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

  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实则。徐沈作寒则。注。寒恐是实字。胁鸣。程魏。作肠鸣。是。)

  〔尤〕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足无气而逆冷。荣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脏腑之中。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即后所谓失气遗溺之端也。荣卫俱劳者。荣卫俱乏竭也。阳气温于表。故不通则身冷。阴气荣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余而壅者不同。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着。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失气遗溺。皆相失之征。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沈〕营卫相和。膻中宗气一转。大气乃行。

  痹着之邪。相随而去。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实者失气。邪从大便喧吹而泄。虚者遗溺。

  邪从小便而去。此阳虚气滞化水。而精血为痹。故曰气分。(案此与尤注异。然义亦通。故两存之。)

  〔程〕此章以明水在气分之大义。以气行则水寒之气亦行。非下章结于心下。为盘为杯也。

  〔鉴〕名曰气分之下。当有下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脉经。或枳术汤主之。)

  〔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三因。名桂附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鉴〕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温养荣卫阴阳。

  发散寒邪之气也。

  〔尤〕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肘后。卒心痛门。作心下坚痛。大如碗。边如旋 。名为气分。水饮所结。 。即盘字。

  外台。心痛门。引文仲亦同。下盘字。徐沈作杯。案证类本草。作枳实术汤。近是。)

  〔鉴〕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此里水所作也。赵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

  徐云。若盘字。乃即杯字。偶误。勿泥。盖坚大如盘。上之取义在大。边如旋杯。下之取义在圆。不应又取大字义耳。合言之。总是坚大而圆也。案此注未允。潘氏续焰云。旋。圆也。上盘字。当据肘后作碗。

  盖碗高于盘。盘大于碗。谓其坚大如碗。其边如圆盘。文意始通。若仍旧文。或从徐下盘字为杯。则其义竟难解焉。

  枳术汤方

  (外台。引张文仲云。此张仲景伤寒论方。备急。肘后同。)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外台。五升。作一斗。)

  〔鉴〕李 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术去湿。苦以燥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亦从此汤化出。但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则用丸以消磨之。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漫无主张也。

  严氏济生。枳术汤。治饮癖气分。心下坚硬如杯。水饮不下。

  即本方。加肉桂。附子。细辛。桔梗。槟榔。甘草。生姜。

  李氏辨惑论。易水张先生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麸炒黄色去穣一两) 白术(二两)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

  附方

  外台防己黄 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脉经。其人下有能食二字。无或字。但下。有言字。外台引深师。作木防己汤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沈〕此乃湿从下受。湿多风少。故用黄 实表。使水不得上溢。以防己驱除风湿。术草健脾。姜枣以俾营卫和。而湿自除矣。

  卷四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苦。徐本。脉经。作若。)

  〔程〕脉得浮缓者。必发黄。故伤寒脉浮而缓者。系在太阴。太阴者。必发身黄。今浮为风。缓为痹。

  非外证之中风。乃风热蓄于脾土。脾主四肢。故四肢苦烦。瘀热行于外。则发黄也。

  〔沈〕风湿郁结。邪正为痹。痹者。闭也。因风拒闭。营卫为痹。非内经风寒湿三气之痹。

  案痹非中风。文义不属。恐有脱误。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脉经。女劳疸酒疸。各为别条。徐沈魏尤并同。疸。沈尤。作瘅。)

  〔程〕趺阳。胃脉也。数为热。紧为寒。此胃中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寒热混杂。虽消谷不能传导。故食即满也。尺脉以候肾。浮为风。则伤肾。趺阳以候胃。紧则寒不伤胃。而伤于脾。风寒相搏。邪不消谷。

  得谷气则熏蒸头目。故作眩也。谷不消。则胃中之浊气下流。而小便又不通利。正以肾为胃关。脾寒被于少阴。则不能行宣泄之令。胃热流于膀胱。则热瘀蓄而不行。一身尽黄。因作谷疸也。

  〔尤〕肾劳而热。黑色上出。犹脾病而黄外见也。额于部为庭。灵枢云。庭者。颜也。又云。肾病者。颧与颜黑。微汗出者。肾热上行。而气通于心也。手足心热。薄暮即发者。病在里在阴也。膀胱急者。肾热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

  故名曰女劳瘅。若腹如水状。则不特阴伤。阳亦伤矣。故曰不治。懊 。郁闷不宁之意。热内蓄。

  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也。此得之饮酒过多所致。故名酒瘅。

  巢源云。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腑脏未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而欲安卧。黄胆也。谷疸之状。食毕头眩。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也。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

  由大劳大热而交接。交接竟入水所致也。案本经云。小便自利。可疑。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发。阳明篇。作微。)

  〔鉴〕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胃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张氏伤寒心印云。按金匮谷疸有二证。此则虚寒而冷HT者也。伤寒缵论云。脉迟胃虚。下之无益。则发汗利小便之法。用之无益。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是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程〕夫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热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足下热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靖言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赵本。了。作小。

  程本。金鉴同。脉经。千金。徐沈魏。并作靖言了了。徐沈云。靖。恐是清字。外台同千金。作静。尤同。

  程本。金鉴。作谵。案了。作小。靖。作谵。并系于后人改定。故今仍脉经等。作靖言了了。吐。赵本作呕。非。)

  〔尤〕酒黄瘅者。心中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上冲为欲吐鼻燥也。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必审其脉。浮者邪近上。宜先吐。脉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

  〔沈〕详先字。要知吐下之后。再以清解余热。不待言矣。(案靖。本作 。静同。见后汉崔 传注。)

  千金云。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苦参散七味者是。

  苦参散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秘。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服诸汤散。余热不除。久黄者。宜吐下方。

  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柏 大黄 黄芩(各一两○千金缺今据翼方补之) 葶苈(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

  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觉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赵。吐。作呕。非。)

  〔程〕前证热深。则懊 欲吐。今热微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巢源。外台。无虽黑微黄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黑疸。目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疸。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蒜状。一如懊 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疸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鉴〕赵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弱。皆血病也。

  〔魏〕黄变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则黄。久被火熏则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

  久久多变为黑疸。千金。茵陈大黄等七味方云。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色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也。案桃皮色。

  盖谓带黑不明润。故附记备考。案汪氏医学原理云。虽黑微黄者。难治。未知何据。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两热所得之所字。程金鉴作相。面黄。赵本。脉经。作而黄。徐程沈魏尤并同。案面当作而。)

  〔魏〕此病发时。乃风寒外感之病发也。

  〔尤〕烦满燥渴。

  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胆。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

  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故曰当下。

  〔鉴〕但扪其肚热。其热在里。当下之。

  〔沈〕即栀子大黄汤之意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鉴〕脉沉。主里也。渴欲饮水。热瘀也。小便不利。湿郁也。热瘀湿郁于里。故发黄也。首条谓脉浮缓紧数。皆令发黄。是得之于外因也。此条脉沉。亦令发黄。是得之于内因也。故治黄有汗下二法也。

  李曰。脉沉而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湿热内蓄。无从分消。故发黄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原注〕舌痿。疑作身痿。○案舌痿。诸注并云。作身痿。但尤仍原文释之非。魏云。痿当作委。舌苔色正黄。无间色。亦非。躁。赵徐沈作燥。非。)

  〔徐〕腹满。里证也。乃有腹满。而如身痿黄。躁不得睡。

  瘀热外行。此发黄之渐也。故曰属黄家。见当图治于将成。不得俟既成。而后药之也。

  案痿黄。即萎黄。谓身黄不明润。沈云。湿热郁蒸。则腹满身痿。津血枯燥。土色外越。故黄躁不得眠。

  此以痿为痿弱之义。且黄躁连读。谬亦太甚。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剧。赵本作极。)

  〔鉴〕高世 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胆之病。在于脾土。故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瘥。至十日以上不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