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翼

  戴云:曾有一人胁痛连膈,进诸药味并大便导之,其痛殊甚,后用辛热补剂,下黑锡丹方愈。此乃肾肝虚冷作痛,愈疏而愈虚耳。
  
  卷六 胁痛总论
  肝火胁痛
  肝火盛而胁痛者,肝气实也。其人气收善怒。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气实则怒是也,其脉当弦急数实,其口当苦酸,其痛必甚,或烦热,或渴,或二便热涩不通。
  
  龙荟丸方
   丹溪云:治肝火胁痛要药。
  龙胆草 当归(并酒洗)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酒浸) 青黛 芦荟(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蜜丸小豆大,姜汤下二三十丸。
  《元珠》云:一人性躁,夏月受热,忽左胁间痛,皮肤红如碗大,发水 疮三五点,脉弦数,医作肝经郁火治之,用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剂痛益甚,且增热,皮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以水调白郁金末敷,于前剂加青黛、龙胆进之,夜痛益甚,胁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已及半身矣,立泡又增至百数。后询黄古潭乃以大栝蒌一枚,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药进而痛止。盖前药苦寒,益资其燥,栝蒌之为物,柔而润滑,于郁不逆,甘缓润下,故奏效捷也。
  
  卷六 胁痛总论
  污血胁痛
  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其症昼轻夜重,或午后发热,脉短涩或搏,其人喘逆。经云: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是也。
  
  东垣复元活血汤
  柴胡(半两) 栝蒌根 当归(各三钱) 红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二钱) 大黄(酒浸,一钱半) 桃仁(去皮尖,研如泥,五十枚)上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渣,大温服之,以利为度。
  《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宜以柴胡为君,以当归和血脉。又痛者急也,甘草缓其急,亦能生新为臣。穿山甲、栝蒌根、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佐,大黄酒制以荡涤败血为使,气味和合,气血有所归,痛自定矣。
  
  芍药散
   治妇人胁痛。
  白芍药 延胡索 肉桂(各一两) 香附(二两,醋一升,盐半两,同煮干)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下。
  
  卷六 胁痛总论
  息积
  《内经》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夫消息者,阴阳之更事也。
  今气聚于胁下,息而不消,积而不散,故满逆而为病。然气不在胃,故不妨于食,特害于气而已。治宜导引服药,药不可独治,善导引能行积气,药力亦藉导引而行故也。(《圣济》同下)
  推气散
   治右胁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 桂心(各五钱) 炙草(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食远服。
  
  赤茯苓汤
   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赤茯苓 桂心 陈皮(炒,半两) 高良姜(一两) 大腹皮(五钱) 吴茱萸(三分) 甘草(一分)水煎三钱,空心温服日二。
  
  白术丸
  白术(陈土炒) 枳实(麸炒) 桂心(各一两半) 人参 陈皮(去白,炒) 甘草(蜜炙)桔梗(炒,各一两)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
  
  胸痛(附)
  生地黄五斤绞取汁,微火煎三沸,投白蜜一升,再煎取三升,每服半升,日三。
  
  卷六
  四肢肿
  经云:结阳者,肿四肢。河间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结故不得行于阴,阳脉不行,故留结而为肿也。
  
  犀角汤
  犀角屑 元参 连翘 柴胡(各半两) 麦门冬 芒硝(各一两) 升麻 木通(各三钱)沉香 射干(去毛) 甘草(炙,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渣温服。
  余曾治手十指独肿大者,与此药愈。有伤寒后手足肿而赤者,与此亦愈。但去柴胡、沉香、芒硝不用,加枳壳一味。盖柴胡散气,沉香行气,皆所以通留结之阳,然升、柴不必并行,而沉香之温燥,不如枳壳之和利也。芒硝泻阳明之阳,以其人便溏,故去之耳。
  
  卷六
  颤振
  颤振,手足动摇,不能自主,乃肝之病,风之象,而脾受之也。肝应木,木主风,风为阳,阳主动;脾应土,土主四肢,四肢受气于脾者也。土气不足,而木气鼓之,故振之动摇,所谓风淫末疾者是也。
  按:手足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则四肢不能自主,而肝风得以侮之。肝应木,热生风,阴血衰则热而风生焉。故犯此症者,高年气血两虚之人,往往有之,治之极难奏功。
  
  卷六
  香港脚之源
  《内经》曰: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寒暑风湿之气,虽本乎天,而皆入乎地,而人之足履之,所以往往受其毒也。始从足起,渐及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杀人,况五脏经络,脾与肝肾,皆从足指上走腹中,故香港脚之候,或呕吐恶食,或腹痛不利,或二便闭塞不通,或胸中怔悸,不欲见明,或精神昏愦,错语善忘,或头疼壮热,或身体冷痛,时觉转筋,或少腹不仁,或髀腿顽痹,或百节挛急,或缓纵不随,症状不一,以其自脚得之,故均谓之香港脚。而又有干湿之异。干香港脚之状,血脉痞涩,皮肤麻痹,胫细酸疼,食减体瘦,脏腑秘滞,上冲烦闷。湿香港脚之状,脚先肿满,或下注生疮,浸淫滋水,或上攻心腹,咳嗽喘急,面浮膝肿,见食呕吐,为病不同,盖阴阳体脏所分,其为风毒湿气则一,要当随其病症所在而治之。
  
  卷六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痹挛
  香港脚痹挛者,寒气多也。寒则筋急,热则纵;寒则脉闭,热则流。寒搏于筋脉则挛痹不能转移,艰于步履,甚则不可屈伸也。
  
  肉苁蓉丸
  苁蓉 牛膝 天麻 黄 首乌 木瓜(各十两,酒五斤浸一日,晒入后药) 狗脊 续断萆 (各三两)共末,用木瓜三枚剜空,入青盐一两,闭口饭上蒸研成膏,入上件和丸,如干加酒,糊丸梧子大,盐汤酒任下三十丸。
  
  石南丸
   香港脚挛痹,去风湿,活血络,益元气。
  石南 白术 牛膝(同上酒浸) 天麻 防风 枸杞 黄 (二两) 鹿茸 桂枝(一两五钱)共为末,用木瓜一枚,去皮瓤蒸烂,捣膏入糊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杨氏家藏方》
   治寒湿香港脚,腿膝疼痛,行步乏力。
  胡芦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纸炒香各四两为末,以木瓜切顶去瓤,安药在内,令满,用顶合住签之,烂蒸捣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卷六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脚膝肿痛
  脚膝肿痛者,风寒温气客于气血,不能宣通,则壅滞为肿,凝涩为痛。人之气血,得温则行,遇寒则止故也。又邪气国中,但在于下而未及乎上,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疏导其下,固护其中,法斯善矣。
  
  防己汤
  防己 猪苓 郁李仁 槟榔 木通 枳壳 紫苏(五钱) 赤茯苓 炙草(一两)姜水煎四钱。一方有白术。
  
  经验加味二妙丸
   治两脚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热为病,此药主之。
  苍术(四两,米泔浸) 黄柏(二两,酒浸晒干) 川牛膝(一两,去芦) 防己 当归尾川萆 龟板(酥炙,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煮面极熟,糊丸如梧子大,每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槟榔散
   治风毒香港脚肿痛。
  橘叶 杉木节(各一握)上用童子尿一盏,醇酒半盏,煎六分,滤清,乘热调槟榔末二钱。(《仁斋》)
  卷六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少腹不仁
  《金匮》云: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肾气丸主之。盖湿淫之气,自下侵上,肾虚阳弱,不能御之,则渐入少腹而痹着不仁矣。肾气丸理肾之气者也,肾气得理,邪气自下,而不仁者仁矣。
  
  肾气丸
  熟地黄(八两) 萸肉 山药(各四两) 茯苓 泽泻 丹皮(各三两) 附子(制) 肉桂(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下。
  
  《三因》吴萸丸
   治香港脚入腹,腹中不仁,喘急欲死。
  吴茱萸(汤洗七次) 木瓜(去瓤,切片,日干,等分)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饮任下,或以木瓜蒸烂,研膏为丸尤妙。
  
  卷六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上气
  香港脚上气者,风毒湿气,循经上入于肺故也。肺主气而司呼吸,邪气入之,则气道奔迫,升降不顺,故令上气喘满,甚者不得偃卧也。
  
  桑白皮汤
  桑白皮(炙,二两) 陈皮(一两) 葶苈(苦者炒研,一两) 杏仁(去皮尖,一两)共为末,水煎,姜枣汤,入末三钱,再沸温服,当利一二行,肿气下却瘥。三五日服一次。一方无杏仁。
  
  《活人》桑白皮散
  桑白皮 郁李仁(各一两) 赤苓(二两) 木香 防己(各一两半) 紫苏子 木通 槟榔每服三钱,姜三片,水煎。
  
  卷六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冲心
  香港脚冲心之候,令人心胸烦闷,呕吐气急,甚者脉绝不出欲死也。盖风湿毒瓦斯,初从足起,久而不治,则上冲心胃之分,最为急候。下气,除湿,泄毒,不可缓也。
  
  吴茱萸汤
  吴茱萸(半两) 木瓜(一两) 槟榔(二两,鸡心者佳)水煎五钱,入竹叶一把,以快利为度。一法 咀,每服八钱,水一中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苏长史茱萸汤
  吴萸(六升) 木瓜(二枚)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
  木香汤
  青木香 生黑豆皮(二两) 大黄(炒) 紫雪(一两)水煎五钱,入紫雪三钱,分二服,顷再服,当下燥粪。
  
  杉木节汤
  杉木节 橘叶(一升) 大腹(七枚,连皮) 童便(三升)同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如一服得快利即止。
  唐柳宗元患香港脚,夜半痞绝,左胁有块如大石,且死,困塞不知人三日矣,家人皆号哭。荣阳郑洵美传此方服之。半日顷,气通立愈。
  
  犀角散
   治香港脚冲心,烦喘闷乱,头痛口干,坐卧不得。
  犀角屑 枳壳(去瓤,麸炒) 沉香(各七钱半) 紫苏梗叶 槟榔 麦冬(去心) 赤苓(去皮,各一两) 木香 防风(各半两) 石膏(研细,二两)上 咀,每服八钱,水一中盏半,煎至一大盏,去渣,入淡竹沥一合,更煎一二沸,温服不拘时。
  
  卷六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肿满渐成水状
  香港脚肿满渐成水状者,邪气上攻脾肾也。夫脾,土气也。肾,水气也。香港脚者,清湿之疾,其气最易感于脾肾,同气相求之义也。脾受邪则湿气不行,肾受邪则水气不化,水湿二气,内外合邪,积而成满,闭而成胀也。
  
  赤苓汤
  赤茯苓 防己 桑白皮 陈皮(一两半) 旋复(五钱) 杏仁 麻黄(去根节) 白术紫苏(一两)水煮黑豆汁盅半,煎药五钱,姜半分。
  
  卷六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瘥后复发
  香港脚瘥后,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或触恼怒,或感风湿,则其疾复发,与前症往往相似,然与前法辄不应,要在随时令、审气体而治之。
  
  四斤丸
   干湿香港脚瘥后,常服令永不发。
  牛膝 木瓜 肉苁蓉 天麻(各一斤)酒五升,浸一日,晒干为末,用浸酒熬膏,丸梧子大,酒下三十丸。
  
  卷六
  痹症统论
  《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谓走注疼痛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谓痛风是也。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谓麻木不仁是也。夫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也。
  《内经》论痹,又有骨、筋、脉、肌、皮五痹。大率风寒湿所谓三痹之病,又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而命其名,非此行痹、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
  风寒湿三气袭人经络,入于骨则重而不举,入于脉则血凝不流,入于筋则屈而不伸,入于肉则不仁,入于皮则寒,久不已则入五脏。烦满喘呕者肺也。上气嗌干厥胀者心也。多饮数溲,夜卧则惊者肝也。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肾也。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者脾也。大抵显脏症则难治矣。
  
  卷六 痹症统论
  行痹
  行痹者,风气胜也。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症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期所至,血气不通而为痹也。治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又寿夭刚柔篇云: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风痹云者,以阳邪而入于阴之谓也。故虽驱散风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剂。又有血痹者,以血虚而风中之,亦阳邪入阴所致也。盖即风痹之症,而自风言之,则为风痹;就血言之,则为血痹耳。若其他风病而未入于阴者,则固不得谓之痹症矣。
  
  四妙散
   治行痹走注疼痛。
  威灵仙(酒浸,焙干,五钱) 羯羊角灰(三钱) 苍耳子(一钱半) 白芥子(一钱,炒)细末,每服一钱匕,姜汤下。
  
  如意通圣散
   治行痹走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