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翼

  
  卷八 便闭统论
  虚闭
  虚闭有二,一以阴虚,一以阳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
  
  苁蓉润肠丸
  肉苁蓉(酒浸,焙,二两) 沉香(另研,一两)为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
  
  益血润肠丸
  熟地(六两) 杏仁(炒去皮尖) 麻仁(各三两,以上三味各杵膏) 枳壳 橘红(各二两半) 阿胶(炒) 肉苁蓉(各一两半) 苏子 荆芥(各一两) 当归(三两)末之,以前三味膏同杵千余下,加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汤下。
  
  五仁丸
  柏子仁(半两) 松子仁 桃仁 杏仁(各一两) 郁李仁(一钱) 陈皮(四两,另为末)上将五仁另研如膏,入陈皮末研匀,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黄 汤
   治老人虚闭。
  绵黄 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后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闭甚者不过两服愈。
  
  卷八 便闭统论
  实闭
  实闭者,胃实而闭。东垣所谓胃气实者闭物,胃气虚者闭气是也。其人能食,小便赤,其脉沉实。
  
  麻仁丸
  浓朴(姜制) 枳实(麸炒) 芍药(各八两) 大黄(蒸焙,一斤) 麻仁(别研,五两) 杏仁(去皮尖,炒,五两半)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大便通利则止。
  
  木香逐气丸
  槟榔(鸡心者)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半两) 南木香(二钱半) 川巴豆肉(一钱半,研如泥,渐入药同研)上件并末,生姜自然汁,调神曲末为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如气攻腹痛,枳壳、木瓜煎汤下。
  按:实闭有寒有热,热实者,宜寒下。寒实者,宜温下。麻仁丸、浓朴三物汤治实而热者。逐气丸、温脾汤治实而寒者也。
  
  卷八 便闭统论
  风闭
  风闭者,风胜则干也。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燥涩,传化则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闭,或肠胃积热,久而风从内生,亦能成闭也。
  
  皂角丸
   治大肠有风,大便闭结。
  皂角(炙,去子) 枳壳(去瓤,麸炒,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或加麻仁、杏仁、防风、陈皮亦得。
  
  东垣润肠丸
  当归梢 羌活 大黄(煨,各半两) 麻仁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卷八 便闭统论
  冷闭
  冷闭者,寒冷之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阳气不行,津液不通,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冷,其脉迟涩者是也。
  
  半硫丸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细末) 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棰子杀过)上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无灰温酒或生姜汤任下。妇人醋汤下,俱空心服。
  《准绳》云:热药多秘,惟硫黄暖而能通。冷药多泄,惟黄连肥肠而止泄。
  
  卷八 便闭统论
  热闭
  热闭者,热搏津液,肠胃燥结,伤寒热邪传里,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其症面赤身热,腹中胀闭,时欲喜冷,或口舌生疮。
  
  大黄饮子
   治身热烦躁,大便不通。
  大黄(湿纸裹煨,二钱) 杏仁(炒,去皮尖) 枳壳(麸炒) 栀子仁 生地黄(各一钱半)人参 黄芩(各七分) 川升麻(一钱) 甘草(炙,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五片,豆豉二十一粒,乌梅一枚,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八 便闭统论
  气闭
  气闭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 胀,此不可用药通之。虽或暂通而其闭益甚矣。或迫之使通,因而下血者,惟当顺气,气顺则便自通矣。
  
  苏子降气汤
   加枳壳、杏仁煎。此药流行肺气。(见饮气嗽门。)
  苏感丸
   即苏合四分,感应六分,研和别丸。大凡腹痛而呕,欲利其大便,诸药皆令人吐,惟苏感丸用姜汁泡汤下最妙。
  
  六磨汤
   治气滞腹急,大便秘涩。
  沉香 木香 槟榔 乌药 枳壳 大黄(各等分)上六味,热汤磨服。
  
  卷八
  闭癃遗溺
  太无论小便不利三端:一者大便泻而小便涩,为津液偏渗,治宜分利而已。二者热搏下焦,湿热不行,必通泄则愈。三者脾胃气涩,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顺气令施化而出。然津液偏渗,有脾肺之分;湿热不行,亦有肾与膀胱之别。更当参合脉症而分辨之。东垣以小便不通,皆邪热为病,分在气在血而治之。如渴而不利者,热在上焦气分,为肺热不能生水,是绝小便之源也。宜淡味渗泄之药,以清肺泄火,滋水之化源。如不渴者,热在下焦血分,为阴受热邪,闭塞其流,宜气味俱阴之药,以除其热,泄其闭塞也。此以上下二焦分气血言。然在下焦,亦有气壅血污之分;即在上焦,亦有气虚气窒之异,不可不察也。
  《元珠》论遗溺闭癃,惟肝与督脉、三焦、膀胱主之。经云: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所生病遗溺闭癃。督脉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生病癃痔遗溺。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出贯 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然刺灸之法,但取厥阴、督脉、三焦俞穴,而不及膀胱者,以膀胱但藏溺耳。其出溺,皆从三焦及肝、督脉也。按:经云肾开窍于二阴;又云肾合膀胱,余常见老医以白通、六味、肾气等药,辨阴阳虚实而治之,其效捷于桴鼓,而此论独不主肾,故当总统诸家,而参考之,则无遗义矣。
  丹溪云:小便不通,有正治,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他故,但膀胱有热者,则宜黄柏、知母之属泻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肺燥不能生水者,则宜车前、茯苓之属清肺气,此隔二之治也。如因脾湿不运,而精不升,以致肺不能生水者,则当苍术、白术之属燥脾利湿,此隔三之治也。但所谓清肺之法,自宜《外台》百合饮子之类,清润兼行,庶几得理,若车前、茯苓渗利之品,以求其水,益资其燥矣。
  丹溪又谓:不论气虚、血虚、实热、痰闭,皆宜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譬之滴水之器,必使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夫病在下,取之上,《内经》之旨也。天地之气不升则不降,吐亦法之巧耳。然必痰实气闭者,乃可用之,未可以之概治气虚、血虚等症也。
  《元珠》闭癃遗溺不禁之辨,谓闭者,小便不出,塞而不通也。癃者,罢弱而气不充,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俗名淋病者是也。闭则是急病,癃则是缓病;遗溺睡梦中溺出,醒而方知是也。不禁者,日夜无遍数,频频而溺也。
  
  卷八 闭癃遗溺
  小便不通
  有下焦蓄热者,《内经》所谓膀胱不利为癃也,巢氏云:膀胱与肾为表里,而俱主水,热气太盛,故令结涩,小便不通,腹胀气急,甚者水气上逆,令主腹痛呕,乃至于死,其脉紧而滑直者是也。
  
  广济方
  冬葵子 滑石 茯苓 通草(各三两) 茅根(四两) 芒硝(二两,汤成下)水煮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若不得溺,急闷欲绝者,以盐二升,大铛中熬,以布绵裹脐下 之,小盒饭渐通也。曾试有验。
  
  《圣济总录》
  方独颗大蒜一枚,栀子仁三匕枚,盐花少许,三味捣摊纸上,贴脐良久即通,未通涂阴囊上立通。
  
  掩脐法
  连根葱勿洗,带土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烂,捍饼烘热掩脐中,以帛扎定,良久气透自通,不然再换一剂。
  有肺热不降者,东垣曰:小便闭而不渴者,热在下焦血分,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阳无以化,法宜苦寒之属,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则小便自通。其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火,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气味俱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
  
  百合饮子
  (《外台》)桑白皮(六分) 通草 百合(各八分) 白茅根(一分)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
  有下焦阳虚不化者,夫肾开窍于二阴,肾中阳虚,则二阴之窍闭,闭则大小便俱不得出,如重阴冱寒,地道闭塞,惟与白通汤多加葱白,阳气一至,二便立通矣。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加入尿五合尤佳。伤寒并用猪胆者,所以从上焦格拒之阴,此病独加人尿者,所以通阴中闭塞之阳也。
  有下焦阴虚而阳不化者,其状脚膝软弱无力,阴汗阴痿,足热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闭,是不可以淡渗之剂利之,利之则阴愈竭,而水益不行矣。宜苦寒之属以补肾与膀胱,所云使阴气行而阳自化也。
  
  滋肾丸
  黄柏(酒洗,焙,二两) 知母(酒洗,焙,一两) 肉桂(一钱)上为细末,熟水丸芡实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汤空心下。
  《内经》曰:热者寒之。又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故以为君;以知母苦寒泻肾火,故以为佐;肉桂辛热,寒因热用也。
  丹溪云:诸淋皆属于热,余每用滋肾丸,每百丸,可用四物汤加甘草梢、杜牛膝、木通、桃仁、滑石、木香煎汤,空心吞服。兼灸三阴交,如鼓应桴,累试累验。
  有转胞不得小便者,由胞为热所迫,或强忍小便,俱令水气迫于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内水应出不得出,小腹急痛,不得小便,不治害人。亦有虚人下焦气冷不治,胞系了戾者,宜分而治之。
  
  滑石散
  寒水石(二两) 葵子(一合) 滑石(一两) 乱发灰 车前子 木通(各一两)上锉散,水一斗,煮取五升,时时服一剂即利。
  
  八味丸
   治肾虚小便不通,或过服凉药而闭涩愈甚者,及虚人下元冷,胞转不得小便,膨急切痛,经四五日困笃欲死者,每服五十丸,温盐汤下。
  
  小便闭尿满方
  小青菜子 炒枳壳 不拘分两,煎汤薰洗即通。
  
  卷八 闭癃遗溺
  小便不禁
  有命门阳衰,不能约束水液者,经所谓水泉不止,膀胱不藏,乃失守之死候也。急宜温固肾气,多有生者。
  
  《济生》菟丝子丸
  菟丝子(制,二两) 肉苁蓉(酒浸,二两) 牡蛎( ) 桑螵蛸(酒炙,五钱) 五味子鹿茸(酒炙,各二两) 鸡 (炙干,五钱) 附子(炮,二两)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有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宜补中益气之属为主,而以固涩之剂佐之。张景岳曰:小便不禁,古方多用固涩,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盖水虽主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不然徒障狂澜,无益也。又古方书论小便不禁,有属热属虚之辨,不知不禁之谓,乃以小水太利为言,皆属虚寒,何有热证。若因热而小便频数,则淋沥点滴,不能禁止,而又出之不快,或多痛涩,非遗失不禁之谓矣。倘以虚寒误认为热,而妄投泻火之剂,岂不殆哉。
  巢氏云:人睡中尿出者,是其素禀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膀胱与肾气俱冷,不能制于水,而夜卧阳气衰状,不能制于阴,阴气独盛,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也。
  
  治之方
  雄鸡肠 桂心二味等分捣为丸,服如豆大一枚,日三服。
  
  卷八
  交肠
  交肠者,大小便易位而出,由冷热不调,阴阳不顺,而气乱于下也。妇人多有此证。
  
  加减四物汤
  四物(五钱) 益元散(二钱五分)水酒各半煎,空心温服。
  按:此证前人有以五苓散为法者,此又一法也。
  一法 以旧乌纱帽烧灰服者。
  
  卷八
  诸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肾气通于阴,阴,津液下流之道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为津液之府,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数起少出,少腹弦急,痛引于脐,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异。
  
  透格散
  硝石(一两) 不夹泥土,雪白者,生研为末,每服二钱。
  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米煎汤下,通后便须服补虚丸散。血淋,小便不出,时下血,疼痛满急。热淋,小便热赤色,脐下急痛,并用冷水调下。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沥,木通煎汤下。石淋,茎内痛,尿不能出,内引小腹,膨胀急痛,尿下沙石,令人闷绝。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并空心调药,使消如水,乃服之。(沈存中《灵苑方》)淋症所感不一,或因房劳,或因忿怒,或因醇酒浓味。房劳者,阴虚火动也。忿怒者,气动生火也。醇酒浓味者,酿成湿热也。积热既久。热结下焦,所以淋沥作痛。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沙、如石也。夫散热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石、沙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方可也。古方用郁金、琥珀,开郁也。青皮、木香,行气也。蒲黄、牛膝,破血也。黄柏、生地黄,滋阴也。东垣治小腹痛,用青皮、黄柏,夫青皮疏肝,黄柏滋肾,盖小腹乃肝肾部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