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师曰。病黄胆。
按此条。言黄胆有因火劫得者。然此病多自湿得之。而其证有二端。尤氏谓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者。恐失其当。如伤寒火逆条。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风温被火。微发黄色。阳明病被火。必发黄俱不内兼湿邪者。
腹满舌痿黄。
按赵氏曰。黄胆之黄深。实热之黄。痿黄之黄浅。虚热之黄。当考。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
按赵氏曰。疸。即瘅也。单阳无阴。此说本于圣济。未确。盖发黄用瘅字。见玉机真藏论。胃热用疸字。见平人气象论。此瘅疸相同之明征也。又刺疟篇。胃疟者。令人旦病也。太素旦。作疸。注。疸。音旦。内热病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
〔沈〕浊气内壅。所以心胸不安。不安者。即懊 热痛之类也。
茵陈蒿汤方赵氏曰。盖茵陈汤。治热结发黄。佐栀子。去胃热。通小便。更以大黄为使。荡涤之。虽然治疸。不可不分轻重。
如栀子柏皮汤。解身热发黄。内热之未实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表寒湿。内有瘀热而黄者。大黄硝石汤。下内热之实者。栀子大黄汤次之。茵陈汤又次之。○按栀子大黄汤治上热。此方治胃热。其病位本不同。且此方。大黄二两。彼则一两。此方其剂大。彼则剂小。可知此方力重于彼。喻氏亦以此为轻。误矣。(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二方。
伤寒论述。义有详说。兹不赘。)
又按尿如皂角汁状。此湿去之征。故曰黄从小便去也。
幼幼新书。吉氏家传。治小儿身体黄。及小便黄。眼白睛黄。即是疸也。宜此方。于本方。加朴硝。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外台。疸。作瘅。本草。图经引。亦疸。作瘅。其腹胀。作腹胪胀满。)
按发热而反恶寒。金鉴说为是。尤注难从。
又按此证本是虚因。而更有水蓄腹满。故云难治。盖仲景书。其称难治者。在伤寒论则七见。在本经则五见。
大抵谓病寒热相错。虚实互呈。其治不得纯一。有所顾虑者。宜深味焉。(余尝着虚实论。既有详说。录在药治通义中。宜参。)
硝石矾石散方(图经引。作硝石。熬黄。矾石。烧令汁尽。二物等之合。秘绢筛。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微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也。大麦用无皮者。)
按此方用大麦粥。其理与石膏配粳米相同。药性论云。硝石。君。恶曾青。畏粥。
本草纲目曰。绿矾。燥湿化涎。利小便消食积。故胀满黄肿。疟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则自张仲景用矾石硝石。
治女劳黄胆方中。变化而来。
圣济。治赤白痢。矾石丸。白矾(四两) 硝石(一两半) 捣为末。(云云)用米醋浸炊饼心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米饮下。
魏氏家藏方。硝矾圆。治暗风痫病年深者。
于本方。(硝石半两白矾一两枯) 加赤石脂。(二两火 )为细末。糯米粥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温水下。日进三服。
一日一次发者。服之半月。永除根本。
酒黄胆。心中懊 。(首句。外台。作酒瘅者。)
按此上条脉沉弦者之治也。
栀子大黄汤(宋本外台。栀子。七枚。擘。枳实。破。水渍。炙。香豉。一升。绵裹。分温三服。作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按桂枝加黄 汤证。即湿邪表郁者。盖与湿家身色如熏黄。有阴阳之别。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按赵氏既引伤寒类要。以证此条之为血燥。然其说冗杂不核。仍不采入。
猪膏发煎方圣惠。治黄胆。耳目悉黄。食饮不消。胃中胀热。此肠间有燥粪。宜服此方。
上煎炼猪脂。五两。每服抄大半匙。以葱白汤频服之。以通利为度。
沈氏尊生书曰。有服对证药不能效。耳目皆黄。食不消者。是胃中有干粪也。宜饮熬猪油。量人气禀。或一杯。或半杯。日三次。以燥粪下为度。即愈。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按此条不言何疸。殆是谷疸之轻证。否则湿邪内郁所致乎。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
按此条不言何疸。盖是谷疸之最重者也。自汗出。为里热蒸迫之候。诸注以为表和者。非是。盖此证一属里实。故举表和二字。以征自汗之非表邪也。
大黄硝石汤方(千金。硝石。作芒硝。难从。宋本外台。煎取二升半。去滓。内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顿服。)
按硝石矾石散。及此方。不用芒硝。而用硝石者。盖以芒硝润品。不宜湿热。故取于火硝之燥且利焉。繇是观之。
则今之医。治阳明病。于承气汤中。换用硝石者。坐于不深研经旨矣。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
〔朱〕此黄胆中之中气虚寒者。小便色不变。非时下无壅热。并见虚寒之象。乃自利腹满而喘。是浊邪横逆。清气不运。使医者误认腹满而喘为实热。反以寒药除之。益致胃败而为哕。且以小半夏汤。温通上焦。以止逆除哕。而后渐次调理脾胃可也。
按阳明篇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正与此条同机。
圣惠方。治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者必哕。哕者。宜服小半夏汤方。
于本方。加人参。葛根。
男子黄。小便自利。
〔赵〕男子黄者。必由入内虚热而致也。反见小便自利。为中下无热。惟虚阳浮沉为黄耳(按沉。疑泛字。)故与治虚劳之剂补正气。正气旺。则营卫阴阳和。而黄自愈矣。
按赵说是。盖女劳疸初起之证治也。先兄曰。上条。有手足中热。膀胱急。少腹满诸证。而此特举小便自利者。使人推知其他也。今与虚劳篇相参。其膀胱急。少腹满者。尤氏所谓阳病不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
而其实非阴之盛者。若身体尽黄。手足中热。亦尤氏所谓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
为手足烦热。而实非阳之炽者。阴阳不相和谐。外生虚热。而所谓黄病。非土色外呈之候。其用小建中汤者。意在使阴阳相就。而寒以温热以和也。
附方瓜蒂汤外台。延年秘录。疗急黄心上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但有一候相当。即须服此瓜蒂散吐则瘥方。
于仲景原方中。去香豉。○又许仁则方。有用瓜蒂。丁香。赤小豆。捣筛末。以新汲水。和一方寸匕与服者。
千金。麻黄醇酒汤。(外台。疸。作瘅。本草。伤寒类要。引张仲景伤寒论。文稍与外台同。二升半。作半升。下有去滓二字。)
〔余述〕按黄胆之病。有阴阳二证。更有湿胜燥胜之异。今考经文。酒疸。阳而属燥者也。故治主清凉。女劳疸。
阴而属燥者也。故初治从和中。而末治须润导。谷疸。有阳有阴。其阳属湿热。治在疏荡。其阴属寒湿。治要温利。后世以茵陈附子并用者。即寒湿之治已。如茵陈五苓散证。岂湿热发黄之轻者乎。此诸黄者。皆病之属里者也。如桂枝加黄汤证。湿热郁表。亦阳黄之类已。此他。伤寒论中发黄诸条。不一而足。皆与本篇互发。学人宜参互详审焉。
卷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按胸满。是瘀血中一证。不宜于篇题中有此二字。从删为是。)
按惊悸心疾。血心之所主。此其所以合为一篇欤。
寸口脉动而弱。
〔赵〕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劳心。则精气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所伤。则气虚而脉动。动则心悸神惕。精虚则脉弱。弱则怔忡恐悸。盖惊自外物触入而动。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属阴。阴耗则脉弱。
是病宜和平之剂。补其精气。镇其神灵。尤当处之以静也。〔朱〕因物所感则为惊。神虚怵惕则为悸。分言之。似有动静虚实之别。而惊则未有不悸。悸则未有不易惊者。其原流自属一致。仲景独取寸口。以动而弱三字。绘出惊悸之脉象。
而仍分疏之。曰。何以知其为惊。以其脉之厥厥动摇也。何以知其为悸。以脉动之中。而自软弱也。则脉之动而弱。必兼见。则症之惊与悸。亦相因而生。此自然之理也。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
〔鉴〕浮脉主阳主表。若目睛清洁。主阳表病也。目睛晕黄。主血脉病也。盖以诸脉络于目。而血热则赤。血瘀则黄。今目睛黄晕。知其衄未止也。若晕黄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
按尺脉以候血分。金鉴似是。晕黄去。目睛慧了。其脉静者。可推而知也。周礼注。郑司农云。 。谓日光气也。
(即晕字。)释名曰。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皆然。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
按面无血色。无寒热。是该衄下血吐血而言。徐氏曰。烦咳条不言脉。浮弱二字贯之也。又金鉴曰。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必传写之讹。金鉴说不妥。盖脉浮。是血逆之候。沉弦。是血虚之征。
夫吐血咳逆上气。
按圣惠方香港脚门曰。上气脉数。不得卧者死。盖病属虚。及实中挟虚者。见此脉证。必为不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医心方。引医门方。也字。作难疗二字。)病患胸满。唇痿舌青。
〔赵〕是证瘀血。何邪致之耶。内经。有堕恐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又谓大怒则血菀于上。是知内外诸邪。凡有所抟积而不行者。即为瘀血也。积在阴经之隧道。不似气积于阳之肓膜。然阳道显。阴道隐。气在肓膜者。壅胀显于外。血积隧道。惟闭塞而已。故腹不满。因闭塞自觉其满。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按脉经所谓。当汗出不汗出为瘀血。亦出外台短剧芍药地黄汤主疗。及巢源伤寒诸候中且芍药地黄汤方后云。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服。不用黄芩也。(右据宋本录。千金。加地黄。作加大黄。为是。末句。作但根据方不须有所增加。无不用黄芩也字。)据此。此条证。即芍药地黄汤所主也。
又按唇痿之痿。本是萎字。即失色之谓。金鉴以痿瘁释。误。
病者。如热状烦满。
按而渴。疑不渴讹。盖血热诸条。有但欲漱水证。不敢言有渴。验之病者。亦必不欲咽。且而不互错。往往见之。
(宜考辑义水气篇。)徐氏曰。瘀血症。不甚则但嗽水。甚则亦有渴者。盖瘀久而热郁也。殆是望文生义者已。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本草。图经。引张仲景伤寒论同。)
按赵氏论悸有三种。文繁不录。
吐血不止者。(赵。止作足。)
〔赵〕夫水者。遇寒则沉潜于下。遇风则波涛于上。人身之血。与水无异也。得寒而和。则居经脉。内养五脏。得寒之凛冽者。则凝而不流。积而不散。得热之和者。则营运经脉。外充九窍。得热之甚者。风自火狂。则波涛汹起。由是观之。吐血者风火也。
柏叶汤方(本草。图经云。张仲景方。疗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青柏叶一把。干姜三片。阿胶二铤。炙。
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别绞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绵滤一服尽之。)
按本草黑字。柏叶。艾叶。并味苦微温无毒。白字。干姜。止血。(程氏所举神农经。及马通性用。并黑字文。)
陶氏本草序例曰。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按医心方。稍有异同。宜参。又引范汪方云。胶一铤。如三指大。长三寸者。一枚。是也。)
朱氏曰。千金方。有阿胶三两。亦佳。但近日无真阿胶。徒增粘腻耳。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
按徐氏曰。下血较吐血。势顺而不逆。此病不在气也。当从腹中求责。故以先便后血。知未便时血分不动。直至便后努责。然后下血。是内寒不能温脾。脾元不足。不能统血。脾居中土。自下焦而言之。则为远矣。此说似是。仍存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赵〕此出大肠。故先血后便。以湿热之毒。蕴结不入于经。渗于肠中而下。赤小豆。能行水湿。解热毒。梅师方。
皆用此一味治下血。况有当归破宿养新。以名义观之。血当有所归。则不妄行矣。
妇人良方曰。粪后下血者。其来远。粪前有血者。其来近。远近者。言病在上下也。
张氏医通曰。千金用伏龙肝汤。即治先便后血之黄土汤中。除去术附。加干姜。牛膝。地榆。发灰。与金匮主治。
则有寒热之殊。不可不辨。可见治血但使归经。不必论其远近也。外科正宗内痔治验曰。大抵此症所致之由不同。
当究其因治之。如元气有余。形黑气盛。先粪而后紫血者。更兼脉实有力。此属有余。法当凉血止血。药应自效。至若形体瘦弱。面色痿黄。先鲜血而后粪者。更兼脉虚无力。此属不足。岂可反用凉药止之。致伤脾胃。此症若不温中健脾。
升举中气。其血不得归原。故药难效。远其根本也。(按此说。似与经旨相左。然亦足以互发。仍拈出之。)
鸡峰普济方。赤小豆散。治大便秘。(即本方)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按赵氏曰。心气不足者。非心火之不足。乃真阳之不足也。此说属 。尤氏暗驳正之。实本于医通。赵又曰。若济众方。用大黄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则是治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此尤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