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喑气哽。

  禾 (一名长 ):鼻孔下,挟水沟旁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迎香: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针三分,留三呼,禁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 ,面痒浮肿,风动叶落,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大肠腑图 手阳明大肠经 

  卷六

  足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卷六 足阳明经穴主治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 巨 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左右九十穴)。

  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历兑,取历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三里,与井荥俞原经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外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以交于太阴也。多血多气,辰时气血注此。

  戊土之腑,脉右关部。胃气平调,五脏安堵。实则脉实,唇口干而腋下肿疼,宜泻胃土;虚则脉虚,腹痛鸣而面目虚浮,药行温补。验实热兮,必口内壅干,泻黄散而得效;审虚寒兮,须骨节皆痛,人参散而最奇。橘皮竹茹汤,治热渴而频频呕哕;乌药沉香散,疗寒痛而香附乌沉。胃冷生痰,半夏姜煎生附子;中寒停水,曲丸苍术久陈皮。芫花消症癖,丸共朱砂;黄 治消渴,煎同甘草。硫汞结成砂子,吐逆立痊;参茱煎用枣姜,酸咽即可。霍乱转筋肢逆冷,木瓜盐炒吴茱萸;食瘕酒癖胁胸疼,莪术芫棱同醋煮。胃虚咳逆,人参甘草倍陈皮;胃实痰喘,藿叶丁皮增半夏。补虚降火,竹茹甘草橘皮红,或加枳术;扶弱驱寒,橘皮良姜丁半夏,参草姜苓。抑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为食寒,点盐汤探吐宽舒;倘或三部俱急,人迎带数者号内壅,服灵丸泻利便宜。调脾助胃之药最难,热则消于肌肉,须用中和饮子;变通加减之法不易,寒则减于饮食,要施仁义丹头。如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正心为剂,口不谨兮,饮而不中其节,缄口良方。须知病后能服药,孰若病前能自防。

  卷六 足阳明经穴主治

  考正穴法

  头维: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阳明、少阳二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素注》针五分,禁灸。

  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目 ,目风泪出,偏风,视物不明。

  下关: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侧卧闭口取之。足阳明、少阳之会。《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铜人》针四分,得气即泻,禁主 耳有脓汁出,偏风口目 ,牙车脱臼,牙龈肿处,张口以三棱针出脓血,多含盐汤,即不畏风。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耳下八分,曲颊端近前陷中,侧卧开口有空取之。《铜人》针四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止七七壮,炷如麦大。《明堂》灸三壮。

  《素注》针三分。

  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牙不开嚼物,颈强不得回顾,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阳明、阳跷脉、任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禁针,针之令人目乌色。《明堂》针四分半;不宜灸,灸后令人目下大如拳,息肉日加如桃,至三十日定不见物。《资生》云:当不灸不针。

  东垣曰:魏邦彦夫人目翳绿色,从下侵上者,自阳明来也。

  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目 动与项口相引,口眼斜,口不能言,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患正视取之。《素注》针四分。《甲乙》、《铜人》针三分,灸七壮。凡用针稳当,方可下针;刺太深,令人目乌色。

  主头痛,目眩,目赤痛,僻泪不明,目痒目肤翳,口眼 不能言。

  巨 :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手足阳明、阳跷脉之会。《铜人》针三分,得气即泻;灸七壮。《明堂》灸七七壮。

  主螈 ,唇颊肿痛,口 ,目障无见,远视KT KT ,淫肤白膜,翳覆瞳子,面风鼻 肿臃痛,招摇视瞻,香港脚膝肿。

  地仓: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动。手足阳明、阳跷脉之会。《铜人》针三分。《明堂》针三分半,留五呼,得气即泻;日可灸二七壮,重者七七壮,炷如粗钗股脚大,艾炷若大,口转 ,却灸承浆七七壮,即愈。

  主偏风口 ,目不得闭,脚肿,失音不语,饮水不收,水浆漏落,眼 动不止,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频针灸,以取尽风气;口眼斜者,以正为度。

  大迎: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是穴。《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 动,颊肿牙疼,寒热颈痛瘰 ,口 、齿龋痛,数欠气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浮肿,目痛不得闭。

  人迎(一名五会):颈大动脉应手,侠结喉两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少阳之会。滑氏曰:古以侠喉两旁为气口,人迎。至晋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为人迎、气口。《铜人》禁针。《明堂》针四分。《素注》刺过深杀人。

  主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臃肿,瘰 。

  水突(一名水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咳逆上气,咽喉臃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得卧。

  气舍: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咳逆上气,颈项强不得回顾,喉痹哽噎,咽肿不消,瘿瘤。

  缺盆(一名天盖):肩下横骨陷中。《铜人》 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二分,留七呼,不宜太深,深则使人逆息。《素问》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

  主息奔,胸满,喘急,水肿,瘰 ,喉痹,汗出寒热,缺盆中肿,外 则生,胸中热满,伤寒胸热不已。

  气户: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咳逆上气,胸背痛,咳不得息,不知味,胸胁支满,喘急。

  库房: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

  主胸胁满,咳逆上气,呼吸不至息,唾脓血浊沫。

  屋翳: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

  《铜人》灸五壮,针三分。

  主咳逆上气,唾血多浊沫脓血,痰饮,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淫泺,螈 不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满短气卧不安,唇肿,肠鸣注泄,乳痈寒热。

  乳中:当乳中是。《铜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则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素问》云: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