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


  则血必不守。血不守。则胎终不安。故曰当下其 。桂枝茯苓丸。下 之力。颇轻且缓。盖恐峻厉之药。将并伤其胎气也。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脉弦发热。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恶寒而腹反恶寒。甚至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脏开不能合。而风冷之气乘之也。夫脏开风入。其阴内胜。则其脉弦为阴气。

  而发热且为格阳矣。胎胀者。胎热则消。寒则胀也。附子汤方未见。然温里散寒之意。概可推矣。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

  胶艾汤主之。

  妇人经水淋沥。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惟胶艾汤为能补而固之。

  中有芎、归。能于血中行气。艾叶利阴气。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也。

  胶艾汤方干地黄(六两) 川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妇人怀妊。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按、说文 音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则胎失其所养。而反得其所害矣。

  腹中能无 痛乎。芎、归、芍药。益血之虚。苓、术、泽泻。除水之气。赵氏曰。此因脾土为木邪所客。谷气不举。

  湿气下流。搏于阴血而痛。故用芍药多他药数倍。以泻肝木。亦通。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 川芎(各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此益虚温胃之法。为妊娠中虚而有寒饮者设也。夫阳明之脉。顺而下行者也。有寒则逆。有热亦逆。逆则饮必从之。而妊娠之体。精凝血聚。每多蕴而成热者矣。按外台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两。生姜、茯苓各四两。麦冬、人参各三两。为治胃热气逆呕吐之法。可补仲景之未备也。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小便难而饮食如故。则病不由中焦出。而又无腹满身重等证。则更非水气不行。知其血虚热郁。而津液涩少也。本草当归补女子诸不足。苦参入阴利窍除伏热。贝母能疗郁结。兼清水液之源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妊娠小便不利。与上条同。而身重恶寒头眩。则全是水气为病。视虚热液少者。霄壤悬殊矣。葵子、茯苓滑窍行水。水气既行。不淫肌体。身不重矣。不侵卫阳。不恶寒矣。不犯清道。不头眩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虚之变。不可不审也。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升)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则愈。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妊娠之后。最虑湿热伤动胎气。故于芎、归、芍药养血之中。用白术除湿。黄芩除热。丹溪称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夫芩、术非能安胎者。去其湿热而胎自安耳。

  当归散方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妊娠伤胎。有因湿热者。亦有因湿寒者。随人脏气之阴阳而各异也。当归散。正治湿热之剂。白术散。白术、牡蛎燥湿。川芎温血。蜀椒去寒。则正治湿寒之剂也。仲景并列于此。其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白术散方白术 川芎 蜀椒(去汗) 牡蛎(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 。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

  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伤胎。胎伤而病也。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而实非水也。所以然者。心气实故也。心、君火也。为肺所畏。而妊娠七月。肺当养胎。心气实则肺不敢降。而胎失其养。所谓太阴当养不养也。夫肺主气化者也。肺不养胎。则胞中之气化阻。而水乃不行矣。腹满便难身重。职是故也。

  是不可治其肺。当刺劳宫以泻心气。刺关元以行水气。使小便微利。则心气降。心降而肺自行矣。劳宫、心之穴。关元、肾之穴。

  卷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

  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痉、筋病也。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也。郁冒。神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复郁之。则头眩而目瞀也。大便难者。液病也。胃藏津液而渗灌诸阳。亡津液胃燥。则大肠失其润而便难也。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故皆为产后所有之病。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郁冒虽有客邪。而其本则为里虚。故其脉微弱也。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津气上行而不下逮之象。所以然者。亡阴血虚。孤阳上厥。而津气从之也。厥者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

  阴阳乍离。故厥而冒。及阴阳复通。汗乃大出而解也。产妇新虚。不宜多汗。而此反喜汗出者。血去阴虚。阳受邪气而独盛。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是也。小柴胡主之者。以邪气不可不散。而正虚不可罔顾。惟此法为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阴阳耳。

  小柴胡汤方(见呕吐)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宜大承气汤主之。

  病解能食。谓郁冒解而能受食也。至七八日更发热。此其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属虚而属实矣。是宜大承气以下里实。

  大承气汤方(见痉)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兼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产后腹中 痛。与妊娠腹中 痛不同。彼为血虚而湿扰于内。此为血虚而寒动于中也。当归、生姜温血散寒。孙思邈云。羊肉止痛利产妇。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产后腹痛。而至烦满不得卧。知血郁而成热。且下病而碍上也。与虚寒 痛不同矣。枳实烧令黑。

  能入血行滞。同芍药为和血止痛之剂也。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大麦粥下之。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亦主经水不利。

  腹痛服枳实芍药而不愈者。以有瘀血在脐下。着而不去。是非攻坚破积之剂。不能除矣。大黄、桃仁、 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

  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个) 虫(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更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无太阳证者。无头痛恶寒之表证也。产后七八日。少腹坚痛。恶露不尽。但宜行血去瘀而已。然不大便。

  烦躁。发热。脉实。则胃之实也。日晡为阳明旺时。而烦躁甚于他时。又胃热之验也。食气入胃。

  长气于阳。

  食入而助胃之热则谵语。至夜阳明气衰而谵语愈。又胃热之验也。故曰热在里。结在膀胱。里即阳明。

  膀胱即少腹。盖谓不独血结于下。而亦热聚于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遗其胃。则血虽去而热不除。

  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均为血药。仲景取之者。盖将一举而两得之欤。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疼。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

  可与阳旦汤。

  产后中风。至数十日之久。而头疼寒热等证不解。是未可卜度其虚。而不与解之散之也。阳旦汤治伤寒太阳中风挟热者。此风久而热续在者。亦宜以此治之。夫审证用药。不拘日数。表里既分。汗下斯判。

  上条里热成实。虽产后七八日。与大承气而不伤于峻。此条表邪不解。虽数十日之久。与阳旦汤而不虑其散。非通于权变者。未足以语此也。

  阳旦汤方(即桂枝汤加黄芩)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竹叶汤。用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子。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济之法。

  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覆使汗出。头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

  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甘草。辛甘化气。白薇性寒入阳明。治狂惑邪气。故曰安中益气。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 石膏(各二分) 桂枝 白薇(各一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伤寒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也。此亦热利下重。而当产后虚极。则加阿胶救阴。甘草补中生阳。且以缓连、柏之苦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

  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此产后血虚风入而成热之证。地黄生血。苦参、黄芩除热也。若头痛者。风未全变为热。故宜柴胡解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卷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中风七八日。寒热已止而续来。经水才行而适断者。知非风寒重感。乃热邪与血俱结于血室也。

  热与血结。攻其血则热亦去。然虽结而寒热如疟。则邪既留连于血室。而亦侵淫于经络。设攻其血。

  血虽去。邪必不尽。且恐血去而邪得乘虚尽入也。仲景单用小柴胡汤。不杂血药一味。意谓热邪解而乍结之血自行耳。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发汗过多者。邪气离表则入阳明。经水适来者。邪气离表则入血室。盖虚则易入。亦惟虚者能受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者。血为阴。暮亦为阴。阴邪遇阴乃发也。然热虽入而血不结。其邪必将自解。治之者但无犯胃气。及上二焦阳气而已。仲景盖恐人误以发热为表邪未解。或以谵语为阳明胃实。而或攻之或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