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翼

  
  胃苓汤
   治脾湿太过,泄泻不止。
  平胃散 五苓散(各等分)上锉,水煎服。
  平胃散治酒泄不已,饮后尤甚,加丁香、缩砂、麦芽、神曲各五钱为末,米饮调二钱,立愈。
  
  升阳除湿汤
  (方见飧泄。)东垣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气短精神不足,此由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泄利。一日予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而小便闭塞。治法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噫!圣人之法,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若用淡渗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故必用升阳风药,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葛根半钱,炙甘草半钱,同 咀,水二盅,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医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卷七 泄泻诸症统论
  寒泻
  (一名 溏)溏者,水粪并趋大肠也。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衰弱,不能分布,则津液糟粕并趋一窍而下。《金匮》所谓脾气衰则 溏也。又寒气在下,亦令人水粪杂下,而色多青黑,所谓大肠有寒则 溏也。
  罗谦甫云: 溏者,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结粪是也。
  
  补本丸
  苍术 川椒(去目,炒,名一两)末之,醋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水下。一法:恶痢久不效者弥佳,小儿丸如米大。
  
  桂枝汤
   治太阳经伤动传太阴,下利为 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又下,中有硬物,欲起而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温之。春夏桂枝汤,秋冬白术散。
  川桂枝 白芍药 白术(各半两) 炙草(二钱)每服半两,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白术散
  白术 白芍药(各三钱) 干姜(炮,半两) 炙草(二钱)上为细末,如前服之。甚则除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谓辛能发散也。
  
  附子温中汤
   治寒泻腹痛,或水谷不化。
  附子(泡) 干姜(炮,各一钱半)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白芍 炙草(各一钱) 浓朴豆蔻 陈皮上作一帖,水煎空心服。
  
  卷七 泄泻诸症统论
  热泻
  热泻者,夏月热气乍乘太阴,与湿相合,一时倾泻如水之注,亦名暴泄。《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其症腹痛自汗,烦渴面垢,脉洪数或虚,肛门热痛,粪出如汤,或兼呕吐,心腹绞痛者,即霍乱之候也。
  
  香薷饮
  香薷(去土,一斤) 白扁豆(半斤,微炒) 浓朴(半斤,去皮,姜汁炙熟)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一方加黄连四两,姜汁炒令黄。
  
  六和汤
  香薷(二钱)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赤苓 藿香 白扁豆(姜汁略炒) 浓朴 木瓜(各一钱)水二盅,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盅,不拘时服。
  
  卷七 泄泻诸症统论
  久泄
  久泄不止,百药不效,或暂止而复来,此必有陈积在肠胃之间。积一日不去,则泻一日不愈,必先逐陈积而后补之,庶几获益。如果系脏虚滑泄,审无腹痛,脉微虚不沉滞者,可以温涩之药固之。
  
  《本事》温脾汤
   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浓朴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生,各二两) 大黄(生,四钱,碎切,汤一盏浸半日滤去渣,煎汤时和渣下)上细锉,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黄汁,再煎六合,去滓澄去脚,分三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受,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
  
  干姜丸
  干姜 巴豆(去心,炒黄) 人参 大黄(各一两)上除巴豆,余为末同研,炼蜜丸如桐子大,服前汤时,用汤下一丸。
  
  震灵丹
  (一名紫金丹) 治一切沉寒痼冷,久泻久痢,脐腹冷痛,呕吐不食,及妇人血气虚损,崩漏带下。
  禹余粮(火 醋淬不计遍数,手捻得碎为度) 紫石英 赤石脂 丁头代赭石(如禹余粮制法,各四两)以上四味,并作小块,入瓦锅内盐泥固济,候干,用炭十斤 通红,火尽为度,入地埋出火毒二宿。
  滴乳香(另研) 五灵脂(去沙石,筛) 没药(去砂石,各二两) 朱砂(水飞,一两)上八味并为细末,以糯米粉煮糊为丸,如芡实大,晒干出光,每一丸,空心温酒下或冷水下。忌猪羊血,恐减药力。妇人醋汤下。
  
  乳豆丸
   治滑泄不止,诸药无效。
  肉豆蔻(生为末)上用通明乳香,以酒浸过,研成膏,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和剂》桃花丸
   寒泻腹中痛,服诸热药以温中,并不见效,登圊不迭,秽物随出。此属下焦,宜桃花丸以温涩之。
  赤石脂 干姜(炮,等分)上为末,面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日三。
  
  河间诃子散
   治泄久腹痛渐已,泻下渐少,宜此药止之。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黄连(三钱) 木香(半两) 甘草(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未已,宜因其归而送之。于诃子散内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按:收涩之剂,固肠丸、诃子散皆治热滑,扶脾丸、桃花丸皆治寒滑,盖滑泄虽同,而有阴阳之分也。(以下食泄。)
  加味平胃散
   治食积泻,噫气作酸,泄而腹痛甚,泻后痛减,臭如抱坏鸡子。《得效》云:伤食积而泻者,粪白可验,且腹必耕痛方泄是也。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缩砂 草果 山楂子 麦芽水煎服。有停饮食数日乃泻,后屡作屡止,饮食稍多即发,名曰 泻,宜枳术曲 丸。
  
  治饮酒过多,遂成酒泄,骨立不能食,但饮一二杯即发,经年不愈方。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丁香 缩砂 干葛 麦芽 神曲上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
  
  治伤酒晨起必泻方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茯苓 干葛 陈皮 川黄连(酒浸,炒)上锉,姜水煎服。
  
  卷七 泄泻诸症统论
  肾泄
  肾泄者,五更溏泄也。肾虽水脏,而中有元阳,为脾土之母。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而开窍于二阴,肾阳既虚,即不能温养于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积月不愈,或至累年。此病藏于肾,宜治下而不宜治中者也。
  
  五味子散
  五味子(一两) 吴茱萸(半两,细粒绿色者)上二味,同炒香熟为度,细末每二钱,陈米饮下。
  许氏云:顷年有一亲识,每五更初欲晓时,必溏泄一次,如是数月。有人云:此名肾泄,感阴气而然,得此顿愈。
  
  四神丸
  肉豆蔻 五味子(各二两) 补骨脂(四两) 吴茱萸(浸炒,一两)上为末,生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取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汤下。一云:夜食前更进一服。盖暖药虽平旦服之,至夜力已尽,无以敌一夜阴气之故也。
  《澹寮》无五味、吴萸,有茴香一两,木香半两。一方去五味、吴萸、入神曲、麦芽。
  按:五更溏泄,不独肾虚一端,酒积、食积、寒积,皆作此病。概与温肾,非其治矣。
  食积、酒积,治法详久泄,吞红丸子,或单服曲 枳术丸。寒积者,积寒在脾肾,宜魏氏椒朴丸。
  
  椒朴丸
  益智仁(去壳,炒) 川椒(炒出汗) 川浓朴(姜制) 陈皮 白干姜 茴香(炒,各等分)上用青盐等分,于银石器内,以水浸前药,慢火煮干,焙燥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伤酒者,湿热在脾,宜理中汤加干葛、黄连,或葛花解酲汤,吞酒煮黄连丸。
  饮食过多,脾胃之气,不能运化,其人必嗳气如败卵,宜治中汤加砂仁半钱,吞红丸子,或单服曲 枳术丸。
  
  卷七 泄泻诸症统论
  飧泄
  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熟腐水谷,而食物完出。经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不化是也。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谓阳气虚则下陷也。又风气入脾,亦令飧泄。
  夫风者木气也,而行于土中,风性善行,传化疾速,则熟腐不及,经所谓久风入中,为肠风飧泄是也。又脾所生病,为胸满呕逆飧泄者,亦木气制土之所致也。又虚邪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者,土性喜温而恶寒,多寒则变化无权也。故飧泄之病,约有三端,一曰虚,二曰风,三曰冷,而皆以虚为本也,亦曰虚泄。
  
  胃风汤
   治风冷虚气,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 痛。
  人参 茯苓 川芎 官桂 当归 白芍 白术(各等分)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粟米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热空心服。若虚劳嗽,加五味子;若
  防风芍药汤
   治飧泄脉弦,身热腹痛而渴。
  防风 芍药(各二钱) 黄芩(一钱) 苍术(三钱)水煎服。此治风入脾之法也。
  
  鞠 丸
  (方见濡泄。)
  吴茱萸散
  (方见肠痹。)
  升阳除湿汤
   治胃气不升,清气在下,飧泄不已。
  苍术(一钱半) 柴胡 升麻 羌活 防风 泽泻 猪苓 神曲(各七分) 麦芽 陈皮(各五分) 甘草(三分,炙)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服。如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姜枣同煎。
  《灵枢》云: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在阴也。足有疾,取之上,谓阴病在阳也。中有疾,傍取之,中者脾胃也,傍者少阳甲胆也。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阳甲胆也。甲风木也,东方春也。胃中真气者,谷气也。饮食不化,谷气下流者,湿胜故也。故曰,湿多成五泄,宜助甲胆风以克之。又是升阳助清气上行之法也。大抵此症,本胃弱不能克化,夺食少食,欲使胃气不困也。若药剂大,则胃不胜药,泄亦不止,当渐渐与之,不可多服饵也。
  经云:飧泄取三阴。三阴者,太阴也。宜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白芍。东垣云:清气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下陷为飧泄也。
  
  加味四君子汤
   治气虚泄泻。
  四君子加肉豆蔻(煨) 诃子(泡,各一钱) 姜枣煎。一方加缩砂、藿香、炮姜各五分,山药、莲子、陈皮各一钱,乌梅一个,名参苓莲术散。
  
  卷七
  诸痢治法统论
  痢疾古名滞下,亦名肠 。以其滞涩肠脏,下多不快而 有声也。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或下肠垢而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
  痢疾古有赤热白冷,及五色分属五脏之辨,然脏腑寒热,当以脉症互参,虽有前说,存之而已,若执此认病,泥矣。
  《准绳》谓后重因邪压大肠坠下者,当用大黄、槟榔辈。如罗谦甫水煮木香膏、东垣白术安胃散等方。泻其所压之邪,则后重自除。若邪已泻,其重仍在者,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而重,当用御米壳等涩剂,固其滑,收其气。用亦愈也。议论自正,但水煮木香、白术安胃二方,皆以御米壳为君,且有乌梅、五味子、白芍、诃子,并无槟榔、大黄,而云然者,岂未之察耶。
  又谓大肠为邪坠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减,大肠虚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随减。愚谓邪坠之重,圊后当减;虚滑之重,圊后不减。兹反言之,亦有误耶。
  又谓休息痢多因兜住积滞,以致时作时止,宜四君子吞驻车丸,再投去积,却用兜剂。
  按:四君、驻车都非去积之剂,然议论自正。
  败毒散,发散风湿,益元散解利热邪,故俱治发热下利。
  治痢大法: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除湿;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者,汗之则愈; 溏为利者,温之而已。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
  又曰:食寒冷者,宜温热以消导之;伤湿热者,宜苦寒以内疏之;风邪内陷者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肠鸣无力,不及拈衣,脉细微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数至圊而不能便,脉洪大而有力者,下之寒之。
  
  卷七 诸痢治法统论
  分治痢症诸方
  
  洁古大黄汤
  大黄(一两,锉)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分,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利止再服白术黄芩汤,尽彻其毒也,审系寒积留滞,则宜温下之法治之。
  
  韩 大黄汤
  川黄连(吴茱萸炒,一两) 广木香(一两) 大黄(酒浸炒,二两)上为末水丸,量人虚实,加减丸数。盖暑毒与食物相搏,结在下脘,则升降出入,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不得行,而火复迫之,则将脏腑脂膏逼迫而下,故取大黄驱热毒,下糟粕,清肠脏也。如脓血相杂,而脉浮大者,慎勿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竭也。而阳无所收,不收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