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翼
金匮翼
卷六
心痛统论
方论心痛有九种: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虫、曰悸、曰疰、曰去来。悸者动也,心虚则动而痛也。疰者住也,恶风所着也。去来者,作止不常,亦邪气也。但疰为阴而去来为阳耳。
心主诸阳,又心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阳气不及,邪气胜之者亦痛。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
五脏六腑任督支脉,皆络于心,是以各脏腑经脉,挟其淫气,自支脉上乘于心,皆能作痛。
然必有各脏腑病形与之相应。经云:心痛引少腹,上下无定处,溲便难者,取足厥阴;心痛腹胀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取手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刺手少阳。此之谓也。
胃居中焦,禀中和之气,为水谷之海,三阳之总司。凡饮食、寒热、气血、虫邪、恶气,亦如心痛有不一之因也。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其症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病名食痹。食痹者,食已心下痛,吐出乃已是也。其肾水上逆者次之。肾水上逆者,寒厥入胃也。
胃者,土气也,主乎痞。故胃病者,或满或胀,或食不下,或呕吐吞酸,或大便难,或泻利,面色浮而黄者,皆是胃之本病也。其有六淫五邪相乘于胃者,大率与前所列心痛之形状相类,但其间必与胃本病参杂而见之也。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旁击,时复下注,若三焦无所阻滞,任其游行,则不能作痛,虽痛亦微,若有湿痰死血,阻滞其气而不得条达,两相搏击,则痛甚矣。
余家有治心胃痛丸方
白胡椒 枳壳 白檀香 红花 五灵脂(去砂) 广木香各为末,于六月六日修合,水泛为丸。每用七丸噙化,少顷痛即止。余因名之曰灵香丸。(此条宜注胃脘痛中,鹤年识。药共六味,五味各一两,五灵用五两。予忆昔年合药时,配分两仿佛若此。)
卷六 心痛统论
热厥心痛
金铃子散
(《保命》)金铃子 延胡索(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痛止,与枳术丸。
左金丸
川黄连(六两,盐水炒) 吴茱萸(去闭口,盐水浸一伏时,一两)上为末,水泛为丸,或粥糊丸,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
《机要》云: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 、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为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则愈。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
丹溪云:心膈痛,曾服香燥热药,复作复结,转深转痼,宜山栀炒黑二两,香附盐水浸两,川芎一两,黄芩、黄连并酒炒,木香、槟榔各二钱五分,赤曲、番降香各五钱,芒硝二钱,为末,生姜汁、童子小便各半盏,调二钱,痛时服。
卷六 心痛统论
心寒痛
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复之。
扶阳益胃汤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干姜(炮,一钱半) 草豆蔻 益智仁 官桂 白芍 甘草人参(各一钱) 吴茱萸 陈皮 白术(各五钱)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罗谦甫治漕运使崔君长男云卿,年二十五,体本丰肥,奉养膏粱,时时有热证。友人劝进寒凉药,食寒物。至元庚辰秋发疟,医以砒霜等药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热物。疟病未除,反添吐泻,脾胃复伤,中气愈虚,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不任其苦,屡医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劳役烦恼过度,前症大作,请余治之。诊得脉弦细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黄不泽,情思不乐,恶人烦扰,饮食减少,微饱则心下痞闷,呕吐酸水,每发作,冷汗时出,气促不安,须人额相抵而坐,少时易之。予思《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 。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则卒然而痛,得热则已,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愈。遂制此方。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散寒,故以为君;草豆蔻、益智仁辛苦温,治客寒犯胃为佐;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水,芍药味酸,以泻木来克土;吴茱萸苦热,泻厥气上逆于胸中为使。三服大势去,痛减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还少丹服之。喜饮食,添肌肉,皮肤润泽。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壮,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气,引气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气汤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惩忿窒欲,慎言语,节饮食,一年而平复。
《金匮》治心痛彻背、寒冷者方
赤石脂 干姜 蜀椒(各四分) 附子(炮,二分) 乌头(炮,一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不住稍增之。
余尝治一香山人,心痛,问之则服药已一月矣,向左卧则右痛,向右卧则左痛,仰卧则前,偃卧则痛在背,坐立则痛在上,无一刻少安。余曰:此中虚,与以小建中汤重用饴糖、炙甘草,四剂而安。(鹤年)
卷六 心痛统论
心虚痛
《良方》妙香散
治心气不足,时时 痛,按之则止,虚烦少睡,夜多盗汗,常黄 (姜汁炙) 山药 茯神(去皮木) 茯苓(去皮) 远志(去心炒,各一两) 人参 桔梗甘草(炙,各半两) 木香(煨,二钱半) 辰砂(三钱,另研) 麝香(一钱,另研)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
按:此方宜去茯苓,麝香。盖心气已虚,惟宜收养,有木香之通,不宜更益麝香之散;有茯神之淡,不必加以茯苓之渗也。昔人云:按之痛止者为虚,宜以酸收之,勿食辛散之剂。又云:病久气虚血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有服大补之剂而愈者,不可不知。
卷六 心痛统论
气刺心痛
气针丸
治久积风壅,心胸筑痛,两胁心胸有似针刺,六脉沉伏,按之手不可近,此药屡试神验,常服疏滞气,止刺痛。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大黄(各四两) 牵牛(取头末,半斤,半生半熟)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食前,量虚实加减。
(新定)乌附丸
治气刺攻痛,但忍气即发者。
天台乌药(二两) 白豆蔻(五钱) 沉香(五钱) 茯苓(一两) 香附(四两) 甘草(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淡生姜汤化下。
一粒金丹
治气痛。
鸦片(二钱半) 阿魏(一钱) 木香 沉香(各五分) 牛黄(二分半)上将沉香、木香、牛黄为末,以鸦片、阿魏放碗内,滴水溶化,和蜜为丸绿豆大,金箔为衣,每一粒。热气痛,凉水下;冷气痛,滚水下。
神保丸
治诸气疰痛,心肠腹胁肾气皆治。
全蝎(七个) 巴豆(十粒,去皮为霜)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朱砂(二钱半,内一半为衣)上为末,蒸饼和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五七丸,姜汤温酒任下。
卷六 心痛统论
血瘀心痛
拈痛丸
(《奇效》下同)五灵脂(去净砂子) 蓬莪术(煨) 木香 当归(各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橘皮汤送下。
手拈散
延胡索 五灵脂 草果 没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无时。
经验失笑散
五灵脂(净好者) 蒲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用黄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盏,煎至七分,热服。
丹溪云:死血作痛,脉必涩。作时,饮汤水下,或作呃,壮人用桃仁承气汤下之,弱人用失笑散和之。或以归尾、川芎、牡丹皮、苏木、红花、延胡索、桂心、桃仁泥、赤曲、番降香之属,煎成童便、酒、韭汁大剂饮之。
卷六 心痛统论
蛔咬心痛
芜荑散
治大人小儿,蛔咬心痛。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是蛔咬心痛也。宜速疗之。
芜荑 雷丸(各半两) 干漆(捶、碎、炒令烟尽,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七分盏调和,服不拘时,甚者不过三服。小儿每服半钱。
乌梅丸
治脏寒蛔虫动作,上入膈中,烦闷呕吐,时作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涎。有此症候,谓之蛔厥,此药主之。
乌梅(三百个) 黄柏(炙) 细辛(去苗) 肉桂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各六两) 干姜(炮,十两) 当归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各四两) 黄连(十六两)上异捣筛合治之,以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加炼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每十五丸,温米饮食前下。
化虫丸
治寸白虫。
黄丹(半两,炒) 锡灰(一两,罗) 定粉(二两)上同研极细末,每服一钱,先烧猪肉五文,吃了,后以生油一口许调药服,至晚取下,妇人有胎不可服。
卷六 胃脘痛
痰积胃脘痛
丹溪白螺壳丸
白螺壳(火 ) 滑石 苍术 山栀子 红曲(炒) 香附(童便浸) 南星(炮制,各一两)青皮 枳壳(麸炒黄) 木香 半夏 砂仁(各半两) 桃仁(炒,去皮尖,三十粒)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
海蛤丸
(丹溪) 治痰饮心痛。
海蛤(烧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 栝蒌仁(带穣,同研)上以海蛤粉入栝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
加味二陈汤
治痰饮食积,胃脘作痛,或胀或痞。
陈皮 半夏 茯苓 炙草 枳实 川连 滑石 木通 山楂 干葛此中焦湿痰蕴热,痞滞不通,以二陈加连、枳、山楂,清涤中宫,妙在干葛升引清气,滑石、木通蠲除浊气,清升浊降,痛胀自除。
卷六 胃脘痛
肝乘胃痛
(新定)吴茱萸汤
治胃脘痛不能食,食则呕,其脉弦。
人参(一钱) 吴茱萸(三分,炮淡) 川连(六分) 茯苓(二钱) 半夏(一钱半) 宣州木瓜(七分)上作一服,水姜煎。
卷六 胃脘痛
肾逆胃痛
(新定)桂苓汤
桂(一钱) 茯苓(三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芍药(一钱) 生姜(五分)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按:古法有生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亦取泄水气,益土气之意。愚谓白滞,不如人参之益胃,韭汁之辛,不如生姜之散逆,且猪、泽亦过伤肾气,不如芍药之摄水下行也。
卷六 腹痛
寒冷腹痛
腹痛属寒冷者,多是口食寒物,鼻吸冷气,脉涩气阻,则为疼痛。其症四肢逆冷,唇口变青,其脉沉或紧。经云:寒气客于脉中,则脉寒,脉寒则缩绻,缩绻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或吐清水,所谓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宜温散,或温利之。
《本事》温脾汤
浓朴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两) 大黄(四钱)上 咀,各一两,水二盅,煎六分,顿服。治痼冷在肠胃,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温脾丸
(《外台》)大黄 麦芽 干姜(各三两) 浓朴(炙) 当归 附子(炮) 甘草(炙) 桂心 人参 枳实(炙,各一两)蜜丸如梧子大,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
按:温脾丸,大黄多而用蜜丸少服,急法缓用也。温脾汤大黄少而作汤服,且不用参、归,缓法急用也。总之,病非实热,法不可下,而痼冷在脏,不下则病不去,故权宜于缓急之间如此。若其中无积滞者,则但宜温之而已,不必下也。或挟虚者,则兼补之。
《外台》附子汤
附子(炮) 甘草(炙,各二两) 宿姜(一两) 仓米(半升) 半夏(制,四两) 白术(三两) 大枣(二十枚)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分三服,治虚冷腹痛佳。
《外台》建中汤
治气血虚寒,不能荣养心脾,其痛连绵不已,而亦无急暴之势。按之则痛反缓,或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正是虚证。经所谓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是也。
黄 白芍(各三两)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六两) 半夏(五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十两)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当脐痛,便溺不利,怯寒脉虚者方
熟地(三钱) 肉桂(五分) 白芍(一钱半) 桂枝(五分) 当归 茯苓(各一钱)水煎服。
治脐下冷撮痛,阴内冷如冰,延胡苦楝汤方
熟地(二钱) 川楝 延胡(各五分) 附子 肉桂(各七分) 炙甘草(一钱)上都作一服,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温中汤
治戊土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浓朴(姜制,一两) 橘皮(去白,一两) 干姜(七钱) 甘草(炙) 草豆蔻 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钱)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粗温服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