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按此条。风强气强二证。是客。风气相击证。是主。宜分别看。汗出乃愈。专属风水而言。不统前二证。赵氏曰。

  风者。外感之风也。气者。营卫之气也。所谓气强者。卫因热则怫郁。停而不行。气水同类。气停则水生。所聚之液血。

  皆化水也。程氏曰。气者。水气也。形盛于外。为气强。内经曰。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即气强之意也。魏氏曰。气者水气。即湿邪也。湿邪挟风邪。作热于表也。尤氏曰。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气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侵淫肌体。故为瘾 。气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搏击。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

  汗之则风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尤注与金鉴相发。最为稳贴。(身痒。多属表虚。特桂麻各半汤证。以不得小汗出身痒。即是表郁。岂此条之类乎。)

  平脉法曰。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林亿等注。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拥上。诸本。有微字。辑义偶脱。)

  按灵枢论疾诊尺篇。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此本条所原。先兄曰。拥。臃同。肿起也。太阳病。脉浮而紧。

  按身肿而冷。状如周痹。程氏属之黄汗。恐佳。痛在骨节。亦是黄汗。尤说为是。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寒字。句。疝瘕。宜接腹中痛读。)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

  〔徐〕此二条。言水病患别有宿病。人各不同。当从趺阳脉。与其旧疾见证别之。〔尤〕趺阳虽系胃脉。而出于阴部。故其脉当伏。今反紧者。以其腹中宿有寒疾故也。寒则宜温。而反下之。阳气重伤。即胸满短气。其反数者。以其胃中有热故也。热则当消谷而小便数。今反不利。则水液日积。故欲作水。夫阴气伤者。水为热蓄而不行。阳气竭者。

  水与寒积而不下。仲景并举二端。以见水病之原有如此也。

  按诸家以趺阳脉伏为病脉。尤氏特以为平脉。而其注义亦畅。仍表出之。更推尤意。此欲作水一句。总括二条。亦顶胸满气短来。或曰。此二条。前条是客。不过举其有寒者。以为照对。实无干水病。后条是主。示水之因热生者。此说亦有理。姑附存之。

  又按趺阳平脉。贵沉实不贵浮露。故尤氏以伏为平脉。辨脉法曰。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其意一也。但后条有寒水相搏。趺阳脉伏语。义相矛盾。当考。又辨脉法曰。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

  按灵枢。无目下微肿如蚕之文。赵氏错引。盖目下如卧蚕者。色黄晶肿。如新卧起者。眼胞上庞然虚浮。其证自异。方书中。或有曰有若卧蚕才起之状者。谬矣。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

  或曰。推他文例。趺阳脉伏一句。疑衍存考。

  蒋示吉医宗说约曰。有血分症。妇人先经水断绝。而后四肢肿满。小便不通。此血瘀水道。以通经为主。宜小调经散。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脉之上。脉经。有师字。是。)

  〔赵〕此水病。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等病。当时记其说者以为异。非异也。是从色脉言耳。

  按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二言字。沈氏属之病者。(本于徐氏。)赵氏则属之医师。殊觉妥协。盖此病者洪肿。

  如以常情。则当言其所苦。与治之所急。皆在水。而师反举胸中痛等证以为言。故人疑而设问也。脉经作师脉之不言水。

  语意最明。太阳上编。问曰证象阳旦条。及脉经中。并有同语例。宜相参。又关元。即泛称下焦之名。亦见厥阴篇。及妇人杂病中。又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句。言医误认胁下急痛等证。以为悬饮支饮之属。错用十枣等汤。盖当时未至身肿。而程氏谓见标证面目身体四肢皆肿云云。而大下之者。殆未为当。又胃家虚烦之烦。即太阳下编。吐之内烦之烦。

  又按脉经。引四时经云。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

  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注云。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又巢源伤寒咳嗽候曰。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嗽。又水肿候中曰。肺得水而浮。浮则上气而咳嗽也。盖得斯说。而浮咳之义始晰矣。

  (何氏医碥曰。水气喘者。水气逆行。肺气得水而浮。观浴河者。水浸至胸则喘可见。)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按沈以为风多水少之证。恐拘。先兄曰。续。似续陆续之续。汗常出而不止。又前第四条曰。其人不渴。汗出即愈。

  此为风水。存参。(评热病论。论风水。有口干苦渴证。)

  越婢汤方按药有性有用。方之既成。或取其性。或取其用。如此方。则石膏得麻黄之温发。但存逐水之用。相借以驱水气。

  (石膏逐水。本草不言。然仲景用之驱饮者。不一而足。)加术汤。则麻石之功。与前方同。而术与麻黄相藉。走外之力稍胜矣。(性用诸义。详开于拙着药治通义中。)

  防己茯苓汤方按此方系于发表利水相兼之剂。防己。黄 。俱逐外水。义具于湿病防己黄 汤下。须互参。

  越婢加术汤方按此方与次方。所主之证。盖在轻重剧易之别。不必拘有热无热矣。

  甘草麻黄汤方千金翼。麻黄汤。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方。(即本方。)重覆。日移二丈汗出。不出更合服之。慎护风寒。

  皮水。用之良。

  秘传经验方。走马通圣散。治诸风湿。及伤风伤寒头疼。并治疔疮一切肿毒。手足疼痛。风痹不仁。

  即本方。炒微黄。碾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钟半。锅内滚一大沸。凉温服。盖被暖不透风。汗出为度。仍要护慎风触。遂无重复。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按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沈氏说虽巧。犹未免牵凑。

  厥而皮水者。

  医心方。张仲景方。青龙汤。治四肢疼痛。面目 肿方。

  麻黄(半斤去节去末)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半夏(洗)

  凡四物。切。以水八升。煮得二升。一服止。

  又。又云。治脾胃水。面目手足 肿。胃管坚大满气。不能动摇。桑根白皮汤方。

  桑根白皮切(二升) 桂(一尺) 生姜(三颗) 人参(一两)

  凡四物。切。以水三斗。煮取桑根。竭得一斗。绞去滓。内桂。人参。生姜。黄饴十两。煮之竭得七升。服一升。

  消息更服。(今案本草。桂一尺。重半两为正。○按右出其第十卷治通身水肿方中。未知果是本经之遗否。姑附于此。)

  〔余述〕按本篇。首叙四证。而篇中特举风水皮水。不及正水石水。其论治法。有云可下之。有云当利小便。有云当发汗。今考篇中。殊详于发表之方。而至攻下渗利之药。则缺而不出。岂皆是后人之所删难。抑仲景之引而不发者乎。

  黄汗之病。

  先兄曰。此条。当为五节读。首二句。概称黄汗之证也。而下曰历节。曰劳气。曰生恶疮者。以其与黄汗相类。而实不同。举以示之也。历节必兼寒邪。故周身发热。(尤氏所举第四条文。彼注属之皮水。与此 牾。然其属黄汗者。

  为是。)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主证与本条同。甘草。炙。麻黄。去节。三两。细辛三两。附子。冠大字。大枣。有擘字。煮麻黄下。有再沸二字。方后云。仲景伤寒论。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赵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心下坚。大如盘。(本草。图经引。无边如旋盘四字。宋本外台饮癖门。引备急。亦作枳实术汤。)

  按上条与此条。其病俱在内。与外体浮肿者不同。今编在本篇者。未详其解。疑是痰饮篇中所错也。巢源气分候曰。

  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医学纲目曰。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别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

  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按楼氏此说。凑合水分为言。殊属刺缪。)

  枳术汤方(外台两见。并作白术三两。本草引同。无白字。外台引备急。及本草。亦水五升。作水一斗。)

  侣山堂类辨曰。金匮要略。用枳术汤。治水饮所作。心下坚。大如盘。盖胃为阳。脾为阴。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胃强脾弱。则阳与阴绝矣。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则水饮作矣。故用术以补脾。用枳以抑胃。后人不知胃强脾弱用分理之法。咸谓一补一消之方。再按局方之四物汤。二陈汤。四君子汤。易老之枳术丸。皆从金匮方套出。能明乎先圣立方大义。后人之方不足法矣。(按胃强脾弱。补脾抑胃。并似迂曲。)

  外台。文仲。徐王枳实散。宜春秋服。消肿利小便。兼补疗风虚冷胀不能食方。

  枳实(半斤炙) 桂心(一斤) 茯苓 白术(各五两)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二匕。千金月令。主结气方。

  白术 枳壳(炒) 上等分。捣筛。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饮下二十五丸。

  圣惠。治癖结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者。枳实散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水煎。

  又治膈气心胸间痛方。

  于本方。加神麴。各一两。为散。不计时候。热酒调下一钱。

  又治饮癖气分。心下坚硬如杯。水饮所作。桂心散方。

  于本方。加桂心。细辛。附子。槟榔。姜。枣。用枳壳。水煎服。(按此严氏枳术汤祖方。)

  又治饮癖。心下坚。大如杯。时复疼痛。宜服此方。

  于本方。加桂心。生姜。

  百一选方。治一切浮肿。水气亦可治。

  于本方。如吴茱萸。茯苓。生姜。水煎。

  奇效良方。加味枳术汤。治气为痰所隔。心下坚胀。名曰气分。

  枳壳。白术。辣桂。紫苏。陈皮。槟榔。桔梗。五灵脂。木香。(各一分)半夏。茯苓。甘草。(各二分)每服二钱。

  水二盏。生姜三片。

  煎至一钟。去滓。食前温服。

  卷中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按当作六首。)

  寸口脉浮而缓。

  〔尤〕脾脏瘀热而色黄。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

  按平人气象论曰。缓而滑。曰热中。邪气脏腑病形篇曰。缓者多热。平脉法曰。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又伤寒论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合此诸义观之。则知是缓为胃热。而浮缓为发黄之诊。又知浮则为风之风。即热气外熏之谓。(伤寒论。有此例。)非邪气中表之义。又知缓则为痹之痹字。盖是瘅字之讹。始与文义相叶。(缓瘅烦三字韵。黄行二字韵。)顾以其讹作痹。后人不辨。遂补痹非中风一句也。再按痹非中风一句。推他文例。当是风瘅相搏四字。(此愚弱冠时说。极知臆妄。然痹字遂难解。注家循文解释。不免牵强。仍姑存录。以俟识者。仓公传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

  趺阳脉紧而数。

  〔赵〕女劳疸。惟言额上黑。不言身黄。省文也。后人虽曰交接水中所致。特其一端耳。

  按先兄曰。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二句插入。以对示女劳疸谷疸二证之脉。此不承食即为满句。

  亦不接风寒相搏句。注家与上下相连为解。殆觉 谬。又阴被其寒。诸注以阴为肾脏。似失当。特尤氏曰。谷不消而气以瘀。则胃中苦浊。浊气当出下窍。若小便通。则浊随溺去。今不通。则浊虽下流。而不外出。于是阴受其湿。阳受其热。转相流被。而身体尽黄矣。朱氏曰。是太阴虽被寒郁。而郁久化成之湿热。流祸膀胱。并是。又按女劳疸。注家以为肾热。其说诚是。盖人斫丧太过。精液亏乏。则肾中之阳必亢极。营血为之郁黩。遂为发黄也。又此证小便自利。

  魏氏曰。阳虚气降。无所收摄节制也。金鉴曰。膀胱急。小便利。下焦虚也。腹满如水状。脾肾两败。故谓不治也。亦是一说。盖此证本是下虚。故其初小便不禁。久而真元闭绝。小便不利。遂至腹如水状也。

  又按舒氏伤寒论集注曰。酒中有热有湿。均足为患。因其本气而患之。本气虚寒者。本不患热。惟患其湿。真阳素旺者。不患其湿。而患其热。(此本于张介宾酒泄说。然其意少异。)盖酒疸之证。舒氏所谓。不患其湿。而患其热者也。

  酒疸心中热。

  按此上条脉浮者之谓。似不必与懊 有微甚之别。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

  按据巢源千金。诸疸皆久为黑疸。虽黑微黄。盖通言之。不特自酒疸变者。(变作桃皮色。亦本于巢源。)尤氏以女劳疸对言。然女劳疸。亦尺脉浮。身尽黄。不必脉沉身纯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