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翼

  
  小乌沉汤
  乌药(去心,十两) 甘草(炒,一两) 香附子(炒,用砂盆洗去毛皮,然后焙干,二十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沸汤点。
  按:大怒气逆,必有火热从之上行,宜以黄连、青黛、香附、柴胡、甘草、山栀等药,平其肝则自愈。独进温燥,宁无偏胜之弊。且非古人抑怒全阴之意。
  
  卷二 诸血统论
  劳伤吐血
  劳伤吐血者,经所谓用力太过则络脉伤是也。盖络脉之血,随经上下,往来不休。若络伤损之处,其血因得渗漏而出矣。如是者须和养血气,安顺谨调,使损者复完,则血脉循行如故,所谓劳者逸之是也。此等未关脏气,但体性坚凝,尚可望其生全。若不能如此,而或纵情违理,络脉完已复损,则必无幸矣。
  
  发灰散
  乱发(烧灰)每服二钱,米醋汤调服,亦治小儿尿血。
  治吐血不止。
  将本人血,磁锅焙干为末,每一钱二分,以参麦煎汤调下即止。
  凡吐粉红色痰涎者,是肺络损伤而血渗也。治以鲜藕、白糯米、红枣三物,煎汤频频服久自愈。此方系正白旗迟维职所授,用之良验。(迟公曾任崇明及六合县,系一榜出身,三
  卷二 诸血统论
  阳虚失血
  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鲜,法当温中,使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楠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其效甚着。曹氏云:吐血须煎干姜甘草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若服生地黄、竹茹、藕汁,去生便远。
  《三因》云: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其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也。
  按:经云:荣气出于中焦,是以脾胃为统血之司,而甘温气味,有固血之用也。世医畏其能动血,虽遇当用而不敢用者多矣。厥疾不瘳,谁之过欤。或有仿《千金》例于伏龙肝、甘草、干姜、白术之中,加阿胶之润,黄芩之苦,以折炎上之势,而复既脱之阴,亦《内经》甚者从之之意也。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各三两)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黑神散
  (《和剂》)黑豆(炒,半升,去皮) 干熟地(酒浸) 当归(去芦,酒制) 肉桂(去粗皮) 干姜(炮) 甘草(炙) 芍药 蒲黄(各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半盏,童子小便半盏,不拘时煎服。
  凡吐血脉微、身凉恶风者,须于地黄、芍药中加肉桂一钱,虚冷人多有此证。
  
  卷二 诸血统论
  伤胃吐血
  伤胃吐血者,酒食过饱,胃间不安,或强吐之,气脉贲乱,损伤心胃,血随呕出也。
  
  《简易》黑神散
   治伤酒食,醉饱过度,胃络内伤,及低头掬损吐血,致多口鼻百草霜(不拘多少,村居者佳)上研细,每服二钱,糯米汤下。喜凉水者,新汲水调服。
  
  卷二 诸血统论
  鼻衄
  鼻衄有表寒、里热之异。表寒者,伤寒不解,而闭热于经也,详伤寒门。里热者,阳明,而血为热迫也,宜犀角地黄汤主之。或阳明之热,不得下通,而反上壅者,宜《拔萃》犀角地黄汤,通其下而上自愈。
  诸衄血家不可与白虎汤,虚者亦不可与。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温之。
  罗谦甫云:经历晋才卿,膏粱而饮,至春病衄,易医数四,皆用苦寒之剂,俱欲胜其热,然终不愈。而饮食起居,浸不如初,肌寒而时躁,言语无声,口气臭秽,恶冷风,而其衄之余滴,则未绝也。彼惟知见血为热,而以苦寒攻之,抑不知苦泻土,土,脾胃也,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今火为病,而泻其土,火固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胃虚则荣气不能滋荣百脉,元气不循天度,气随阴化,而无声肌寒也。粗工嘻嘻,以为可治,热病未已项彦章治一妇患衄三年许,医以血得热则淖溢,与泻心凉血之剂,益困,衄出数滴,辄昏去,六脉微弱,而寸为甚。曰:肝藏血而心主之,今寸口脉微,知心虚也,心虚则不能主血,故逆而妄行,法当补心,兼养脾气。脾者,心之子,实则心不虚也。与琥珀诸补心药遂安。
  按:心虚补脾,即《千金》脾旺则气感于心之意。然补脾药未议及,窃谓当兼补脾阴,不当专补脾气也。
  
  犀角地黄汤
   易老云:治鼻衄,此药为最胜。
  犀角 芍药 丹皮(各一钱半) 生地(四钱) 甘草(五分)水一盅半,煎八分服。《拔萃》加大黄、黄连、黄芩。
  
  茅花汤
  白茅花 水煎浓汁两碗,分二服,如无花,以根代之。
  
  人参莲心散
  人参(一钱) 莲子心(一分)共为末,以水空心下二钱,以瘥为度。
  
  一方:
  莲子心五十个,糯米五十粒,为末酒调服,治劳心吐血。
  
  发灰散
   发灰(一钱) 人中白(炙研,五分) 麝香(研,一分)用少许吹鼻中,立愈。
  
  《元珠》鸡苏散
  鸡苏叶 黄 生地 阿胶 白茅根(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桔梗 蒲黄(炒) 贝母(去心) 炙甘草(五钱)每服四钱,姜三片,水煎服。
  
  麦门冬饮子
   治脾肺虚弱,气促,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参 麦门冬 当归(各五分) 五味子(五个) 黄 甘草 芍药(各一钱) 紫菀(一钱五分)上 咀,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一方有生地,无甘草、芍药
  卷二 诸血统论
  齿衄
  齿衄有手足阳明与足少阴之异,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而肾主骨,齿又为骨者多有之。属少阴者多不足,故口不臭,牙不痛,虽痛不甚,但齿摇不坚。凡阴虚羸瘦好色者多有之,而宜清宜补,为治迥别,不可不分也。
  《元珠》云:齿衄多阳明热盛所致,缘手足阳明俱入齿中,而冲任二脉并附阳明。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也,阳明有热,发则随经上入齿中,血如潮涌,疼痛不已,甚则昏昧。予率用三制大黄末二钱,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并去黑粪数块,其血顿止。要知肾虚出血者,其血必点滴而出,齿亦悠悠而疼,决不如此之暴且甚也。
  
  东垣清胃饮
   治醇酒浓味,或补胃热药太过,以致牙疼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或龈齿腐溃,出血不止,此阳明火也。
  生地(一钱五分) 升麻 当归 牡丹皮 犀角 连翘(各一钱) 甘草 黄连水煎服。
  按:阳明热实,上熏口齿者,宜此清之。若大便闭结不通者,须加大黄,从下夺之。
  
  《外台》方
   治满口齿出血。
  枸杞根洗,煎汤漱咽验。
  
  《元戎》地黄引子
   治肾虚齿衄不止。
  熟地黄 生地黄 地骨皮 枸杞子(各等分)焙干为末,每服二钱,蜜汤调服无时。
  《宝鉴》用治衄血往来久不愈,日三服,良。
  
  安肾丸
   治肾虚阴火上炎,服凉药而愈甚者,宜淡盐汤送下三五钱,间进黑 丹或用肾气丸煎服效。(鹤年)
  卷二 诸血统论
  舌衄
  舌衄者,舌出血不止也。心主血,在窍为舌。若心脏蕴热,血得热而妄行,或溢于心之窍,则有舌上出血之证,甚者出如涌泉。
  
  《圣济》阿胶散
  阿胶(炒) 黄 (蜜炙) 蒲黄(新者,一两)共末,用生地黄汁,空心调下二钱。
  
  《千金》方
  乱发烧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卷二 诸血统论
  大衄
  (血汗附)大衄者,口鼻耳目皆出血是也。由热气乘虚入血,则血妄行,与卫气错溢于窍也。阿胶
  阿胶汤
  阿胶(蛤粉炒,一两) 蒲黄(五钱)水煎去滓,入生地黄汁服之,急以帛系两乳。
  
  神白散
   治血汗。
  用人中白瓦上炙,研末,入麝香少许和匀,空心酒下二钱。一方有发灰。
  
  圣惠散
   治大衄久衄,及诸窍出血不止。
  人中白一团鸡子大,绵五两,烧研,每服二钱,温水服。
  
  卷二
  大便下血统论
  许学士云:予苦疾三十年,蓄下血药方,近五十余品,其间或验或否,或始验而久不应者,或初不验弃之,再服有验,未易历谈。大抵此病,品类不同,对病则易愈。如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脉痔也。亦有一种下部虚,阳气不升,血随气而降者。仲景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此下部虚而下血者是也。若是革脉,却宜服温补药。虫痔宜熏,《千金》用 皮、艾者佳。予尝作,颇得力。
  
  黑地黄丸
  (颇佳。鹤年)
  卷二 大便下血统论
  结阴便血
  结阴便血者,以风冷之邪,结于阴分而然。盖邪在五脏,留而不去,是之谓结阴。邪内结不得行,则病归血分,故为便血。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正此之谓。宜外灸中脘、气海、三里以引胃气,散风邪,内以平胃地榆汤温散之剂止之。(景岳)
  《宝鉴》平胃地榆汤
   治邪陷阴分,结阴便血。
  陈皮 浓朴 苍术 甘草 地榆 人参 白术 当归 芍药 升麻干葛 茯苓 神曲 干姜(炒) 香附(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加姜枣煎,空心服。一方无香附,有附子,益智仁。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及下血,或下清血,或下豆汁,久而无度去滓稍热服。盖亦阴结之类,为阴气内结,故去甘寒而加辛热,结者散之也。
  
  经验方
  荆芥一味,略炒为末,米饮服二钱。
  
  地榆汤
   河间曰:阴结便血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气无宗,渗入肠下,地榆(四两) 甘草(半炙半生,三两) 缩砂仁(七枚)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三盏,煎至一半,去滓温服。
  
  卷二 大便下血统论
  湿热便血
  湿热便血者,血浊而色黯,滑氏所谓足太阴积热久而生湿,从而下流也,赤豆当归散主之。若但热而无湿者,腹中痛,血色鲜,连蒲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晒干) 当归(十两)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连蒲散
  生地 当归 白芍 枳壳 川芎 槐角 黄芩(各一钱) 黄连 蒲黄(水二盅,煎八分服。
  《泊宅编》云:干柿烧灰,米饮服二钱。《本草》:柿治肠癖,解热毒,消宿血。又《百一选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用此方一服而愈。
  王焕之知舒州,下血不止。郡人陈宜父令其四时取柏叶,其方如春取东枝之类,烧灰调
  洁古芍药黄连散
   治腹痛下血有热。
  芍药 黄连 当归(各半两) 大黄(一钱) 淡桂(五分) 甘草(炙,二钱)每服五钱,水煎。痛甚者,调木香、槟榔末一钱。用淡桂者,略借辛温以助药力,且拔病本也。一方:平胃散加槐花、当归、枳壳、乌梅。(丹溪。)
  卷二 大便下血统论
  中虚脱血
  中者,脾胃也。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脱陷妄行。其血色不甚鲜红,或紫或黑,此阳败而然,故多无热证。而或见恶心呕吐,宜理中汤温补脾胃。中气得理,血自归经矣。
  
  理中汤
  
  理物汤
   即理中,四物合剂。
  
  黄土汤
  白术 甘草 附子 地黄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心黄土(半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卷二 大便下血统论
  肠痔下血
  
  《本事》治肠痔在腹内,有鼠奶出血方
  白芜荑 贯众 野狼牙根 椿东引枝 槐东引枝(白皮者,各一分) 白 头(一个,炙焦) 雄黄(半两) 皮(一分,炙焦)上为末,腊月猪脂和为丸,如弹子大,绵裹纳下部,日三易。
  
  附方:
  木耳(五钱)浸一宿洗净,空心生食,禁茶汤半日许。如嫌淡,少加盐,三服必愈。但不能除根耳。
  
  卷二 大便下血统论
  溲血
  溲血有虚有实,实者下焦积热,血为热迫,尿血成淋。虚者房劳内作,血失统御,溺血不已。亦有心脏有热。热乘于血,血渗小肠而尿血者,当参合脉证治之。
  凡小便血出,成淋作痛,或杂尿而出者,从膀胱中来也。如血出不痛者为尿血,乃心热移于小肠,血从精窍中来也。
  
  《济生》小蓟饮子
   治下焦结热之剂。
  生地(四两) 小蓟根 滑石 通草 蒲黄(炒) 淡竹叶 藕节 当归 山栀仁 甘草(炙,各半两)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八分,空心温服。一方有白茅根、阿胶。
  
  鹿茸散
   治下元虚惫,小便尿血,日夜不止之剂。
  鹿茸(酒洗去毛,涂酥,炙令黄) 当归(焙) 生地黄(焙,各二两) 蒲黄(一合)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匕,空心温酒调服,日二。一方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
  如神散
   治心脏有热,热乘于血之剂。
  阿胶(蛤粉炒,一两) 山栀 车前子 黄芩 甘草(炙,各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井华水调服,日三。此方合犀角地黄汤用之良。
  
  发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