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故须先去异病。则原病可治。故曰先治新病。病当在后。要知冲气咳喘等。皆新病也。病当在后。病字指水气言。然关元结寒。则又为水病之本矣。
案金鉴云。此条文义不属。不释。然今合数家之说而读之。则义略通。且世病水之人。多类此条证者。
安可措而不讲耶。浮咳二字。程注似未允。俟考。末二句。即首篇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病之意。脉经注云。气击不去。言邪气不去。而元气反为药所击也。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尤〕此条义。详痉湿 篇。虽有风水风湿之异。然而水与湿非二也。
案此条校之于痉湿 篇。唯湿作水为异耳。盖此后人误入者。附方所载。外台证治。的是本经之旧文。脉经。与外台同。可以证矣。
防己黄 汤方
(方见湿病中。)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沈〕此风多水少之证也。风多伤表。外应肌肉。内连及胃。故恶风一身悉肿。胃气热蒸。其机外向。不渴而续自汗出。无大热者。则知表有微热而为实也。故以麻黄通阳气而散表。石膏入胃。能治气强壅逆。
风化之热。甘草姜枣。以和营卫。若恶风者。阳弱而为卫虚。故加附子。录验加术。并驱湿矣。
〔尤〕脉浮不渴句。或作脉浮而渴。渴者热之内炽。汗为热逼。与表虚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热。麻黄散肿。
而无事兼固其表耶。
案大青龙汤。治伤寒烦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俱麻黄石膏。并用之剂。
而不言有渴。今验之。不论渴与不渴。皆可用。然此断云不渴者。义可疑也。以理推之。作而渴为是。下文黄汗之条。汗出而渴。脉经注云。一作不渴。而渴不渴。经有误错。是其明征也。
越婢汤方
(外台风水门。引古今录验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云。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案越婢名义。详伤寒论辑义。)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外台风水门。煮法后云。咳肺胀。加半夏五合。洗。一服五合。又皮水门云。古今录验。皮水。越婢汤加术主之。
煮法后云。范汪同。本出仲景伤寒论。案据外台。风水加术四两。当作皮水。
〔魏〕恶风甚者。加附子一枚。而壮阳。正所以除湿。且用其流走之烈性。以治周身之肿。凡正阳所行之地。岂水湿之邪。可留之区乎。此亦不专治水。而水治之法也。加术治风水者。必风邪轻。而水气重。
但治其表。不足以行水。加术以助水之堤防。水由地中行而奏绩矣。(案据外台。原方只五味。盖加味法。编书者采录于古今录验。故注此四字。)
陈氏证治大还云。越婢汤。治脉浮在表。及腰以上肿。宜此发汗。兼治勇而劳甚。肾汗出。汗出遇风。
内不得入脏腑。外不得越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其症恶风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续自汗出。风水症。少气时热。从肩背上至头汗出。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行。正卧则咳。烦而不能食。
巢源。妇人香港脚候云。若风盛者。宜作越婢汤加术四两。千金。越婢汤。治风痹脚弱方。
于本方中。加白术四两。大附子一枚。注云。胡洽方。
只五味。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术四两。
圣惠方。麻黄散。治风水。遍身肿满。骨节 疼。恶风脚弱。皮肤不仁。
于越婢加术附汤内。去甘草。加汉防己桑根白皮。
圣济总录。麻黄汤。治水气通身肿。
于本方中。加茯苓。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外台。
引深师。聂聂。作集集。案聂聂。木叶动貌。十五难。厌厌聂聂。如循榆荚。)
〔沈〕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皮毛气虚。受风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鼓。故四肢聂聂 动。是因表虚也。盖肺与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今水不行。则当使小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 补卫而实表。表实而邪不能客。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营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
巢源。水分候云。水分者。言肾气虚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肤虚肿。聂聂而动者。名水分也。案此条证。据巢源。即水分也。
防己茯苓汤方
(外台。引深师。名木防己汤云。本出仲景伤寒论。)
防己(三两)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外台有炙字)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圣惠。治皮水一方。有桑根白皮。)
外台。范汪。水防己汤。疗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
于本方中。加生姜芍药各二两。白术三两。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外台。引范汪。
里水作皮水。又云。皮水。一身面目悉肿。甘草麻黄汤主之。二方各为一条。案外台为是。)
〔鉴〕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是传写之讹。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无热者。则当用甘草麻当汤。发其汗。使水外从皮去也。
越婢加术汤方
(〔原注〕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中。)
甘草麻黄汤方
(外台。引范汪云。本出仲景伤寒论。)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千金云。有人患气急。积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
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皆以此汤发汗。悉愈方。(即本方。)
济生云。有人患气促。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之有效。但此药发表。老人虚人。不可轻用。更宜详审。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气水下。魏添一病字。)
〔鉴〕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理。且通篇并无气水之病。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也。今脉不沉小而浮。浮者为风。非少阴水也。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也。风水发其汗即已。
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汗之。脉浮者宜杏子汤汗之。
案魏气水之下。添一病字。气下为句云。无水虚胀者。所病不在水。乃气虚散漫。更不宜发汗。尤亦为气作句。以水字接下句云。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其汗则已。今考文义。殊不相协。又圣惠论。有气水肿。与本条所言自异。故姑仍金鉴。
麻黄附子汤方
(少阴篇。作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八分。伤寒论。
作八合。)
〔沈〕水病始得之源。未有不从肾虚。而受风寒。郁住卫气。胃关不利。水邪泛溢。以致通身肿满。故当补阳之中。兼用轻浮通阳。开郁利窍之剂。则真阳宣而邪自去。正谓不治水。而水自愈。今人不知通阳开窍。惟用肾气丸。阴重阳轻之剂。壅补其内。阳气愈益不宣。转补转壅。邪无出路。
水肿日增。因药误事。不知凡几矣。
外台。古今录验。麻黄汤。疗风水身体面目尽浮肿。腰背牵引髀股。不能食。
于本方中。加桂心生姜。
杏子汤方
(〔原注〕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沈〕脉浮者。邪居气分而属肺。详杏子汤。必以杏子为君。而杏乃专泻肺气。使肺气通调。邪去而肿自退。方虽遗失。意想可知也。
〔魏〕余谓浮者为风。仲景自言其证矣。杏子汤之方。内水湿而外风寒。其挟热者。可以用麻杏甘石也。如不挟热者。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黄汤。加杏子。今谓之三拗汤矣。
案金鉴载杏子汤。即麻黄甘草杏仁三味。盖根据魏注也。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原注〕方见消渴中。)
〔尤〕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阳。不行于四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则厥自愈。不必以附子桂枝之属。助其内伏之阳也。蒲灰散义见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身体肿。脉经。千金。作身体洪肿而渴。脉经注云。一作不渴。沉下。外台有也字。脉经作黄芍药桂枝苦酒汤。赵本柏作药。非。)
〔尤〕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
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按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
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鉴〕黄桂枝。解肌邪以固卫气。芍药苦酒。止汗液以摄营气。营卫调和。其病已矣。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
潘氏医灯续焰云。黄汗一证。仲景金匮要略。收入水气病中。其主治与治疸。亦自悬绝。后人以其汗黄。遂列为五疸之一。实非疸也。
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备急。张文仲。千金。
古今录验。深师。范汪。经心录同。)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原注〕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外台云。阻一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
〔尤〕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魏〕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何氏医碥云。水寒遏郁汗液于肌内。为热所蒸。而成黄汗。然汗出浴水。亦举隅之论耳。当推展之。
愚按。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无清热去湿之品。徒取固敛。得无壅乎。此方恐是错简。终不可用。
倪氏本草汇言。四仙散。治汗出染衣。黄如柏汁。此名黄汗。其证发热汗出而渴。身体浮肿。此因出汗时。受风冷水寒之气。入于汗孔得之。宜此方。用罗勒二钱。桂枝三钱。
黄白芍药各五钱。水酒各一碗煎服。(出罗勒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劳气。原本。作荣气。今根据诸本改之。外台。引仲景伤寒论。物作虫。)
〔程〕湿就下而流关节。故黄汗病。两胫冷。若两胫热。则属历节之病。其食已汗出。为胃气外泄。
暮而盗汗。为荣气内虚。又属虚劳之证。二者俱汗出。皆非黄汗也。欲作黄汗之证。汗出已。而热不为汗衰。
反发热。而热不止。薄于外。则销铄皮肤。故令身体枯槁。薄于里。则溃脉烂筋。故令生恶疮也。夫湿胜则身重汗出。虽湿去身轻。而正气未必不损。如此久久。必耗散诸阳。故身 而胸痛。
是以上焦阳虚。则腰以上汗出。下焦湿胜。而为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也。剧则内伤于脾。而不能食。
外伤肌肉。而身体疼重。若烦躁小便不利。则水气无从出。蕴蓄肌中。必为黄汗。
案此条义难通。今姑仍程注。金鉴云。此承黄汗。详申其证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释。此说似是。
桂枝加黄 汤方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二两○千金黄胆门五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尤〕桂枝黄 。亦行阳散邪之法。而尤赖饮热稀粥取汗。以发交郁之邪。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